中国传统上,有人说宋朝是“积弱”的朝代,为何《清明上河图》却显示出如此繁 华的景象?

谮璨TDiz6670


之所以有人认为宋朝“积弱”,其实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实力太差,屡屡被游牧民族欺辱的原因。其实抛开军事不谈,宋朝在其他方面都属于世界超一流水平,这也是为何《清明上河图》能显示出如此繁华景象的原因。

宋朝的军事实力为何会差?

宋朝的军事实力差其实和宋朝的“崇文抑武”国策有关。可能部分人就有疑问了,像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强盛的汉唐都是崇武,那宋朝为何偏偏却选择崇文呢?

宋以前是五代,五代说白了就是一群武将你争我斗的时代,五代时期“武尊文卑”,文官几乎是在夹缝中生存。当初赵匡胤也是以武将身份代周建宋的,但赵匡胤却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宋朝能够长治久安摆脱“六代”的命运,就必须限制武将的权力,提高文官的地位,所以施行“崇文抑武”,而这一国策也就使得了武将在宋朝备受打压,因而你会发现在宋朝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文臣很多,比如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等,但是比较厉害的武将就比较少,简直是屈指可数,有名的得像仁宗朝的狄青,但狄青最后也是因为备受打压郁郁而终。宋朝武将的地位直到南宋时期因为抗金才有所提高。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宋朝缺少优良战马,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无疑是最厉害的兵种,即使到了抗战时期,骑兵仍然占据很大的优势,而与宋作战的辽金都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拥有着强悍的骑兵。当然了宋朝自然也有自己的骑兵,只不过宋军骑兵的战马大多是南方马,而南方马的耐力和爆发力都逊色于北方马,很难与北方马匹敌,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北方的军事实力大多要强于南方军事实力的一个原因。

除开军事方面,宋朝的其他方面到底有多强?

别的先不说,先说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文化方面。宋词无疑是最能体现大宋文化底蕴的代表,宋词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堪比唐诗,宋朝的词人和文学家也是层出不穷,唐宋八大家宋朝独占了六个,可见其文化繁荣程度。

据载早在真宗时期,大宋的GDP便已占到了全球的22.7%,位居世界第一,其社会繁荣程度远超盛唐,并且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在宋朝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业方面,因为历经五代战乱,所以宋朝统治者鼓励生产,大兴水利,而农具的改进也使得生产力及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商业方面,最重要的一个体现便是市场的开放,市场的开放有利于推动商业经济的繁荣。盛唐时期对于市场是有着严格的朝廷管制的,比如到了晚上必须闭市,并且市场要开在朝廷指定的位置,而到了宋朝时期,朝廷放松了管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最早的纸币也是诞生于宋朝,纸币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宋朝的经济是多么的发达。

手工业方面,宋朝的制瓷业全球第一,其生产的陶瓷远销海外。而到时因为丝绸之路的中断,宋朝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当时宋朝的海外贸易特别发达,由此也使得了宋朝的造船业、航海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并位居全球第一。

所以说,别看宋朝疆域赶不上汉唐,其军事实力虽然也不能与北方游牧民族王朝匹敌,但宋朝的国民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繁荣程度的确是他们难以企及的。


混沌聊史


我们在学校学习历史中,几乎言必称汉唐。不以武功论世的宋朝,在人们脑海中落定了国贫武弱的形象。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贫”和“弱”,其实是今天人们对宋朝最大的误解。

宋朝积贫积弱?

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个原因是,宋代是一个相对富足的时代。物质是精神追求的基础,如果吃不饱饭,谈何风雅?

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表面看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可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一个不间断延续超过300年的朝代。对比一下,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7年。

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宋代是一个值得我们换一种眼光重新打量的时代。明朝有个文人说:“宋民间器物传至今者,皆极精巧。今人卤莽特甚,非特古今之性殊也。盖亦坐贫故耳。观宋人《梦华录》、《武林旧事》,民间如此之奢,虽南渡犹然。”他就从宋朝器物之雅,联想到宋人生活之富足。

但是,今天有一些学者和网友,一说到宋朝,就会用“积弱积贫”来形容。“积弱”暂且不说,只说“积贫”的问题,如果宋朝积贫,那宋人靠什么来维持风雅的生活?显然不可能嘛。

宋朝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富庶的国家,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则是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宋史》记载,东京在册居民有 20 万户,按人口来说足有百万以上,而同时代号称繁华的伦敦、巴黎、威尼斯呢?多的也不过数万人而已。


宋朝人的生活,也随着国家经济的富庶强盛而安居乐业,极尽享乐。宋朝文化艺术的极大发达,也是只有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宋朝取消了唐朝将居民区和商业行为严格划分开来的“城坊制”,使商业和居民生活融为一体;同时又废除了宵禁,酒肆、茶楼等商业场所从白天开到夜里,又喧嚷到第二日,饮酒宴乐、吟唱歌舞、谈文论画,日日不断,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甚至出现了“外卖”行业,不想出门玩乐也没关系,有人给那些不出门的“宋朝宅”们送吃喝用度。

宋朝的汴京则是在按着人们的意愿生长,汴河两岸自发形成了众多的货物集散地,集市在最恰当的地方天然形成,《清明上河图》讲的就是这样的一道风景。城墙外,商贩自然而然地聚集成镇,城内顺着街道就开起各种商铺子,美食一条街,服装一条街,胭脂香粉一条街……重要的是,可以通宵地逛!曾经有官员给宋真宗上书,说,那些商贩太自由了,应该给墟市定点规则。宋真宗倒反问说:那不是扰民吗?有皇帝如此,民间的富人自然不在话下。也是从宋真宗开始,宋朝的工商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至南宋孝宗年间,非农业税占比超过了八成,这就意味着,农民起义基本不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清明上河图》中一手举两碗的“外卖员”|宋 张择端绘(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宋朝制瓷、纺织、造船等等制造业发达,商业和小手工业蓬勃发展,使得宋朝“以工商惠国”的政策得以稳定实行。边贸的发达,让人口总量 1 亿的宋朝人想买什么都买得到。不论男女,当一个宋朝人,可能真的比想象中快乐啊。

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西夏、吐蕃等阻断,但宋人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岸线,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迎来了真正的大爆发,宋神宗在位时,还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海外贸易法”——《市舶条法》。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寄人篱下”,但是宋朝大力发展造船业,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日本、高丽、琉球等地的国际贸易,并鼓励招商引资,对市舶司中能招揽生意的有功人员,给予经济奖励,在诚信经营的道德前提下,通过对外贸易,最大化的支撑起了宋朝的国民经济。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宋代一共有4个首都: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试想哪个王朝能有如此壮举;另外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真实的还原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

宋朝对外贸易的港口,一度有20余处,而设置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的五个“市舶司”更是担当起贸易中心的角色,迎接着来自海外60多个国家的商船和货物,其业务范围甚至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经济实力稳固提升,宋朝的文化、科技实力也孕育而生,宋朝的散文、诗歌、宋词、书画、艺妓文化广为流传;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源于宋代,宋代天文学、数学、医学、深井钻探技术更是早早的为后世子孙奠定基础。只可惜中国历代君王从不重视科学发展,反而被西方列强学去壮大自己,当西方的炮火指向中国胸膛的时候,清王朝统治者还可笑的称其为“蛮夷”,不足一惧,真是可悲、可笑!

换一个角度看,宋朝并不积贫。从国家的财税收入来看,宋朝很富有。我们来比较一下,唐代的最高岁入为天宝八年的5230万(贯石匹屯),宋代的财政岁入是多少呢?北宋治平二年的数字是11600万(贯石匹两),而且其中的大头来自非农业税。宋代之后明清两朝的岁入情况又如何呢?明朝弘治十五年,全国田赋正额约为2680万石,占全部税收的75%;清代的岁入,从乾隆朝至道光朝,大体上都维持在4000万两左右的水平。不但岁入总额不如宋代,而且农业税又恢复了统治地位。

从国民收入水平而言,宋朝也堪称历代中最为富庶的一个王朝。在汉朝,一户中产之家的财产,为100贯钱;宋代的中产又有多少家产呢?一位北宋人说,“万缗,中人十家之产也。”一户中产家庭的财产为1000贯;另一位南宋人说,“三千缗,在今日亦中人之产也。”则家产3000贯才称得上中产。换言之,宋代一户中产的财产,是汉代中产家产的10倍乃至30倍。

再来看今日学者估算的一组数据:据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光临先生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的,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将国家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水平处于古代高峰期的宋朝说成“积贫”,这是不够客观、不够公正的。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从剧中对于宋朝生活场景及剧中服饰的展现,也能引起了大家对宋朝文化生活的高度关注。

电视剧《鹤唳华亭》,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而不少制度、礼仪,也均是出自宋朝。剧中对于对于宋朝的展示,透露着一种中华文化巅峰时的精致。

专家往往能更加全面的看待中国的宋朝

但是在近代文人历史学家眼中,宋朝并不是这样的。

钱钟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启蒙主义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日本近代史学泰斗和田清先生指出:“唐代汉民族的发展并不像外表上显示得那样强大,相反地,宋代汉民族的发达,其健全的程度却超出一般人想象以上。”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美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感叹说:“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所占据的重要性绝不下于文艺复兴时期之于西方的历史。”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认为宋代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可称之为成熟时期。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一点感慨

若说为什么宋朝国力如此,但却仍然被逼退半壁江山、最终灭国?——那可能因为运气不好吧……(开玩笑的)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宋朝多为步兵,而从北方进犯而来少数民族则都是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政权,以步兵对骑兵,从根本上就存在着弱势。但究是这般,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绩也相比唐朝高出了不止一点点。并且,面对一个横踏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宋朝顽强抗争 45 年不灭,已经是那些年蒙古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历史总是公平、公正的。可以想见,如果宋朝真的贫弱不堪,恐怕哪有 300 年,也许 30 年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参考文献:

张文平,为什么说宋朝是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宋朝的文化可从宋词与朱学礼教以及一些绘画作品上可见一斑。他的经济,经一些学者的研究统记,可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成度。可由于他政治军事的赢弱 ,造成四面环敌的局面。加之仕大夫生活奢靡与铺张,大部分官员都淫浸在享乐之中,他们无暇于国家安危,沉醉于声色之中不能自己,最终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那只是表象,有研究者已从中看出了许多在预警的地方。

我们时刻牢记一一居安思危。


龚彦生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在这幅画卷里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商业、文化等活动,如果有人来到这里,一定不会怀疑自己来到的是一个非常繁华的都城。根据当时的记载,那时的汴京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了,仅仅是士兵便达到了“百千万”,更有学者分析,汴京的人口至少在80-150万之间,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了。而文人墨客对于京城美食的记载更是让人感受到东京城的繁华昌盛,照这样看来,东京当时的生活是相当奢侈。但是这一幅图画的是真正的宋朝吗?其实,繁华背后的贫弱才是真正的宋朝。

宋朝从陈桥兵变开始算起直至1068年,其间经历了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宋朝能再次实现大一统,求得持续的稳定,已经实属不易,而在这百年的光景中,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果宋朝各地的发展都如同东京一样,那毋庸置疑北宋就是最繁华的盛世时代,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进步仅仅局限

于东京,放眼望去整个北宋再也找不到如东京一样的城市。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政权之初,就确立了革除弊病的条款,这个其实就是针对五代十国以来的地方割据、大臣擅权的问题,这时中央政府已经想要将汴京打造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实力雄厚的中心,这样便达到了地方无法与中央抗衡的目的,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各地贫弱的窘境。

除此之外,募兵制度也导致了北宋的贫弱,那时中央百分之八十的收入全都用在了养兵之上,全国的兵力都以1:1的比例配置在京城和各地,可想而知都城的兵力是多么的壮大。这样打造出来的汴京,当然就是让人十分羡慕的繁华都市,但是在其背后,是各地民不聊生的代价。

如果只看《清明上河图》和文人墨客对于汴京的记载,那着实是令人羡慕的朝代,但透过表面去看真正的宋朝,便会看到一个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朝代,宋朝的军事权力高度集中化使得文官抬头,但这样只会导致江山越坐越不稳,历朝历代都是打下来的江山,文化再炫丽,都城再繁华,终究都会被随后的王朝掀翻,又如何可以生存?


小董较瘦


1、宋朝弱吗?确实军事很弱,两宋319年比明朝多了43年,人口超过1.2亿,却从未完成国家完全统一;但是经济,尤其商业上,宋朝非常发达,堪称中国历史第一!而且你敢想象,早先北宋神宗年间,宋朝的非农收入就占据70%以上,为中国历史之最!


这是偏见者最不该抹黑宋朝的一点。


我告诉你,清明上河图还不是宋朝汴京最繁华的区域!后面再说。先继续看经济中最不能造假的数据——人口。


据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估计,宋朝人口是中国占比世界人口最多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过亿的时代,巅峰时候约1.2亿人(靖康之变前)。


而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约有3.2亿。所以宋朝人口占比世界37.5%!


作为对比,明清人口因为农业革命超过宋朝。但是同期占比明朝大约为35%,清朝为23%,这说明,宋朝才是横向对比下,中国历史人口最多的时代!


因此,我认为,富宋当之无愧!gdp因人口基数巨大之故,亦可能为中国占比世界最多的时代。



(1)、据《中国财政通史》:神宗熙宁年间赋税总收人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收为4911万贯,占70%。


(2)、据《中国人口史》: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的129年间,宋朝著籍户数由642万户增加到2088万户,翻了3.25倍,人口约11275万,年均增长率达到千分之9.2;此后继续增长,达1.2亿人。无论户数、还是人口数量,都超越隋朝、唐朝。


(3)、据wj百科,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数量约3.2亿。



(宋代人口户数一)

(宋代人口户数二)


2、还不信?我给你看看宋朝人的经济思想。


如历经孝宗、光宗、宁宗的思想家、兵部侍郎叶适,是个抗金派,却同样反对重农抑商,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纪言》),主张扶贫不抑富,理财不聚敛;这与北宋时期欧阳修的“权商贾”、李觏的“反对专卖,主张通商”,王安石的“理天下之财”一脉相承。


我们不比之前的汉唐,毕竟从后往前比不公平。你们再去看看200、300明朝思想家的较保守经济思想,你就知道宋朝的经济思想多开放了。



3、还不信?宋朝图文记载。


更不必说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更不必说《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对繁华都城的记载。



而且据《东京梦华录》说,宋朝最繁华的地方是四条御街,并非是汴河一带,即是说,北宋、南宋要比我们眼前所在的地方还要繁华!


(我个人研究宋史,曾经标注的汴京地图)


4、发达的经济下,宋朝的黑点也非常明显。


涛说乱世史用调度思想研究历史,不捧杀、也不棒杀任何一个中国历史朝代。


富宋当之无愧,但军事的孱弱、贫富分配不公却是宋朝最大的黑点,富宋之外,还有文宋。


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时代,这种情况下钱基本集中在皇帝、士大夫手中;据专家综合分析,宋代农民的生产压力大于均田制下的隋唐农民,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忙碌,很多没了土地,只能经商或者从事手工业。


如历史大家钱穆所说,“人要对其本国历史有起码的温情与敬意”,宋朝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时代。


涛说乱世史


对于北京王朝“积弱”和经济文化的高发展,应该如何看待?实际上“积弱”主要是从军事上来评判的,这个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让我们从北宋王朝皇帝发展军事的政治态度和北宋边患产生的原因两方面来作一个简单分析。实际上从五代王朝的历史看,五代王朝都是短命的,没有能逃脱“二世而亡”的宿命,基本上都是武将靠军事实力夺取政权而当开国皇帝,皇位传给二代,又被下一个武将夺取政权。到了后周,宋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后周皇位,五代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对其影响极深,宋太祖为了避免重蹈五代覆辙,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剥夺了武将手握重兵的权力。限制武将掌握兵权的实际权力,因此,北宋王朝对发展军事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造成了军事的“积弱”。北宋后世皇帝都没有改变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北宋王朝,对北方少数放政权和西部西夏政权没有能力实现统一,造成北西部边防线很长,且没有重要的关隘可守,更没有边防防御纵深,客观上造成了军事防御的上的被动局面,主观上和客观上都造成了北宋军事上的积弱。北宗王朝虽然军事上乏善可陈,但在北宋统治的一百多年间,虽然边疆侵扰不断,赔款也是常有的事,但中原广大地区,特别江南良都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经济、文化的得到极大发展,千年前的北宋京城,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所以才能了张择端画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真实的记录和反映宋朝都市的繁华和民民间百姓生活的各得其乐的景象。


李同民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宋朝的“积弱”的由来以及积弱在哪些方面,了解这这些才能更好的解释《清明上河图》显示出繁华景象的原因。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给人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但是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族侵略最不利的一个朝代,与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所以我们才认为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 。“积弱”或许还说的过去,“积贫”就不见得了。

宋朝“积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外的军事上,在对外战争上表现出的疲弱不堪,多以失败告终,最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就是国家气势方面的积弱。

在对外军事上的“积弱”主要就是军队无力保卫国家的疆土,军事力量比较弱,以至于宋朝的疆域逐年缩小。北宋建立初,国土面积就很小,经过先南后北的统一战争才有2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着汉唐相对弱小很多。后来宋朝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对辽国发动了高梁河战役、雍熙北伐和君子馆战役,但是都已失败告终。纵然有两次防守战役取得了胜利,也并没有给宋朝增光添彩多少。最后宋朝还是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完成了澶渊之盟的约定,胜利对于宋朝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到了北宋靖康年间,朝廷竟然无力阻挡金兵的南下,皇族大臣尽皆被俘虏北去。成为了宋朝一朝最大的耻辱,宋朝剩下的皇室也只好南迁,坐拥半壁江山,偏安一隅于江南。这可能就是宋朝国势积弱的最真实的写照吧!

基于宋朝如此“积弱”的形式,又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有表现出来如此的繁华景象呢?这就是宋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地方,宋朝弱是弱了点,但是宋朝却不“贫”。

因为在宋朝时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业赋税为主,但是宋朝的商业税却占到了全国赋税的70%,比如:宋熙宁10年(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甚至在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亿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亿贯或更多。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工商业很是发达,当时的京都开封可谓是店铺林立、百业兴旺,有了如此多的商铺,肯定少不了人,在当时宋徽宗时期人口都已经有将近8000万之多。京都开封人口都超过了100万之多,而同时期的欧洲城市人口也不过只有十几万人口。从这些数字就足以说明《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那么繁华了。这与“积弱”的宋朝的战力是没有关系的,而是与宋朝的经济息息相关。

<strong>


黎顾百年


我是九州君,这个问题截取笔者曾经撰写的青云文章《从宋元“崖山海战”入手,试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宏观历史偏见》的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予以解答。

军事上四处受气的“弱宋”

太祖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纷乱之中建立了宋王朝,为避免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之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强化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借此巩固皇权。在通过极具艺术的“杯酒释兵权”解决了眼前最棘手的武将兵权威胁之后,赵匡胤心理明白,仅此而已,并不足以让皇权永固,必须继续改革,消除远期隐患。于是在第一谋臣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之下,赵匡胤在巩固皇权方面深化改革,采取了针对性极强的举措,大致如下:

九州配图:杯酒释兵权

  • 首先,实行“更戍法”,将兵分离,有效削弱武将兵权。针对一直以来的将领固定带兵容易形成依附坐大的隐患,太祖实施了兵制改革,推行“更戍法”,做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所谓“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说得就是这种情况。这种将兵分离制度,有效杜绝了武将兵变的风险。

九州配图:更戍法示意图

  • 其次,制其钱粮,收归国有管理,有效削弱地方藩镇的储备力量。自中唐以来,地方藩镇及州郡常以种种借口,截留应上缴中央的赋税,久而久之,形成了财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不仅给国库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为藩镇割据提供了财力支撑。宋太祖为改变当时现状和杜绝隐患,强力推行“制其钱谷”的财税体制。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发布诏令,下令各州除必要经费外,其余财赋中属货币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准无故占留。此后,“粟帛咸聚王畿”,地方藩镇失去了对抗中央的经济后盾。这一举措,从经济基础层面极大消除了藩镇将领起兵造反的可能。
  • 再次,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进一步消除武将割据力量形成的风险。太祖大批起用文官,委派文官取代武将到各地掌管行政,同时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重文抑武”的风气渐渐形成,这对于稳定国家向治世过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进一步消除了地方武将割据的风险。

这些举措在稳固皇权上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朝国祚延续三百余年,虽二度倾覆,皆缘于外族入侵,是唯一一个没有祸起萧墙、亡于内乱的封建王朝。

然而,正所谓盈亏同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国策实行之后,传统兵制被阉割太盛,其弊端愈发明显的暴露出来。将兵分离的“更戍法”极大的弱化了宋朝军队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直接体现在了战斗力上。而战斗力的严重弱势直接在宋朝三百年历史上与北方政权之间的较量上得到了鲜明的印证。先是与辽国和西夏的拉锯中渐渐处在下风,最终以一个“澶渊之盟”和“以辽制夏”勉强维持住了疆域的完整;紧接着公元1125年又被新崛起的金国大举入侵,造就靖康之耻,直接导致北宋灭亡。此后,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在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然后强大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南下攻宋,在处处受压、顽强抵抗了近半个世纪后,于公元1276年临安沦陷,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九州配图:靖康之耻

后人对于宋朝的“靖康之耻”印象太过深刻,由此自然而然的觉得赵宋王朝在历史上就是个“积贫积弱”的形象,其实是读史不细,从一些个体事件来以偏概全罢了,存在严重的误读。实际上,赵宋王朝虽然在军事国防上的实力确实比较孱弱,但却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等方面创造了高度繁荣、文明璀璨的局面。

令人惊叹的盛世文明

国学大家陈寅洛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一文中对赵宋王朝高度赞扬:“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漆侠在《北大宋史专题课·第一课·宋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中这样提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此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亦不在少数。笔者从经济、人口、科技、文化、人文等方面概括如下:

  • 首先,在社会经济层面。有宋一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之程度是此前历朝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在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校释》(杨博文注)中提及,宋朝在航海业、造船业成绩非常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同时,因为国土面积较小,宋代对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客观上促成南方经济的繁荣。据史料测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 ,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这一点,我们从后世流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可见彼时街头之繁华盛景。

九州配图:清明上河图街景(截选)

  • 其次,在国家人口层面。特别是时期,“澶渊之盟”之后,北宋朝获得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稳定时期,辅之以国内所推行的“与民生息”之策,以及占城稻的大力推广,国家人口总数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的12600万。此外,这也得益于宋朝国内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相对最少,极大减少了人口基数的意外滑落。
  • 再次,在科技发展层面。宋朝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技创新蔚然成风,一些改变了世界的发明譬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最早的火箭、火枪和最早的纸币都是在两宋时期出现的。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不,李约瑟博士曾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实际上,两宋时间,其科技创新的领域还有很多,本文不多作一一列举。

九州配图:活字印刷术

九州配图:宋朝的科技发明

  • 第四,在文化学术层面。特别是北宋时期,儒学得以复兴,传统经学经过发展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派即理学,儒、道、佛三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同时,北宋时期兴起了“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此外,史学体裁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著作丰富,史家辈出,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九州配图:古文运动代表人物

  • 第五,在人本理念与实践层面。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一个秘密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崇尚“虚君共治”的理念,认为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也是“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皇帝的职责是修德垂范,选贤任能,治理天下的重任则由群臣共担,完善的审批和弹劾机制,让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朝廷设置有慈幼局(孤儿院)、居养院(养老院)和漏泽园(公墓)、安济坊等全套国家福利机构,虽然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人,但朝廷对于“民为本”的真谛和理解并付诸行动却是少有的。宋朝监狱里设置有医院,倡导基本的人权保障:“欲生之者,吾心也,当死于法,而不当死于病也。”自上而下这样的“人本”价值体系的引导下,人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和对他人的体恤之情萌生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梦梁录》一书中这样记载,富贵人家会沿路考察孤苦艰难,到夜里以碎金银插于门缝。如此既不伤贫者尊严,也达到济贫的目的。路上发现病倒的人,旅店必须收留,开支可以找县衙报销。在节日期间,即便是皇帝御驾巡游,游人也不必清场,而是保持同欢共庆、与民同乐。如此场景,何处寻。

九州配图:慈幼局

九州配图:居养院

以上五点,为大家尽量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盛世景象,但最能让笔者所感慨的,还在于宋朝在人文理念和实践上的成就,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有宋一朝虽不完美,但却有人情与温度,百姓能够真切的感受着富足、祥和、尊严、自由的幸福,必然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粘性。这也对“崖山海战”之时,十万军民跟随小皇帝长途跋涉最终以身殉国的情景做了最好的注脚,此情不再难以理解。

总结

因此说,中国传统上,有人说宋朝是“积弱”的朝代,而实际上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发现真实的宋朝的弱势仅仅在于军事领域,而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繁盛的。


九州历史杂谈


国富不一定兵强!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甚至往往是一个国家越富有,军队战斗力反而越弱。这很奇怪,但却是历史事实。

比如战国末年,富庶的东方六国,被苦寒之地的秦国吞并。历代富庶的中原王朝,常常被北方游牧民族困扰。


世界上同样如此,当年无比富有的罗马帝国,被一群贫穷的蛮族消灭。欧洲第一富豪西班牙王国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的落花流水。

当今世界土豪沙特,更是被也门胡塞武装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像美帝国主义这样,国家无比富有,军队战斗力世界第一,长盛不衰几百年的国家,真的是举世罕见、古今罕有!

总得来讲,工业革命以前,国家富裕程度与军队战斗力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国家富裕了,军队战斗力就强。

宋朝就是如此,国富而兵弱。

两千年封建历史,宋朝可以说是最富裕的王朝。偏偏很不幸,又是最怂的王朝!

宋朝为什么有钱?

因为这个朝代比较开放和开明,允许做生意,允许搞海洋贸易。做生意嘛,当然来钱快了,所以国家赋税蹭蹭的往上涨。大把大把的金子银子进了国库。



为什么战斗力弱呢?

第一,国家虽然有钱,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军队和国防建设上来。

大家都知道,宋朝官员待遇非常非常好。据说包拯包青天的年薪高达2000多万!宋朝的文官武将又特别多(叫做冗官),国家的钱都用来给文官武将发工资了。所以以前的史学家认为宋朝“积贫”!就是从这里来的。

宋朝的军队也特别多,据说有八十万禁军。这么多军队要养活,发给每个士兵的钱就很少了。用在武器装备上的钱本来就不多,再经过层层盘剥,所剩无几。



第二,宋朝的武将地位太低。

这个大家都很清楚。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造反当了皇帝,反过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就制定了种种制度约束武将。导致武将在前线打仗都没有临机专断之权,事事靠请示皇帝打仗,战场瞬息万变,这样贻误战机,不打败仗才怪!

我们看两宋三百多年,打仗打的最好的,就是靖康之乱以后十年中兴四将。为什么打得好,就是因为在当时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比较自由的指挥作战。一旦兵权交给皇帝,宋军又变成了屡战屡败的软蛋窝囊废!

第三,就是武器装备。

汉唐强盛,就是因为汉军唐军的武器装备太先进了。这才有一汉当五胡的盛景!能够碾压敌人。

宋朝虽然富有,但是武器装备反而不如周边的游牧民族。

西羌、西夏有坚固的冷锻甲、西夏有神臂弓,金国铁浮屠。另外他们都有非常多的战马。

宋朝呢?战马缺乏。这就是重大缺陷。但还不致命。关键是铠甲不如人,强弩不如人,骑兵不如人。后来虽然引进了神臂弓。但是武器装备与周边游牧民族处于同一水平,难以弥补骑兵的巨大差距。导致屡战屡败。


上将嗳福斯


金戈铁马朝天阙,徒失燕云十六州!一幅冠绝古今的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画不尽大宋的车马喧喧、朱门酒肉、百姓安生、金山银海、大国气象。大宋这个历史上的“积弱”之朝,真是象人们所说的“风流文弱”?画中的市井百态、盛世明景,难道是一种畸形的繁荣?大宋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


|楔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历经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分裂之后,华夏再次实现一统,赵官家黄袍加身,一条棍棒打下四百座军州,以锋锐无匹侵掠如火之势,经数年而得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商业得以繁荣昌盛,军力得以日渐强盛,文化得以百花齐放,与唐并称“唐宋”。


一、大宋在军事地理上的“先天不足”,决定了终宋一朝在军事上的劣势

大宋立国,始于“陈桥兵变”。显德七年,时禁军统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与北汉和契丹作战时,“被迫”拥立为帝,后周恭帝禅位而登基,改元建隆,大宋由此而立。

有人说,与历史上其它朝代相比,终北宋一朝,没有太过于出色的军事家,事实上,这是因为赵匡胤本人过于出色,掩盖了部下的光辉而已。敢问高怀德、曹彬、慕容延钊、呼延赞、潘美、杨业、曹玮、杨延昭、狄青等可称名将否?

大宋一朝,兵锋极盛!赵氏崛起于乱世割据当中,先后灭南唐、南汉、后蜀、荆南和武平,势如破竹,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部的统一。

在下面的对决中,赵老大率领的部队,基本上没有碰到过太难打的对手,然而,宋朝在军事地理上却先天不足!后晋敬瑭为了称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以此换得契丹的军事支持。

打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幽云十六州是华夏北部的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据此而守则中原无恙。此十六州一失,沃土千里、繁华昌盛的中原大地,变成了无险可守的牧马之地,契丹人的骑兵旬日即可驰于开封城下。

没有幽云十六州,就没有大宋的平安。宋太祖登基之后,为夺回十六州,数次用兵皆功败垂成!其后还曾设立“封桩库”试图赎回十六州,然终未竞功!

所以说,大宋的羸弱,与幽云十六州的归属息息相关——不仅牵制了大宋的兵力,还迫使大宋投入了巨额的军费用以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经济上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五代十国的余乱,让华夏边境诸国得以趁乱而兴,终宋一朝,始终强敌环伺

五代十国,王朝更替、大旗变换,称为华夏文明史上最混乱的五十年毫不为过。最为繁华的中原地区连年陷于战火,导致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陷于停顿,甚至倒退。


连年的征战,更造成了百里无人烟、千里无鸡鸣的萧条影像,期间虽有短暂的局部和平,但缺乏大一统的有效治理和休养生息,中原地区在整体实力上处于危急存亡之秋!

在华夏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华夏始终是占有优势的,这种混乱积弱,客观上给了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机会,他们得以蓄养牲畜、繁育后代,生产力和战争潜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而且,游牧民族更利用这难得的发展时机,基本上实现了各自内部的统一。我们打开北宋时候的地图就能够看到,在华夏的西部、北部,唐盛极一时的吐蕃,占领了藏地广大的领土,彪悍如风的西夏王朝,对中原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内政高效、政令一统的辽国,正日渐强盛;而游牧于草原的蒙古诸部,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挥动手中的皮鞭征服欧亚大陆!


那么,处于这样一个强敌环伺、危机四伏的宋朝,占领了肥沃的中原之地,有着发达的商品经济,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难道不是一块摆在诸国面前仅人垂涎三尺的肥肉吗?!如果宋朝真的那么弱,如何能够延续国祚319年?难道居于西北苦寒之地的诸强,真的安于现状对中原没有一点想法?要知道,我们极力称赞的盛唐,也仅有289年的江山传承啊!

不是诸强不想,而是不能啊!无险可守的大宋,与诸强并立而不失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算不算强国?


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拥有着巨大的战争潜力和动员能力

史家常将“唐宋”并列,充分说明了宋朝的繁华与强盛。尤其是宋仁宗年间,政治清明、风气开放、经济强盛,对内对外贸易红红火火!战争打的是什么?打的是经济!打的是潜力!打的是动员能力!


因为经济的发展、制造工艺的提升,宋朝的军事装备在冷兵器时代首屈一指,宋朝的军事技术在当时也是独步天下!当时发明的铁火炮、突为枪、霹雳炮、震天雷等火器,令敌闻风丧胆!《水浒传》中的“轰天雷”凌振,就是专门玩火器的!此外,宋朝的重装步兵堪称当世最强,着“步人甲”的步兵,是野战的大杀器!

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哪有强大的军事装备!北宋时期的造船、陶瓷、纺织、印刷、火器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规模化工业生产。

席卷欧亚的蒙古骑兵,灭掉强盛一时的辽金,用时不及十载,灭掉“文弱”的宋朝,却用了近半个世纪,损兵折将不计其数,终蒙元一朝,何曾打过如此艰难的灭国之战?

所以要说宋弱,只怕赵匡胤气得要爬出来给你一棍子!须知,他可以五千年帝王中唯一被认证为武术家的猛人啊!


四、宋之“文弱”不在于军事国力,而在于当朝一以贯之的国策


宋朝立国,是因为五代十国之乱!五代十国之乱,缘于唐后期的武将乱国!唐后期,武将权势极盛,所分封的节度使,掌数州的军、政、民、刑,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朝廷对他们的掌控力日渐势微,最终形成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而那些掌握兵权的地方割据势力,野心日渐膨胀,终于形成了征战不休的混乱局面,华夏由此陷入了半个多世纪的刀兵血火!


所以,宋太祖吸收了武将乱国的教训,形成了以文抑武的完备的文官制度,武将在宋朝的地位远不能跟文臣相比!最终导致了大宋兵强而将弱的局面。

世民多谋求以文而仕,耻于为兵伍!地位不高、还挺憋屈。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武将的最高阶是太尉,当时的太尉是谁?是不知兵事、以球献媚的高俅!满朝上下,哪有武将说话的份啊!

所以,在宋朝的一贯国策之下,扬文抑武让宋朝的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科技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兵事却长期处于“积弱”,在对外作战中没有太大的建树!从而让形成了固有“国富兵弱”的印象。

但是,宋朝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赵匡胤对待武将的态度,“杯酒释兵权”,君臣相合,富贵等身,武将多得善终,敢问历朝历代,哪个君主有此胸怀和肚量?

结语: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皇图霸业、不世功名、青史纵横、名将辈出,不若国泰民安、天下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