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羅鍋又被稱為濃墨宰相,其字形同墨豬。請問劉墉的書法好在哪裡?

泥鰍的N種吃法


一部《宰相劉羅鍋》,使劉墉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不僅是清乾隆時期的重臣,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博通經史百家,工詩善對。更是一位著名書法大家,清代帖學集大成者。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誕生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諡號文清,人亦稱劉文清。

他學書博採眾長,自成一家。

其書法,初從趙孟頫、董其昌,法魏晉,學鍾繇,王羲之,虞世南,兼顏真卿,蘇軾。尤得蘇軾之長。晚年潛心北碑。超然獨出,自成一家。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具有創造性的書法家。有“濃墨宰相”之美稱。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因其書法有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書法外貌樸拙,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他的書法初看並不美,像團團棉花,但細細品味,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他的書法總結起來有三個特點:

“肥”,筆墨飽滿,筆畫肥厚,但骨絡分明,無圓滑粗俗之氣。

“靜”,起筆藏鋒,收筆回鋒,無筋骨暴露之弊。字字獨立,行行分明,有肅穆寧靜之趣,無譁眾取寵之態。

“對比分明”,用筆以肥為主,但肥瘦兼用。筆畫對比分明,橫劃較細,豎劃較濃,撇劃濃重,捺劃輕細。結構對比強烈,上重下輕,左重右輕,靜中有險,靜中有變。

  • 行書手卷《杜甫詩十首》(局部)欣賞!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的書法更是風靡一時,被譽為“清四家”。

劉墉的書法敢於突破傳統,初看圓軟滑,實則內含剛勁。但同時也受到了與之齊名的保守派翁方綱的指責。

有這樣一個故事——

劉墉有個學生是翁方綱的女婿,有次這個學生去看望文方鋼,正好碰到他在寫字,於是就問翁方綱:“岳父,您和我老師都是當代大家,您怎麼評價我老師的書法呢?”

翁方綱說:“你回去問問你老師,他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會回去把話帶給了劉墉,劉墉回說:“你回去問問你岳父,他的字哪一筆是自己的?”

這個故事後來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劉墉的書法初入趙孟頫、董其昌,後轉師顏真卿、蘇軾,再後來上溯“二王”,不受古人所囿。他的書法看似綿軟,細品卻是骨骼分明,神韻內藏。

舉個例子:

上圖劉墉57歲時,節臨的顏真卿《蔡明遠帖》。

劉墉少年時,書風秀逸,中年以後,筆力雄健。此幅行草軸運筆圓勁,古樸飄逸,方圓兼備,蒼潤互見。是劉墉中年時的代表風格。

而下圖,是顏真卿《蔡明遠帖》,能明顯看出劉墉在書寫時,與顏真卿明顯的風格差異,超然獨處,自成一家。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稍微仔細瞭解,劉墉的書法風格是多變的,其早年書風珠圓玉潤,中年筆力雄健,晚年則趨於平淡,古人認為書法貴在變化,會隨著人的性格、修養、志趣、愛好、心情、環境不同而變化無窮,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書法就是一門抒情性很高的視覺藝術,劉墉書法“早中晚”年的風格都不一樣,足夠說明劉墉在書法上的精心研習,

從劉墉的書風來看,其書法應是取法元代的書法大家趙孟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趙孟頫的書法也是“早中晚”年三個階段的風格,其書早年學宋高宗、智永、褚遂良等,廣獵古代名跡,受到北碑部分影響,結體方闊、筆力深厚;中年專攻“二王”,深得《蘭亭序》《洛神賦》之益,書風漸變為華美圓潤、活脫瀟灑;晚年師法李邕筆勢蒼勁老到、雄放豪健,

我們瞭解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再看劉墉“早中晚”年的書風,就很容易明白,劉墉學習書法的方法都和趙孟頫一樣,況且在清代中期的書法是由之前的尚董(董其昌)轉為崇趙(趙孟頫),而此時的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人的一生,早中晚年的脾氣個性都有所不同,導致書法風格也不同,當然了,也有一輩子都是一種書風的,只是這樣的人書法也不怎麼樣,至少書法沒有陶冶他們的情操啊,

確切的說,劉墉擅長行書、楷書,書寫時用墨厚重、筆勢婉轉、渾厚敦實、沉雄古淡,只是劉墉書法受館閣體風氣影響,以至於其字看起來像一團棉花,有肉無骨(這也是有人認為劉墉書法平庸的原因)其實字骨是被包住了,所謂的“內斂”,這也叫柔中寓剛,實則一點都不平庸;劉墉是一個勤於研習古代書法大家作品的書法家。




劉三辰


劉墉,乾隆年間,為相時剛正不阿頗具風骨;但在乾隆晚期、嘉慶登基初期為官平庸,嘉慶整治和珅時,卻風骨重現。觀書如識人!劉墉書法融會歷代諸家書法之大成,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自成一家。劉墉書法,乍一看,肥厚如墨豬,細看濃重的墨色中自有風骨,“立得住”!劉墉書法,融王羲之、顏真卿之韻骨,深得魏晉小楷濃重厚實之風。其書法,佈局精妙,結體濃重與筋骨相輔相成,耐看耐品





dzs0903


劉羅鍋的書法作品,如果落款是“石庵”二字,並鈐長方形“石庵”壓角印,又或蓋有“飛騰綺麗”印的作品,那麼恭喜你,你買到的是劉墉小妾代筆的作品。

劉羅鍋傳世的作品中,贗品和代筆太多了,尤其是他的三個小妾(真令人羨慕),個個寫得一手好字,都能替他代筆。

只是很好奇,這些小妾代筆後賺的錢,是劉羅鍋收呢,還是變成小妾們的私房錢?

劉墉的字,其厚拙的面目及濃淡的墨趣,與碑派書法頗有幾分相似,可他卻是實實在在的帖學大家。

王文治曾用“虛寂”“空明”等詞來概括羅鍋先生的書法,但我覺得不如郭尚先的一個“靜”字,更能表達其意蘊。

羅鍋先生的書法,看似拙笨軟弱,但點畫轉折全從前人法帖出來,豐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緩下露雍容之相,既有富貴相,又有清高氣。

看劉墉的書法,會讓你想起楊凝式的《韭花帖》。老楊同志拉大字距行距,讓作品寬鬆、透氣,顯得有幾分慵懶。

不知劉墉是否從《韭花帖》中尋得幾分靈機?字形肥厚而又墨色濃重,處理不好即滿紙墨豬,可他學習楊風子的章法,拉開字與字的距離,行與行的距離,讓人不由想起一個詞:

靈活的胖子

劉羅鍋的三個小妾中,不知是否有豐腴如楊玉環者?觀劉墉的書法,就如午後的冬日,暖陽當空,豐腴的美女,斜倚在美人榻上,從骨子裡透出蕭散、疏淡、慵懶、平和。

劉墉書法的價值,在於他把修心養性的翰墨丹青與朝廷重臣的儒雅氣質結合在一起,讓書法成為寄託性情、表露人格的一種藝術形式。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劉羅鍋又名劉墉,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而且有才的一品大臣,雖然清代沒有宰相這個官位,但是他的職權就相當於宰相,所以有部電視劇叫《宰相劉鑼鍋》。

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帖學之集大成者,與成親王、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這裡引用一下清朝徐珂的話,他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臺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在清朝歷史上,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即具有創造性的書法大家,他一向的性格是師古而不拘泥。劉墉書法的特點一般都是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在書法中善於寫小楷,後人稱讚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致。

乾隆年間,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而且還精心鑽研古文考辨,他工書善文,名盛一時,並流傳千古。

但是據歷史考證,劉羅鍋的羅鍋並不是一都有的,而是年紀大了之後才開始駝背的,所以乾隆皇帝稱其為劉駝子,而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面多少有些戲劇性,沒有太大的借鑑意思。


書畫苑


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20世紀90年代央視播出一檔巜宰相劉羅鍋》電視劇,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劇中人物才智過人,剛正不阿,下畏權貴,清廉執政贏得廣大觀眾喜愛。劇中劉墉因身後的那個"大鍋子"給人印象深刻,所以人稱劉羅鍋,而當時劉羅鍋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代行宰相一職,故又稱宰相劉羅鍋。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書法家,是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劉墉書法初學董其昌、後學鍾繇、顏真卿、王義之等書法,由於劉墉喜用油煙墨,這種墨烏黑濃郁光澤亮麗,加上他的字體外貌豐腴,故有"墨豬"之稱,因他官居體仁閣大學士,又被稱為"濃墨宰相",請欣賞劉墉墨豬體書法(下圖)

劉墉書法除了獨自一格的"墨豬"體書法之外,尤其擅長小楷,下面分享他的小楷作品之一《入法界體性經》,從整體看風格氣韻高古,線條凝鍊厚重,通過了解劉墉小楷取法於鍾繇和顏真卿,其小楷可謂集多家書體於一身,形成自已獨特的風格,在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請欣賞劉墉小楷《入法界體性徑》局部


翰墨正傳


 劉墉,清朝的政治家、書法家,父親曾是清乾隆時期的重要之臣劉統勳。劉墉學識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進士。歷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諸多職位。為人在工作期間奉公執法,廉潔清明。他的書法也是一絕,造詣深厚,還是清朝著名的帖學大家。在民間流傳一個關於他書法的名號“濃墨宰相”,因為劉墉書法喜用濃墨,才被譽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書法,開始時學習趙孟頫的書法,後來又學了鍾繇,顏真卿、蘇軾等人的書法。

但他沒有拘束於古人書法,而是在古人書法中創出自成一體的風格。

劉墉書法擅長小楷。

後人稱讚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風格,還有魏晉小楷的韻味。

劉墉的書法集帖學書法於一身。

他的書法溫柔敦厚、用筆圓潤,墨色凝重。因此書法比較有力量。

劉墉書法是圓潤而且涵容萬物。

有貌豐骨勁,渾厚敦實,味厚神藏,超然獨出的書法風格。

這也和他的官場和為人處世有關。

有人將他的書法概括為“靜”、“淡 ”、“清”三字。

有人說,劉墉的書法,是沒有精神的。

缺乏一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不露半點鋒芒內在,就像個乖孩子。

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他的書法的特殊韻味,備受歷代人所喜愛。

他雖然學過顏真卿的書法,但在 書法上缺少,顏真卿書法的挺拔開闊。


迷失了方向的馬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青原、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他誕於書香門第,長於顯宦之家。他的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於乾隆十六年(32歲)中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上加太子太保。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諡文清,人亦稱劉文清。

劉墉是清朝乾嘉時期的政治家,還是著名書法家和詩人。 劉墉書法初從趙孟頫、董其昌入手,又喜好蘇軾的筆意,曾潛心研習《閣帖》,對唐、宋諸家並六朝碑版無不臨習。擅長楷書、行書,同時也能寫榜書和小楷。他喜用硬筆短毫,書法豐腴淳厚、落落大度,體現了他一生的襟度。劉墉一生書法曾經數度變化,年輕時珠圓玉潤,中年筆力雄健,到晚年則趨於平淡。對他的書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有綿裡藏針的妙處。其書法理論,散見於他的《學書偶成》詩30首中。劉墉書法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稱為清四大家。[耶]


城鄉鎮實用硬筆行書


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可見書法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應該學習書法,這樣才稱得上完美。

中國書法是一門佔老的藝術,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書法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正像在西方美術中建築和雕塑統領著其他門類藝術一樣,書法和繪畫則統領著中國美術的其他門類,列為中國美術之首。劉墉就以其書法和詩文聞名於世。

劉墉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歷史上記載,他的“書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其書法特點之一是用墨濃重,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他為“濃墨宰相”。他的字,最為聞名的是小楷,貌豐骨勁,別具面目。

劉墉的書法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被稱為乾隆朝四大書法家。

劉墉不但書法好,他還很懂書法的歷史。他曾經用詩的形式,寫過一本關於歷代書法史的書,叫做《學書偶成》。《學書偶成》採用詩的形式,敘述了中國書法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