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恒能继位当上皇帝?

大名42


两千多年的帝制史诞生许许多多的皇帝,若是将这些皇帝放在一起做一个幸运排行榜,汉文帝刘恒大约榜上有名。

汉文帝之母薄姬不受其父汉高祖刘邦的宠爱,地位低下,刘恒非嫡非长,在继位问题上无任何优势。他能继位主要缘于功臣派与皇族派共同诛吕之后,需要立一个新皇帝。而在诛吕过程中毫无作为的刘恒,却在此时被功臣派拥立为帝。

可以说,万众瞩目的帝位,是刘恒平白捡来的。

刘恒既不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数年,吃尽苦头才得到帝位。刘恒生来是皇子,不必这么苦尽甘来,也没有经历夺储争斗,帝制史上皇子们争夺帝位几乎是常态。刘恒之前就有赵王刘如意和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争,其激烈程度甚至令彪悍的吕后都惊慌,跪地感谢支持刘盈的大臣。

而刘恒,他没有经历任何斗争,他一个庶出不得宠无作为的皇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登上帝位,他是不是非常幸运呢?

那么,为何刘恒如此幸运?

我们还得从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后说起。吕后,原名吕雉,她本是吕公的女儿,因父亲见刘邦气度不凡,日后必定大富大贵,便被嫁给了刘邦,当时,吕雉刚刚二十岁,而刘邦则大他十五岁,且早已生下一子。

嫁给刘邦后,吕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刘邦则依旧整日游手好闲。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刘邦也赶去起事,留下吕雉在家中照顾老人小孩。刘邦当上汉王后,很快便与项羽开战,吕雉一度被项羽抓住当作人质。汉朝建立后,刘邦先是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但不久又因宠爱新欢戚夫人而打算改立,不过始终没有成功。

刘邦去世后,吕后把持朝政,她对刘邦的其他妃子、儿子都展开了残忍的报复。为了报丈夫被夺走之仇,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将原本貌美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将她与刘邦所生的儿子如意毒杀。

不只是戚夫人,据《史记》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 "而高祖後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也就是说,凡是得到刘邦宠爱的妃子,都被吕后幽禁在宫中,只有那些不得宠的女子才幸免于难。不必多说,刘邦后宫里这些被幽禁的妃子,最后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郁郁而终。

在这场浩劫中,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幸免于难,她本是秦末诸侯魏豹的姬妾,后来魏豹被刘邦击败俘虏,她便被送到宫中的织布工坊。一次,刘邦偶然瞧见薄姬,觉得她很有姿色,便将其召入后宫,不过皇帝毕竟日理万机,所以薄姬很少被临幸。汉高祖五年(前202),薄姬为刘邦生下一子刘恒,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驻守在晋阳。

史书记载,吕后对宫中进行清理时,"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很少被宠幸成为了此时薄姬的幸运,她得以前往儿子的封地,享受安宁的生活。

刘邦的儿子中,见于史册的一共有八位,其中,次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刘邦死后他便即位为帝,是为汉惠帝。三子刘如意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被毒杀,五子刘恢自尽,六子刘友受王后诬陷说他想谋反,于是被吕后幽禁,断绝食物而死,八子刘建死后,被吕后绝后,废除封国。

早在吕后时期,刘恒就表现出他的睿智,吕后曾想封刘恒为赵王,而此前的刘如意,刘恢,刘友均为赵王,若是刘恒也当赵王,估计下场好不了多少,刘恒以为吕后守封地为由拒迁封地拒当赵王,逃过一劫,所以说,成功者也有其必然因素。

在朝中,吕后先是立其子刘盈为帝,自己则实际掌权,刘盈去世后,她又立自己的孙子刘恭为帝,原本,汉惠帝的皇后无子,吕后便将惠帝与宫人的孩子谎称是皇后所生,而将孩子的生母处死。刘恭得知此事后,声称长大后会作乱报复,于是吕雉将他废掉,另立其弟刘义为帝,并将他改名刘弘。

吕后的做法令朝臣们十分不满,于是她死后,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连通陈平、周勃等大臣发起动乱,将吕家势力从朝中清除,并将刘弘废黜,准备改立新帝。经过一番考虑,大臣们选择刘恒作为新君,并拥立他为帝。

代王刘恒在功臣派与皇族派联手灭吕的时候没有一点表现,真正在灭诸吕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是齐王刘襄,那么,为什么功臣派拥立新君时却放弃立大功的皇子,转而支持丝毫没有表现的代王刘恒呢?原因在于,大臣们不喜欢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若是皇帝无能,权臣便可把持朝政,像刘襄立了大功,已有威望,肯定不受控制,代王低调,无作为,估计容易操控,故而,功臣们选择无作为的代王。然而刘恒并不是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在他称帝以后打击权臣,巩固皇权。这大约也是周勃等大臣万万没想到的。


煮酒君


方圆论坛在线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同时汉文帝刘恒也是,除了吕后亲生儿子刘盈和赵姬的儿子刘长之外,硕果仅存的刘邦骨血。刘邦其他的儿子要么早逝,要么就是被吕后给杀掉了。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没有被吕后铲除掉。一方面是因为刘恒自身危机意识够强。另一方面其母亲薄姬也居功至伟。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女人。魏王豹被杀后薄姬成了刘邦的俘虏。后来刘邦见薄姬长得不错,而且非常的知书达理善解人意,也就把薄姬给收入了后宫之中。之后薄姬给刘邦生下了儿子刘恒。但刘邦对于薄姬的宠幸并不长久。在薄姬生下刘恒之后。刘邦对于薄姬就不再那么关注了。甚至很长时间薄姬都见不到刘邦一面。薄姬本身危机意识也很强。她意识到当时吕后的权势非常强。所以也就没有特意去争宠,除了让儿子刘恒好好表现之外,薄姬自己一直都很低调。低调的让人容易忘记。


深得薄姬教育的刘恒显得十分的聪明也十分的懂事。所以在刘恒八岁那年就被封为代王。当时正是代地陈豨叛乱被诛杀最后的事情。刘恒被封为代王后自然要前去代地统治管理代地。薄姬也顺势出宫跟随儿子一同前去代地。薄姬的举动让吕后觉得非常的满意。刘恒在代地除了发展农业使得代地之民吃饱穿暖之外,丝毫不干涉朝廷之事。之后刘邦去世吕后专权之际。刘恒更是一如即往的忙着自己的一摊子事。丝毫不敢插手长安之事。再加上其母亲薄姬懂得低调不争宠。所以刘恒才得以活命。

西汉高后八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陈平,周勃,刘章等人顺势剿灭了吕氏一族。因为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并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后代。所以周勃等人需要正统刘氏后裔来继承皇位。而汉高祖刘邦的所有儿子中硕果仅存的也就刘恒和刘长。刘恒宽厚仁慈名望非常好。而刘长骄纵跋扈,声名狼藉。所以周勃等人派遣使者前去迎接刘恒继承皇位。一路上刘恒走的都是战战兢兢的。毕竟从天而降的大馅饼任谁都会怀疑。后来慢慢悠悠走到长安之后确定了真伪刘恒才长出了一口气。


事实上周勃等臣子选择刘恒当皇帝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刘恒母亲的那一方。因为之前有了吕后外戚干政影响。所以周勃等人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重中之重就是候选人的母亲一方家族势力不能太强。而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妻子。成为俘虏后才变成了刘邦的妃子。后来又非常的低调。不论是她还是她的家族在汉朝都没有丝毫影响力。所以周勃等臣子才会选择刘恒。这也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选项。刘恒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也要感谢他的母亲薄姬。如果摊上个戚夫人那类的母亲。估计皇位和刘恒也就无缘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汉文帝刘恒非嫡非长,之所以能够以藩王之身继承大统登基称帝,首先是因为他有个不争宠而且宽厚安分的好母亲,能够在吕后清除高祖子孙的时候存活下来;其次就是因为汉少帝驾崩,惠帝嫡脉断绝,按照皇家礼法,五服之内刘恒是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

在先秦时代与封建社会,尤其是早期,君主之位的继承大多遵循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不过刘恒非嫡也非长,按道理来说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汉高祖驾崩以后,其子孙后裔当年得罪吕后者大多被诛除,可是刘恒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母亲薄姬为人低调而且并不受宠,吕后不仅放过了他们母子更恩准二人前往封地代国享受快意人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不过继承君位的汉惠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作为正宫所生的嫡长子,惠帝刘盈死后只留下了汉少帝刘恭一个子嗣,而且刘恭还死得早,这么一来嫡脉就断了。封建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既然嫡脉断绝,那么只能从庶出子孙中选择。不过当年高祖子嗣中,大多数都被吕后所诛,当时只剩下代王刘恒与淮南王刘长,虽然庶长子刘肥也有后代,但终究是庶出,其母无名无分所以不做考虑。

作为刘邦的儿子刘恒排名第四,高祖庶长子刘肥已死,嫡长子刘盈驾崩,三子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也被吕后所杀。在高祖子嗣中,刘恒是最年长者。淮南王刘长年纪比刘恒小,而且幼年丧母是吕后抚养长大,但吕后已死,而且这也成为后来汉廷诸臣非常忌讳的地方。

代王母子不仅在法统血缘上最为亲近,更加宽厚,是皇帝最合适的人选,最终刘恒被迎入长安入主宣室殿,成为了皇帝。


澹奕


刘恒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和他的儿子统治期间,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国力达到空前的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原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后被封为代王。

刘盈继位以后,吕后逐渐开始把握朝政。待刘盈去世以后,吕后成了汉朝的实际统治者。

吕后专权以后,开始迫害一切能够对刘盈帝位有影响的人,比如说刘如意。

因为刘邦在的时候,非常喜欢刘如意,一度想要该立刘如意为太子。后来朝堂之中反对声音太大,很多大臣都不同意,认为废长立幼乃是混乱之根。刘邦一看,刘盈已有自己的势力,便打消了这个想法。

后来吕雉不仅杀死了刘如意,还把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制成了人彘。

(戚夫人剧照)

反观刘恒的母亲薄姬,为人低调,同时也不受刘邦宠爱,儿子刘恒更是如此。

而且,刘恒的封地在遥远的代国。吕后认为刘恒女子对她和刘盈根本没有什么影响,那就不是一个段位的选手,所以压根也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所以,刘恒和薄姬没有遭受到吕雉的迫害。


后,吕雉死后,周勃等相关旧臣诛灭吕氏集团,准备把天下还给刘家。


这个时候他们废除了汉少帝刘弘。在刘邦诸子当中选择了刘恒。

其实,也没有太多可选的了,很多都已经被吕后迫害了。

相对于刘恒,因为低调谨慎,母亲又不得宠,所有没有走进吕雉的法眼。

而大臣自然也要选择一个相对于自己更有利的人来做皇帝,因为这样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

这也是周勃父子二人显赫的原因之一。

就这样,刘恒坐在家里,帝位从天上掉下来了。

而且开创“文景之治”,孙子汉武帝更是响彻大地。


观复一鉴


历史上的很多皇帝,原本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但阴差阳错,因为各种特殊原因,最终却当了皇帝。这不得不让人相信,运气这个东西确实很玄妙。

比如明朝的嘉靖皇帝,他原是藩王之子,本该终老于藩国。可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偏偏30岁就死了,偏偏他又没儿子,偏偏他连兄弟也没有。于是,本着就近原则,继承皇位的好事就落在了堂弟嘉靖皇帝身上。这和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搞得你死我活恰好形成了鲜明对比。真是天意难料,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不过,清朝末期也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同治皇帝年仅19岁就死了,也是没有儿子,也是没有兄弟。于是,他的堂弟光绪皇帝继位。接下来,光绪皇帝又死了,也是没有儿子,于是,只能让他的侄子溥仪继位。

类似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刘恒继位,比嘉靖、光绪的情况更加复杂。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恒的生母,是并不受宠的薄姬。

刘邦活着时,宠幸戚夫人,甚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让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代替。终因反对的力量太大,刘邦没能如愿。

这件事,对吕后的刺激是很大的。她因此仇恨所有刘邦宠爱的女人,同时与不受宠的薄姬等人同病相怜。

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吕后一手遮天。她大肆复仇,把曾经受到刘邦宠幸的那些女人一顿收拾,其中最惨的是戚夫人,被她做成了人彘。

而本本分分的薄姬,则受到吕后的善待,跟着儿子刘恒到封地去享福了,远离了朝廷的纷争。

如果一切正常运转,刘恒会终老于封地。可是,历史的剧本出现了反转。

刘盈22岁就死了。然后,吕后册立了一个小婴儿做傀儡皇帝,实际上由她一手遮天。她违背刘邦的遗愿,加封她的兄弟、侄子为王,形成了吕氏家族的外戚势力。

周勃等开国功臣,把此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为了顾及吕后的脸面,引而不发。等到吕后死了,周勃等人立即行动,干脆利落地干掉了吕氏家族,废掉了傀儡小皇帝,打算重新册立一位新皇帝。

功臣们聚在一起一合计,刘恒这孩子不错,年纪正好,人也本分、仁义,口碑也不错,于是就派人去请刘恒,让他进京登基。

就这样,刘恒坐上了大汉朝的龙椅,史称汉文帝,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

想抢的,抢破头都抢不着;不想抢的,却直接送到你面前。这不是天意又是什么?


趣谈国史


▲汉惠帝刘盈剧照

公元前180年,在周勃、陈平等人的协助下,刘氏皇族对吕后残余势力发动了军事政变,不到一个月,吕氏全族被屠戮殆尽。在废除吕后所立傀儡之后,朝臣们决定另立新君,可是立谁为帝又成了问题。当时热门的人选有淮阳王刘强、恒山王刘不疑与齐王刘襄,其中淮阳王与恒山王二人是吕后所生惠帝之子,周勃等人一致认为二人身份不明,可能并非汉室后裔,若是迎立他们为帝,日后二人必定要为吕氏报仇,经过商讨,朝臣们将二人与吕氏余孽一同处死。齐王刘襄虽是高祖长孙,但他却有一个暴戾如虎的舅父驷钧,朝臣恐其登基后导致驷钧乘势崛起,成为新的外戚,因此刘襄也无缘帝位。

▲陈平剧照

既然惠帝之子与高祖长孙都不能承继帝位,那么继承人就只能从高祖的儿子中寻找,于是偏居一隅的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进入了众臣视线之中。刘恒远去山西就藩时年仅七岁,其母薄姬也并不受刘邦宠爱,侍寝机会很少,所以能够在刘邦死后被吕后放出宫,和儿子刘恒相依为伴。在薄姬和封地属臣的教导下,年幼的刘恒懂得如何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更明白了如何应对吕后对刘氏子弟的迫害。在山西为王的十六年间,刘恒谨小慎微,从不对朝政发表意见,而是经常召集晋地文人雅士,终日沉浸于琴棋书画中,韬光养晦、不问世事,在多层伪装下,他才不会被吕后重视,招来杀身之祸。

▲高后吕雉剧照

不过在大臣们看来,刘恒之前的行事并非伪装,而是为人仁慈宽厚、谦逊待人的体现,再加上薄姬谨厚善良,势单力孤,若是刘恒登基,不会产生强大的外戚集团。当然,刘恒为帝也有着极强的合法性,毕竟在汉惠帝刘盈、齐悼惠王刘肥、赵隐王刘如意死后,刘恒就是当之无愧的高祖长子。在各方面都很适宜下,刘恒获得了长安众大臣的一致认可,周勃、陈平当即遣使赶赴代国,迎立刘恒为帝。谁料刘恒得知这一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得很高兴,而是陷入了漫长的沉思之中。

▲代王刘恒剧照

自吕后专政以来,太多的刘氏子孙进入长安城后就没有再出来过,三哥刘如意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看来,长安城里迎立他登基的大臣不但是阴谋家,还是一群野心家,他们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不敢动手,吕后一死,就立即联合刘襄一起剿灭诸吕,事后以有功之臣自居的他们,怎会甘于人下?从他们擅自废黜少帝一事,就可看出他们的为人,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刘恒必须仔细考虑此事。

▲薄姬剧照

为了做出决定,他向王太后薄氏禀报此事,经过一番商议,薄氏认为刘恒可以派亲信前去长安试探。但刘恒对此仍然犹豫不定,甚至利用烧灼龟甲的方式进行占卜,当卜辞显示“大横”吉兆时,他仍然不信自己可以顺利登基。为了一探究竟,他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会见周勃。薄昭入城后,周勃与陈平等人向薄昭详细阐述了迎立代王刘恒为帝的缘由,薄昭据此回报,刘恒才最终放下心来,随即命令心腹干将宋昌与张武等人陪同自己前往长安登基。

队伍行至高陵时,为保证自身安全,刘恒又命令车架停下,并派宋昌前往长安观察动静。宋昌刚过渭桥,还没进长安城,就看见周勃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宋昌见此便立即返回向刘恒禀报,刘恒得知朝臣出迎后才驱车赶到渭桥,接受群臣拜谒。为表礼节,他也下车答拜群臣,大臣们见刘恒如此谦逊懂礼,便呈上天子玺印,恳请刘恒登基。

▲西汉未央宫数字化复原

刘恒见此当即表示推辞,言道先回长安代邸再行议事。到了府中,周勃等人又请求刘恒登基,刘恒这次称自己乃是无才之人,恐难以承担天子重任,恳请朝臣重新考虑人选。如同事先排练好一般,周、陈等人尽皆伏地请求刘恒登基,刘恒则是向西在主人之位置谦让了三次,又面向南方在君主的位置上谦让了两次,最后才答应群臣请求,登基称帝。当晚,刘恒正式入主未央宫,而在进入宫苑之时,他就任命心腹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宫城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各殿,其谨小慎微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汉书·文帝纪》《史记·卷一十·孝文本纪第十》


趣观历史


刘恒是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在吕雉死后,朝臣们都拥戴远在遥远的代国的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对于汉文帝能够成为皇帝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刘恒贤德,宽俭待民

尽管刘恒所分封的代国为穷乡僻壤之处,但是刘恒到任之后,励精图治,恭俭作则,将代国治理的很好。既然有了政绩,并且贤明的名声也早早的传到了朝廷,所以朝廷的臣工们对于刘恒都很满意,觉得刘恒是一个开明之主,既然能够将原来鸟不拉屎的代国治理的如此之好,那么治理国家也同样不在话下了。可以说,刘恒的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是让群臣拥戴最为主要的原因。

二,远在代国,回朝不便

对于吕雉来说,大多数刘盈的兄弟都是他的对手,也是自己权力的一个威胁。所以吕雉总是想法设法的清除那些会对自己皇权造成威胁的皇子。特别是那些离得近的,没逢刘盈或者吕雉生日的时候那就得要回朝贺喜了,那就得小心翼翼的,一个不慎就会被吕雉给盯上。就比如刘肥,刘盈念及他是自己的哥哥,就让其不要拘谨,谁知道这一幕被吕雉给看在眼里了,如果不是刘肥自己拍马屁的话,他的命可就这样交代了。而代国遥远,所以刘恒被通知不用去朝廷贺喜,所以便没有被盯上的危险。



三,薄姬低调,不争是非

刘恒的母亲薄姬也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女人,她懂得韬光养晦,在刘邦还健在的时候,她也不去争宠,所以刘邦除了刚开始临幸过她之后就一直没有去管她,既然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就必然不会被吕雉视作威胁。于是在刘邦死后,吕雉来了一个大清算,以前得罪过她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以戚夫人最惨),而至于薄姬,则因为没有得罪过她而被放回代国去了。所以,这自然就能够影响到刘恒,母亲低调为人,就必然不会为儿子带来什么事端,所以远在代国的刘恒也不会被吕雉等人放在心上。(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反面教材)


妙龄老翁谈历史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并且最后当上了皇帝,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这主要是有下面二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他的母亲薄姬,薄姬原来是魏王豹的妃子,后来魏王豹被杀,就跟了刘邦。她只与刘邦一次同房就有了身孕,于公元前202年,生下儿子刘恒。但是这个女人很有智慧,在刘邦面前从不争宠,清心寡欲,也不为自己的儿子争位。因此,在大臣和吕后的眼中,这就是个没有野心的人,她也很少有机会与刘邦见面,所以没有成为宫廷内斗的牺牲品,在刘邦死后,那些曾被御幸的爱姬如戚夫人等, 都被吕后幽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却幸免于难,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虽说那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却得以母子保全。

第二就是周勃陈平的权衡推举。在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三个赵王儿子被废黜了,齐王刘肥也遭迫害死掉了。吕后死后,周勃等发动政变把吕氏家族全除掉了,然后就要在刘姓当中选皇帝,当时姓刘的只有三类人可选:一个是刘邦的兄弟楚王刘交,但他已经是一个老者了,当初是跟随刘邦一同打天下的,政治阅历非常丰富,所以周勃陈平不愿意选刘交这个人。第二个是刘邦的孙子,这孙子当中最优秀的是齐王刘襄,刘襄是率先发兵消灭吕后集团的,功劳最大,而且军事能力突出,财力雄厚,所以这样一个强势的皇孙大臣们不敢选,因为不好控制,生怕日后受到打击。那么既然兄弟不能选,孙子不敢选,就只能选儿子。刘邦的儿子当时活着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老七淮南王刘长,他可是吕后从小带大的,就因为这一点不能选,怕他日后为吕后平反。再一个就是当时的老四代王刘恒,他在吕后执政期间装傻装呆装弱智,成功的骗过了吕后和所有大臣的眼睛,以为这是一个可以任由摆布的木偶,加之长年居住在边塞荒地,既无实力又无军队,即使当上了皇帝,也要依靠周勃等人扶持,所以最终选了刘恒做皇帝。


癸福申功


汉文帝刘恒能当上皇帝,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而是时势造就,也离不开他长期以来的韬光养晦,离不开其母薄姬的隐忍不发,是有很多必然原因的。刘恒能当上皇帝,并成为千古明君,还要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刘恒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非嫡非长非贤,所得的封地——代国,也不是特别好的地方,长期受匈奴侵扰,加上战国末年到汉朝之初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根本就是荒凉蛮地,刘邦让儿子在这样的地方做王,可见也没有多宠他的缘故,毕竟代国管理的好,是应该的,管理的不好,代代影响下去,汉朝前几个皇帝因为和刘恒血缘亲近的缘故,或许可以宽恕,但若往后,那就是一个恶性肿瘤,随时会让他病发身亡。



可是刘恒戒骄戒躁,从做代王那天开始,就认真履行一个王的责任和义务,深入代国底层考察,与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意,处处为民考虑,并采取有效手段,抵御匈奴,让代国一步步强大。在这个过程里,汉朝中央却发生了几次变故,吕后把持朝政,汉惠帝形同虚设,两个汉少帝更是傀儡。而地方上,淮南王骄奢不法,齐国步步独大,赵王刘如意惨死吕后阴谋……等到吕后去世,追随汉高祖打天下的老臣们,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外戚误国之事不能再发生,拥立一向低调且外戚凋零的刘恒为帝。



刘恒做皇帝有三个必然,其一,当时的他,是刘邦在活皇子中最年长的,符合长子地位;其二,他是刘邦所有儿子中品行最佳的,符合贤子身份;其三,他的母亲薄姬为人谨慎,早年在后宫不争宠,在朝臣心中也没有不好的印象,把刘恒教育成一个进退自如的人,来日不会再现诸吕之乱,母仪天下具备了,刘恒沾了母亲的光。


翻出历史那一页


说起汉文帝刘恒,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他是谁,但如果说起“文景之治”这个词,大家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呀,这才把刘恒和“文景之治”对应起来。为什么大家会熟悉“文景之治”这个词,理由很简单,中国自秦朝以来,皇帝多的数不胜数,但是被称为盛世的,却只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寥寥几个皇帝才做的到。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可是奇怪的是,他却是西汉的第五个皇帝,这可真够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各位看官和我一起慢慢的欣赏。

一、艰难隐忍做皇子

公元前203年,刘恒出生在大汉的国都长安,他的母亲叫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项羽战败后,魏豹归顺了刘邦,没过多久,由于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魏豹便起兵造反。各位想想看,项羽那么牛逼的人物都干不过刘邦,何况是这个不怎么出名的战将,很自然的,就被镇压了。他死了不要紧,却连累了自己的妻妾,被当作奴仆送入宫中干杂役。一个偶然的机会,薄姬被刘邦看到了:呦呵,这小娘子还挺带劲。也不知道古代怎么那么多口味重的人,他和曹操差不多,见了别人的老婆走不动,看到薄姬那么的楚楚动人,就把她收入了后宫,于是刘恒就出生了。可自从生下刘恒之后,估计是刘邦新鲜感过去了,就慢慢的冷落了薄姬。宫中的生活是非常的势利的,薄姬没有了刘邦的宠爱,在后宫成长的刘恒自然从小没有什么存在感,因此在宫里养成了隐忍的性格,他识得宫中的疾苦,也能认清自己的处境,7岁之前,刘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的成长。

很幸运的是,到了公元前196年,七岁的刘恒被刘邦立为代王,都城在晋阳。为什么说幸运,因为刘恒封王第二年刘邦就死了,封王封的就是这么及时。又因为薄姬在宫中饱受冷落,没有什么存在感,千古一后吕雉大魔女也没有心思祸害她娘俩,于是乎,八岁的刘恒平安的到了封地晋阳。多不容易啊,作为一个皇子,前有大帝刘邦,后有魔后吕雉,能幸福的活下来,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就因他离开了宫廷,才避开宫廷的腥风血雨,这才有了当皇帝的契机。

二、吕后弄权乱朝纲

刘恒虽然是皇子,但是幼时在宫中尝尽了人情冷暖,所以他也明白老百姓的疾苦。到了晋阳后,大臣子的辅佐下,他采取鼓励农桑、与民生息的举措,封地的发展开始好转,成年后的刘恒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他谦恭节俭,做到了一个王子能做到的一切,经过十五年的发展,使得封地的实力大大增强,老百姓也过得十分富足,一片祥和的大好景像。可在另一边,长安的宫廷里,却是一片刀光剑影,处处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惨剧。

人一旦尝到了权力的好处,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男人如此,女人更是如此。在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控了宫廷的大权,他的儿子刘盈继位后,看不惯吕后的做派,又无法与她抗争,仅仅当了七年傀儡皇帝,便忧郁而死。亲生儿子都是这个下场,不是亲生的儿子就更不用提了,大汉第三位皇帝,是一个宫女所生,名字叫刘恭,只在位四年,就被吕后囚禁杀掉。第四位立的是常山王刘义为帝,他更是个皇位上的摆设,吕后就他干啥就干啥,刘义想,反正自己说了又不算,还不如做个应声虫,潇洒的过几年。就这样,吕后掌握了朝中的大权,为了防止刘邦的其它儿子当皇帝,他还害死了刘邦儿子中的老三、老五、老六,老大仅以身幸免。

在迫害居住在长安皇子的同时,吕雉听说刘恒在封地过的不错,就想出主意害他,要封刘恒为赵王。刘恒多聪明呀,你个老妖婆就别作孽了,我可不敢答应,他非常小心谨慎,怎么也不肯接受吕雉的册封,吕雉一看这小子没出息,就不再为难他,刘恒从而淡出了吕后的视线。但凡有条件,刘恒肯定会说:不是我不想当赵王,可我实在不敢呀。在吕后专权的十几年间,她给自己的亲族弟子大封爵位,先后有十几人当了王侯,也掌握了实权。

三、幸运得以继大统

公元前180年,中国第一个实质上的女皇吕后去世,她一死,朱虚侯刘章、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就发动兵变,把吕后的亲族连拔起,终于灭掉了吕氏集团。

吕后死了,大汉的江山得有正统的人继承才行,现在在位的这个皇帝不行啊。于是就在刘邦的儿子中找,可刘邦的儿子现如今只剩下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大家都听说刘恒在封国干的不错,人品又好,为人又低调,年龄又排在前面,母亲刚好也没有亲族可以干政,啥条件都符合,所以也别挑三拣四了,就他了。就这样,皇位幸运降临在了刘恒的头上。

当朝廷派来的使者把消息告诉刘恒之后,小心谨慎惯的刘恒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立即召集下属商议。经过多人协商,又是分析、又是占卜,还是不放心,最后刘恒派了舅舅先去打前站,自己随后观望情况。等确定了这是朝中全体大臣们的意见,刘恒扑通扑通的小心脏才算是恢复了正常。他经过三推六辞之后,终于顺利的当上了皇帝。其实也别怪刘恒小心,在吕后十几年废立几个皇帝的淫威之后,又面临这么复杂的时局形势,任谁都不敢轻意的表露心意。

他的冷静,他的沉着,他继位后的雷厉风行,都显露出刘恒过人的手段和心智。他先是派心腹接掌了皇宫、京城,从而保障了人身安全,然后对功臣加封,使得帝位得到巩固,他即严格又宽容,得到了大臣们的忠心拥护。

刘恒继位后,有了封地的治理经验,对于治国也是轻车熟路,最关键的是他在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之中,他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于是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开启了西汉走向强盛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