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王庶文講壇”開始快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在往期的內容中我不停的提到“周禮”,但是關於《周禮》似乎還沒有真正的介紹過一番。

現在老讀者們其實也已經對“周禮”並不陌生了,他是西周時期由周公創立的一種政治制度,這與後世的“禮學”不太一樣。

“周禮”除了行為規範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封建制度的闡述和設計,後世的“禮學”則沒有政治設計,變成了單純的行為規範,越往後的時代,越是如此。

《周禮》曾經作為儒家的最高意識形態綱領備受推崇,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恢復的就是“周禮制度”,不過在孔子死後《周禮》不但被拉下聖壇,更被定義為“偽書”,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從“焚書坑儒”開始。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最高規格的雪藏

《周禮》因為涉及很多制度設計的內容,所以一開始並不叫《周禮》而叫《周官》,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它也是眾多受害者之一,並且是屬於最嚴厲的那一類。為什麼呢?

因為秦國統一天下後,施行的天下郡縣制度與《周禮》所記載的“封建制度”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觀念,在秦朝初期依舊有很多儒生渴望能夠恢復到“周禮制度”下,施行天下分封。

不過“封建”的管理技術早就過時了,天下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趨於郡縣,按我們今天的來說就是:“不能開歷史的倒車”。秦始皇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在焚書時特別針對《周禮》。一直要到漢景帝時期,《周禮》才又從民間現身,不過缺了最後一篇最後用《考工記》補充上去,我們今天看的《周禮》其實還是這個樣子。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獨尊儒術”可是這本《周禮》卻享受了天下最高等級的雪藏,進入皇家秘府,連五經博士都沒有資格借閱。從這件事情上來看,可想而知《周禮》的力量有多大,畢竟整個“周朝”持續了近800年,它的制度內涵實在是深入人心。

漢成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負責整理皇家圖書,發現不少好東西,自己開始默默研究,默默學習,很有少林掃地僧的感覺。漢哀帝繼位以後,劉歆實在是安耐不住自己的絕世武功,建議皇帝把《左傳》、《毛詩》、《古文尚書》這些典籍公開出去,也給它們設置相應的博士官,卻遭到了學術界的集體反撲,沒有能夠得以施行。

不過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要說的是:劉歆推薦的書單裡並沒有《周禮》。《周禮》的命運實在是悲催,連劉歆這樣的人都不敢將其公開,它裡面的內容到底如何呢?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捆綁王莽的《周禮》

《周禮》的結構本身來說算是非常全面了,首先他將天下的官職分為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系統。這六大系統相當於政府的六大部門,然後在每個部門之下又再分別列出次一級的部門,每個部門有什麼官職,官職對應的崗位職責一應俱全。

非常具體,如果當時真的有人能夠拿到這部書,那麼照貓畫虎完全可以組建起一個政府班子,而且綱領、綱要、注意事項這些內容都囊括在了裡面,再加上當時周代滅亡並不太久,思念天下分封的人大有人在,如果當時《周禮》外流不知給多少人提供了便利。這樣的鉅著發生在西周那個時代實在是聳人聽聞,怪不得秦始皇和漢武帝,都要嚴格打壓《周禮》。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漢哀帝駕崩以後,外戚王莽成功上位。王莽給我們現代人的感覺就是“亂臣賊子”,被道德家集體貼上了“野心家”的標籤,其實這是太小看王莽了。王莽上位只是他的手段,他的終極目的是效仿周公製作禮樂,成為為萬世開太平的大聖人。這很有孔子的腔調,孔子一生的目標也就是恢復周禮制度。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王莽上位以後發現政敵是容易清理的,輿論是容易壓制的,外患是容易平定的,唯一不容易搞定的是:天下要如何才能向古書上說的那樣整齊劃一?他是一個有深度潔癖的理想主義者,他要復興儒家禮制,第一手資源自然在皇家秘庫的《周禮》裡面,劉歆也因此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不過畢竟《周禮》是很古老的東西,現在雖然仍有大批人支持“復辟封建制度”,可是畢竟世道人心變了,該怎麼辦呢?王莽的操作方法也很簡單粗暴:不管那麼多,擼起袖子加油幹,先照古人的制度一通改革以後再說,問題留給以後。

比如當時漢朝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偏偏缺了書裡記載的西海郡,王莽的潔癖實在受不了這種“三缺一”的存在,於是馬上派人帶著大筆黃金到了青海湖一帶,希望羌人能夠將這片土地獻給漢朝,讓王莽建立西海郡。

王莽的改革很有烏托邦的風格,完全靠想象,大權在握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所以他崛起的很快,失敗的也很快。不過經過王莽這麼一折騰原來作為“最高機密的《周禮》”,流入了民間。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王安石變法大量借鑑《周禮》

後來北周的官制改革,唐朝修編的《唐六典》都有從《周禮》中借鑑的內容。不過《周禮》的再次輝煌還要到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一開始為了給變法造勢,頒佈“三經新義”,這在我前幾期的內容中有所提及。“三經”之中,王安石又特別看重《周禮》,因為他從《周禮》中發現了大量財政內容。比如我們熟悉的“青苗法”,直白一點說就是國家銀行給民間提供信用貸款服務。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周禮》中有一篇《泉府》就是王安石的理論依據,他對反對者說:“既然當年周公制定天下禮制的時候,就已經試用成功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用呢?”王安石面對反對者,就搬出《周禮》與他們對峙,在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宋朝,並沒有太多的人敢質疑周公,王安石抱著《周禮》相當於就是他在輿論上的終極殺器。

不過可惜的是。聖人歸聖人,“青苗法”最終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很簡單,我們看看眼下即可,由國家銀行出面辦理信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穩妥的事情,不但成本高,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現死賬、爛賬、壞賬。在宋朝那個交通全憑快馬加鞭,交流全靠信差、巡城馬的年代裡,很容易將一個國家拖垮。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王安石也因為這件事情,揹負了“靖康之難,罪魁禍首”的罵名,從北宋一直被罵道晚清,最後還是梁啟超先生為了給改革找充足的依據,才順道將王安石從恥辱柱上解救下來。現在很多人說“青苗法”的失敗是執行力不行,我一直說讀書要廣博,還要結合實際,我可以斷言正是執行力太強大“青苗法”才會破產,執行力越強借貸越多,導致的壞賬、爛賬、死賬也就越多。

隨著王安石變法破產,《周禮》也跟著遭殃,直接被認定為“偽書”,說是當年劉歆為了幫助王莽篡權自己偽造的,後來的王安石為了自己的變法又從中添加了內容。《周禮》就這樣在歷史中飄忽不定,後來康有為寫的《新學偽經考》是對《周禮》抨擊的巔峰之作,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找來看一看,這裡就不贅言了。

對待《周禮》孔子、王莽、王安石、秦皇、漢武為何出現兩極分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好了,關於“儒家意識形態最高綱領《周禮》,是如何被定義為偽書的?”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需記住四點:第一、《周禮》是周公制定的周代政治制度;第二、《周禮》曾經作為禁書。先是成為秦始皇重點打擊對象,又在漢武帝時期進入了皇家秘庫,享受最高等級的雪藏;第三、《周禮》在王莽和王安石手上,成為了改革的重要工具,雖然結局並不好,不過畢竟發揮了餘熱;第四、在王安石變法後《周禮》被後世學者認為是“偽書”。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