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

遊通天下


老子的對話者是君主,而非普通百姓,但普適於天下人,其“不爭”是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則。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聖人法天之道,因而具謙下之德,並告誡君主: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不爭”的主要表現是:不自見”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無為”,“無為”即尊道貴德,順乎自然地作為,並非朱熹所言無所事事的不作為。道生萬物,但又內附於萬物,萬事萬物本身就有道的體現,自有其發展變化規律,人作為萬物中的一份子,應該與萬物一樣順其自然,不能強行為之,強為之,則違道背德,欲速不達。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的具體表現是:居善地, 心善淵, 予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水是“為而不爭”的最好例子。它“善利萬物”而不爭。 利益萬物是前提,不爭是本性若此, 老子是以水喻道, 要君主效法水的品質, 不與民爭,不與物害。

而且,水因為不爭,所以無往不利,所以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不爭思想針對的是“聖人”,是讓聖人君主們“無為不爭”,不與天下爭。他批評統治者說:大道甚夷, 而人好徑。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服文采, 帶利劍, 厭飲食, 財貨有餘,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對天下百姓卻又另一種情懷,他說:民之飢, 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飢; 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又說: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所以,老子的“不爭”思想,針對的是上層統治者,是要他們“惟道是從”,“得一(道)而天下正”不貪名爭利。否則,“侯王無以為天下正,將恐蹶”。


問道黃老


【正確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修身處世的古老“東方聖經”,被尊為“萬經之王”。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次提到“不爭”的思想,由此可見,“不爭”思想在《道德經》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例如:

1、“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8章)水具有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正因為他(水)於世無爭,所以沒有災禍。

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正因為他們(聖人)與人無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同他們相爭。

3、“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章)因為他(江海)不跟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爭。

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是謂不爭之德。”(68章)善於帶兵的人不逞個人的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會怒形於色,善於克敵的人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這就是與人不相爭的德行。

5、“天之道,不爭而善勝。”(73章)天的運行規律是:不爭奪而善於獲取。

6、“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聖人的處世準則是隻幫助別人而決不與人相爭。

老子所說的“不爭”是什麼狀態呢?首先,一定不可以將“不爭”淺顯的理解為不爭氣、退讓、懦弱等,這都是極大的曲解老子的不爭思想,難以見大道。老子的“不爭”思想,源自於老子觀察水的特性,悟出了“上善若水”的至理。水,至柔至輕,從不居高,謙虛的往低處流。人所厭惡的地方,它不嫌棄,一視同仁。且水之道,從來不去爭奪,一切順其自然。然而,水的力量卻又何其巨大,斷金碎石,無堅不摧。水之量,又是何其浩廣,地球上七成以上都是水。老子從水的特性中看到,水無所爭,卻得到了所有。用之於人事,亦是如此。

實際上,天地萬物,皆可為我所用,卻永遠非我所有。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無所謂爭與不爭,因為爭來爭去,爭來的都是一場空。若是從“為我所用”的層面來看,當前是你所用的就是你所用,不用爭奪;不是你所用,雖爭亦無濟於事,徒增煩惱罷了。就像地球上的一花一草,就是地球的,這不用爭,誰也爭不走。老子的“不爭”思想,深層次而言,是心靈上的功夫。將心量不斷擴大,像地球一樣,甚至像星空一樣,無邊無際;這種狀態下,世間萬物,還有什麼不能為我所用呢?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謙下、退隱、守衛、柔弱。老子認為,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退讓,為而不爭。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敗之地。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老子的不爭思維告訴我們: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以上是我通讀老子《道德經》全文對“無為”的理解,我是一個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遊通天下


老子倡導的"不爭"理念,歷來多有誤解,幾成定論,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就是不爭和避世,積端消極,不適於年輕人學習,於是徹徹底底錯讀了老子。

我們不妨僅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來看看老子的不爭,究竟是怎樣的不爭。

第三十八章全文為: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這樣:

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卻不一定可信;實幹者不一定有辯才,有辯才者卻不一定能幹實事;專業人才不一定博學,博學者卻不一定有專才。

聖人的志向不在於積累個人財富,但他愈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他愈富有,他愈是為人民為社會貢獻他的財富愈多。

天之道(即宇宙運行法則),是利而不害。而人之道,則應強調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不要與天道去抗爭。

由是可知,老子所講的不爭,實實在在是在高聲提醒人類:切忌與天道抗爭!反觀人類歷史,人類與天道抗爭的事例卻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人類與天道抗爭的結果,輕則招致災禍,重則自取滅亡。所以老子實在是人類社會少有的先知,其思想積極客觀,實用性和指導性極強,若天下遵循,太平和諧;國家遵循,強盛繁榮;公司遵循,可徜徉於蘭海;家庭遵循,幸福和睦;個人遵循,心平身安。遠的不說,大的不說,僅以個體之人聊舉兩例:曹德旺和任志強,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絕佳示例。所以老子強調的不爭,是"為而不爭",是要有作為但卻不要去和規律和法則去抗爭。我們後人切不可斷章取義,只講不爭而不講前題是要有作為。而且老子強調善者不辯,所以後人亦應遵循他的指示:少講空話多幹實事。並且,在幹實事的過程中,不要怕被誤解,不要怕被錯解,甚至不要怕被冤曲,只要心存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正念,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語出第七十九章)的終極法則,定會護祐著那些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善人"。


劉怯之


老子所著《道德經》通篇境界就是不爭思想。最後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在老子的思想裡不爭才是至高境界。老子是中國古代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壽的,思想最透徹的,高深,孤絕。

道德經,句句是警句通篇為不爭。不爭是境界,不爭是無敵!

不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老子一向主張:退、守、弱、柔。主張保全自己才可不敗。在老子看來,不爭乃是一種策略。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聖人之道,關乎為人處世之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孔子就此問過老子怎麼才能做到不爭呢?為什麼呢?。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頓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將自己放低才能與世無爭。

老子的不爭是讓人對萬物心懷悲憫。不爭是因為世間萬物,息息相關構成一個和諧整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主張處下,做人低調不張狂。老子指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就是主張人該效法天之道,所以故,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不爭不是消極的退讓,而是“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可見不爭只是手段,只是策略,天下莫能與之爭才是結果。也與無為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即無為而無不為。可見不爭是寬厚仁慈的不爭,是海納百川包容的不爭,是智慧的不爭,是策略的不爭,是戰略的不爭。是上善若水,寧靜致遠,厚德載物,一種最高境界!


水冰逸鶴


老子哲學中的“不爭”,指不要用自己的那點主觀意識活性本領功能屬性能力去和客觀存在的自然運動規律運作功能本領能力比賽競爭。

……

人類的主觀意識能動活性能力僅僅是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出來的一種“個性化生命活性功能屬性”而已,根本不可能取代或者主宰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本身。

……

世界上的一切既得利益都是由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出來的結果或者相對穩定屬性狀態,而不是由人類主觀意識形態活性能力所能夠生產製造出來的東西。

……

人類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功能作用在於,能夠讓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產生結果屬性或既得利益的“不確定隨機性”,變得“可控按計劃有序性”。比如給隨機自由運動的水流設計管道和水閘來可控獲取水資源,給自然界生長的植物設計製造農業操作程序來獲取糧食等等等等。

……

發現沒有,人類主觀能動意識形態不能取代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產生既得利益的功能,但是人類主觀能動意識形態能夠引導客觀存在運動規律變化向人們所需求的既得利益方向發展運作。如果有誰自以為是試圖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能動性去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來比拼產生製造既得利益的功能本領,他當然必定失敗,會死無葬身之地!

……

這就是老子哲學裡“不爭”的道理。如果有誰自以為自己的主觀能動活性意識形態能夠超越客觀存在物質世界運動規律運作變化的功能本領,認為唯心自我就是主宰創造世界存在的本源,會連怎麼死的都搞坨不清……所以老子嘲笑這種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真正的主觀能動本領能力,是善於把握借用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功能本領能力,而不是寄希望於自己的那點主觀能動本領活性能力。

……

孔子把它稱之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不要以為這是個不可能存在的低級幼稚發寶氣笑話,“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同志就自以為是的試圖取代全球經濟貿易活動中客觀存在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機制的那隻“無形的手”!


竹筒夫子的鋼筆


不爭是順勢而為,無我無為不以心害天即不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總是順流而下不逆勢之意。譬如地球運轉在固定軌道上,因為天體之勢使地球在那個位置上最不受力(天儒網友的理論)(爭即受力),所以地球老是在軌道上運轉,若偏則受力,會被糾正的。

這是老子對身心自然的體悟,爭有為即逆勢,是困頓紛爭之本。老子的時代戰亂頻仍,失道缺德,所以老子倡無為不爭。


陽光明正


我非常喜歡老子,更喜歡他的《道德經》。因為我會用毛筆寫個字,很多人要我寫“上善若水"四個字,尤其當了官的要的更歡。後來我打聽到凡要我寫"上善若水"的,其中就有幾個因爭名爭利爭夠了,再爭就要犯病被查了,所以趕快寫個"上善若水"嚴格要求自已。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嗎。但我們也應看到謫水穿石的水的另一面。關於老子"不爭"以及"無為"等思想太理想化了,在階層對抗社會真難做到,比學雷鋒還難哩。總之,老子是客觀唯心主義者;儘管存在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他的整體思想體系還是超階級的。這是歷史的必然和侷限性。但是,學起來總覺得比孔子那些做人的條條框框好受得多。


魯卡爾


不要過度解讀……

不爭,是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聚焦問題本身,不管過程中遇到什麼阻礙,都朝著問題的〔正確〕結果去做,不要浪費不必要的時間。處理問題的關鍵就是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順應潮流〔道〕,讓問題最終朝著〔潮流的方向〕發展,達到正確結果。

這個潮流〔道〕是最難定義的,老子自己認為自然界的規則是一種定義,其次社會形態的理想結構也是一種定義。他在文中多次具體闡述了各種各樣的正確〔道〕,也闡述了各種各樣的正確處理問題的做法〔德〕。

道德經,簡單講:

定義什麼是事情正確的標準?〔道〕

介紹應怎麼做達到這個標準?〔德〕


夜行神龍


老子講的“不爭”,具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與世人相爭。二是指修道人,的修道的修練方法和思想境界。叫做不與人爭便是德。要順其自然。三是不與宗教界相爭,自已修自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