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禁海?

南渡唐后人


郑和下西洋,是朱棣“靖难”夺了侄儿朱允汶的皇位,且巩固了皇位,励精图治,北扫“蒙元”、南平“越南”。且国力日盛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郑和船队一行大小“宝船”二百多条。最大“宝船”长一百三十多米、宽六十多米。排水量七干多吨。让几百年后的人们都无法想像,明初中国造船技术的“逆天”。整个船队人员近二万。从泉州刘家港启船,远至印度洋。历时近二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虽然使“万国来朝”、加强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甚至扫荡海盗。让“大明帝国”赢得了当世“世界警察”_“天朝”、朱棣成“圣主”。但却因此耗尽国家财富。在永乐帝朱棣之后,继位的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去逝。儿子朱瞻基继位为宣德帝。宣德帝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也在这一次下西洋过程中去逝。其后,因明在北方要面对蒙古的挑衅、国库空虚等原因,宣布暂停下西洋。宣德在位仅九年,又九年后,“土木堡”之变发生。大明虽然“北京保卫战”打败也先,从此大明不复辉煌,而走向衰落。并实行明太祖朱元璋“片帆不得下海”的国策。


刘满嗲


首先,明朝初年时期的禁海是有政治原因的,因为当时支持张士诚的一部分势力退居海上,所以朱元璋为了削弱敌人的有生力量宣布禁海。

后来因为日本的朝贡问题,朱元璋也不和他们来往了,而倭寇就从此一直袭扰大明的海防线,只是时断时续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袭扰,直到嘉靖年间才形成较大规模。

郑和下西洋是从朱棣手中开始的,明朝的太监得势也是从此时开始的,在朱棣靖难的过程中,有许多太监是立了功的,所以马三宝被赐名姓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下西洋,除了经济上的目的之外,下西洋也有一定的政治任务,那就是寻找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建文帝的下落。

郑和下西洋虽然主要目的并不是经商贸易,但是互通有无的成果还是让国库得到了一定的补充,比如带回国的苏麻黎青颜料和胡椒等物品,为国库赚取了大量的金银,而且带到西洋交易的瓷器也拉动了内需,景德镇也因此繁华起来。

但是有人得益必定有人受损,尤其是以江浙闽等地的官僚地主家族,因为他们有许多都是世代以海贸为生,在国家禁海的时候他们倚仗家族的势力可以进行走私交易,从而牟取暴利,但是如果国家不禁海那他们还能怎么获取暴利?以他们的势力是与国家船队竞争不了的,无论是产品的质量与数量都没有可比性。

而且他们的背后多是文官集团,而国家层面的船队首领皇帝给文官武将都不放心,肯定是会交给首领太监的,所以出于限制太监权力的层面上来看,文官集团也会阻挠下西洋之类的活动的。

当然这一切还是要由皇帝来决定,明成祖朱棣是乾纲独断的,文官影响不了他,明仁宗朱高炽是偏向文官的,所以在他任上郑和没有下成西洋,只是他在位只有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儿子朱瞻基性格非常像爷爷朱棣,所以郑和也下了一次西洋。

但是朱瞻基战略眼光毕竟不如成祖朱棣,各方势力的关系没平衡好,最后还给自己落了个顽童天子的名声,而他苦心维持的文官、武将和勋戚的三角平衡也在其子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中被打破,从此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禁海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飞凡看历史


因为明代从仁宗继位往后,朱明皇帝已经没有了永乐大帝那样的雄才大略。

很多人说明朝海禁,是为了打击海盗、杜绝走私、保障沿海稳定等等,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帝王对海疆没有兴趣,也不想经营航海。

想明成祖永乐皇帝,五出蒙古,六下西洋,收辽东,收安南,设立三宣六慰、哈密卫,开疆拓土,成就了明王朝的巅峰。可惜子孙胸无大志,战略不断收缩,不仅放弃了朱棣十几年北击蒙古获得的长城以北的广阔土地,也放弃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安南及其西南地区大片土地,对于西北西域也放弃了经营,辽东地区也顺其自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实行了禁海政策,使得宋元和明永乐时期在海上建立的一切贸易机构和势力范围全部脱离中央控制,错过了世界大航海的黄金时段。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立即调整的其父朱棣的扩张政策,实行战略收缩,全面宣布停止再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后一次组织下西洋,但随着安南地区的独立,郑和的去世,明朝已经逐步失去了对东南亚的地区的控制,势力范围也逐步退出了海洋,明朝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再扣除中间禁海的5年,轰轰烈烈的23年的明代大航海宣告了结束。


曹老师xixi


首先,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外没有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庞大的船队和七下西洋花费巨大,完全不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长期承受的,明成祖和郑和去世后,后来的兵部尚书将宝船图和海图全都烧掉了。

其次,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成祖发现这样的开放对外交流,明朝的百姓都愿意做对外出口贸易,都愿意用经商来换取钱财,这样一来岂不是没有人愿意务农了,那么堂堂泱泱大国,岂不是没有粮食吃了,这可绝对不是好现象。于是明朝统治者下令“闭关锁国”,停止对外出口贸易,不允许人私自经商,只留下当时广东省的几个口岸,由朝廷对外交流。(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重农抑商)

为什么统治者发现国人开始重商抑农以后,就要控制这个现象呢?原来中国从秦朝以前的商鞅变法开始,举国上下的一个信仰就是重农抑商,认为只有种地吃饭才是王道,靠做生意吃饭只不过是投机取巧,根本不是可取之道。当时的统治者也是这样认为,他认为如果当时要是“十亿人口,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那么整个国家的农业就算是完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害怕百姓学习了外面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以后,百姓会不服从自己的管理起兵造反,这样一来就一定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综合这两点原因,于是下令“闭关锁国”,停止百姓私自对外贸易。





历史收纳馆


明朝郑和进行了七次远洋海航活动,其中六次在活动永乐时期,目的是寻找消失的朱允炆以及彰显朱棣的治国成效,另外一次在宣宗时期,原因是朱瞻基想要告诉那些臣服的小国自己登基做皇帝。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也不是为了对外扩张,而是为了彰显大国威仪以及皇帝的个人私心。

宣宗以后,明朝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国力渐衰,根本没有实力再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炫耀性行为,所以也就自然没有了所谓的下西洋行为(也没有了炫耀的资本)。不仅如此,虽然这明朝国力的衰退,来自日本方向的浪人开始尝试到明朝边境进行掠夺资源,而且愈演愈烈,尤其是到嘉靖时期到达了顶峰,明朝不想主动出海作战,也不愿遭受倭寇骚扰,所以采用了海禁政策,主要想把这些倭寇拒绝在国门之外。

不过明朝的海禁政策也出现过松动,也就是著名的“隆庆开关”,在政府的控制下,有意识的开放了一些海岸,不过此时已经到明朝末期,意义已经不大。


文史并蒂


先看看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路线主要是印尼苏门答腊岛、印度洋沿线,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这些地区开发程度均远不及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中国,甚至是处于原始社会。这难免让中国人产生妄自尊大的思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三:诏谕各国朝贡、镇抚海外流民、寻找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后为何禁海?

回答题主的问题。禁海政策的出台不能说和郑和下西洋毫无关系,也不能说完全是由于郑和下西洋导致的禁海。总体上说,郑和下西洋对明代海外贸易有如下影响:

  1. 宋代航海大发展,元灭宋时许多宋人便漂洋过海流落至东南亚各国,朱棣希望通过郑和谕知这些人回到故土。但是经过元朝近百年发展,很多人已经在当地根基已深,不会轻舍弃家业回到中土。比如说对盘踞三佛齐的陈祖义,郑和就在第二次下西洋时予以剿灭,带回中国处斩。这样虽然召回了许多漂流在外的汉人,但也使海外华人势力受损,明朝在外声望下降。

  2. 郑和下西洋使海外商业贸易无利可图。唐宋以来,主导印度洋、东南亚和东亚贸易的中国海商积累巨额财富。但明政府主导的郑和下西洋采取了“厚往薄来”的政策,这意味着世界其他各国只需要觐见就能获得其所需的中国商品而不用像以前一样花费成本。这无疑压缩了海商的生存空间,于是许多海商沦为海盗,侵扰东南沿海,这成为禁海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南洋各国对明朝的态度认为是平等往来,而明朝则认为是“以小事大,以下事上”。这难免在具体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4. 磬尽国库的航海一次便须动用13省的钱粮,而又带不来经济效益。当明朝政府停止了这种“损已利人”的弊政后,南洋各国又会因损失利益而遗恨明朝,海商也会因为利益的损失将原因归罪于明朝。这无一不是后来海禁的原因。

总结

上面说的是郑和下西洋对海禁政策的促进作用,当然海禁政策的出台原因远不止这些原因。它更多是因为当时的明朝政府妄自尊大,破产海商沦为流寇,南洋各国习惯依靠“觐见”获得实惠后引起的弊端。

所以,毫无疑问,单从政治角度进行而不考虑经济利益的郑和下西洋,彻头彻尾是失败的。而且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出台的海禁政策,可以说是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物质文化史


郑和下西洋后禁海和停止下西洋,可能是明朝对自身的充分自信。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周边国家中亚还处于蛮荒,争端不绝。北边更是了无人烟,朝鲜半岛则是中国属国,日本的战火依然没有平息。再看东南亚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湿热气候,也让大一统王朝成为奢望,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一片沙漠。

郑和下西洋,自身携带的物资和技术远远超过所经过的国家部落,自然相关信息也会被皇帝知道。当时的中国,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放眼望去,自己的天朝上国身份似乎也不夸大。这些郑和所到达的地方,无不向往明朝,人人都想去中国生活,如今明朝都城南京还有勃尼国王墓,可见海外的东西对明朝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另外,也因为明朝的富强,使得周边国家和国内一些非分之想的人有了邪念。他们组织起来,在海上岛屿之间落脚,形成了一个个的海盗集团,郑和下西洋就曾在马六甲海域捣毁了一个大型海盗集团。这些海盗不仅劫掠商船,还侵扰沿海富裕地区,让朝廷烦不胜烦。

而明朝的解决方案不是提升海上军力,而是实行禁海,在沿海开辟无人区,让海盗抢无可抢。虽然初心不错,但是解决方案就有点不高明,也是明朝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以史知今


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外,并没有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庞大的船队和七下西洋花费巨大,完全不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长期承受的。所以在明成祖和郑和去世后,后来的兵部尚书将宝船图和海图全都烧掉了,从此以后,明朝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海运动!



X东方破晓X


大家好,我是调侃君。历史问题我来答。

海禁从朱元璋建国后第四年就已经实行了,为什么?

大明朝并没有完全铲除元朝的势力,此外,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余势力也谈到了海上与日本浪人联合,经常侵扰内地。

为避免在与蒙古对战时后方出现问题,海禁就非常重要。

其次,朱元璋为了让东南亚地区藩属国进贡,便下令只有给大明进贡才能来明贸易。

郑和下西洋期间明朝也实行着海禁,只不过郑和是明朝的官方活动,而且因为载入史册让人们觉的这个时期明朝是开放的,而朱棣死后,大臣们是禁止郑和下西洋这类官方活动,不是海禁。

明代海禁的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天朝记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政府想垄断海洋贸易的利润,所以自宋朝开始实行了海禁,明朝学习元朝,元朝又学习宋朝。

很多朋友都以为海禁就是闭关锁国,其实不是,因为海洋贸易这东西来钱太快,说白了就是政府要独吞。清朝的才是闭关锁国,而且对贸易非常不积极。

总之,明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实施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就是统治阶层缺乏自由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民间贸易能够得到大力弘扬,中国的国运或许会发生变化。


调侃历史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r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r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r

  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 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