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6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導讀:

老闆都有一愁就是薪酬。有一個權威調查,隨機調查了3000多家中國不同行業和不同規模的企業(包括在華的世界500強企業),結果顯示這些企業都在做績效管理和考核,但他們對績效工作的滿意度結果如下: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看了這個結果頓時就讓人心情不好了:達到“滿意”和“很滿意”的只有17.6%,然而“很不滿意”和“不滿意”的總和(也就是績效工作失敗的)則高達71.7%

馬化騰:對企業來說,給銷售員發多少薪資,又該怎麼發才合適?

傳統的薪酬模式,無非是固定薪酬,或者是底薪+提成,這兩種被廣泛使用的薪酬模式,看上去似乎沒啥毛病,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暴露了其侷限性。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案例分享:

張總是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老闆,公司主要經營機械類產品,平均出單週期一般為3個月,前年的時候他找到我們,說公司實在感覺經營不下去了。

"現在公司氛圍太差了,新業務員都很消極,根本沒什麼拼勁,不少人已經有離職的打算。老業務員仗著手裡有些老客戶資源,也不願意去開發新客戶,全公司就我一個人幹,就算我24小時不休息也很難維持啊"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劉總的絕望。作為掌管企業利潤的最核心部門,業務部倒了,那就意味著整個公司都要倒了。

案例一:業績提成按員工等級設置不同的提成比例: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某連鎖企業銷售員的提成機制

案例二:業績提成分檔級設置由低而高的提成比例: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某外貿企業的業務員提成機制

點評:這樣的設計有哪些漏洞和問題?

1、有的銷售員為了獲得當月的高提成,將業績拼到其他銷售員,以達到表面上的高業績。

2、也有銷售員發現當月業績達不到高提成目標,將業績硬推到下個月。

3、還有不少銷售員因為做不到高業績,但由於低業績的提成點數很低,內心存有諸多不滿。

4、為了達到更高銷售級別,有的銷售員不是在業績上做文章,而是鑽空子、搞關係。

小結:底薪+提成的弊端

1、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

KSF模式的激勵性體現在:

1. 員工有6-8個加薪渠道,薪資彈性大

2. 只要員工自己乾的好,就能自己為自己加薪

3. 員工與企業利益趨同,員工獲得高薪的同時,企業獲得高利潤

4. 員工成為企業的經營者,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和老闆一起共同經營公司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KSF設計的六個步驟:

1、崗位價值分析

分析這個崗位核心工作,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價值點

2、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指標6-8個)

比如銷售額、毛利率、毛利潤、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等可量化的急需改善的指標

3、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指標提取要點

這些指標包括銷售額員工培訓,團隊業績、人創績效、回款率、毛利率等等

注:提取K指標三大原則:SMART原則,BSC原則 ,產值面和價值面相結合原則。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0

4、分析歷史數據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成本費用率等

5、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

注:(老闆認可,員工滿意)

平衡點一頭連著企業利益,另一頭連著員工的利益,支點的核心是產值和價值。

6、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數據,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正確有效的銷售人員薪酬設計應該是多元化的激勵:如下圖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業務人員的激勵機制

想要留住人才,讓員工有持續的加薪空間,但又不增加成本,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薪酬模式,從固定薪酬向寬帶薪酬轉變。

不同階段的業務員,工作內容,提成比例,指標都是不盡相同,那該如何制定更有效果?

1)入職3個月以上,培訓成長期: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把一些過程性工作給他做,一方面熟悉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產值收入,達到激勵和留住新員工。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案例:KSF薪酬績效設計方案

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理,工資怎麼發?按照傳統的薪酬模式,可能就是固定5000元,他只要保證不出什麼問題就行了。至於費用率,成本,員工流失率,利潤率,和他沒關係,他也不會在意。

在KSF模式下,他的薪酬分配: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寬帶薪酬的部分薪酬,被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每一個指標設定一個平衡點(平衡點選在過去一年的數據平均值,或者是老闆和員工達成的共識點),只要達到了平衡點,員工就可以拿到這部分薪酬。

馬化騰:經濟環境變化,“底薪+提成”暴露了其侷限性

如果採用KSF薪酬模式,他會有6-8個加工資的渠道,在原有平衡點上:

KI:根據數據分析,我們選取平衡點68720,產量每超過500,獎勵經理25元,每降低500,少發25元;以此類推:

K2:輔料成本率:平衡點:6.83%,每降低0.02%獎勵8元,每超出0.02%,少發 8元;

K3:工資費用率:平衡點:5.69%,每降低0.01%獎勵6元,每超出0.01%,少發 6元;

K4:產品性能合格率:平衡點:30%,每超過5%,獎勵經理50元,每降低5%,少發50元;

K5:附件報廢率:平衡點:0.51%,每降低0.01%獎勵11元,每超出0.01%,少發 11元;

K6:核心員工保留人數:平衡點:11,當月0流失,全發,半年0流失再獎勵200元,每流失一人 少發 100元;

全國最實用、快效、前沿獨創“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PPV量化薪酬模式”如何系統操作設計?

★《全優績效》——最適合本土化績效管理的兩大創新模式大揭秘,

私信(書本)獲取★《全優績效》行動版一書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6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讓員工加薪,不加企業運營成本的管理的方案,讓員工自動自發的拼命工作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