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见过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吗?什么样子的??

athenacool


肯定有,可以说学习狂。在我读中学时,班里就有一位女学霸,学习成绩在年级每次考试里,长期霸占第一位置,语数外政史地没有偏科目。由于处在同一个班里,她的学习方法也略知一二。一是她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一般不是班级特别的活动,她一般不会参加,要么在家、要么在教室看书,就是高中尽量不寄宿学校宿舍;二是特别珍惜时间和利用时间。由于她家离学校近,每次预备铃响才从家到教室,下晚自习后,还回家对知识点巩固消化,初中时,经常见到她晚自习回家后,要学习近一个小时,才看到她的房间熄灯。中午确保天天午休一个小时左右。三是爱看书和名著。对于辅导资料不在于多,在于精,在八九十年代,辅导书相当匮乏时代,一次,我有一本好的地理辅导资料,由于我地理单科成绩一次考了第一,她连忙找到我,要我借给她看一天,特别善于捕捉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十年磨一剑,后来,她考上了武汉大学新闻系。一句话,学习不光要吃苦,还要讲方法,否则,不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蓝色心情19730312


我见过真正喜欢读书的学生,她是我的一个侄女,这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算是遇上贵人了,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扫除不少障碍。

邻居有个小女孩与她同班,奶奶是小学教师,休息日会时常到儿子家启蒙孙女,乖巧聪明的侄女有幸成为陪读生。一年时间下来,侄女在邻居家学到了不少东西,从拼音到汉字再到算数加减法,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被轻松拿下,更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爱学习的好习惯。

上学读书以后,侄女从来不需要父母提醒督促学习,一回家就主动把作业全部做完,有时间还会看些课外读物。她小学、初中、高中期间均没上过任何课外辅导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和高中重点中学,顺利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学府。毕业后那年,在独自承担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情况下,时间相隔不久,先后获得律师资格A照和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畅游在文字海洋中的鱼


对于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从我当学生时一直到现在从教近三十年来,见过的真正喜欢学习的好学生很多很多,我感到他(她)们有共同的特点:

【1】特别珍惜时间

【2】有独特的学习方法

【3】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得我在上小学时(40年前

),有位同学一直受到老师的表扬、夸张。令我们后面的同学羡慕不已,望尘莫及。原因就他爱学习,其中一点就是能提前学习新课,提前完成作业。当老师刚讲完新课,布置作业,他就已经把作业交给了老师,然后老师不得不开个小灶,再让他多吃点。后来这位同学就他一个考上了县一中(初中)。

后来我进入乡办初中学习,在三年的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位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是和我一个村的,在小学时还没发现他这么用功。可在初中,他的用功学习全校是出了名的。

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实现中小学义务教育。学生家庭大多非常贫困。初一初二学生大多上不起灶,下午下课就回本村去了,也不上早自习,赶上第二天上课就行,这就叫跑堂生。那时,我家离他家较近,上学时叫他一起相跟上,再跑到五里外的乡初中去上学。早上我去他家叫他时,一直发现他起得很早,在他家老槐树底下背书呢!我就催他赶快吃饭去赶学,后来几次考试都比我考得好,我也打心眼里开始佩服他。

到了初三,学习紧张了,我们就都上了学校的灶。这样早晚就需上自习,那时下了晚自习学校熄灯了,同学们都点着蜡烛、煤油灯开始加班加点,几乎每个晚上,都是我那位同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这位同学还有个特点就是爱问老师问题,在课余同学们老是发现他在问老师问题。记得有一次晚上12点已过了,他还在老师办公室和老师讨论、研究。

初三毕业前夕,这位同学因用功过度生病了,在家休息了三天,第四天来学校参加了毕业考试,嗨!考试成绩出来后,他仍然是全班第一名,其他同学无不刮目相看,真的再也不敢和他较劲了!

后来我参加了教育工作,再也不没有发现像这样拼命学习的学生了。也许是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

在现阶段,当然也有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据我观察,他们的学习习惯比较好,比如:提前预习、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课堂精力集中、自律性强(不需要家长老师督促)、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该玩玩该学学等等,学习差的学生主要就是学习习惯、态度不好、不端正。自律性差,需要家长老师督察。这样差距就拉开了。

朋友们,你们心中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是怎样的呢?欢迎交流、欢迎分享!


太行晨曦1


因为自己夫妻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注重孩子的培养,每天一首古诗、每星期一篇日记,孩子都能够坚持,最让我欣慰的是他特别喜欢看书!记忆力也很好,看过的书可以当故事讲给我们听!今年8岁,二年级学生,这下面是他写的日记。







汉中能工巧匠


以前教过一个学生,他每天好像有很多问题要问,有数不清的疑问要解决。我们这是大办公室集体备课办公,一到课间他就来了,老师们就笑了,这个爱提问的孩子又来了。

他的自觉性特好,只要老师提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他都想办法去找一找,看一看。后来,他考到外地的一所学校,回家时还专门来看过我,我也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可惜,现在很多孩子好像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真正表现出那种特喜欢学习的学生不多。


爱小猪的妈妈


我见过的孩子是江西九江的王悦为,兴趣自学级的,家长都为初中级水平,孩子今年8岁,5岁时曾被上海一家ABC(姚明参股的那家)测评为7级,现今英语单词量超千,日常中英互译,能随手指出地球仪的任一一个岛国,能连续说出美国的50个州,能用中文和英文背出化学元素周期表,会日语50音图。有书就不知吃零食的特性,曾被一家英文培训校认为是混血儿。



德仁施教


好读书,不求甚解,我是浅书百物语。

我见过许多喜欢学习的人,但是这道题目说的是“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就是说,是要在学生时期喜欢学习的。

仅以中小学生论,有学习能力强的,有学习成绩好的,但如果说“喜欢”,那真的是太少了。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向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现在虽然也强调了素质教育,但是各种考级、评比,也让素质教育走上了应试化的道路。

应试的本质是对立,双方持有完全相反的立场,这种情况下还能“喜欢”的上,那就只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陆抗和羊祜了。

不过这样的人我似乎也见过一个,那就是我表哥。

喜欢是没有目的性的,喜欢一个人或是一个东西,最大的原因是这个人或是这个东西能让自己产生愉悦感。

我觉得我表哥就是那种人。能从学习这件事中找到乐趣并喜欢上它,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影响

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外公当年好像就是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家里泛黄的老版书成箱成箱的;舅舅和舅妈都是78年恢复高考后不久就考上了大学。因此,表哥也算是在书香门第里长大的,深受家里长辈的熏陶。

特别是看书的习惯,更是从小就养成的。(其实吧,我小时候也喜欢看书的,只不过看的都是闲书……)

二、个人性格使然

不比其他兄弟姐妹的外向,更不比我的叛逆,表哥从小就是个性格内向到近乎孤僻的人。我印象里,除了看书,他似乎就没有别的爱好。

或许有,但也被压抑住了,

但无论如何,这种性格能够让他沉得下心来,学得进去。这也大大延展了他的学习深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说到看书,我记得表哥在初中时,就已经开始读《资本路》了,而我在初中时,在看《挪威的森林》《少年维特之烦恼》……

层次不一样呐

三、外界积极反馈

哲学上有个概念叫生活世界,意思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否能够得到扩展,就取决于这个人的种种行为能不能得到积极反馈。

所谓的积极反馈,并不仅仅是夸奖,而是所有具有促进作用的统称。就好像我们在网上发表一个言论,一群键盘侠突然跳了出来破口大骂。这虽然不是正面反馈,但却属于积极反馈。

积极反馈最大的效果是,他真的能通过外界对他的一些评价,去更加坚定地做这件事。

在表哥中小学的那些年,并不是所有人都夸奖他的,也有很多人觉得他不合群、是个书呆子。但这种担忧和质疑,从根本上是出于对他的关心,是很积极的反馈。

当这些负面的观点得到消化之后,批评和质疑,反而会成为进阶的踏脚石。

四、应试教育规则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表哥能一直对学习保持喜欢的态度,在客观上是因为这个社会对于“爱学习”的孩子真的是厚爱一层。

从小学到大学,表哥一直是学霸级的人物,受到的赞许和荣誉就不必说了。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赞许和荣誉,让他真真正正受益了。

毕业之后,无论是考研、读博,还是考公务员,作为学霸的他都是受益者。

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记得《老友记》有这样一个场景:

钱德勒愤慨地说,“谁TM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啊?!”

而其他几个人却都瞠目结舌地说:“我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啊。”古生物学家罗斯甚至说,“一天看不到恐龙我就活不下去。”

这也是让人快乐的最大原因:把“不得不”,变成了“yes I do。”


浅书百物语


一般老师对两种学生印象很深刻,首先我也是个年轻的老师,一种是他教的学科成绩优异的会关注的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对班干部印象也比较深刻,还有就是课堂上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关注比较多,当然是要回答正确率高的!你应该知道你是成绩优异,经常走动办公室的,这些都是有利因素,只要平时叫的勤快点,上课发言大胆些就可以了,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这样的学生必须具备两点,一个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里是新桥小学


见过,我带的一个学生,上大学就立志考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研究生,可以把所学的书全部能背下来,最后以第一名考入协和医院。


红燕娇


在教育培训行业从业八年了,期间遇见过很多热爱学习,不断进取的优秀学生。

准确的说,这类孩子的父母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开始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都能做到优质的陪伴,家长本身大多都是热爱读书的人,同时还比较重视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比较乐观,积极,遇到困难有独立面对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