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平庸的孩子怎么办?

大晴大晴伤心不愁


平庸是怎么定义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潜力。所谓的平庸还不是跟别人比?只要孩子知道努力上进,不得过且过就行。


生活生命778899


题主你好,我是一个孕妈,现在孕29周了,也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在怀孕之前,我曾经担心我生的孩子长得不好看怎么办?脑袋不够聪明怎么办?我也没有足够的钱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比如私立名校,出国留学之类的,还有如果他不听话怎么办?不好好学习怎么办?等等。

等到真的怀孕了,才发现我的这些担心都太遥远了。16周去做唐筛,临界风险,对于第一次怀孕的人来说简直晴天霹雳,查遍了网上能查的各种资料,然后去做了无创DNA,四周才出结果,每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四周对于当父母的来说有多么难熬,万幸的是无创显示低风险。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到了24周去做大排畸,问题再次出现,彩超显示胎儿心脏有些问题。我跟我老公当时都懵了,赶紧拿着报告单去找大夫,问了四五个专家,给出的建议都不一样。最后遵循了省医大夫的意见,到28周再做一次详细的心脏彩超。

因为这次疫情,省医是新冠肺炎省级定点医院,一半病患都在那里,我们思虑再三,决定先不检查了。

到了现在,我不再担心宝宝是否漂亮,是否聪明,是否喜欢学习,我只希望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做一个普普通通却快乐的人。

所以题主,平庸本身就是个很难准确定义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家长的期冀强加到孩子头上,做一个平凡的人,开开心心的活一辈子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Paris小鱼


有一个平庸的孩子,必然有一对平庸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

如果年轻的父母,受过高等教育,有优渥的经济条件,有相当的社会地位,那么孩子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起点是很多人的终点。

首先,他们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早期教育,0—3岁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有一些潜能得到了开发,比如音乐能力,运动能力,阅读能力,社交能力,等等多元智能。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音乐,舞蹈领域的大师,就因为在婴幼儿事情,他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等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提取资源。

2—3岁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和爆发期,你会发现孩子这个阶段喜欢模仿大人说话,或者不停的问东问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于是聪明的父母这个阶段开始给孩子报外教英语课,学习纯正的美式发音,孩子小,模仿能力强,同时发音器官未成型,发音腔调饱满,就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英语,通过2—3年的学习,掌握的单词能够达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口语的发音,字正腔圆,最主要的是避免了哑巴英语,能够脱口而出。

等待孩子5—6岁,手指的力度发育良好,爸爸妈妈开始给孩子报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机器人班,这所有的兴趣班,都花费不菲。

再大一点,每年带孩子出国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小孩子见识不凡。

芸芸众生,大家都很平庸,不必苛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花期不同,有的花期长,有的花期短,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予众不同80后


每个妈妈都期望可以生一个健康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都期望自己的孩子特别完美,是人中龙凤,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现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条件的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各种胎教,各种营养各种补,唯恐孩子生下来不够白不够聪明不够漂亮。孩子一点点大,就要开始各种教程,最好可以拿到国际认证,说明自己培养的足够优秀。幼儿园小学就不用说了,十八般武艺,来一遍过过场,各门辅导学习要跟上。唯恐比同班其他同学少学了一门。可是,家长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长相身高智力大部分是靠遗传的,所以后天更要注意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从小就特别拔尖,有的孩子就非常普通。有一句话特别扎心,但是非常实在,“到最后,我们都必须接受,我们的孩子终将平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要过普通人的生活,做普通的工作。如果做父母的可以平常心,只要孩子健康,正常成长,可以有一技之长将来养活自己,善良孝顺。不要跟别的特别优秀的孩子攀比,那不管是自己,还是你的孩子,心态和幸福感都会提升很多!


爱喝糖水的张小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代的家长都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望抚养自己的孩子,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能力都像他们的父母那样普普通通,因为父母自己既不是龙也不是凤,哪怕是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能够变成美天鹅也是因为丑小鸭本身就是天鹅。那么孩子很平庸怎么办呢?

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做横向比较,拿孩子自己做纵向比较才好。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个体,即便是同龄的孩子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的孩子并不必然就应该能做到甚至做得很好。这是不需要去比较,也没有可比性的。

家长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家长从内心接纳孩子,换一个角度看孩子,只有观念发生转变,看孩子的眼光才会变。关注点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当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优点,我们看到的就是优点;当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缺点,看到的自然就是孩子的缺点。把关注点从孩子身上移开,注重自身人格建设,促进自我完善。



侃情种


你好,我是行者的吟唱。对于你的问题,我很是不解。不知道你从哪个方面来看出自己孩子平庸。

孩子是孩子的根本上是因为孩子只有简单的是非观,他们看不到问题后面的本质。而且孩子在形成自己三观之前,更多的是模仿父母家人。他们所处的环境局限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你们天天平庸的要死,天天萝卜咸菜的,你让孩子如何不平庸,因为他接触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所以,孩子不平庸,只有平庸的父母。平庸的父母才会用自己达不到的要求去期望孩子达到,给孩子套上一副无形的思想枷锁。

非常著名的作家、曾任台湾文化部长的龙应台,她在给儿子的信里,认真地回答他,她作为父母,真正在乎的不是子女是否有成就,而是是否快乐。

是啊,我也是非常平凡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比我更胜一筹?每一个时代,站上人群顶峰的都是那一小拨人,为什么要用一些小概率事件来给自己和孩子找不痛快?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而很多家长正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套入了这么一种生活怪圈,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

我始终觉得,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有两点很扯淡:

一是把祖先的荣耀当初自己炫耀的资本;二就是,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

曾在网上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最大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多数人是通过别人的肯定,或者自我的脑补,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有伟人,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经意间就实现了自我价值。”

把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嫁接给孩子来达成,这是懦夫的行为。

第二点,因为自己的平庸,才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不能接受孩子平庸的父母,很多时候是不能接受平庸的自己。他们依然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个部分,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

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不能接受孩子平庸的背后,其实还藏着圆梦心理和补偿心理。

望子成龙,说白了,是父母把改变目前生活和阶层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说了这么多,最终希望你能明白平庸是跟别人比较,而成功是跟着心灵的安适去走。我们谁都不知道孩子内心的安适是什么,这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的探索和觉醒。

孩子身上永远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a90008bd07a100bb83\

行者的吟唱


你可能发现一点缺点就会不断放大不断否定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叫平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自己孩子这样的,困境也能出天才,顺境也能出蠢材。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你对的引导可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干嘛要一直活在你的都否定里?父母生育初衷也不是想着生出天才儿童来改变家族基因的,能像大部分孩子一样平凡健康开心的长大就不错了。


木易朵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来说说我的观点,人生总要经历三个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首先我们要接受在我们眼里如英雄般存在的父母是普通人,知道父母是普通人之后对自己还有隐隐的信心,但是大多数人都成为不了顶端的那部分人,于是慢慢接受自己是平庸的普通人,而生了孩子之后又把一些希望寄托在在孩子身上,观察一段时间后,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来了,不得不承认,也许我的孩子就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相信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也会容易得多,连你自己都是普通人,那孩子为什么不能是普通人呢。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都是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如果大家的孩子都在不停地报课外班、兴趣班,我的孩子不报会不会落后,会不会被排挤,那种焦虑反而激起了家长们“随波逐流”的不接受。所以,怎么接受?其实你应该先明白孩子是怎么样的,蒙特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婴幼儿心理 发育是在其内部的一种本能力量的引领下而自我成长,这种力量就是“精神胚胎”。一个人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大脑,其实在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这个大脑也会按照自然的规律发育,形成一张相对稳定的神经网络,也就决定了这个人会拥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白话: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

家长最多只是将本是杨树的孩子修剪成柳树,但孩子内心总是渴望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所以说,后天的环境是辅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而你要做的是通过观察发现他是什么样的,帮助他准备环境,成为最终他想成为的,这样无论在精神或者身体的发展上,他都是自然、充实和快乐的。

不想接受平庸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孩子以后过得不好,平庸的人注定要面对生活的很多鸡毛蒜皮,然而每个人面对生活同样都有很多问题,不同的人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选择是不同的,这跟从小生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有关,如果孩子从小就有独立能力,那么面对生活的困难,他不一定会过的不好,他面对困难是有经验的,懂得如何寻求解决方案的。

所以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感,具有独立能力,那么长大以后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会有不错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配图均来源网络。

我是Elva,0-3岁蒙特梭利老师,边工作,边分享蒙氏育儿理念及方法,和家长、老师们一起解答育儿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成长中的Elva老师


如果把眼光放大,你会发现,十四亿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芸芸众生。所以,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人生的意义在于体会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成为人,良知、美德、性格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拥有良好的情商和性格,比拥有高级的智商更为重要,对人生的意义也更大。另外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建议你去努力实现,不要寄希望于孩子。


明月出门时


平庸没那么可怕。

这个世界是不那么公平的,有一条数学曲线描述了这个世界的大致面貌,叫正态分布曲线。大家应该都知道。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这条曲线可以解释许多概率分布问题。比如巨富是少数,赤贫也是少数,剩下的大多一般;个子高的人是少数,个子矮的也是少数,剩下的大多正常身高;学校里成绩好的是少数,成绩差的也是少数,剩下的大多中等……既然如此,我们落在“大多数”那个区间里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可是,你看,世上的“大多数”也都过得还行,也还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平庸,没那么可怕呀。像你我这样的家庭,不是社会精英,也不在社会底层,将来我们的孩子仍然是普通阶层,也就是符合规律的事,正常的事。

对于正常的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规律是理性的,可人是感性的。我还是不能接受平庸啊,我会失望啊,那就来看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鼓励下自己。

你现在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还爱孩子。这爱是可贵的。

优秀的孩子不缺爱的,爱优秀的孩子也不稀奇,不仅父母爱他,老师同学也爱他,今后老板同事也爱他,还有更多异性爱他。

普通孩子就不一样了,出了家门,他很难得到更多关注。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对他的爱,可能是世上唯一的爱,是他的庇护所,是他成长的粮食。普通的孩子更需要爱,庆幸我们还有爱。

父母的意义和功能就在于此,我的孩子不漂亮,不聪明,在他人看来,不值得投入多少资源,但在我的眼里,他就是宝贝。

这偏爱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同时也让我们承担起拯救孩子的责任。那就是在我们有生之年,在孩子成年之前,将一个不优秀的孩子养成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受人尊重的人。

自食其力,他要学到生存技能,他得完成该有的学业;受人尊重,他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他能拥有不错的人际关系。

这些安身立命之本,做到都极不容易。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有关青少年抑郁症、自杀的新闻是越来越多了。美国有个数据,50年前,抑郁症的发病平均年龄是29岁,现在刚好是一半,14.5岁。不知中国的数据怎样,那些新闻看着是令人忧心的。

前段时间和几个好友聚会,有个朋友就说她一个同事的女儿,初二,抑郁症,别说要求考多好的成绩了,就是平时跟她说话也要小心翼翼。当时我突然觉得,这种事情离自己好近,如今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孩子都不容易。

现在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竞争越来越强,人的精神压力却越来越大。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得不重视的事。

孩子成绩总是没起色,如何帮他保持良好心态?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如何应对?孩子喜欢打人惹祸,又怎样教育?孩子不受老师待见,怎样跟老师沟通?孩子早恋了,我该摆出什么态度?……

养育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一件件具体的事情要面对,要处理,把失望的工夫留出来去做这些事吧,毕竟我们还爱孩子,做父母也无法辞职。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调整积极面对?

当然,在这些繁琐沉重的任务中,我们会累,会失望,这也正常,我们都是普通人嘛。我们没那么容易放下心中的不甘,也不容易撕掉“平庸”的标签。我们就是会一会儿不甘平庸,一会儿又接受平庸,人啊,都是纠结的,好一阵坏一阵,都是正常的。烦闷的时候,就和伴侣或朋友聊聊吧,调节情绪,寻求帮助,都是好的。

不过,不论怎样不必过度担心,看看上面的正态分布曲线,“大多数”的区间是很大的,只要我们一直爱孩子,保持反思,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落出这个大区间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至于会不会逆袭超越这个区间,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