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除了被民间的万家灯火、元宵节彩灯震惊之外,那些在古代就来到中国的西洋人还详细记载了古代宫廷春节的各种礼仪。

通过他们的角度,我们能看到一个十分真实的古代宫廷春节,同时他们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大惊小怪”,也颇为好笑好笑。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大礼参拜

法国人张诚1688年来到中国,并在官廷供职直至去世。他经常入宫为康熙皇帝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多次陪伴康熙皇帝外出巡游。

张诚对于皇宫过新年观察得比较仔细。除夕当天,康熙皇帝赏赐给张诚等人牛肉、野鸡、鱼和各种水果,送到他们的住处。正月初一,张诚进宫朝贺皇帝。在午门外,张诚见到了百官岁朝的壮观场面:

几千名文臣武将,身着朝服,按照品级分班排列。官员朝服上均有方形的图案,显示着官衔的高低。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他详细地记载了百官岁朝的流程:

在礼赞郎的主持下,岁朝开始;

礼赞郎大喊一声“跪”,百官立刻虔诚地跪下;

礼赞郎大喊一声“叩首”,百官就忠实地用头碰地;

礼赞郎大喊一声“起”,百官马上肃静直立;

这套动作总共重复了三次,共跪地三次,叩地九次;

很明显,百官娴熟而听话的状态给张诚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张诚知道,三跪九叩之礼极其隆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用这种大礼。

他紧张的记载道:

总之,这种礼仪,规矩极其严格,而且有御史在场纠察一切。

在这种场合,行礼失仪或轻慢不敬,都是不可宽赦的过失。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正月初一百官岁朝是一种惯例,皇帝不一定会亲自上殿受贺。所以他还专门强调:

大年初一,无论皇帝在与不在,百官都要岁朝,哪怕百官只是在午门外对着康熙皇帝的宝座行礼。中国人认为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是皇帝对自己的隆恩,如果能够当着皇帝的面行此礼,则更是无上的荣耀。如果你不是高官却也想对皇上行礼,那则需要经皇帝同意,在除午门之外的其他宫门外行三跪九叩之礼。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光震惊也就罢了,可张诚不甘心只做一个旁观者,他下定决心要当面祝康熙新年快乐。

熟悉宫廷事务的张诚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没有在午门接受百官的岁朝是因为他要到奉先殿祭祀祖先,于是进了午门前去寻找康熙皇帝。

从午门到太和殿的道路两边五颜六色式样各异的旌旗飘扬,侍卫手执带有红缨的刀枪,立在侍卫队伍中。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仪仗官身穿与百官颜色不同的朝服,手持旗牌伞扇。午门里,张诚还见到了四只大象。大象身披宝石装饰的象衣,粗大的银质长链绕满象身,为防止意外,象脚被上锁。在象背上,是形如宝塔的御座。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张诚委屈地记载着他为了亲自祝贺康熙新年快乐一路上经历的不易:

我穿过太和门来到了太和殿,但听说康熙皇帝已经到了中和殿,当我赶到中和殿,内廷侍卫和内务府的官员则告诉我,康熙皇帝已经去了太和殿。张诚到了太和殿,康熙又从侧门去了保和殿。

最后他终于在保和殿完成了朝贺,闲着也是闲着,他还记载了康熙当天的穿着是

“深黑貂裘褂,冠顶为珍珠。”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新年的礼数

意大利人马国贤1710年抵达澳门,后在清宫任职,擅长绘画、雕刻,很受皇帝赏识。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他说,中国人用游戏、盛宴、拜访、戏剧表演等方式庆祝新年,并且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图画偶像”,也就是门神。

这我就很纳闷,中国贴个门神就是“图画偶像”,西洋人立个耶稣就是上帝使者?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他还记载了新年里交换名帖的习俗:

红色的名帖上写着拜访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等信息。官员投递名帖是一种官场的应酬活动,为了相互之间拉关系套近乎。下级拜访上级,名帖上要用大字书写姓名,这样显得拜访者比较谦虚,如果姓名使用小字,则显得拜访者狂妄。

他说投名帖者并不期望会见到被拜访者,而被拜访者通常会让家人告诉对方自己不在家。因为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新年时中国人更希望多与家人合家欢乐,并不希望别人打扰。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此外,新年中不绝于耳的鞭炮声,让在欧洲从来没有经历过此类事情的马国贤惊恐不已,他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受康熙皇帝邀请在畅春园观烟花的情形:

伴随着一个拔地而起像喷泉似的巨大焰火,盛大的表演开始了。点燃以后,一个大花筒升到了约一百英尺的高空,从那里撒下了一个壮观的火轮。马上,一个由无数小星点组成的巨大火柱从花筒降自地面,同时还另外伴有四个由纸灯笼构成的组群,灯笼里面闪闪发光。这场美景持续了相当长时间,随后另一个喷泉式焰火又出现了,和前一个差不多。再后来又是很多种由不同颜色和形状组成的火柱,让观众们看得心驰神往。所有被邀请的欧洲人从没有在他们自己国家看过如此好看的东西。

马国贤说,放鞭炮、放烟花是中国人庆祝新年的惯常做法,甚至得出结论:

中国人辞旧迎新一晚上消耗掉的火药,要比全欧洲在十二个月里消耗掉的还要多。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对于民间礼仪,马齐贤也有记载:

中国新年里还有祭祖拜长辈的礼仪,在家庭内部,子女拜父母,父母则拜祖先的遗像。

马国贤觉得这样的礼节充满了强迫和迷信的味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很难相信和理解。

他还记录中国女性深居闺中,只有在新年时才能够出门,即使这样,她们也要坐在轿子里被严格地看管着。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女性只有在新年时才可以见公公,其他时间,公公既不能和她说话,也不能进她的房间。马国贤对中国新年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记录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礼教对当时中国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束缚。


彰显权威的宴请

与康熙皇帝相比,雍正皇帝对传教没什么兴趣,所以他给予西洋人的待遇降低了不少,每有赏赐都使西洋人记忆深刻。据法国人宋君荣记载,1727年过年时,雍正皇帝让太监传旨,要在皇宫宴请欧洲人,使宋君荣激动不已,因为这是雍正皇帝登基以来所没有过的事情。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雍正皇帝宴请的并非是全部在宫廷服务的欧洲人,他仅仅宣召了20人,宋君荣就在其中。他们早上八点进入皇宫等候,直到下午4点才由太监引导着来到宫内的一间大殿与雍正皇帝共进晚餐,这些欧洲人早已经饿得饥肠辘辘。

据记载,雍正皇帝坐在华丽的宝座上,欧洲人分成两排,每排10人,左右站立,向皇帝行3跪9叩之礼。大殿内摆放了十桌宴席,每桌坐两个欧洲人。雍正皇帝则独自一桌。雍正皇帝多次劝酒,与欧洲人干杯,赠送给每个欧洲人两张貂皮和两个荷包钱袋。

宴会中途,雍正皇帝又命令给耶稣会的教堂送去了满满一桌的水果。在欧洲人赴宴结束叩头谢恩退出宫殿之后,雍正皇帝还派人给送去了桔子等水果。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虽然一开始很激动,但经历了这一切后,对于雍正皇帝的这次新年宴请,宋君荣却在给朋友的信中大倒苦水:

就在这样豪华的宴席上,欧洲人却简直给饿坏了。因为他们迫不得已要盘着双腿,席地坐在一块毡垫上,这种坐法很不舒服;斟上的酒也不合口味,绝大多数菜肴也都如此。我们还得尽力克制自己,既不能吐痰,又不能咳嗽,还不能抹鼻涕。

皇帝每说出一句他想使人高兴的话时,我们都须双膝跪下,往地上磕头。每次向他敬酒也都要这样做。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宋君荣认为,雍正皇帝的宴请是在显示皇帝的权威,真正目的是要让欧洲人臣服于自己。欧洲人不是在赴宴,而是在祭祀一尊偶像。他说,雍正皇帝通过宴席间的礼仪给欧洲人传递了一个信息:他们伺候的是一国之主。

关于他的这些吐槽,小鼬不是很理解,难道欧洲普通传教士和他们国王共进晚餐的时候,鼓励抹鼻子?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可是不管怎样,这些在西洋人通过自己的双眼观察、双手记载,都为后世还原了那个时代古代中国新年的真实景象,在这里还是要感谢他们的。

通过他们的记载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中国年文化自古就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吸引着国内外千万人的参与。

所以,小鼬建议大家不妨今天就不要待在家里了,出门去体验一下农历新年,找一找这些“古代西洋人”当年那种震撼的感觉吧!

古代老外眼中的中国年(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