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现代人很好玩,爱读《道经》,不爱读《德经》,其实“道德”就是硬币的两面,都是一码事。《道德经》八十一章是后人划分的,无论是马王堆帛书还是郭店楚简都没有严格的八十一章划分,也没有啥统领全篇的纲领性文件。

真正统领全篇的,该是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

我个人以为,这个可独立成篇的《太一生水》,才是能统领《道德经》的真正纲领性文件。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甲本原文是这么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観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観其所嗷,两者同出,異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衆眇(妙)之门。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马王堆帛书乙本原文是这么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観其眇(妙),恒又有欲也,以観其所嗷,两者同出,異名同胃(谓),玄之又玄,衆眇(妙)之门。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以上甲乙本图片资料依据1980年版《马王堆汉墓帛书》

甲乙本略有出入,但是马王堆帛书版老子与现代版《道德经》有大出入,下边我们与之对照。



先来看一下现代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甲乙本基本一致,但是马王堆帛书版与现代版《道德经》对照,差距就太大了。这个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是避讳君王的名字造成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曾专门颁布了诏令,“世民”二字分开使用的时候可以不避讳,“世民”二字同时使用的时候须避讳。当年《道德经》没有得到这种专利。

后世的道德经为了避讳汉高祖刘邦,就是“斩白蛇赋大风”那位,把刘邦的“邦”改成了“国”,为了避讳刘恒,把“恒”改成了“常”。

刘启、刘勶和刘弗,后边这三代皇帝,也造成了“启”改为“开”、“勶”改为“彻”、“弗”改为“不”,这还不算其他调整,比如前后文颠倒,重新分《道经》和《德经》八十一篇等等,单是重要文字这些“避讳”改动,就有上百处。马王堆帛书下葬早,没赶上这些,真是天之大幸!


还是看帛书甲本吧!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観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観其所嗷,两者同出,異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衆眇(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是老子说“道”,我给它起了个名字,我们暂且叫它“道”吧(可道),老子没想到他临时起的名字,我们使用了2400年。但是我说的道不是“恒道”,道从某种程度来说,即是万古不变又是千变万化的,它和万物都有关系,我没法去形容它,只能说表象的道不是“恒道”,不是它真正的本来面目。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寂)呵缪(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自己写的,强字曰道,我勉强自己给它取了个名字,赋予它一个“字”,就叫“道”吧。

它太难以形容,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这个“物”不是物体而是一个“东西”,一下子就出现了,很快很及时的就出现了,为什么说它快呢?

昆这个昆字是“比日”,和我们看见太阳一样,看见光,太阳已经在那里了。

有的学者,把这句话翻译为“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我个人觉得,这个“有状”更妙,道不是一个物体,也不是一个物件出现的,如果是个物件,老子就很容易用当时的语言形容它了,但是它只是一个隐约的

“形状”,一个苗头。这个就不好形容了,所以我们想理解“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就要前后文连贯去看,甚至需要参阅很多文献,你才能看懂。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句话老子要说的是,天地间有一个东西(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就姑且叫它“道”(可道也)。但是我说的道只是道的“幻象”或者说是它的外形,还不算是真正了解它的核心,它真正的核心是“恒道”,因为它既一成不变又千变万化,我实在难以形容它(道)。

就如同我们“起名字”。


名 可名 非恒名也

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就可以冠之以名,给它取个名字就是了

(可名也),但是我们给它取的这个名字,未必能完全表示这个物体,也许我们只能表示它的“幻象”,不是它的“本相”,也未必是这个物体最核心的东西(恒名)

在这里我只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一棵植物,我们不认识它,初次见面我们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松树!(可名)

明天这个松树被我砍伐下来背回家,这时候它应该叫“木头”。

我放到火里烧这块木头,这时候它叫“柴”

烧完的柴叫“灰烬”

“松树”“木头”“柴”“灰烬”哪个名字也是临时的,只不过是临时想出来的名字(可名也),可以任意叫它,但是这些名字都不是“恒名”,都不是它永恒的样子,或者说真面目,或者说内核,或者说真相。

(非恒名也)



再参看“有物昆成”这一段,我们就可以基本了解老子这句话的涵义。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其实老子也不知“道”真正的名讳,强行取了这么个名——道。

但是老子是道教魁首,佛道儒三教教主之一,以他老人家无量的智慧起的这个名字“道”,其实也有很深的内涵。我们先破译一下这个道字吧。

不懂这个道字,我们很难接着向下破译。我个人以为,对“道”字讲的最好的是《中华道藏》,在道藏中有一部著名的经典《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我们来看看这本经书中对“道”这个字的精确定义。

皇极品第二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原文)

注译:吾不知其名者。吾乃我也,是太上自叹。大道本无形象所定,更无名色所拟,由强勉取名曰道。夫道虽曰强勉,以字义而推之,实不强也。何矣?仓颉夫子造“道”字,深隐玄蕴。夫“道”字,先写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地为乌兔,在人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次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乾,易曰:乾圆也。鸿濛一破,其天开也。圈折为一,易曰:乾一也。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次写自字于下者,言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下相合成一首字。首者,头也。修道是头一宗好事。次写走之者,行持也,乃周身法轮自转。此名道字之义也。(节选至此)

我们把原文及原译拆分下,这样便于看懂

此名“道”字之义也

1、仓颉夫子造“道”字,深隐玄蕴。

2、夫“道”字,先写两点,左点为太阳,右点为太阴,似太极阴阳相抱。在天为日月,在地为乌兔,在人为两目,在修炼为回光返照也。

3、次写一字,乃是无极一圈。此圈在先天属乾,易曰:乾圆也。鸿濛一破,其天开也。

4、圈折为一,易曰:乾一也。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儒曰:惟精惟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

5、次写自字于下者,言这一字圆圈,日月团团,乃在自己身上。儒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6、上下相合成一首字。首者,头也。修道是头一宗好事。

7、次写走之者,行持也,乃周身法轮自转。此名道字之义也。

此名“道”字之义也。


我觉得《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皇极品第二著译中,对老子用的这个“道”字,做了非常详尽精妙的解释,如果不懂这个字,根本没法继续破译老子的《道德经》。

我们姑且把“道”字的若干定义拿出来先用,仓颉夫子指的就是仓颉大神,他是轩辕皇帝同时代的人,传说中华文字就来源于他,“仓颉造字”就是他喽!

太上老君在经书中的简称叫“太上”,其实在这本经书中,太上老君和轩辕皇帝是有关系的,我们下篇文章再讲讲这个关系,为什么佛道儒医武易内里都有一线相连?

我们看了经书就懂了!


老子和太上老君也是有关系的,这些我们自己先不做定义,想看懂《道德经》,得补充很多必要的知识。

老子留下的话语,现在来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他的很多话语文字在郭店古墓中尘封了2400年。毫不谦虚的说,老子的《道德经》是我们错误理解了2400年的千秋经典,从1973马王堆帛书出土,到1993年郭店楚简的现世,我们才开始从这些文物的原文上去追寻真正的老子。


天地人是永恒的课题,假以时日,老子这些精彩的论述,一定会引起全人类更多的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导我们继续砥砺前行。

在此,我们一起做个先行者吧!

楚简老子道德经 |君知“道可道”,可知“道,非恒道。”(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