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公元前225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秦国将目标投向了魏国,王贲率领大秦铁骑进攻魏国,以河渠之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墙被毁,魏王假向秦军请降,曾经的战国第一强国落下了帷幕。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时间回到180多年前,那是战国的开始,晋国的三个贵族联合瓜分了晋国,魏国开始出现在历史之中。魏国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魏斯任用士人,这些出身卑微的士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报答魏文侯的知遇之恩,为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个强国奠定了基础。

然成也士人,败也士人,魏国因士人而兴起,同样也因士人而衰落。魏国虽然重用士人,但国君从未真正的信任过士人,这才是魏国悲剧的起点。

与孙武并称的军事奇才——吴起

第一个对魏国造成暴击伤害的是吴起。吴起是卫国人,战国时期的士人重功名而轻国界,在他们看来天下之大,处处皆可为官。吴起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精通诸子百家之道,融汇贯通,是一个纯粹的士人,为功名利禄奔走一生。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吴起在鲁国时为了对抗齐国,不惜杀妻来获得将军的职位,虽然大破齐军,但是却也因德行而被鲁人猜忌。吴起因为担心在鲁国会被治罪,又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往魏国。魏文侯看重他的才能而忽略了他的品行,任他为将军。

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奇才,在魏斯的支持下,吴起在西河,打造出了一支精良的重装步兵——魏武卒。战国时期曾有言“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足可见魏武卒的强悍。

此时的魏国兵强马壮,开始了东征西讨。吴起率领魏武卒开始向西发展,攻下了函谷关,为魏国拓展土地,不断蚕食秦国。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了秦军五十万, 自此秦人因吴起而不敢东望。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除了打仗从无败绩以外,吴起在处理内政上也是一把好手,治理百官、充实国库,他是绝对的大才。但即便如此,吴起还是没有等到魏国相邦的任命。

魏文侯时魏斯时期,魏国的相邦是魏斯的弟弟魏成而不是平民士人出身的翟璜。魏武侯魏击时期,魏国的相邦是魏击的亲信田文而不是有才干的吴起,因为在魏国王室及贵族的内心中,士人可重用但不可深信。

魏国的贵族不愿吴起留在魏国,经过魏国贵族的谋划,吴起失去了国君的信任,失望的吴起离开了魏国。而魏国也在傲慢之中失去了一个经天纬地之才。

俗语云“东方不亮西方亮”,来到楚国的吴起,深受楚悼王的重视,吴起感激楚悼王的礼遇,向楚悼王分析楚国在政策上的种种不当之处,楚悼王深以为然,将楚国的命运交托到吴起手上,以吴起为今尹(楚国的相邦),主持变法,楚国的国力得到了发展。

前381年,吴起带领楚军进攻自己的老东家魏国,大败魏军,魏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重创。

法学奇才——商鞅

第二个暴击魏国的人是商鞅,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后,姬姓公孙氏,故也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早已没落,商鞅投奔到魏国贵族公叔痤门下,此时的魏国是士人的乐土,西河学派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士人,商鞅在魏国深受法学系三好学生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主张以法治国。

商鞅的才华引起了公叔痤的注意,公叔痤在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且说了很重要的第二句,如果不想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否则后患无穷。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魏国王室的自负与傲慢深入骨髓,并没有按照公孙痤所言杀掉商鞅,在魏惠王看来,一个落魄的士人而已,不会对魏国造成大的威胁。而商鞅也在公孙痤死后去了秦国,舍弃商鞅这般大才大概也是魏国为秦国逐渐强大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了。

商鞅来到秦国后,三见秦孝公,畅谈富国强兵之策,深受秦孝公重视。并且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主持变法。

废除贵族的铁饭碗和特权,按军功大小重新授爵。

废除井田制度,承认私有土地和买卖,调动农民阶层的积极性。并且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业为本。

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加强君主的实际权力。

商鞅的变法改变了秦人的品性,重新塑造了秦人的性格,以军功授爵的制度深入人心,秦人的血性被激发调动起来,大秦铁骑的威名开始名扬天下。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公元前354年到351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进攻魏国,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商鞅率领秦军进攻安邑、固阳和河东地区,魏军再次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河西旧地重回秦国。

此时的魏惠王想起公叔痤的话,后悔不已,但魏国已经丧失了机会。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远交近攻的总设计师——范雎

继商鞅之后,秦国又从魏国这个大学堂中抽到了一张绝世之牌。也是魏国的第三个大才,范雎。范雎也是魏国人,平民出身,原是中大夫须贾的门客。

在一场宴会中,范雎因为被陷害通齐而被魏国相邦魏齐鞭打,险些性命不保。范雎因此对魏国失望透顶,在秦国使者的帮助下,范雎来到了秦国,开始了复仇的生涯。

与商鞅一样,范雎的到来同样加速了秦国的步伐。商鞅通过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而范雎则是提出了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国策,远交近攻。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交好齐国,首先进攻韩国和魏国这些近在咫尺的国家,逐步蚕食兼并,进而增加自己的实力,交好齐国使齐国不会援助其余五国,直到秦国可以在位置上直面齐国,一举多得。同时范雎看到了秦国的危机,秦人只知宣太后,而不知秦王。因而范雎向秦王进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将宣太后幽禁,并将都城内的四大贵族全部赶走,重新巩固了王权。

在范雎的谋划下,魏国的生存空间被再一次的挤压,越来越靠近灭亡的深渊。

吴起变法而楚国强大,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强国之路,范雎入秦确立了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

结语

抛去个人德行,三人都是罕见的经天纬地之才,借用后世的一句话,“得一可安天下”,但是魏国王室的不信任以及贵族的傲慢与轻视硬是将三人推向了对立,使得原本可以更进一步的魏国越发的衰落,直至被秦国灭亡。

魏国的灭亡早在魏文侯任命其弟魏成为相邦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魏国虽然重视士人,甚至还形成了一个西河学派,但是魏文侯依旧是没有百分百的信任士人。

人才的出走,引发了魏国的衰落


这也形成了魏国盛产士人,但是人才却大量流失的诡异现象。魏国的士人虽多,却没有为魏国的强大而出工出力,反而是流往外国资敌,帮助其他国家强大。

楚国与秦国是最好的明证,吴起与商鞅的变法推动了楚国与秦国的发展,两个国家强大后又都压迫魏国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死循环。

换句话说,魏国的失败源于对士人的不信任,源于自身的自傲,或许也与魏国成功太早有关。秦国与楚国都在危机的边缘,迫切需要有才之士的加入,求贤若渴,商鞅等人的加入,催化了秦国的发展,也压倒了魏国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