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魏国在战国初期是七雄中的强者,但惠王之后,势力逐渐减弱最终灭亡。人才的利用与丢失是魏国由兴到亡的重要原因。魏国由大夫封邑发展成为七雄最强,其主要原因是魏文侯懂得如何任用贤良,懂得治国之道,将魏国变成有才之士向往之所。而到魏惠王时期,不用贤才,用庸才,导致人才的流失,最终使魏国渐渐衰败他国盛强。

得人才而称霸

魏国在战国初年还只是个诸侯小国,但自从魏文侯任用人才与变法改革之后,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使魏国摇身一变成为了诸侯大国。

在魏文侯开国之初,便下定决心对旧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整顿。魏文侯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其认识到人才在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他在变法改革中第一步就是招纳贤才。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他任命翟磺寻找人才,所以魏文侯得到了法家始祖李悝、有名的将领乐羊、吴 起等有志之士,此时,魏国已是人才济济,其成为了战国时期人才最早的聚集地。魏文侯本人对人才 非常重视也很尊敬,其本人也很廉洁谦逊。“师子夏、友田子方、客段干木”。他与段干木请教,“立倦而不敢息”,在经过段木家门口时,“未尝不轼也”。国人都称赞魏文侯,“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使他国不敢进犯。

懂得物尽其用,善于发现适用于人们做的事情,用人时不疑神疑鬼,不拘小节。他任命李愧作为相国,实行变法;任命西门豹为邺令,掌管北鄙;用吴起作为西河太守,镇守西河;命乐羊担当大将,与其谋划攻打中山。

魏文侯因其重人才,敬人才,谦逊,深受士人的拥护。

李愧竭尽全力推 新法,力要废除世卿世禄的旧国制度。“食有劳,禄有功,赏有能。”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其按照能力大小与功劳多少为标准选拔官吏,从而建立新的国家制度;“作尽地力之教”,主张鼓励人们耕种,以便增加粮食的生产。实行平籴法,来使米价稳定,从而稳定民心。定《法经》六篇,来稳定社会秩序。与之同期进行的是,吴起在西河所展开的社会改革,使“二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其在军队的管理方面实行“武卒制”,使军队的战斗力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邺县的西门豹废除当地河伯取妇的民间陋习,实行让农民有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并示民以信等新的治理措施,“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田富魏河内”。西门豹的改革使邺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也是邺县成为了魏文侯改革中一抹亮色。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魏国变法成功之后,实力大增。其在公元前409年,命吴起领兵攻打秦国,攻占了秦国五座城池。前406年,命乐羊攻打中山,使其成为魏国领土。经过之后的等等战事后,魏国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梁、鲁阳等大片土地,其领土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其势力也是威震八方了。

魏文侯在位长达50年之久,其在位期间使魏国有了大好的局面,由一个大夫封邑发展成为了威震八方的强国,可见得人才的重要性。

疑人才而转衰

在魏国强盛之后,各国纷纷效仿魏国任用贤才与变法图强。楚国打破不用异族的旧规,向中原寻求有才之士。但在各国掀起任用贤才与变法热潮之时,魏国却因武侯失人而停止了这股热潮,使文侯奠定的地基遭到破坏,留下了今后衰亡的祸根。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武侯即位,其识人用人不及其父文侯,吴起离开魏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吴启在魏国任职十年,他对魏国的强大起了很大的贡献。其征战四方与“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文韬武略,实在是不可多得之才。但因公叔陷害,武侯对吴起起疑,对吴起“疑之而不信也”。吴起不得已,为自保离开魏国。

吴起的离魏可谓是魏国一大失策。魏文侯的改革使魏国有了战胜他国,统一天下的希望,但这也要经过几代人的良好经营才能实现的。其他各国都缺乏变法条件的人才,而魏国却有能接任李悝的人才那就是吴起。若吴起在魏国得到重用,那么魏国可在他国变法之前继续进行变法,魏国前途则可谓是一片光明,但可惜的是武侯的不用吴起,自己断送的魏国的良好道路。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魏惠王有文侯称霸的野心,但其不懂任用贤才,反而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在其统治期间魏国的人才大量流失。

商鞅离魏则是继吴起之后的又一更加严重的损失,因为商鞅后来在秦国的变法可谓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一次,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若是商鞅当时留在魏国,当时统一全国的就可能是魏国了。惠王没有任用商鞅,使秦国受益,给魏国挖坟墓,所以商鞅的离开实属是魏国用人上的一大失策。

在商鞅之后还有张仪入秦等,从武侯到惠王其都导致人才的流失,而这些人才的离去必然会使魏国逐渐衰败,他国逐渐强大。

吴起离魏,弱魏强楚。“悼王闻起贤,至则相楚”。悼王重用吴启,并命吴起变法,吴起为感谢悍王的恩情,“为悼王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富楚国之裕······”。因为吴起的变法,楚国的实力得到增强,于是,吴起“南平杨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吴起还曾救楚伐魏,可见当时楚国的实力。

商鞅强秦而魏弱。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以软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商鞅的变法使秦国的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使秦国在十几年内便变成强国,从而形成了“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 无敌于天下”的强盛局面。秦人在崛起之后,正是魏国的衰落的时期。所以商鞅在秦国大好的局势下进攻魏国,占领了秦的河西之地。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为了将魏国彻底打败,所以商鞅利用其机智激化齐魏的矛盾,借齐之力使魏国元气大伤,趁魏虚弱之时将其攻下,“国内削,日益空,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这时魏惠王不禁感叹;“我恨不用公叔言也”。

张仪强秦弱魏。张仪到达秦国之后,秦惠王任命他为宰相,张仪的到来使秦国在政治、军事的诸多方面的到了发展,使其余六国的势力得到削减,其中魏国不仅将自己的领土贡献给了秦国,还失信于诸侯,此后魏国逐渐丧失独立性,只能依附于大国

失人才而灭亡

魏国排斥人才的后果招在马陵之战后就爆发出来了,魏惠王“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不得不“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他求救于孟子:“寡子不佞,兵三在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杜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从此话中就可以看出,惠王认识到了导致国家衰亡的源头,想要寻求人才。但此时已晚,孟子也没有办法。

在惠王以后,魏国更没有才人的任用。襄王时,魏国的地位已经降低到二流的诸侯国,在几大国之间苟且求生。此时,大国都想取得对魏国的控制,成为了大国之争的工具。张仪与公孙衍都做过魏国的相国,因此对魏国都较为了解,魏国被局势所困只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性,成为大国争霸的牺牲品。衰王时,相印回归黄权,贵族的政治趋势越来越严重。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贵族当政,贤才当然会受到严重排挤。昭王时期,乐毅来魏。“乐毅贤,好用兵”,实在是一名名将。但是当时魏国仍然没有启用乐毅,乐毅后来只好离魏去燕,其在那里担任将军,统领军队,其带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名垂千古。若当时魏国任用,必会复兴局面,但其失去乐人才。之后魏国的几代皇帝都没有做到任用人才,直到安筱王的弟弟信陵军之死,魏国的灭亡已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了。

公元前238年,魏国的人才尉缭到秦国并献给秦国统一大国的策略。秦王“以为太尉。率用其计策”。秦王采纳了他的策略,开始征战其余大国,实行统一。公元前225年,秦军攻打魏国,“引沟河灌大梁,大梁城环,其王请降”。由此,曾经作为战国初时期最强的魏国因其不任用人才之后,终自食其果灭亡了。


魏国:得人才而称霸,疑人才而转衰,失人才而灭亡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因其自身拥有洞察消息,改变局面的能力,在战国时期,重用人才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排斥人才只会自食其果走向衰败。魏国的兴亡史,就向我们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