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年二月,醇親王奕譞奏準把唐胥鐵路向東再延伸至山海關,向西延伸至天津和北京。李鴻章為了修築這些鐵路,將開平運煤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仍由伍廷芳、吳熾昌主持,金達為技師,承建津沽等鐵路。三月,中葡訂立《北京條約》,同年五月中法訂立《續議商務專條》,九月閩浙總督楊昌浚與劉銘傳會奏朝廷力陳臺灣建省的必要性。清廷採納了這一建議,在臺灣正式建省,下轄三府一州五廳十一縣。

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是一份立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糧銀冊,立冊人蕭忠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以土地稅(包括依附於土地的戶稅與丁稅),在這麼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糧食尤成為戰時急需品,清政府在全國各巡撫衙門攤派徵糧任務,從這個糧銀冊便能有所體現。

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署壽寧縣正堂加十級記錄十次張為,張為時任壽寧縣縣令。“......遞年完納,按照來年,實徵正冊,核造四柱家冊,給發本戶丁執照,完清不可拖欠......”

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分己名下糧田,坐落於洋尾...合銀五釐五毛”

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官米二升三合,應銀一分八釐四毛民米六升一合,應銀一錢五分八釐六毛

133年前的徵糧銀冊!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連前統計糧銀二錢一分九釐五毛

從此份糧銀冊,還能思考出很多未知的新東西(百年前的米價與購買力之間的關係,納稅的摺合,老百姓生活水準問題,紅印的蓋壓位置傳承等等)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