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熊孩子",而熊孩子的典型表现就是自私、不讲理、爆粗口说脏话等等。

当熊孩子在实施这些不正确行为的时候,本身却表现的"理所当然",也正是这些孩子的行为加上孩子本身对错误行为的肯定态度,导致很多人对"熊孩子"都是一种十分厌恶却无奈的态度。毕竟他们年龄都不大,还是孩子,作为成人要是和他们"较真",总感觉不是那么的"大气"。有时候"熊孩子"给自己造成的利益损害较大的话,也只能盼着"熊孩子"有一个明理的家长,能够实施赔偿,但是很多人往往会失望,因为"熊孩子"的家长,常常也是一样的"熊",搞得人们真是无可奈何。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网上经常会流传出很多关于"熊孩子"的段子,比如经典的"划车事件"、"足球碎玻璃事件"、"掰坏亲戚家手办事件"等等,其中的"熊孩子"们无一例外都是从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的做法"没什么不对",造成的后果"很正常",对于他人的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当有人对熊孩子的行为持以怀疑、反对或阻止态度时,这些"熊孩子"还会言行并济的使用"粗口"和"暴力"来进一步"肯定"自己的行为。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一般都是成年人,面对这些不讲理的小孩子,自然是无法进行有效维权,自然是找到孩子的家长进行控诉,但是很显然,孩子的家长也"不是省油的灯"。就像是"划车"事件中,车主找到了"熊孩子"的家长,但是家长反以"对孩子使用暴力"来向车主索要赔偿,而事实上,孩子只是因为被"抓现行"产生害怕的情绪,车主并未对孩子做什么暴力行为。其实,原本这些"熊孩子"本身并不坏,他们之所以养成了这种错误的观念以及不当的行为习惯,主要还是"塑造者",也就是家长的培养方法或是自身理念出现出错误,从而让下一代变得"熊",变得满口脏话,变得蛮不讲理。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一、孩子变成"熊孩子"的重要因素

孩子本身的行为习惯、理念观点等等,其实原本都是处于"空白"状态的,孩子对一件事物对错的认识,通常都是受到一些人物、事物或是行为等因素影响的,孩子自身并不会很好的对一件事产生"主观判断",他们需要整理、集合自身受到的知识、经验教育,从而对一件事的行事方式、结果对错、影响大小等作出判定。我们眼中那些"熊孩子",之所以形成了自身那种很"熊"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启智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亲人的行事作风等等,都是比较"熊"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不良的性格。另外,孩子本身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事作风非常遭人讨厌的,甚至还会认为否定自己行为的人,都是"三观不正"的人。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比较"熊",家长们可要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下面的三种典型情况。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1、长期受到他人行为习惯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本讲的是具有同样志向的人,会自动的聚集在一起。但是,这句话还含有另一个意思,就是"同化"作用。一个孩子的性格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本身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的影响。这一点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比如知识分子的家族中,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文学大师,因为生活在富有书香气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学习家长的样子,看书学礼,并且这样的家庭,内部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好的,很适合"产出"一些知书达理的孩子。而"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中,受到了过多"熊家长"的行为影响,亦或是"熊亲戚"、"熊邻居"的影响,而孩子本身就会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模仿学习,从而极有可能也养成一种十分"熊"的性格。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2、没有明确的是非观

孩子本身的是非观是需要培养的,因为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价值等,都是不甚了解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是非观建立方面,没有做到位,那么孩子本身就的是非观就会很弱,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也就导致孩子在对待事物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从而认为"对"与"错"是平等的,无论自己做正确的事,还是做错误的事,都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是不会因为事物的"对错"而被别人区别对待的。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本身虽说拥有一定的是非观,但是由于自身的"知识缺乏",导致认知错误,认为"错的"是对的,这也就是"被动缺乏是非观"的经典表现。就像是一些说脏话的孩子,本身可能并不知道脏话的具体含义,甚至可能以为这些脏话是"友好的表现",还有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可能孩子本身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由于知识缺乏,导致自身判断错误,而做出一些"熊行为"。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3、心理敏感,缺乏"真爱"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熊孩子"的家长都是"熊家长",有些孩子很"熊"但是家长却不"熊",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家长不"熊",不代表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也不"熊"。一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或是累到,所以对孩子过于"关爱",从而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种"溺爱"的不良环境中,这就会让孩子缺失很多良性性格,养成一些自私自利、横行霸道等坏习惯。家长不要以为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就是给孩子"真爱",如果"爱"的程度把握不当,拿"溺爱"当"真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假爱",是会让孩子变身"熊孩子"的。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漠视行为,也会让孩子的性格越来越"熊"。很多家长上班比较忙,或是根本没有亲子观念,平时对孩子都是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也懒得和孩子进行深度沟通,这就会导致孩子本身感觉很"缺爱",从而会故意的做出一些"熊行为"来引起家长或是周围人的关注。相比那些受到"溺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更需要"爱",家长也要及时的给予关注,不要"寒"了孩子的心。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二、及时纠正孩子的"熊"行为

1、不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接触"不当行为"

"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想让孩子变得知书达理,那么家长就需要先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如果家长有一些说脏话的习惯,那么就需要尽快的进行自我改正,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这种不当行为。另外,家长的一些错误的行事作风,可能因为习惯或认知的原因,自身无法发现,这种情况如何改正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家长在孩子身上看到了"熊"的一面,那么相对应的自审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种"熊行为"就行了,如果有,那么很有可能是自己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需要及时纠正。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严格、细心的帮助孩子甄别和管控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说避免孩子去一些不符合年龄的场所、避免孩子接触一些"熊朋友"、不让孩子接触那些负面的事件、情绪等等。只有严格控制孩子的生活环境,才能够让孩子避免"近墨者黑"。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2、让孩子学会立场转变

有些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惯,这时候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引导的话,虽说会有效果,但是效果会比较慢且微小。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够快速认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对别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感受呢?对孩子实施立场转变再现,就能够很好的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在做错事、说错话的时候,是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对方的感受的,所以就无法清晰的知道自身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严重,孩子的印象不深刻,自然也会不会过多的"留意",坏习惯也就难以改变了。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当孩子做出"熊行为"之后,其实家长可以即时,或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帮助孩子进行立场转换,让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熊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当孩子亲身体会到自己行为的负面影响之后,才能够拥有较深刻的印象,才会认识到"熊行为"是错误的,是会对别人造成严重困惑的,是不被人们认可的,是会让别人厌恶自己的。

熊孩子真的无法可治?做好这两点,“捣蛋鬼”也乖乖变成小羊羔

总结:好孩子与"熊孩子",其实在很多时候都并不是以孩子本身的意愿形成的,而是遭受了外因的严重干扰。家长在这时候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是孩子模仿的"目标"。另外,家长还拥有管控孩子的生活轨迹的条件,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点"熊",家长不要不当回事儿,要及时的进行原因发掘,并且进行针对性的纠正,才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从此不做"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