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哪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最短?

民间非知名评论工程师


关于“春秋五霸”的人选说法大概有六种,这几种说法中齐桓公、晋文公的入选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秦穆公、楚庄王也是以大概率入选的,争议不大;而宋襄公、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争议最大。我们就这几位简单介绍一下。

齐国齐桓公

齐国在春秋初期就是强国,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就有小霸之称。僖公死后,齐国经历了一系列内乱后,齐桓公小白即位,任管仲为相,齐国走向强盛。齐桓公称霸是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会盟,之后平定宋国内乱,霸主地位由此奠定。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成为各国称霸春秋的标准。桓公四战狄人,南拒楚人,一生共召集十多次诸侯会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霸业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平定戎人攻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共称霸春秋38年。

晋国晋文公

晋文公早年在骊姬的迫害下,在外流浪19年。秦穆公为操纵晋国,于公元前636年将晋文公重耳送返晋国,怀公被杀而立重耳,次年便迎襄王返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献楚俘给周襄王,会盟于周朝王庭。

晋文公由此确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在之后的十余年内,晋文公将面对楚国、秦国两大强敌,但秦始终未能东进。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共称霸4年。但晋国的霸权并未终止,其子晋襄公继续将霸业推向高潮。

秦国秦穆公

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是值得商榷的,终其一生并未问鼎中原,只能算是称霸西戎的霸主,没有达到尊王攘夷的标准。秦穆公即位后,秦国国力有了十足的发展。秦穆公一心想成为中原的霸主,秦国与晋国时代通婚,结为秦晋之好。

秦穆公助晋文公夺得王位,使得晋国成为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晋国在殽之战中大败秦军,至此秦穆公决定向西扩展,攻灭十二国,渭水流域大部分已被秦占领,秦穆公成为西戎中的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共称霸3年。

楚国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积极南进攻伐中原的宋、郑、陈等诸侯国。此时的晋国自文公死后内乱不断,国势衰落。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伐郑时,连同救郑的晋军一起打败,这一战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霸业终止,共称霸6年。

宋襄公虽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但终其一生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霸业。唯一值得称赞的是其平定齐国内乱,但也只是获得了一些名气而已。后来与出国争霸,在泓水之战中受到重伤而死。郑庄公与宋襄公一样,霸业未起。

吴王阖闾也只是称霸与南方的诸侯,在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国郢都而奠定南方霸主的地位。后在公元前496年被重伤而死,共称霸南方10年。

越王勾践被荀子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勾践在公元前494年吴军打败,被囚禁三年后释放回越国。越国国力恢复后,勾践于公元前482年大败吴王夫差,最终灭掉吴国,奠定了南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共称霸南方17年。

综上,春秋五霸中称霸时间最长的是齐桓公的38年,时间最短的是秦穆公的3年。而郑庄公与宋襄公没有实现真正的霸业。


野史也是史


春秋时期有四大强国,分别是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晋国,这四个国家均有一段时间的霸主地位,其中晋国最长,秦国最短。公认的第一任霸主是齐桓公,他开启了霸主模式。所谓霸主,就是代天子征四方以伐不臣,霸主虽不是天子,但是实力却远远超过天子,权力也远远大于天子。诸侯可以不朝贡天子,但必须要听霸主的命令,否则有亡国失地之危。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霸权快速丢失,这时宋国的宋襄公高举齐桓公大旗,他平定齐国内乱,以齐桓公继承者自居。宋国是小国,不具备霸主的实力,但宋襄公有名声,也能联合诸侯对外作战,不过最终在跟楚国的战争中落败。宋襄公之时,晋国已经强盛,晋文公上位后,作三军六卿制,对外四处征战,以其实力赢得了霸主之位。五霸中最没有争议的霸主主是齐桓公、晋文公。

晋国的霸业持续时间较长,它先后接受了秦国、楚国的挑战,其强劲的实力让秦楚两国不得不联合对晋。秦国被晋国打败后,不再向中原争霸,转而向西戎用兵,史载秦穆公西霸戎狄,灭国十二,拓地千里。楚国北上,遇到的最强对手就是晋国,尽管楚庄王时代击败过晋国,但是楚国的霸主地位并不被中原诸侯承认。晋国低蕴深厚,以一国之力力敌秦楚两大国,可谓霸业持久。后来晋国支持吴国对楚作战,吴国一度攻破楚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收复国都。

吴国、越国的霸业都是昙花一现,且不被中原诸侯广泛承认,因此他们不算真正的霸主。秦国从穆公称霸西戎后,经历了四代乱政之祸,秦国衰落了,且衰落得十分严重,战国初期,秦国差点被三晋之一的魏国给灭了。相比较而言,楚国虽然也衰落了,但是楚国实力依久,中原战国不敢轻视楚国。齐国虽然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实力不损,且随着田氏代齐的完成,齐国实力更强,是战国初期唯一敢跟魏国硬战的战国。


大秦铁鹰剑士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一个文艺概念。而非史学概念。这就与杨宗保、穆桂英类似,也是文艺概念。真正的历史上,杨文广并非杨宗保之子,而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和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

鄙人曾在《议春秋五霸》一文中,以三大标准评选霸主:一是取得争霸战的胜利或不战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会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认和册封。此外,成为霸主之后,他干的好与坏?要看是否救危济困,主持公道。

最终总结出春秋时期有十位霸主:

满分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晋平公和越王勾践。

及格霸主有楚庄王、晋昭公、晋顷公。

其中,绝对优势的超级霸主有三:晋厉公、晋悼公和晋平公。这三位国君在位时,晋国的国力和威望就如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和今天的美国。

春秋第一霸,便是八年之内,九合诸侯的晋悼公。晋悼公在春秋十霸中的地位,就如同乔丹在篮球界,马拉多纳在足球界一样,独领风骚。

至此,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显而易见——晋国。称霸长达140年。

春秋时期称霸时期最短的诸侯是楚国。春秋时期主要的争霸,是晋楚争霸。在多次争霸战中,楚国唯一一场胜利。是在邲之战中战胜楚国。

公元前589年,楚国大会诸侯于蜀。鲁、齐、秦、宋、郑、卫、陈等诸侯参与会盟。楚庄王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楚国称霸的时间是从邲之战胜利开始,到鄢陵之战失败结束。其实不然,三年之后,以宋为代表的诸侯又纷纷亲晋。鲁成公五年,晋会合鲁、宋、卫、曹伐郑。郑晋结盟。楚子伐郑。诸侯救郑……又一番拉锯战在郑国上演。

所以,春秋之时最短暂的霸主是楚国,称霸只有短短三年。

附录:春秋时期,晋国与齐秦之间的很多战争。也属于晋楚争霸战。例如:晋国在邲之战失利后,先在鞌之战中战胜齐国,瓦解了齐楚同盟。又在麻随之战中战胜秦国,瓦解了秦楚同盟。这两次战役并非齐晋、秦晋争霸战,而是属于晋楚争霸战的组成部分。


杨朱学派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东周时代两大超级大国团体,春秋时期先后的五大霸主在当时都有能力条件“统一”成为始皇帝,但由于时机和“国际环境”的不允许。才没有成功。对于春秋五霸说法有两种,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在《荀子》里记载的春秋五霸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里面没有争议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国国君,有争议的是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四国国君。两个文本的记载一共是涉及了七个国家。那这七个国家又是哪个国家霸业最长?哪个最短?

从实际说,这七个国家称霸时间都不长,基本上没有超过三代国君的。齐桓公是春秋无可争议的第一霸主。也就是一代霸主。没有延续下去。彻底退出大国行列。晋文公认的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国霸主地位长达数百年。但晋国最终却是一分为三,以三家分晋作为战国的 标识。楚国是晋国之后的霸主,延续了两代国君。应该说,春秋时期主要是晋楚争霸。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终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楚庄王成为新一代超级大国。秦穆公霸主地位出现在晋文公之前,秦穆公与晋国交好结盟(秦晋之好)成为盟主,也就是一代霸主地位,但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大交兵,秦穆公想击败晋国完成霸业。但两次被晋军击败,秦东出函谷关的梦想被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直到晋国分裂,宋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没有延续到战国时期,被称为五霸有点不合格,就不多说了。

两个版本的春秋五霸里的七个国家里延续到战国七雄的就是齐国,楚国。晋国(分裂)。秦国(有争议)。王霸之业最短的无疑就是齐国。齐桓公一死齐国的霸主地位就彻底丧失。齐桓王任用管仲为相,团结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超级大国,但由于太子没有选好。齐桓公活活饿死,诸子挣位,齐国三个月内战,无人理会齐桓公。导致尸体生蛆。齐国就此一蹶不振,彻底退出大国行列。但底子还在,齐国延续到战国,并且是最后被灭的。

春秋五霸延续时间最长的应该是晋国,晋国这个国家太可惜了,他的存在始终让秦国无法东出一步。先后击败秦与楚两大强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晋国不分裂。晋国最有资格,最有能力。最有条件统一天下的。从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四代国君都是实打实的中原霸主的地位。晋国最牛逼之处周天子租的是他家的土地,晋国替天子行使王道,并且维持了百年霸权绵延百年。但令人惋惜的是晋悼公早死,后来的晋国宗室丧失了权力公卿上位,导致晋国国君被架空。最后被魏赵韩瓜分。即便如此,在战国时期魏国是早期的战国第一强国,打的秦国满地找牙,而赵国则始终是战国强国之一。对于晋国的解体只能有遗憾来形容。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公元前771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终于迎来了他的末日——犬戎攻破镐京。周王室收拾不了关中残局,只好在秦人的护卫下,周平王东迁雒邑。

经此变故,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有甚者,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



东周初年,周王室势力衰减,游牧民族趁机入侵中原。周王室应对不了,各诸侯国只好自己救亡图存。在这过程中,诸侯们开始重视生产,发展经济,铁农具的出现也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诸侯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开始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这种局势肯定不能够适应生产发展以及应对外来入侵,因此就有一些国家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对各国发号施令,对那些公开和严重地违反周礼的国家进行讨伐,对外部进行侵略战争或防御战争,保卫华夏诸侯国的共同利益,或动之以武,或进行武力威慑,或进行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或诱之以经济利益,采用各种方式来维护华夏体系的秩序。这种秩序的维护在一定时期内也给各诸侯国带来共同的利益,周天子无力维持周天下的秩序,也对此表示认可,并封这些国家为“伯”,后来转译为“霸”。实际意思就是周天子承认了这个诸侯国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领导权。

有了这种领导权,除了能够享受面子和荣誉外,还有很多好处,比如集中力量开疆拓土。可是,并非所有的诸侯国都愿承认这种霸权国的地位并服从其领导。

因此,霸权争夺越来越激烈。由于春秋初年,许多诸侯国的实力和基础大体相当,没有一个国家能长期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这时的霸权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超级大国的地步,各国的实力悬殊并不很大,所以很容易出现新的后起的霸权国家,形成了春秋时期的霸权的轮换。这段时期被称为“春秋三小霸”时期,分别是郑国、楚国、齐国。


齐桓公率先称霸中原,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时风头无两,成为中原首霸。然而,齐国的霸权受到楚国的强劲挑战,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打算攻打楚国。楚国派出大军应战。齐桓公看到楚军势力强大,衣甲鲜明,担心两败俱伤,在楚国稍微低头认错,也就坡下驴,撤军回国了。

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因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很快也在公元前637年在战争中受伤死去。结果此时的周王室又因为分封的问题爆发了“子代之乱”,周王室陷入危急状态。公元前635年,刚刚即位的晋文公亲自率兵勤王,因为王弟太叔子带勾结狄国军队赶走了周襄王。晋文公很快打败狄军,活捉太叔子带,护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头功,被视为齐桓公再世,在诸侯中建立了威望。然而直到5年后,即公元前632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晋国击败楚国才取代齐国成为霸主。


此后2年,晋、楚为争夺郑国大战于邲。晋军将帅对和战问题争论不休,步调不一,迟疑不进,在楚军突然进攻下,晋军主帅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黄河者有赏。这条命令致使中、下诸军争舟渡河,自相砍杀;仅上军在士会(随季)的率领下殿后而不败。

公元前583年,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晋国军队不仅击败了楚军,攻破了楚国的盟国蔡国和沈国,侵入楚国本土,俘获了楚国大夫申骊,俘获沈国国君揖初,这标志着晋国在晋楚争霸中已完全占据了上风。

公元前578年,晋国在取得对秦的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国之属国。晋国解除了对楚国作战时,秦国趁机自西出击的后顾之忧,而楚国未按盟约援秦,陷入被动。至此,晋国的霸权达到顶峰。

(晋文公)

此后,晋国与楚国作战,一直都稳占上风。在整个春秋中后期,一直到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前,晋、楚先后作战11场,晋胜9场,而楚胜2场。楚国多次战败,甚至给后世留下了“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这11场晋楚战争先后为:城濮之战、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邲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晋国获胜9场为:城濮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晋楚绕角之役、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役、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楚国获胜2场为:邲之战、北林之战,皆在楚庄王时期。

晋国虽然多次获胜,却始终不能彻底征服楚国,楚国的附属国众多,即使被晋国瓦解了一部分,楚国依然是南方最为让强大的国家。楚国为了避免与晋国直接冲突,就发明了“国家游击战术”。晋军来了,楚军就走;晋军走了,楚军又来。

因为宋、郑等国都在中原,晋、楚每次争霸都会被波及,因此小国非常希望能够晋楚能够缓和下关系,于是在公元前546年召开了一场“弭兵大会”。

但是晋国和楚国都没闲着,他们发起了代理人战争。晋国在楚国的后方扶植起了吴国,楚国因为北进道路被晋国压制的死死的,因此只好向东发展,直面碰上了民风彪悍的吴国,楚国就开始扶植吴国背后的越国。吴国当然不满意楚国的做法,因此楚、吴两国争端不休。在半个世纪的拉锯战中,吴国攻取了楚国的淮河一带的土地,并在公元前506年发起了攻楚战役,以三万人长驱直入,攻破了楚都郢。申包胥哭秦庭,求来秦国救兵,这才得以复国成功。


不过楚国自此之后,国力大减,威风不比当年,已经从一流大国沦入了二流大国的行列,春秋后期及战国初期的历史,楚国都缺乏存在感。直到公元前386年吴起变法,楚国国力稍振,这才再一次用兵黄河。只是,当年的晋国霸主,早已不在,如今横亘在楚国军队面前的是魏国军队。

然而,楚国的这一次复兴,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攻灭越国后,楚国国力短暂达到顶峰,结果楚怀王时期却被秦国诱骗,客死秦国,楚国的上庸等地也被秦国攻占。到公元前278年后,楚国都城都被秦国攻下,疆域损失接近一半。楚国远避江右,以江淮为主要领土范围,战国进入到了下半场。

所以,在春秋五霸中,早期的“三小霸”霸权只及中原,当时的晋、秦、楚、齐等国还没有发展起来。齐桓公首霸之后,因为继承人等问题,齐国霸业一代而终。宋国的霸业就如镜中花、水中月,从来没有过。秦国东出被晋国压制,只能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因此,在中原长期争夺霸权的,只有晋楚两国。历史上的很多成语故事,都来自于晋楚争霸的战争。

(晋悼公独霸中原)

相对楚国“蛮夷”的身份,霸业长期是靠晋国来维持,晋国才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实的有力拱卫者。楚国的霸业只在楚庄王时,借助秦晋之争,晋国无暇争霸,才能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的霸业只维持了不到20年,且晋国仍在中原维持有相当的霸主地位。

其实,晋国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失利之后,处境并不理想,齐国、秦国、楚国三个大国都与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袭不断,然而晋国最终却成功将三个大国全部压制住,同时不断向北兼并狄戎之国,最终实现了晋悼公独霸中原。

在春秋时期,从出于抵抗游牧势力的需要,出现霸主国家的公元前679年开始算,齐国维持霸业36年,宋国勉力经营7年,秦国没有确立过中原霸权,楚国维持霸权20年,晋国维持126年,直到公元前486年吴国会盟,霸主归吴。实际上,那时候的晋国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国际事物,其内部的六卿的争斗已经逐渐白热化。

在吴越争霸的20年中,韩赵魏也完成了“三家分晋”,三晋之一的魏国率先强大起来,以晋国的三分之一称霸中原长达百年,这也算是晋国霸权的惯性吧。

魏国跌落霸主地位后,“秦、楚、齐”三强格局开始形成,维持了70年时间,尔后赵国再度崛起,成为战国后期能够独当秦国的东方国家。

如果算上战国时期的魏、赵之霸,晋国的霸业,可以说一直贯穿了春秋战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进取心之强,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另外一说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其实我们只需要看一下毫无争议的三位,就可以。

因为即使秦穆公拓地千里,也终究只能称霸西戎;

宋襄公就是个笑话,被楚成王大败,沦为千古笑柄;

吴王夫差称霸时已经外强中干,黄池会盟之后没过多久就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更是勉强,刚有点成就对文种就狡兔死,走狗烹。导致越国有霸主底子,进入战国迅速衰落,最终被楚国所灭。

先来看齐国。齐恒公任用管仲,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标志他霸业的北杏会盟到身死霸灭(前681-前643,)霸业时间共38年,但是仅限于恒公一代。

晋国。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国而称霸,第一次霸业时间从城濮之战到邲之战(前636-前597)第一次霸业时间39年,但是此后包括晋悼公复霸,赵盾复霸,基本一直左右春秋后半段局势。



楚国。楚庄王前597年邲之战打败晋国称霸,到前575鄢陵之战时基本也一直左右中原局势,所以第一次称霸时间为22年。但是之后也有一定程度复霸,如前546年向戎弭兵,晋楚并霸。



所以,综上我们得出结论:无论是第一次称霸还是之后复霸,第一非晋国莫属。而剩下的霸业最短者四个争议霸主当中宋襄公算吧。只有霸主名义,没有霸主实力,短时间内就被楚成王大败于弘水,沦为千古笑谈。


历史如明镜


春秋五霸,哪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最短?

提这个问题,就是对春秋五霸不了解。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个人,不是指国家。论称霸的国家,则只有晋国和楚国,晋楚争霸贯穿着春秋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最后赵魏韩三家分晋,标注着春秋时代结束,东周进入战国时代。

尊王攘夷齐桓公

春秋时代的霸主,实际上就是"盟主",霸同伯,相当于诸侯之长兄,要想成为霸主,必须得到周王的授权。霸主可以号令诸侯,集合诸侯之兵,讨伐对周王不臣的诸侯国家戎狄蛮夷之国。但春秋时代,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共主,不断有诸侯和中原之外的其他民族挑战周王的权威,周王也无力征讨。而霸主的权威更高,打着周王的旗号约束诸侯,尊王攘夷,成为事实上的领袖。其他诸侯国不仅要向王天子进贡,也要向霸主进贡,还有参加会盟,跟随霸主出兵打仗,如若不从,马上就有亡国的危险。事实上所有的霸主国家,都灭了不少周边小国。

春秋时代能够称为霸主的诸侯,公认的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也有人把郑庄公、宋襄公、越王勾践列入春秋霸主。其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周王承认的霸主,楚庄王是周王被迫默认的霸主,郑庄公是率先打破周王权威的春秋小霸、宋襄公是企图称霸的但不成功的霸主。

大器晚成晋文公


若论霸业最长的国家,则非晋国莫属。晋国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同年召开了“践土之盟”大会和“翟泉大会”,晋文公重耳被中原各主要诸侯国公推为盟主,周天子予以承认,晋国霸主地位,一直到公元前482年黄池大会上吴国夫差称霸,晋国失去霸主地位,持续约150年,当然中间晋国也多次经历内乱,也被楚国打败过,但总体上仍为霸主。其次是楚国,楚国自楚庄王时代,多次与晋国争霸,贯穿了春秋时代霸业的主线,长期主宰春秋时代其他国家的命运。而其他霸主国家,称霸的时间短,影响范围不大,比如齐桓公,齐桓公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约40年,但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则霸业衰败。郑庄公、宋襄公只是一时小霸主,无关大局,秦国长期处于西陲,不参与中原政治活动。吴越争霸主要在东南一带,且处于春秋后期。

问鼎中原楚庄王

晋楚之间争霸,自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开始,到公元前546年弥兵大会之间,先后发生过11次战争,其中晋国获胜9次,楚国获胜2次,晋国占据着绝对优势,比较著名的战争包括城濮之战、鄢陵之战。总体上晋国占据主动,但未能消灭楚国,楚国仍然保持着强大实力,而中原各诸侯国经战火之苦,疲惫不堪。公元前546年,经过宋国大夫向戌的不懈努力,往来奔波,14个国家召开弥兵大会,约定晋楚两国大致上平分霸权,除了齐国和秦国外,其他国家都需要向晋国和楚国进贡和朝拜,各国免去了连年征战之苦。

弥兵大会后的约定维持了40年大体上的和平,公元前406年,晋国与18国诸侯会盟约定伐楚,废了弥兵大会之约,晋国成为中原唯一的霸主。后虽然没有攻打楚国,但楚国已经完全孤立,蔡国、唐国又联合吴国,一举攻入楚国郢都,直到楚国向秦国求救才得以复国。

在此之后,吴王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又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周王也派代表参加,吴王夫差以去掉王的称号改为吴公的代价取得主盟地位,金国的霸主地位也结束了。但越王勾践已经偷袭了吴国,夫差不久后即三战三败被自杀身亡,吴国也被灭了,应该说吴国称霸的时间最短,晋国也没有实际利益。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公元前472年,在徐州与诸侯会盟,当上了春秋最后一代霸主,被周元王封为"越伯"。但是越国称霸也只是昙花一现,勾践死后越国内乱,很快又恢复到了原始部落状态。


郑说豫见


春秋五霸哪个国家的霸业最长,哪个国家的霸业最短?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确认题主问的五霸是《史记》中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是《荀子》中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初期,诸侯实力超过了周天子。诸侯国中的明君就开始寻找替代周天子的方法“尊王攘夷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然是最好的方法。

个人认为无论是《史记》还是《荀子》的春秋五霸都不完全实至名归。不过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

言归正传,无论是《史记》还是《荀子》中的春秋五霸,晋国无疑是最强大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强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献公死后晋国经过骊姬之乱动荡20年重耳流亡归来,从此晋国走上称霸中原的道路。听说晋文公继位时已经60多岁,对于古代已经是长寿才能活这么久了。

晋文公继位后迅速稳定国内形式,在赵衰等人的辅佐下成功讨伐了曾经瞧不起他卫国和曹国最后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完成了称霸的事业。

晋国从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也经历过多次动荡时期,可是一直到三家分晋,晋国的国际实力依然是第一梯队。

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可是在管仲与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就迅速动荡再也无法号令天下诸侯。由于他的国际地位、人口、地盘都是排在诸侯前列,所以在后来的齐景公时期再次辉煌起来。齐国不能算时间最长也不不是称霸最短的。

楚庄王最有名应该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楚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中原诸侯称为蛮夷,他的称霸之路坎坷难行。齐桓公争霸时拿楚国开刀,晋文公称霸时也是和楚国干了一架。后来终于在邲之战中战胜了晋国称霸诸侯,可是后来又在夷陵之战中被晋国打败……所以楚国不是称霸最久的也不是称霸时间最短的。

秦穆公一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在晋国内乱时秦穆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秦国君主是谁。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支持夷吾继位,夷吾死后支持大子圉继位,在后来的晋文公重耳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回国继位。他的女儿先是嫁给了大子圉,后来又嫁给了晋文公成为晋国夫人。

他的称霸存在争议却不是最有争议的一个。我们看看宋襄公就知道。

宋襄公是齐桓公时代的人物,在齐桓公称霸时相当信任他。所以在齐桓公死后他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者。于是他约来了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齐国和楚国开会,提出自己作为霸主。可是话刚说完楚王就出来绑架了他。

所以他的称霸完全是一个乌龙,如果一定要说谁称霸时间最短,我想非他莫属。

在公元前500年前左右。吴王阖闾率领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差点灭了楚国。楚国害怕吴国在次攻打被迫迁都,这样才让吴楚两国平静了好多年。吴国在阖闾之后夫差成为国君,曾带领吴军北伐鲁国和齐国,后来由于太过猖狂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越国是春秋末期的发展壮大的。说他称霸中原个人认为实在牵强……

晋国称霸中原时间最长这点毋庸置疑,可是那个诸侯争霸时间最短就好像春秋五霸一样存在争议……


蚁史为谏


【四海終归一,秦为万代师】

春秋五霸有两说

一、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谁维特的霸业最长?答:秦穆公。

堪笑五羊皮,換來百里奚。

春秋無義戰,七國競雄期。

問鼎成强楚,安疆嘆弱齊。

老莊風骨在,孔孟德心依。

四海終歸一,秦爲萬代師。

一一咏史(閬水漁民)🉐

问鼎:楚庄王问鼎中原。弱齐:齐国未经一战而亡,成六国中的笑柄。老庄:老子、庄子。

孔孟:孔子、孟子。








白溪釣客


诚邀回答;

从古至今,春秋五霸有至少六种说法。



但是大部分中学课本

通常都是用《史记》或《荀子》的版本。

1.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

2.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3.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4.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5.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卷014·诸侯王表·颜师古注》

6.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春秋五霸在位年代

1.郑庄公 前744年—前701年

2.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

3.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4.宋襄公 前650年-前637年

5.晋文公 前636年—前628年

6.楚庄王 前613年-前591年

7.吴王阖闾 前514年─前496年

9.越王勾践 前496年-前464年

10.吴王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但根据所有曾经被称为春秋五霸的霸主一共9人,而且各人在位年代相差甚远,更没有5位霸主同时在位的时间出现。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个虚数,指诸多位君主,并非实指五位国君。《白虎通义》中记载两种说法,以夏代昆吾氏,商代大彭氏、豕韦氏与东周齐桓公、晋文公为五霸。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吴王阖闾。



其中五种都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是前三霸。 事实上,齐晋秦这三公,都是活跃在同一个年代的。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出来时,打了一面大旗,上面的字不是【替天行道】,也不是【顺天护国】而是【仁义】二字【宋襄之仁】就成为了千古佳话。

如果就论那个国家维持的霸业时间最长,当然是秦穆公了。



秦穆公的霸业定义,来自于翟泉之盟。

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慭,盟 于翟泉,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左传》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春秋时期,晋献公【假道伐虢】,灭了虞国,虞国大夫百里奚,成了亡国之人。后来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晋之好”),而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隶,不堪受辱,逃亡到了楚国,秦穆公用了五张羊皮从奴隶主手上换来了百里奚(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历史上说,秦穆公和百里奚畅谈三天三夜不知疲倦。百里奚给秦穆公提了几条建议【教化人民】【内修政理】【外图霸业】

秦国西面全是戎国,第一,战斗力很低,生产力不行,武器不精良;第二,戎国国家小,我们可以把戎国一个一个吃掉,得到土地我们可以耕作,得到士兵、百姓可以作为我们秦国的士兵,这样我们土地有了、人口也有了,将来哪天中原有变的時候,就是我们成王业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跨过黄河向中原图霸!

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独霸西戎。





部分史料中,其实不称「穆」公,而是用「缪」。 缪是破音字,其中有一个意思是「错误」。 秦缪公,恶谥。也就是说这个国君干了很多错误的事情。 秦穆公则是良谥,表示这个国君德行不差,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时代。 在史学上多有辩证,我想我们只要记得,秦穆公对于先秦史来讲,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 王蘧常先生的秦史,展开了不负「穆」名的一段历史。 春秋时代也过了大半,晋秦的互相争战没有告一段落,反而越演越烈。 楚国也加入了抵抗秦国的行列。齐国后面还有一次中兴,不过目前就是个打酱油跑龙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