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白鹿原》中哪个人物最值得品味?

谢龙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一部非常厚重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小说的开头,有一句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笔者认为,秘史也是历史,而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白鹿原》中读到政治、经济、干旱、饥饿、瘟疫、一些人物的生老病死、宿命、以及文化思想……这也是这部小说被认为“厚重”的原因。如果这部小说只是试图改完抹角地攻击了一下GCD曾经的历史,就像婆媳之间的指桑骂槐、有意无意地给对方添堵一样。那么它又如何担当得起“厚重”二字呢?因此对于类似言论,大家可发一哂。

而本人认为,在小说诸多人物中,有一个人物最值得品味,因为他的思考和言行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问题,例如:手持热兵器的日本鬼子攻入中国腹地;也包括中国历史上曾经频繁出现的旧问题,例如政治纷争、兵患、匪患、饥饿等等……本人认为这个人物就是朱先生。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朱先生、解读《白鹿原》这部小说:

1.朱先生的学术传承。

朱先生乃是当地的大儒。他的学术思想属于“关学”。关学传承于宋代理学家张载,张载字横渠,因为又被成为“横渠先生”。张横渠有一句传送千古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曾今激励着后世数不清的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百姓命运的改善而奋斗。但是,这句话在近代以来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有学者说:天地本无心,你非要给它立一个心,这个心算是什么心?说到这里笔者想到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混沌本来没有七窍,硬是给他凿开七窍,等待他的也只有死亡。而佛家也有类似的一个非常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很明显,这个话题就有点太“形而上”了,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探讨。

当然,张横渠创立的关学较之理学的其他学派,其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特别注重实用,而不是仅仅把学问局限在学术范围内。他的门人弟子不仅可以在大学当教授,当国家有了事情,还可以经世致用。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引出下一问题:

2.朱先生的才能。

在小说描述的清朝末年,各地纷纷宣布独立,白鹿原也不例外,于是清廷派出了20万清军想要进攻白鹿原。而朱先生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兵灾。此时的朱先生可以说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他的才能又其实那些只会寻章摘句的书呆子可比的?他此时已经有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纵横捭阖的策士的风范了。

3.朱先生的神通。

朱先生还有很多看起来类似于“特异功能”的神通,他偶尔“仰观一下天文”便可知道“来年成豆”。见到白灵就可以知道这个女孩日后可能遭遇大的灾难。在鹿三死后,他劝自己的小舅子白嘉轩辞退长工、并把自己种不过来的土地转给别人。由此,白嘉轩在数年后的土改运动中没有被划为地主成分。否则大家可以想象等待白嘉轩的将会是什么命运。而且朱先生还可以预测到自己的坟墓会在几十年后被人(红卫兵)挖开……从这一点看,朱先生不能算作一个纯粹的儒生,而是一个亦儒亦道的人。因为本人认为星象、占卜、相面等东西其实属于道家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当然朱先生尽管神通广大,但他也有自己的困惑。

4.朱先生的困惑。

在小说中展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在离白鹿原很近的中条山,我们中国军队和日本鬼子打了一场中条山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此时朱先生很是困惑: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打不过弹丸之地的倭国?其实,朱先生尽管满腹经纶。但是真正的现代化的战争、热兵器时代的战争他并没有亲眼见过。而我们当时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怎么可能打得过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呢?黄仁宇先生曾经写道:国军一个团应该有100挺轻机枪,可实际上我们只有4挺,而且子弹只有数百发,在两三分钟内便可发射完毕。而日本的火力是我们的数倍有余,还有制空权。因此我们人再多也只能是当草把子和炮灰。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我军和日军的死亡比例是26:1,也就是说我们死26个人才能拼死一个日本鬼子。悲哉!状哉!而这不正是两国工业水平的差距吗?这是朱先生难以明白的。

5.朱先生的错失。

所谓朱先生的错失,是指朱先生把握不好、吼不住的问题。当时他面对国共两党的政治纷争,他认为两党其实没有实质区别:一个是天下为公、一个是天下为共。他们是为了争夺主导权才互相残杀。在朱先生的知识体系中,他面对的政治纷争和历史上的政治纷争似乎没有区别,各个政治派别也没有实质区别。刘备和曹操有什么实质区别吗?朱元璋和陈友谅有什么实质区别吗?不过他的这种看法我们今天看当然是不准确的,其实当时的政治纷争一个是改良,一个则是革命。

另外,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被鹿三杀死的小娥,忽然灵魂附体于鹿三,情景极为恐怖和诡异。而且据说在此之前的、害死很多人的瘟疫也是小娥的鬼魂作祟所致。此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陈忠实并没有安排朱先生出场说几句,而在此之前每逢有重大事件朱先生都会出场。

笔者认为:这其实是儒家一贯的精神所致,面对这样诡异的事情,即便朱先生出场恐怕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沉默。《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也就是说,儒家文化主张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肯定、也不否定,远远避开就是了。而且“子不语怪乱力神”,孔子对于很多奇怪的、神秘的、难以解释的、混乱的、暴力的事情是不谈论的。你们谈论是你们的事儿,反正我不谈论,也不研究。因为儒家认为,这些奇怪的事儿尽管经常出现,给人造成极大的恐慌。但这终究不是可以影响历史、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朝代,没有哪一个皇帝是根据这些恐怖的神秘现象而对国事做出决策,从而搞得民不聊生。他们面对一些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干旱、海啸等,也从不以鬼神来做解释。而是认为这是自己当皇帝的不修德行,从而招致了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和惩罚。因此,作为皇帝必不可少的做法就是下“罪己诏”,向全国人民写检查,并通过斋戒沐浴等方式作出自我深刻反省。

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拘于鬼神者,不可言于至德。一个患者如果非要认为自己的某种疾病是鬼神作祟导致的,那么对于这种病例中医是不看的。因为中医认为人得病的原因无外乎“七情六淫”和“不因外因”,鬼神作祟不在中医的诊治范围之内。固执地认为自己得病是因为鬼神作祟的,应该去找那些“仙姑”、“大仙”去想办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在上层建筑层面最早摆脱鬼神文化控制的国家。如果您听说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那么就可以了解什么鬼神文化控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经历过一个非常漫长的鬼神文化时期。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人本文化”或者说“民本文化”的兴起则是中国摆脱鬼神文化的标志。

6.朱先生的受到的质疑。

在小说中,由于社会已经开始动荡了,一些人主张百姓经常诵读“乡规条文”,朱先生对此很是支持,表示“这才是治本之策哩!”可是这些做法受到了鹿子霖的质疑:世事都成了啥样子了,还念这些老古董!好比人害绞肠痧要闭气了你可只记着喂红糖水!绞肠痧是一种急性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的腹痛、上吐下泻,治疗不及时往往出现肠穿孔,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患者往往是九死一生。而面对这么危急的疾病,喝红糖水管用吗?当然是不管用的。尽管红糖水起到的作用也是积极的,但也只能落个杯水车薪的结局。这其实也是儒家文化面对天下大乱时的尴尬境地。中国社会发展到了那个地步,儒家文化能够力挽狂澜吗?能够使社会归于平静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小说《白鹿原》通过朱先生这个人物,厚重地体现了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多的新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朱先生这个人物是最值得品味的。而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据说根本就没有朱先生这个人物角色,不知电影《白鹿原》还能不能表现原著的厚重?我们拭目以待。







艾亩喂披


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田小娥

在《白鹿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孕育过一代又一代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人,他们中有的如白嘉轩一般,只懂得固守最古老的传统礼教和生活方式,不知革新为何物,有的如黑娃一般,一生有胆色,有勇气,敢闯,敢做,却缺乏目标感,只知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而不知这双脚是自己的,有的如鹿兆鹏一般,一生目标明确,从不妥协,从不放弃,只是这份坚持中有着一丝残忍,有的如白孝文一般,有过最不堪的经历,可最后却成了人生赢家,当然,在那个动乱如此频繁的年代下,所谓的赢家谁知道能不能活到最后。

白鹿原这本书几乎囊括了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的人文历史,你可以从微观看人物,亦可以从宏观看历史,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感受亦不同,

而像我不敢妄论那段跌宕起伏的灰暗历史,所以我就从微观来说一说此书中让我感触颇多的几个人和几件事。

田小娥真的是淫娃荡妇吗?

我想看过白鹿原这本书的人百分之八十都会对田小娥这个人物印象深刻,而且大部分的印象可能都是这个女人是婊子,是淫妇,可我却觉得她是个可怜人,是封建社会下屈死的冤魂,她一生有四个男人,第一任丈夫是一个年入花甲的男人,娶她只为一个荒诞可笑的偏方,泡枣(每晚将三颗干枣塞入下阴第二天取出口服)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就这样一个含苞待放的少女成为了深宅大院里的一只器皿,若说不心怀怨恨怎么可能,再加之这个男人让她从少女变成女人,让她品尝到作为女人的快乐,却又不能予以满足,

也许很多人都不懂,当你看到一块精致无比的蛋糕,但没有放进嘴里品尝过,你只会觉得它很漂亮,想象着它的味道,可一旦放进嘴里,你就会变得欲罢不能,难以舍弃,一块蛋糕尚且如此,更何况人最原始的性欲,

当然,田小娥的性欲相较一般人更强烈,可是就像鹿兆鹏对黑娃说的,在这样一个封建堡垒下敢于追求自由婚姻是值得让人佩服的,而田小娥又何尝不是呢!在那样一个视女人为物品的白鹿原上她敢于为了想要的生活和喜欢的男人去面对那些恶毒的咒骂和不善的眼神,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

试想一下,如果田小娥没有遵循自己的心走,下场会不会像鹿兆鹏的妻子鹿冷氏那样悲惨,纵观全书除田小娥之外鹿冷氏是一个令我心惊的女人,她从嫁给鹿兆鹏之后的数年里只与丈夫同床共枕过一夜,当她还没有深尝男女云雨之欢的滋味,丈夫就毫无留恋的离她而去,之后的数年里她尽心照顾公婆,努力超持家务,望有一日丈夫能够浪子回头,

可这终究是一场空,而就在这时的某一晚那好酒好色的公公醉酒归家,看到年轻的儿媳就忍不住上下其手,抚摸亲热,就这样鹿冷氏的性欲被唤醒了,可是在最关键的时候鹿冷氏的理智还是使她推开了公公,但自此以后她就深陷于性欲的幻想中无法自拔,每天每夜脑子里都会回想着公公抚摸亲吻她时的感觉,最后直至疯魔到到处胡言乱语说自己与公公有染,

而她的父亲因为面子尽然一副药将她毒哑,看到此处我不禁愤怒到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女人卑微自此!为了所谓的面子一个父亲尽然不伸手拉一把身在火坑的女儿,反而一再拒绝女儿改嫁,直到这个女人郁郁而死,当人们帮她换寿衣时发现她的下身已经腐烂流脓,恶臭难忍。

我在想,如果鹿冷氏能够像田小娥一样再大胆一些会不会结局就不会那么悲惨!当然,田小娥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至少她有过一段自由放纵的生活,也不枉此生。如果是我,宁可做田小娥,也不愿做鹿冷氏。

话说田小娥与黑娃偷情,被郭财主发现赶出家门,田小娥就跟着黑娃来到白鹿原,在这个封建的堡垒里,人人都说田小娥是婊子,包括黑娃的父亲也不让他们进家门,之后他们就住进了一个破烂的窑洞里,过起了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去理会任何人恶意的言语和异样的眼神,可是这样惬意的生活没过多久,就被灰暗的历史所打破。

鹿兆鹏拉着黑娃一起去搞农协,结果中途国共分裂,一转眼黑娃从农协会副会长变成了通缉犯,就这样,黑娃毫不犹豫的把田小娥丢在了国共分裂后的风暴中心白鹿村,

在无依无靠,担惊受怕的日子里,田小娥遇见了趁人之危的鹿子霖,鹿子霖以黑娃的安危诱骗田小娥,也许有人会站在贞洁烈女的角度上看田小娥,觉得她不要脸,但我觉得从古至今贞洁烈女有几人?况且在那个人人鄙夷缺钱少粮的环境下,想要固守贞洁谈何容易,遇见鹿子霖是田小娥又一个不幸的开始,

鹿子霖和田小娥约定每逢五和十就在窑洞见面,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老话,寡妇门前是非多,虽然田小娥不是寡妇,但也是一个无主的女人,这样一个独居又美貌的女人,心存觊觎的男人自然不少,

就在鹿子霖和田小娥寻欢的某一晚,被一个半傻的光棍汉所发现,自从黑娃走了之后,这个光棍汉就盯上了田小娥,每天都以偷来的瓜果蔬菜来讨好田小娥,而田小娥却不为所动,当这个光棍汉发现田小娥与鹿乡约偷情,因为心中不忿,就扬言要到村上去喊人,而鹿子霖想要保护自己的面子,就设计说与田小娥偷情的是这个光棍汉,就这样田小娥和光棍汉被族长的接班人白孝文当众使用了刷刑,被铁刷刷得皮开肉绽的小娥,拖着浑身是血的身体回到了窑洞中,对鹿子霖已经是恨之入骨了,

可是当晚鹿子霖就去了小娥的窑洞里,给了田小娥一些钱,并为她清洗了伤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鹿子霖对田小娥的照顾无微不至,使田小娥的仇恨转移到白孝文身上,就这样鹿子霖和田小娥开始了报复白孝文的行动,其实这个报复的过程很简单,就是让田小娥去勾引白孝文上床,然后让整个白鹿原上的人都知道。

我一直觉得田小娥是一个性欲较强,但思想单纯的女人,鹿子霖教她报复白孝文,实则是鹿子霖想报复白嘉轩,

当田小娥引诱着白孝文到那个砖瓦窑里,在那个破烂的砖瓦窑里作者对白孝文有一段既简单又颇具深意的描绘,下面我会放一段原文,之后再做解释,

白孝文急忙解开裤带抹脱裤子,刚趴到她的身上就从心底透过一缕悲哀,他的那东西软瘫下来。小娥问:“哥你咋咧?咋是这样子?”孝文丧气地说:“我也不知道。”他无奈爬起来重新穿上裤子。小娥也坐起来摸衣服穿。白孝文挡住小娥穿衣服的手兴奋地说:“好咧好咧又好咧!”小娥摸了一把就再躺下去。白孝文刚刚解下裤带抹下裤子,就更加悲哀地说:“咋搞的咋闹着哩?又不行了?”连着反覆穿了脱了三四次裤子,都是勒上裤子就好了解开裤子又不行了。

白孝文一直是父亲白嘉轩眼中的继承者,对他期望颇高,整个白鹿村的人也都默认他是下一任族长,他不喝酒,不抽烟,不赌不嫖,只尽力做好父亲吩咐下来的每一件事,也有一定的学识,像这样一个男人怎么会被田小娥所引诱呢,所以作者就做了以上的描绘,几次三番,脱了裤子不行,穿上裤子又行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生理的欲望和潜意识的理智做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生理的性欲想要和田小娥欲仙欲死,而潜意识的理智却告诉自己的身体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自己就毁了,

其实就像田小娥说的,白孝文是个好人,因为直到最后他的性欲还是没有战胜他的理智,可是鹿子霖却不肯放过他,虽然白孝文和田小娥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关系,可是白孝文却忍不住经常跑去田小娥的窑洞,而鹿子霖就借机在白鹿村上散播了此事,至此,白孝文在白鹿村上名誉扫地,当众接受了刷刑,此后,白孝文就敢青天白日的去找田小娥寻欢,他那脱了裤子就不行,穿上裤子又行了的毛病也好了,田小娥问他为什么突然就好了呢?白孝文说:“过去要脸就是那个怪样子,而今不要脸了就是这个样子,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

这样的话在田小娥受了刷刑的当晚,鹿子霖也对田小娥的说过,人在有脸的时候怕这怕那,没有了这张脸反倒轻松了。

从古至今中国人不论贫富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脸面,

为了脸面他们可以做不想做的事情,

为了脸面他们可以舍弃不想舍弃的事物,

为了脸面他们可以违背自己的心愿,甚至是家人的心愿。

可是所谓脸面有时候就是一种负累,就像白嘉轩一生为了脸面累人累己,但是整个社会都在告诉我们不能没有脸面,没有了脸面就会低人一等,可脸面是什么呢?我想每个人对脸面的定义都不同吧,不过从这本书上来看,我觉得脸面就是一种底线,而这底线是因年代而异的,一旦你越过了那个年代的底线,就会被千人骂万人指,就像白鹿原上鹿三杀了田小娥没有受到一个人的指责,反而田小娥变成了万人唾骂的婊子,可是田小娥从头到尾都没背叛过一个真心待她的男人,而是因这些男人自己的私事而离她而去,

其实田小娥不是个坏女人,她一辈子害过的只有白孝文,而她也不是有意害人的,是被鹿子霖挑唆的,而在她意识到她害人了之后,她有劝过白孝文不要再来她的窑洞里,可白孝文不听,当白孝文受了刷刑的当晚,田小娥就把尿尿到了鹿子霖脸上,从此再不相往来,不过田小娥最不该的是教白孝文吸鸦片,而导致最后白孝文倾家荡产沦为乞丐离她而去。

不过在我眼里田小娥就是一个不曾受过教育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人,是旧社会封闭环境下的产物,人们说红颜祸水,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却孰不知,倾城与倾国,都是那些王侯将相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说田小娥是白鹿原上屈死的冤魂。

白鹿原上的那场瘟疫是田小娥的冤魂所施的吗?

关于白鹿原上的那场瘟疫,究竟是不是田小娥的冤魂散播的,陈忠实老先生用了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一边用几个场景表现真的有鬼,一边又用各个线索让读者知道所谓的鬼都在每个人的心里,接下来我就细细的说一说我对这一段的理解,

瘟疫的开始是鹿三的妻子陆惠氏,刚开始只是上吐下泻,过了几天药石无灵,人变得骨瘦如柴,最后双眼失明,脸上泛着荧荧绿光,鹿惠氏死的时候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是你把黑娃媳妇戳死咧?你拿梭镖头儿戳的,是从后心戳进去的。”

自鹿惠氏死后,白鹿原就卷进了死亡的漩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死过人,最惨的是一家七口全都死光了,此后每个人都陷进死亡的恐惧中,作为前任族长白嘉轩去找白鹿原上有名的中医冷先生商议,冷先生却说:是病就能吃药,可是这回绝对不是病,是一股邪气。

白嘉轩回家之后,就让儿子去砍桃树,然后在家各个角落插着桃树枝,白鹿原上的人看着白嘉轩这样做,就效仿,可是白鹿原上的桃树几乎被砍得光秃秃,死亡却还是没有丝毫的减缓,可是恰巧是被白嘉轩和冷先生嘲讽用石灰撒满整个屋子的鹿子霖家没有死过人,

此后白嘉轩心里的恐惧越来越深,他把家人都都送到白鹿原外去避难,可唯有妻子仙草不肯去,仙草对白嘉轩说,不管生或死,我都要跟你在一起,而死神下一个看中的就是仙草,仙草发病后像所有死者一样,短短几天就没了命,但神奇的是仙草死之前,说了跟鹿惠氏相似的一段话,黑娃那个烂脏妇嘛!一进咱院子就把衫子脱了让我看她的伤。前胸一个血窟窿,就在左奶根子那儿;转过身后心还有一个血窟窿。

之后鹿三就被频繁的鬼附身,这个鬼自称是田小娥,而且还说出了很多证明他就是田小娥鬼魂的话,并且是来报复白鹿原上所有人的。

接下来根据这几个人的怪异行为用我个人的理解来做一些解释。

首先是鹿惠氏为什么会知道田小娥是鹿三杀死的?

按道理说鹿惠氏是不知道田小娥是鹿三杀的,可我的理解是,在鹿三杀死田小娥的当晚,在自家院子里翻箱倒柜寻找那把祖传的梭刀时,当时鹿惠氏还问过鹿三在找什么?之后村里人就发现田小娥死在了窑洞里,作为家里的女主人怎么可能没有发现家里的祖传之物不见了,有丈夫杀死田小娥这样的联想和怀疑其实并不奇怪,当这种怀疑在心里存放的太久,临死之前脑子处于混沌状态中,问出心里久久的怀疑一点也不奇怪。

仙草临死时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

当仙草死的时候,说的那段话就更好解释了,鹿三在白家全家人的面前,叙述了杀死田小娥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女人来说,听到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在心里每天盘旋,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况且在这个迷信如此严重的白鹿原上,仙草做这样一个梦实属正常。

鹿三真的是被田小娥的鬼魂附身吗?

按照心理学上来说,鹿三的这次鬼附身,相比之前的两位女性要复杂得多,鹿三在杀死田小娥的时候,田小娥看了他一眼,叫了他一声,大呀,在杀死田小娥的最初,他觉得他完成了一件壮举,可是回家之后,他就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中,因为无论是吃饭洗脸或者干活,耳边都会突然冒出田小娥临死时叫的那一声,大呀,从这一点上看,鹿三杀死小娥后心里是恐惧的,

并且在鹿三鬼附身的时候,他跑到大庭广众之下,用田小娥的身份诉说是谁杀死了自己,而且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秸柴禾,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搡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认,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蒿子棒棒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

我可以准确的从这一段话中判断,鹿三打心底是后悔的,觉得田小娥罪不至死,其实所谓的鬼附身,不过是一个人长期处于恐惧,后悔和压抑中出现的一种精神病证,可以说是双重人格,在这里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双重人格的症状:

此类患者举动的差异没有办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举动来诠释,好像是纯粹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举动体式格局,凡是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外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于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

田小娥这个人格的出现,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自我救赎就是一种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另一种承认我错了的方式,不然田小娥这个人格也不会提出要白鹿原上的人为她修庙塑身,否则就让原上的人全都死绝,这可能是一种补偿的方式吧,

当田小娥提出要修庙塑分时,整个原上的人都同意了,可见当时的人对鬼上身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可是鬼真的存在吗?其实真正的鬼只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当人们没有科学和知识来解释一件事情的发生,就会从潜意识里自己寻找一种答案,无论这种答案是否正确,就像史铁生说的,危卧病床难有无神论者,况且从古至今都不缺乏信奉迷信的人,

其实作者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告诉我们鬼魂散播瘟疫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白鹿原上几乎所有人家都因为瘟疫死过人,唯独只有鹿子霖里没有死过人,而这种幸免于难,只因为当别人家用桃木辟邪时,鹿子霖却听了儿子的话用石灰杀菌,另外书中说过,瘟疫的开始是夏天,结束是冬天,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夏天细菌容易滋生,而冬天细菌难以存活。

最后白嘉轩在田小娥的窑洞上建了一座六棱砖塔,来镇压田小娥的鬼魂,之后鹿三果然不在说鬼话,可是这看似的好转,其实是一个走向灭亡的尾声,因为书中写道,鹿三虽然不再被鬼附身,但他的精神日渐萎靡,双眼无神,经常丢三落四,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以我对抑郁症的了解,这些全都是抑郁症严重时的症状,最后鹿三郁郁而终,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知道,没有科学和知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白鹿原这本书太大,如果想要一一细说,那是不可能的,一则我的手指受不了,二则我对历史知识量有限,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可是越读的久,就越发现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像这本书简介里说的那样,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细细品读。





愚蠢的毕言言


黑娃他爸,鹿三。

鹿三是个长工,白家是地主。鹿三一辈子都在白家,辛辛苦苦,忠心耿耿。鹿三是一位作者钟爱的正统农民形象,鹿三与他的主人关系处得十分和谐动人。鹿三是个忠仆,他忠于白家。在饥荒时自己提出要离开白家,因为他不想在白家白吃白住,而拖累了白家。忠要忠得其所,白嘉轩是个好主子。他和鹿三睡同样的,吃同样的,两人间的感情就如同兄弟。他又是:“一个自尊,自信的长工,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取得白家两代人的信任,心地踏实地从白家领取仪定的薪俸”,“在他看来,咱给人家干活就是为了挣人家的粮食和棉花,人家给咱粮食和棉花就是为人家干活,这是天经地义的又是简单不过的事。挣了人家生的,吃了人家热的,不好好给人家干活,那人家雇你干什么?反过来有的财东想让长工干活还想勒扣长工的吃食和薪俸,那长工还有啥心劲给你干活?这样,财东想要雇一个顺的长工和长工想要择一家仁义的财东同样不容易。白家是仁义的。”从这率真、淳朴的内心独白中,可以透视出鹿三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忠厚。就是这样一位淳朴善良的庄稼汉,有谁相信他却是血刃儿媳田小娥的凶手。但他又是最有可能杀小娥的人。

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中说:“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鹿三的性格中,也有极为粗豪、勇武或者说冷硬、凶悍的一面,在他闹“交农”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以至在交农取得胜利以后,白嘉轩在门口迎接他,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三哥,你是人!”其实,促使鹿三杀媳妇的最根本原因是,他自尊心太强、爱面子,对他的主人白嘉轩所垂范的仁义道德是那么推崇。


坐在云上摸鱼


朱先生!

第一、有识人之慧眼,知人之理性。

第二、治学修身,锲而不舍。洁身自好,善始善终。

第三、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无所不知。

第四、为国育人,为民请命,为社稷奔走呼吁。

第五、禁烟救灾,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私无畏。

第六、人情事故看透不说透置身事外。

第七、悟透人生,看清历史潮流。看淡身前身后事。

第八、面对军阀,敢于直言,顶天立地。

第九、对于革命党人,同情救济。

第十、继承发扬程朱理学的精华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处于灾荒战乱年代的老百姓多一点安宁。


读书改命


首先看一下小说的背景,《白鹿原》是由陈忠实经过长达六年的创作完成的一部5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述陕西关中地区的白鹿俩家的矛盾纠葛展开的,主要以老旧保守的思想和规矩与社会变迁的以及政治运动中产生的新思潮的彼此冲突和碰撞为叙事主线。

小说中有个人物很有智慧 ,可谓是饱读诗书,通晓古今,不注重名利,逢人遇事不能解决只要找他,他只是指点几句定能让人茅塞顿开。这个人就是朱先生。



朱先生让我们品味的有这几个方面:

1.首先表现的是视野的开阔能看破事世,每当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感觉到无助,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这个时候朱先生总能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2.朱先生是末代的文学大儒,知识广博,知礼明义,有独到的历史眼光,都表现了他的儒家观念和思想。



3.朱先生口才也是相当的了得的,清末各地都有暴动,白鹿原也要独立,清政府调集重兵攻打白鹿原,眼看战火要起 朱先生感觉到战火一起必会伤及无辜,他就去劝说,经过他的一番长谈终于阻止了战火的发生,挽救了白鹿原的无辜人的生命。



总之在小说当中作者赋予了朱先生心系人民的情怀 ,以及高尚的言行 ,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具体化的人物形象了,同时也把他神一样的存在,完美的展现在乡人面前。


精彩搞笑小小鸟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一部非常厚重的经典文学作品。在小说的开头,有一句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笔者认为,秘史也是历史,而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在《白鹿原》中读到政治、经济、干旱、饥饿、瘟疫、一些人物的生老病死、宿命、以及文化思想……这也是这部小说被认为“厚重”的原因。如果这部小说只是试图改完抹角地攻击了一下GCD曾经的历史,就像婆媳之间的指桑骂槐、有意无意地给对方添堵一样。那么它又如何担当得起“厚重”二字呢?因此对于类似言论,大家可发一哂。

而本人认为,在小说诸多人物中,有一个人物最值得品味,因为他的思考和言行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问题,例如:手持热兵器的日本鬼子攻入中国腹地;也包括中国历史上曾经频繁出现的旧问题,例如政治纷争、兵患、匪患、饥饿等等……本人认为这个人物就是朱先生。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朱先生、解读《白鹿原》这部小说:

1.朱先生的学术传承。

朱先生乃是当地的大儒。他的学术思想属于“关学”。关学传承于宋代理学家张载,张载字横渠,因为又被成为“横渠先生”。张横渠有一句传送千古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曾今激励着后世数不清的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百姓命运的改善而奋斗。但是,这句话在近代以来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有学者说:天地本无心,你非要给它立一个心,这个心算是什么心?说到这里笔者想到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混沌本来没有七窍,硬是给他凿开七窍,等待他的也只有死亡。而佛家也有类似的一个非常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很明显,这个话题就有点太“形而上”了,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探讨。

当然,张横渠创立的关学较之理学的其他学派,其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特别注重实用,而不是仅仅把学问局限在学术范围内。他的门人弟子不仅可以在大学当教授,当国家有了事情,还可以经世致用。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引出下一问题:

2.朱先生的才能。

在小说描述的清朝末年,各地纷纷宣布独立,白鹿原也不例外,于是清廷派出了20万清军想要进攻白鹿原。而朱先生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


拼少少


个人觉得田小娥性格鲜明最有特色。

善良淳朴而又嫉恶如仇,大方美丽而又劣迹斑斑,兼有新时代女性的进取精神,又具有传统女性的逆来顺受,一生挣扎结果还是没有逃脱了命运的无情抛弃。


李红兵珠宝鉴定师


最喜欢的角色是白嘉轩,一个一心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又深陷泥潭的衣冠楚楚的伪君子。角色前期和后期内心戏很出彩,演员把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成功


嗨翻的嘟噜噜


值得品味的人我认为有很多哦。。一部小说仅有一两个有意思的人是撑不起整体的情节饱和度的。。。。孝文的柔中带奸。。黑娃的耿直盲目重情义。。麝子霖的猥琐和世故。。小娥的身不由已。还整篇文章的灵魂式人物白嘉轩。白嘉轩是一个信奉儒家的地主家庭的典型人物。。。对了,还有白嘉轩的姐夫。。。。这些人不管在原著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是塑造的不错的人物。


爱文哥


三官庙老和尚

这位老和尚可不是什么善良角色。他有一个徒儿叫郑芒儿,因为闹“交农”被抓了,和其余六人一起蹲号子。

交农即交出农具不事生产,性质和“罢工”类似。郑芒儿一呼百应,逼得当局收回加征命令。刚取得胜利,交农大队便把矛头指向不愿或不敢参加运动的穷兄弟们。

因为他们觉得,这群缩头乌龟不承担风险,却想享受斗争成果,简直无耻。总之,房子塌了,人也打了,该干的不该干的都干了。

县府刚刚缓过劲来,就把郑芒儿逮住了。不过谁也没想到幕后策划者竟是德高望重的白嘉轩族长。

白老忙不迭花钱找关系,还请朱先生出马,好不容易把六人救了出来。还剩下一个郑芒儿,上面死活不肯放人。毕竟那么大的事,总得找个人出来顶。

这时,三官庙老和尚终于出场了。

他挂着“救吾弟子”的牌子,穿行于各个村庄,受了善人的碎银,便交予白嘉轩。白嘉轩自己也掏了钱,最终凑出一个上面无法拒绝的数字。

郑芒儿出狱后不知所踪,但没关系,因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出老和尚这条线。后来鹿三儿子黑娃闹农协,把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给铡了!

直到第十三章作者才填了坑。其实老和尚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把三官庙的土地租给农民,人家交不上租金就要把家里女眷送过来“办手续”。

回头一想,难怪当初“救吾弟子”时村民们慷慨解囊,原来都被这老和尚整怕了!

于是问题来了,三官庙为什么会有地?和尚如何摇身一变成了地主?

一种说法是佛寺有免税的权利。赋税繁重的时节,人们便愿意把地送给寺院,再以佃户身份租种土地。

我一直很好奇,当个不无学术的地主家傻儿子到底是什么体验。如果在此基础上剃了头发、穿上袈裟,某种程度上超脱于俗世规矩之外,到底是会快乐加倍,还是被空虚感所困,成天皮痒想搞事呢?

这就是三官庙老和尚值得细品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