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徒劳龙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了解了什么是三伏天,怎么推算后。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今年的三伏天具体是哪一天开始吧!

2019年入伏时间:2019年7月12日

三伏具体时间如下:

2019初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2019中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共20天;

2019末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豫农小韩


“伏旱伏旱,并不少见”,三伏的天气就像个大火炉,没入伏的时候就盼着三伏天赶紧过去,毕竟炎热难耐,以前的人没有空调,入伏就是在熬苦夏,在入伏之前的说道也比较多。

三伏天要多吃热汤面

我们这边入伏当天要吃一碗酸汤面,利用热汤发汗逼出体内的寒毒。而且整个夏天我家再热也吃的是热汤面,往往一碗面下肚,全身上下酣畅淋漓。

三伏天习俗送芒罢

因为芒种以后当地的新麦子和油菜籽刚收下来入仓不久,新磨的面粉和菜籽油在以前算得是好东西,每年入伏以后农人们得以空闲下来,我们这边就要开始走亲戚了,当地方言俗称“走芒罢”,这时候都会用新磨的麦子和菜籽油炸油饼当作礼物馈赠亲朋好友。

可是这三伏天到底该如何计算呢?如果按照常规的文字性语言说起来,多数人都会一个头两个大,比较我看到什么子丑寅卯的就容易犯困打瞌睡,所以我想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给大家分享。

三伏天推算须知

三伏天总共40天,其实是从夏至那天开始推算的,夏至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就算是头伏的起始了,那这个庚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咱们老祖宗的独有的计数方式,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依次排序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阿拉伯数字里的1-10,庚排行老7,一个庚日的轮回其实就是10天的时间。

头伏的计算方式

夏至日当天查看下具体的天干排行,比如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刚好是己丑日,也就是排在了排行老六的己上面,所以,夏至到第一个庚日只要1天,再转2个庚日轮回就到了第3个庚日了,其实也就是历经了1+2*10=21天,那头伏的起始日就是6月21日往后推算21天,刚好是7月12日。

中伏的计算

二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也没有个固定的天数,具体还得根据末伏的起始时间往前推。它起始日的计算就比较简单了,立夏后第四个庚日就是了,其实也就是头伏起始再经历一个庚日循环,数上10天就是中伏的起始了,那今年的中伏要从7月22日算起了。

末伏的计算

多数时候三伏未出立秋到,所以末伏的计算还得从立秋往后数第一个庚日算起,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当天是丁丑日,排行为老四的丁,往后推3天就是排行为7的庚了,所以末伏的起始日为8月11日了。

这样算下来,今年的头伏是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现在你会计算如何入伏了吗?你们那入伏都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欢迎分享交流。我是布衣,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布衣小农人


入伏指的就是进入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这一天你就算不再外面走动,你仍然会感觉到天气特别的闷热潮湿,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就会大汗淋漓,记得小时候在农村那个时候装空调的几乎都没有,因此大家在入伏的天气都会选择去村里的池塘,或者大家一起吃西瓜,西瓜是解暑最好的瓜果。



但是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变的越来越好,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就算入伏这一天再热,只要我们打开空调一样可以享受到冬天凉爽的感觉,至于问题中说“一伏,二伏,三伏是从那一天算起的自己如何推算的”和“入伏的时候在农村有什么风俗活动”来看一看村里的老人是如何说的。


“一伏,二伏,三伏从哪天开始以及如何推算”

刚才我们讲到的入伏只是热的开始,最热的天气就是三伏天因为在三伏这一天气温可以说是在夏季当中最高的,其实一伏,二伏,三伏的天气并没有特定的指在哪一天。

因为这个很不固定,只能说大概这几伏天气都在每年的7月初到8月中旬这一段日子的天气就是三伏天,至于说是如何推算的,其实这就是根据老日历“干支纪日法”以及“夏至三庚”来推算的。



“入伏这一天在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的农村老家入伏的这一天都会在自己的门前放一碗水,因为在以前很多人在入伏外出的时候会出现口渴中暑的现象,我们村的老一辈人在这一天都会放一碗水在门口,也就是为了方便他人帮助他人。


毕竟在炎热的天气里口渴了,门口的一碗水可以为你解渴,我们村的这种风俗习惯一直传承至今,虽然现在现在喝门口一碗水的人不多了,但是在门口的水也有些美好的寓意“风调雨顺”。

综上所述:

如果一旦进入天气炎热的时候,切记减少外出,家中多备一些解暑以及防止中暑的物品,这就叫有备无患。


纪录乡土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向来被人们所重视,同时三伏天又是喜热植物疯狂生长的季节,不过由于环境过于炎热多雨,三伏天里人体往往会感到不适,进而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表现出一些不恰当,造成身体的损伤,所以三伏天里多了解一些三伏知识,以及饮食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1)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又是怎么推算的呢?

其实每年的入伏时间并不固定,我们所说的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分别对应“一伏、二伏、三伏”,一般情况下一伏(初伏)的天数和三伏(末伏)的天数都是10天,而中伏(二伏)的天数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虽然每年的入伏时间并不固定,但一般都会在7月11-7月20日之间的某一天,并且多数情况下7月7日之前入伏比较多,7月18日之后入伏比较少。

我们在这里说一下2019年的入伏时间,以及一伏、二伏、三伏具体都是哪一天?

首先必须明白传统的入伏时间是根据干支纪元日计算而来,也就是有天干庚的就叫做庚日,古人根据天干地支的法则来推算日期,通常天干为10天一个轮回,这样天干庚一个庚日的周期变为10天。我们老祖宗传下入伏依据“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说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二伏(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末伏)。

1、因此可以得出2019年的一伏(初伏)开始的时间是7月12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2日,第三个庚日周期是从7月12-7月21日(农历六月初十到六月十九);

2、所以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开始进入二伏(中伏),但是今年夏至和立秋之间存在5个庚日,也就意味着今年的二伏(中伏)要经历2个10天,共为20天;

3、三伏从8月11(农历七月十一)开始,到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结束三伏天。

(2)三伏天在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生活习惯不同,也就导致三伏天的习俗各不相同。

我老婆是南方人,他们这里的习俗一般为“

头伏吃鸡二伏鸭,三伏甲鱼炖红枣”,说的是因为三伏天炎热多雨,人体多有不适,并且身体消耗也大,所以头伏吃鸡最佳,炖鸡时还会加入生姜,既能祛湿气又能补身体;到了二伏人体渐渐适应炎热的天气,吃鸭肉最养生;到了三伏,因为已经立秋,虽然还有秋老虎,但天气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为了更好的滋补身体,减少秋天疾病的发生,所以喝甲鱼汤最好。

不过在我们北方地区的风俗习惯更朴实也更传统一些,我们家每年过头伏时,妈妈都会在饭桌上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因为在我们北方头伏发生在小麦刚收割月余,此时的小麦面粉正是新鲜,用新小麦粉做的饺子,饺子馅包猪肉大葱、韭菜鸡蛋馅的最好吃,既解馋又补充能量;到了二伏天气最热,这个时候人普遍没有胃口,吃面条既有长长久久的寄托又有开胃的意味;三伏烙饼摊鸡蛋,进一步补充营养和维生素,又为“秋老虎”做准备。

另外,我国一直都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三伏天多锻炼多排汗,强身健体。


李阿冰


2019年入伏时间:7月12日

2019年三伏天时间表(共40天)

2019年一伏时间:7月12日-7月21日,为一伏,共10天

2019年二伏时间:7月22日-8月10日,为二伏,共20天

2019年三伏时间:8月11日-8月20日,为三伏,共10天

夏天的三伏阶段都知道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不过三伏天之所以叫三伏,是因为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呢?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乡村宝哥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体哪一天开始,是怎么推算的?在农村有什么风俗和习惯吗?

夏至之后,天气越来越热,但是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真正的高温天气还没有来临。“热在三伏”,三伏天才是最热的时候。三伏天的“伏”指的是“伏邪”的意思,即我们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热六邪之中“暑邪”。同时,“伏”有趴着的意思,就是说三伏天已经热到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想动了,由此可见三伏天的温度有多高。那么,2019年的三伏天什么时候来临?又是如何计算的呢?对于三伏天,农村有什么风俗呢?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如何确定时间?

三伏天的说法,自古就有了,计算方法自然也是按照农历的日期进行计算。根据农村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可以明确三伏的时间是按照夏至的时间推算而来的。不像现在的日历,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纪年,庚是10天干中的第七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结合12地支就确定了每天的纪年。天干10天为一个轮回,地支12天一个轮回。所以,根据“夏至三庚”的说法,就是明确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别入伏的时间。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己丑日,6月22日即为第一个庚日,庚寅日,之后分别是7月2日庚子日、7月12日庚戌日。

那么,入伏的时间就是2019年7月12日,夏至三庚,庚戌日。

同时,根据入伏的时间继续推算,夏至三庚入伏,四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里面,除了中伏(二伏)可能有10天或者20天,其他初伏(一伏)、末伏(三伏)均为10天。区分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就看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在之前,那么中伏有20天;否则也同样是10天。而今年夏至五庚为8月1日庚午日,立秋在8月8日,五庚在立秋之前,所以中伏有20天。所以,根据推算,三伏的时间分别为:

2019年7月12日~2019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9年7月22日~2019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9年8月11日~2019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推算以后任何年份的入伏和三伏的时间,比如2020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初伏为7.16-7.25;中伏为7.26-8.14;末伏为8.15-8.24,中伏同样也是20天。三伏天的时间确定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可以知道今年的三伏天的时间间隔,还能明确指导农业生产,所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掌握了这一套计算方法,下次自己就可以推算了。

三伏天有什么风俗呢?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三伏天的计算方法,也明确了今年的入伏从7月12日开始,持续40天。同时,三伏天作为一年当中最热的阶段,对于农村农业生产还是非常重要的。农村有很多关于三伏天的风俗,比如在饮食上,北方地区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吃饺子既有“福气满满”的意思,又有夏季开胃的作用;其他地方,根据当地风俗不同,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上海有“头伏馄饨二伏茶”、杭州有“头伏火腿二伏鸡”、徐州“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等等。虽然,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就是在三伏天的时候要适当进补,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在饮食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是在行为上,各地的风俗大致相同,就是三伏天要安神静气,避免过于焦躁。因为气温较高,身体内部虚火旺盛,容易躁动,加上饮食上丧失胃口,很容易造成内空外躁的情况。所以,在三伏天要重在养。养不是说一动不动,而是养气的意思,心态平和。

综上所述,今年的三伏天马上就要来临了,夏季的高温天气也即将袭来,我们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适当进补。同时,夏季高温,要懂得规避躁动情绪,调气养神。虽然三伏天气温高,我们还要防止过渡“求寒”,避免吃的太过生冷、吹的太低空调、洗冷水澡,要尽量将身体热量散失,防止出现热感冒。


指尖三农


直奔主题,入伏是说进入三伏天的开始,2019年的入伏日是7月12日,也就是阴历六月初十,自古以来入伏的依据是“夏至三庚数头伏”,这个是根据节气推算的,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延续着下来的。

一伏(头伏、初伏)

每年头伏其实也就是入伏,这个时间每年是不固定的,主要依据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推三个庚日也就是7月12日,也就是说入日就是一伏开始的时间,一伏的时间是7月12日到7月21日。



二伏(中伏)

二伏也就是农村经常说的中伏,这个每年不同一般是10天和2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四个庚日的话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五个庚日的话中伏就会是20天,20天的时候叫润伏,2019年的中伏属于润伏是20天,具体时间是7月22日到8月10日。


三伏(末伏)

三伏也就是整个伏天的最后10天,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也就是今年下之后的第五个庚日是三伏,也每年最热的时候,2019年的三伏时间是8月11到8月20日。

农村和三伏相关的风俗习惯

农村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也就是在三伏的饮食上要注意进补,主要是这个时候天气热,人体消耗大,需要吃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比如饺子、面条、大饼和鸡蛋这些东西,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并不是太好的东西,但是在以前的农村,这些东西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人们在以前已经很重视三伏的饮食了。



种植上还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种白菜”,这个也是很多地方通用的,因为在三伏这段时间农作物已经都规整好,有一些空闲时间可以用于种菜,这个也是有时令性的,在一伏可以种植的各类萝卜,二伏可以种植的芥菜疙瘩,三伏就可以种植大白菜了,这些都是农民们多年的经验,时间上太早太晚都不适宜。

关于三伏的风俗和习惯因为各地不同也有所不同,还有一些冬病夏治的习惯,比如一些寒症可以放在三伏天祛寒,有一些体弱的病患可以在夏季养生等。也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我是聚能三农,欢迎大家关注我!

聚能三农


直奔主题,入伏是说进入三伏天的开始,2019年的入伏日是7月12日,也就是阴历六月初十,自古以来入伏的依据是“夏至三庚数头伏”,这个是根据节气推算的,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延续着下来的。

一伏(头伏、初伏)

每年头伏其实也就是入伏,这个时间每年是不固定的,主要依据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往后推三个庚日也就是7月12日,也就是说入日就是一伏开始的时间,一伏的时间是7月12日到7月21日。

二伏(中伏)

二伏也就是农村经常说的中伏,这个每年不同一般是10天和2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四个庚日的话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五个庚日的话中伏就会是20天,20天的时候叫润伏,2019年的中伏属于润伏是20天,具体时间是7月22日到8月10日。

三伏(末伏)

三伏也就是整个伏天的最后10天,一般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也就是今年下之后的第五个庚日是三伏,也每年最热的时候,2019年的三伏时间是8月11到8月20日。

农村和三伏相关的风俗习惯

农村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也就是在三伏的饮食上要注意进补,主要是这个时候天气热,人体消耗大,需要吃一些对身体有好处的东西,比如饺子、面条、大饼和鸡蛋这些东西,虽然现在看来这些并不是太好的东西,但是在以前的农村,这些东西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人们在以前已经很重视三伏的饮食了。种植上还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种白菜”,这个也是很多地方通用的,因为在三伏这段时间农作物已经都规整好,有一些空闲时间可以用于种菜,这个也是有时令性的,在一伏可以种植的各类萝卜,二伏可以种植的芥菜疙瘩,三伏就可以种植大白菜了,这些都是农民们多年的经验,时间上太早太晚都不适宜。


女王朱琼


对于三伏天气是每年最热的季节,一般三伏天气就有三伏之说,也就是说一伏、二伏、三伏,有的地方称之为初伏、中伏、末伏。不管怎么个称呼都是一样的,都说明了这一年最热的天气就是在三伏天气。每年哪一天入伏?三伏天的时间有多长?在农村有什么风俗习惯?



对于入伏的第1天,应该从夏至开始计算,这在我国努力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夏至三庚入头伏”,也就是下次过后第3个庚日就是进入了三伏天气,也就是初伏的第1天,也就是一伏的第1天。对于我国的记日方法是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的。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就是一天的记日法,这样一个轮回就是60天,一个庚日的循环就是10天。今年7月12日就是夏至之后的第3个庚日是庚戌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第1天,从这一天开始我过2019年就进入了三伏天气。



对于三伏天就是从入伏的第1天到立秋这一天期间有几个庚日,就是几十天,因为一个庚日是十天,一般三五天有30天或者40天。今年三伏天有4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天特别的长有4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今年三伏天气从7月12日到8月20日,总共40天的时间。其中中伏的时间比较长一些,也就是二伏的时间比较长,达到了20天的时间。



三伏天气农村的风俗和习惯是不一样的,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宿”。在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也就是说头伏天气刚刚炎热,人的身体还需要很多的能量,可以包饺子吃,可以不同身体的能量,他便一些猪肉馅的水饺,或者是鸡蛋睡的非常都是非常好吃可口的。二伏可以说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温度特别的高,一般消费者因为温度高高没有食欲,在这二伏天气里,一般吃一些面食,清单的东西即可。三伏天气气温慢慢变凉,可以吃一些鸡蛋饼,补充身体的能量。对于南方风俗习惯和北方差不多,但南方主要是以米饭为主食。

总之,对于入伏我国农历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就是夏至过后的第3个更是作为入户的第1天,共十天;二伏就是第四个或者第四、五个庚日,一般是10或者20天;三伏就是第五个或者第六个庚日,共十天。对于三伏天气各地的风俗习惯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是在饮食方面,毕竟三伏天气特别的热。俗话说:六腊月不出门就是这个道理。


宗元三农堂


在中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传统时节。

要想了解三伏和三九,必须先了解天干、地支和24节气

三伏和三九是根据中国的农历纪年来计算的,也就是干支纪年。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主要用于计时。十二生肖用于记年。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是气候轮回循环的标志,也是古代农时耕作的依据,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它对应一年的气候变化。

三伏的的天数规定:头伏10天,中伏不固定,末伏10天。

头伏的起始日:古人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就是一伏(也叫头伏)的第一天。数十天(规定也就是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

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数10天结束(也叫出伏)。

那么从夏至到立秋共计45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要吗20天要吗30天,再加上最后10天,所以三伏总天数要吗30天要吗40天,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所以中伏要吗20天要吗10天,这是因为受到了干支记年和24节气的不同循环周期的影响,因为受限于夏至这个节气,所以三伏一定是最热的天气。

顺便说一下三九,三九是从冬至的那一天开始进入数九,直到九九八十一结束,它不受干支影响,所以就是81天固定数。也是一年最冷的季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