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编者按:开阔新视野,分享好知识!《新知问答》是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联合出品的知识类问答栏目,致力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发现、聚合和传播高品质原创内容。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猫咪们的死穴就在脖子后方。只要用手捏住它们后脖的皮肉,它们就会瞬间乖巧,变得任人摆布。其实也不一定要用手捏,用别的工具例如活页夹照样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一开始猫咪是一点都不愿意配合,刚被送上“实验台”就想开溜。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但工作人员只用一个活页夹,就能把它治得服服帖帖的。当后颈肉被夹住,这只白猫就像被点了穴一样僵住,一动不动。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接着它还被工作人员直接放倒在台子上,但它的姿势却依然保持着蜷缩的状态,看起来十分乖巧。只是当活页夹一松开,它便立即回过魂来,麻溜地逃走了。所以,人们也戏称这是猫咪命运的后颈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猫会突然变得这么老实了?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其实数千年前的猫奴大国古埃及,就已发现猫咪身上存在着这么个故障(bug)般的开关。在英语语境中,这也被称为“Clipnosis”。其意思也非常直白,正是夹子(clip)和催眠( hypnosis)的混合词。

关于这一现象好奇心最重的科学家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如果这种反应在猫咪身上普遍存在,那么该法还有可能利用于驯服顽劣的猫咪,在喂药、打针、洗澡等高危操作中,人类才能变得更加安全。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小猫被猫妈叼着走,也会变乖

可以确认的是猫咪这反应与催眠这一神秘的概念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学术中,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简称 PIBI)才是正确的叫法。

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兽医学院的Buffington教授找来31只喵星人志愿者,这31只猫咪年龄为1到5岁不等,性别也不同。实验道具则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点穴神器”——活页夹,结果显示,大约

有三分之二的猫咪都出现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反应。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喵星人志愿者被点了穴,它们会出现躯体静止、脊柱卷曲拱起、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等举动,而且明显变得更加温顺。此外,猫龄越小的奶猫反应也就越明显。更神奇的是这种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似乎还能让猫咪感到放松,一些被夹的喵星人,甚至还发出了愉悦的咕噜声。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啊,我死了”,进入强直性静止状态的各种动物,图源知乎用户:大地

一般来说,许多动物在感到惊恐或受到威胁时,会出现一种“

强直性静止”(tonic immobility)反应。

这是一种本能的防御行为,以假死的形式来逃避天敌的威胁。动物会进入明显的暂时性瘫痪,而这种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的行为,会维持数分钟乃至数十分钟不等。

许多大师表演的所谓催眠动物的特技,就是利用了动物的这种强直性静止反应。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电视节目中表演的“动物催眠”,图源知乎用户:大地

尽管都是静止不动,但“猫的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与“强直性静止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

猫在受到威胁时,瞳孔会不自觉放大、呼吸急促并心率加快等,但在检测各项生理指标时,研究人员却发现喵咪的反应其实与威胁、痛苦此类情绪都无关。它们的瞳孔不仅不会放大,反而心率与呼吸都会放缓,看上去很是舒坦。与此同时,小猫们仍能保持较为灵敏的反应能力,并非装死。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所以综合上面的特征,研究人员也给出了一个解释——

这可能与母猫移动小猫有关

在野外生存时,如果周围有潜在的危险,猫妈妈就会叼着小奶猫完成迁移。也只有小奶猫在非常温顺不乱动的情况下,才能更方便猫妈运输。而母猫下口的位置,正是小猫的后颈处。

如果在挪窝时,被叼着的小奶猫一通乱动或乱叫是会惹来杀身之祸的。轻则猫妈难以控制住躁动的小猫,从而引起小猫的高处坠亡,重则是小猫的叫声惹来其他天敌。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按照进化论说法,在演化史上都不知道有多少只顽皮的小奶猫,被自然选择无情地筛掉。而能够活下来的小猫,则大多数拥有这项与生俱来的本能。只要被叼着脖子后面的皮肉,小猫大脑就会自动发出一些信号,以引导它们做出更方便猫妈运输自己的生理举动。反正,要想活命就必须乖乖地被叼,被称为“命运的后颈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其实不止是猫,许多哺乳类动物都会出现类似的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

例如,狮子、老虎、老鼠、小浣熊、松鼠等,通通都是叼住幼崽后脖来实现运输迁移的。

到2013年,日本的神经学家还进行了一项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人员对幼鼠后颈皮肤实施局部麻醉,又或是用药物直接阻断幼鼠的体感。结果发现,小鼠被叼起时产生的行为抑制效果都大打折扣,它们没有出现心率减缓或更顺从等行为。这表明小鼠的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其实依赖着触觉输入和本体感觉。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事实上,我们人类的婴儿也有着类似的行为抑制本能。在上面的研究中,科学家就发现了

人类“抱”婴儿,与其他哺乳动物“叼”幼崽,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想必每一个带过孩子的,都曾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就是婴儿哭泣时,只要抱起他们来回走动,婴儿就会停止哭闹并变得顺从乖巧。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对婴儿进行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监视:将婴儿放在在婴儿床、母亲抱着婴儿不走动、母亲抱着婴儿走动

当婴儿开始哭泣时,母亲才可以过去抱起孩子,并保持 30 秒不走动。30 秒过后,母亲才被要求抱着婴儿走动。在最后这一阶段,婴儿才会出现三个明显且迅速的生理反应:停止哭闹、身体放松并心率放缓。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母亲抱着婴儿(holding)和抱着婴儿走动(carrying)时婴儿的生理反应

说起来,为了活下去我们智人幼崽还有许多原始反射。例如手掌抓握反射也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反射之一,当你用手或物品触碰到婴儿的掌心或手指,他就会弯曲手指,紧紧抓牢。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一个月大的新生儿呈现出的强大的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也是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保命技能。和猫星人“叼着”不同,灵长类的带娃方式一般是幼崽趴在母亲的身体上。只有紧紧地抓住自己的母亲,它们才不会从高空坠落死亡,抓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生存意义。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除了抓握反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原始反射。有的会随着婴儿长大消失,有的则终生陪伴。例如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就能帮助新生儿本能地去将头转向妈妈的乳房,根本不用大人教,他们就会自动吮吸乳头、吞咽奶水。而这项与生俱来的技能,就是所有哺乳类都共有的。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再如摩罗反射,对人类婴儿的存活同样意义重大。当突然出现巨响,或婴儿头部突然后倒或失去支撑,婴儿就会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好像要抓住什么东西。所以,莫罗反射也被称为惊恐反射。在人类进化史上,这同样有利于婴儿抓住母亲,帮助婴儿重新找回平衡。

新知问答|喵星人的“死穴”在哪里?

摩罗反射

此外,这一系列经典的原始反射还是测查婴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重要指标。该出现时没出现,该消失时不消失,或出现病理反射,均能提示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

无论是人类婴儿,还是动物幼崽,理解这些行为都是非常有用的。

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新华网客户端和知乎的立场及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