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為什麼沒有比較統一的方言?

用戶92366370785


河北語雜原因之一,主要是因山水地理因素,其次是古往今來的交往習俗。石家莊以南之邯鄲、邢臺,特別是邯鄲,自古地相臨,俗相通。春秋就與豫比幾地同為趙地。此地與豫北人交往頻繁。如河南濮陽人呂不韋就做了“奇貨可居”的政治生意,毛遞、毛讓也在邯鄲活動,以致現在還有地緣之爭,還有河伯之爭。新中國成立前後,均為平原省轄地。邯鄲與平原省省會新鄉,中間只隔河南安陽一兩縣。

石家莊西邊的井經,與山西、河南林州,均在太行山東麓,故語言和林州大同小異。石家莊往北,多為燕地,語言相近。承德以東的山海關外,與東北遼寧相近,又通東北話。而張家口在河北西北部,與內蒙古和山西代北相臨,故又說的一樣話,陝西的延安、榆林二市的近30個縣、區,皆與這一帶的語言如出一轍,鼻音很重。


齊聲喚賢


河北方言屬於冀魯官話,亦名北方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個分支,分佈於河北省大部、天津部分地區(除武清區及市區、塘沽、東郊、西郊、南郊部分外全部地區)、河南省北部、山東省西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區、山西省廣靈縣和內蒙古寧城縣 ,使用人口約9000餘萬。大致可分為三個片:保唐片、石濟片、滄惠片。可再細分為十二個小片。小片中還存在著微片。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河北一省卻有著不同的方言呢?按河北朋友們的解答,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南方一個省,甚至一個縣口音都有差異,相互不能聽辨,咱河北這點差異算什麼?其實,問問題的人不是要拿河北話與南方話做比較,而是想知道,形成河北各地不同方言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歷史因素?我想,河北各地不同口音的形成,必定與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大的可能,應是來自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亂了燕趙地區原有的語言。

據史料記載,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遊牧部落聯盟進入中原,在百餘年間,各遊牧民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就有五胡十六國。史稱“五胡亂華”。而這一時期的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北燕、南燕等政權都在河北境內。

五胡亂華不但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也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漢族產生文化經濟交往。在這百餘年的時間裡,各個不同民族的政權,在華北地區,你方唱罷我登場,把邊地的蠻音胡語帶到中原,這是燕趙地區上古雅言受到外來口音侵蝕的第一波次。宋代後,北方又被遼、金、元等遊牧民族政權相繼統治,河北是首當其衝,這是河北語言第二波次受到外族口音的劫掠。再後來,便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又帶來了江淮官話的成分。以上便是河北口音龐雜的根源。


若愚趣談



part.1 別不服,河北方言真的又多又雜 說河北方言複雜,估計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一大片南方省份都要表示不服。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南方人,可你的話我半個字都不懂(戳鏈接回顧往期文章)”根本就是家常便飯。 就連上流君自己也寫過《普普通通的河北人的普通話最普通》(戳鏈接回顧往期文章),誇讚了一番河北人普通話好,現在又說河北方言多,這難道不是啪啪打臉?

慢著!當然不是! 在《普普通通的河北人的普通話最普通》裡,上流君可是也劃重點強調過: 雖然河北人很習慣說普通話,但河北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方言。 不過,河北方言的“多”和“雜”十分獨特,跟其他省份相當不同——

他省份雖然“十里不同音”,但發音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外地人聽到後,儘管不可能說得特別細,大體上是哪個省份還是能簡單判斷出來。可是河北省,你根本沒法判斷。 以下圖我國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分佈為例, 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主題色”。也就是說,能用某種方言來概括出這個地方,比如廣東的粵語、福建的閩南話、江浙地區的吳語: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

再來看看河北方言分佈圖,花花綠綠,難以尋找到一個主題色,有的地方講“北京官話”、有的講“晉語”、還有的講“東北官話”……明明是一個省的人,從方言來看,倒有十多種“味兒”,像是來自不同省份。

▲河北方言分佈圖

part.2 get河北方言,冒充周邊省份土著不是夢

河北口音“大雜燴”,東南西北各不同。由於河北其他地方的方言或多或少受到臨近省市的影響,一個說著方言的河北人往往可以輕鬆地騙過外鄉人,冒充當地的土著。

  • 張家口一口“老西兒”味兒

從馬甸上京張高速,經八達嶺、官廳水庫、沙城、宣化等地,就是位於河北省西北方向的張家口,他們說話都是一口“老西兒”味兒(山西話)。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歷史上張家口是著名的通商集貿之地,溝通山西、河北和蒙古,山西商人帶來了濃厚的山西風格,影響了張家口地區的方言,現在它們屬於晉語區,是北方為數不多保留了入聲的地方。 不清楚——不機密 不怎麼地——二五眼 相當差勁——添球 褲兜——央蜜 腳後跟——節懶更 關鍵——幾古將 看看——貓貓 幹什麼——抓呀

▲晉語分佈區

以前還有察哈爾省的時候,張家口是省會,1952年撤掉時,原本管轄的大同市劃到山西,張家口、承德劃到河北,剩下的劃到內蒙。

▲熱河、察哈爾省

張家口和山西,不僅方言相似,在“吃”上面,也有很多共同之處:

▲張家口和山西都很喜歡吃“貓耳朵”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 大碴子味的秦皇島方言也是河北話

順時針方向到了秦皇島,因處於河北和遼寧的交界,跨過去就是關內關外兩重天,所以,口音裡帶著明顯的東北味兒。

▲位於秦皇島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是關內關外分界線

比如說秦皇島人經常說的“埋汰”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你這不是埋汰人呢麼!”,擱東北話裡就是“埋汰銀”。 除此之外,形容人特別富的時候,秦皇島和東北一樣,都是“有老鼻子錢了”,“暈”叫“迷糊”,“不舒服”叫“不得勁兒”,“胡說”叫“咧咧”……

雖然相似程度能高達80%,但在某些地方,兩者也略有不同——秦皇島方言兒化音的現象更嚴重,例如,秦皇島方言中的“缽愣蓋兒”與東北話的“缽愣蓋子”、“腦袋瓜兒”與“腦袋瓜子”。

  • 唐山話,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

冀北重工業城市唐山,這兒的口音在河北各地方言裡面算是最獨特的了,音調拐來拐去,是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 大部分人對唐山話的初印象,應該都來自春晚舞臺上趙麗蓉老師的表演——“唐戈兒奏是趟啊趟著走,三步一回頭,五步一招手”。 唐山方言音調高低起伏明顯、語速不快但樂感強,且聲韻搭配變化較大,容易給人一種詼諧之感,這一點真的十分和天津話有共通之處了。大概也是這個原因,讓趙麗蓉老師的小品能在東北話之前,成為春晚“扛把子”。 唐山方言有很多獨具特色的詞彙,“二叔”讀“二收”、"來客人"叫"來且"。 唐山人的時間是“列個兒”、“今兒”、“明兒”、“後兒上”,蟲子是“老介”、“洋la子”、“螞蚱”、“臭大姐”:

  • 滄州也被“哏都”方言影響

作為傳染力極強的天津話,影響的自然不只是唐山,和天津相接的滄州中毒更深。 聽辦公室裡的滄州妹子用方言打電話,和聽馬三立老先生說相聲似的,一口一個“嘛嘛”的,那是相當逗樂。 在一些日常用詞上,滄州說“糟踐人”叫“嚯嚯人”,“噁心”叫“膩味”,天津也有類似的用法;天津和滄州都喜歡用“倍兒”來表示強調;口語中都喜歡加入“嘛嘛”之類的語氣詞,都喜歡統一稱呼女性為“姐姐”。 不過可能因為滄州是“武術之鄉”,因此方言講得也比“衛嘴子”更硬氣,所以會給人滄州方言方言味兒更濃的錯覺。 比如,滄州話問什麼時候會說“嘛四猴”,而天津方言是“嘛時候”。 滄州話還有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管“夫妻倆”叫“公母倆”,不過一定要注意發音,正確的發音為“鞏木lia”。 友情勸告,要是發不準音千萬別亂用,否則小心因為亂抖包袱耍貧嘴,被擁有十八般武藝的滄州人民追著打。

  • “睡城”廊坊說著一口京片子

緊靠著北京、被戲稱為北京“睡城”的廊坊,要說方言不受北京影響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語序、兒化音,還是特殊用詞,廊坊方言都帶著一股抹不掉的京腔。 北京人說話愛說“您”,已經成為了一個梗: 北京大爺哄孫子別哭:沒必要,您這樣真的沒必要。 孫子:嗨您甭管我,該下棋下棋歇著去吧您。 廊坊方言也很喜歡用“您”來稱呼對方,我們班廊坊市裡的同學,張口就是很純正的“京片子”:“呦,二大爺,您又遛彎兒呢!” 兩個地方人們都會用“聽”來表示“聞”,比如:“我這大老遠就聽著味兒了”。 廊坊北三縣——被稱為“飛地”的香河,三河,大廠,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是和北京的口音、風俗基本完全一樣。 但“南八鄉”,也就是廊坊安次縣的永定河以南地區,口音則比較特殊,沒有那麼像北京話,外人也不容易聽懂。

▲被北京包圍的香河、大廠、三河

除了上面這些,像是衡水的故城、景縣、阜城、棗強、武邑等幾個縣,與山東臨近,又是在大運河岸邊,日常方言裡留有不少山東話痕跡,再往南邊的邢臺則是山東話與河南話的結合。 河北方言這種又多又雜、彷彿“其他鄰省方言”的情況,在語言學上被稱為河北方言的“涉外”現象。 其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為離得近,有交流自然有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省格破碎”,這一點我們在之前有關河北的文章裡也提到過,頻繁的建置更改,河北本來就是拼湊起來的省份。 不過,作為一個推普效果卓越的省份,可能很多人不注意的話,根本發現不了河北不同地方方言不同,它們的差別也會在時間裡慢慢磨滅。但還是希望,能夠儘可能的保留下來,畢竟,大學裡看著其他同學都會方言,自己只能說普通話的感覺,真的很鬱悶哇!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評論裡留一句你家鄉的方言 讓大家猜猜是哪裡人~


王拾一


河北省境內為什麼沒有比較統一的方言?這要從河北省的歷史演變,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三方面解釋。

  • 歷史演變

河北古時稱冀州,又稱幽州。商周時期,商王祖乙曾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建都;之後,召公之子受封於燕國(今北京市),周公之子受封於邢國(今河北省邢臺市);春秋時期,邯鄲,邢臺為趙國都城,河北省的“燕趙大地”稱號由此而來;秦始皇時期實行郡縣制,河北被劃分為若干個郡;從西漢開始,河北便有了冀州,幽州的稱號。西漢至元代之間的朝代,河北一直被分割成若干部分;直至元代,河北搖身一變,成中央直屬的中書省;明朝,河北被劃歸為北直隸;清朝為直隸省,直隸省省會設在保定市。1928年正式更名為河北省。1952年,察哈爾省被撤銷,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劃歸河北省。1956年,熱河省被撤銷,其省會承德市也被劃歸到河北省。而後,河北省的一些縣區分別劃歸給了北京和天津。1973年,河北省的現有規模正式形成。由此可見,河北省是一個被拼湊而成的省份。隨著歷史演變,朝代更迭,河北方言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 地理位置

河北省地處華北地區,東臨天津緊靠渤海,西依太行山近山西省,南部和東南部鄰近河南省與山東省,西北部,北部近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有句話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麼多的左鄰右舍,河北方言不受周遭環境的影響是不可能的。

  • 人文環境

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交流,通常是誰離得自己近,便與誰交流的多。歷史上,張家口曾是商貿重地,連帶溝通內蒙古,河北,山西三地。山西商人的口音(晉語)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張家口地區的方言。

秦皇島地處河北省與遼寧省的交界,其方言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些東北大碴子味兒。舉例說明,我的一位同學,大學就讀於秦皇島市的燕山大學,幾年前與他手機通話,瞬間感覺對方變了,變得說話時一股大碴子味兒,因為他已被秦皇島方言同化了。

滄州市緊挨天津,方言裡的天津腔也就在所難免了。我曾聽滄州市女生用方言打電話,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嘛,嘛呀”......

衡水市緊靠山東省,方言的同質化現象也是存在的。 我高中在隸屬於衡水市的冀州市中學,三年的高中,聽了那裡三年的方言。都說耳熟能詳,以至於高中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早已被衡水方言俘獲了。衡水方言中,上衣統稱作“襖”,不管是春秋款的上衣,抑或是真正意義上的過冬棉襖。...... 因為年代久遠(其實也就一,二,三,四,五,六... 不到七年),我也只就記得這一個,歡迎衡水的朋友多多補充啊。

邢臺市位於河北省南部,東南部也有涉及,譬如我的家鄉邢臺市威縣。威縣東部緊挨水滸中武松的故鄉清河縣,而清河縣即與山東省的武城,夏津縣隔河相望。所以邢臺方言與山東話類似,但更為類似的,我覺得是河南話,因為我曾經在北京被誤認為是河南老鄉,咦~ 這是弄啥嘞!當然,部分並不能代表整體。

有趣的是,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居住區域,其具體的方言也不一樣。舉個例子,“豬”的讀音是“zhu”,無可厚非,我的家鄉周圍的人皆是這樣讀的,沒錯啊。But,距離我們稍微遠一點的村落,卻讀“豬”為“ju”,“說”是“xue”,奇怪,漢語拼音不是這麼標的呀......

此外,在威縣的方言中,漢語拼音“r”和“l”是傻傻分不清的。比如漢字“肉”,正確的讀音是“rou”,但在實際說話中,威縣人經常把“肉”讀作“lou”,這一點,身體力行的我一直在實踐著。

這便是方言,省份之間有方言差異,省區內部有方言差異,甚至於不同的村落之間也有方言差異。此時,求同存異是唯一的選擇。漢語的博大精深,用在這裡也可以恰如其分。

邯鄲市與邢臺市緊挨,其方言同樣摻雜著河南話和山東話的成分。

石家莊,河北省省會,也稱“火車拉來的城市”。不同地區的人聚居在了石家莊,因而石家莊沒有特定的石家莊方言,但是具體的石家莊方言還是有的。譬如石家莊市下轄的元氏縣方言,靈壽縣方言等等。

廊坊市緊靠北京,北京官話便是廊坊方言的特徵。

唐山市是京津唐工業基地的重要城市。想必大家都看過趙麗蓉老師的春晚小品,對,那就是唐山方言,它是天津話與東北話的融合,非常有特色的方言。

。。。

以上便是對河北省多元化方言的闡釋,這可以算是河北為什麼沒有比較統一的方言的原因吧。


文字的二三事


據相關資料記載:河北方言分為北京官話、冀魯官話、東北官話、晉語。。河北話以保定話,唐山話為代表。曾多次出現在央視春晚。受到了北方觀眾的喜愛。河北話呈現出塞外與中原,移民與原住,遊牧 狩獵與農耕民族多種差異,多元共存的特徵,分為以保定話(冀魯官話區),唐山話(現和保定話一起被粗略劃分進冀魯官話保唐片) 秦皇島話(東北官話區)和北京附近部分地區(北京官話區)為代表的官話區和以邯鄲話為代表的晉語區。

石家莊方言是石家莊當地的一種方言,屬於冀魯官話石濟片。石家莊方言中的民俗文化詞語可以分兩大類,一類詞語就是直接用於記錄某種民俗文化現象的,它們對民俗文化現象的反映是直接的;另一類則是在詞語記錄的現象背後隱含著一種民俗文化特點。


唐山方言廣義上包括冀魯官話保唐片的薊遵小片和灤昌小片兩個片區,但其中一般不將北京平谷區方言納入唐山方言。節奏比較其他方言要慢兩拍,很多人說唐山人說話像唱歌。兒話音比較多,發音以四聲降調居多,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基本都拉長音。唐山話的特點,一般人都會說二聲挑不上去,其實這還不夠,唐山話有豐富的連讀變調,連讀變調就是兩個字連在一起念,第一個字變調,第二個字不變調。


衡水話或者說衡水方言土語大體可分為三大塊:一是與山東話相近的大運河岸邊的故城、景縣、阜城加上棗強,武邑一帶的方言。二是滹沱河兩岸的與石家莊、保定毗鄰的深州、武強、饒陽、安平一帶的方言。三是帶本地特色的流行於衡水湖畔的桃城、冀州方言。

邢臺話是冀魯官話石濟片的一個分支,分佈在河北省西南部,屬於邢衡小片,該小片北鄰冀魯官話石濟片趙深小片,西鄰晉語,東為滄惠片,南為石濟片聊泰小片。作為邢衡小片中的邢臺市區本地方言,又有很多特點,最大的特點是邢臺話沒有“子”,有句話叫“邢臺無子,保定多兒。


秦皇島方言體現著冀魯官話和東北官話大融合的現象,秦皇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造就了秦皇島方言濃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秦皇島方言既屬於冀魯官話中的保唐片也屬於東北官話中的哈阜片,其方言在語言和詞彙方面都深深受著唐山方言和遼西方言的影響。


承德話是北京官話懷承片。河北省承德市的承德話被認為是最接近普通話的話語,其普通話標準程度超過北京。


張家口的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西北次方言區山西方言小區或曰晉語區,是多種語言的成分滲透進原張家口語言的產物。準確地說是山西、河北、北京、內蒙古、山東方言的混合體,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方言體系。張家口市現屬行政區劃內的7區13縣,方言主要為晉語-張呼片、小部分為冀魯官話保唐片及北京官話懷承片。
廊坊話是以普通話為基礎,中和了唐山話,天津話,山東話河南話及南方話的某些發音而形成的獨特地理方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總體來說,廊坊話可分為“北廊坊”和“南廊坊”話,北部屬於“北京官方普通話”而南部則是令人難解的“方言”。

保定話是一種地方方言,四聲調、無入聲、部分兒化(很多er不與前面的字連讀,而是獨立成wer)、不分尖團、輕聲少於普通話、一聲較普通話更低平、少有二聲(普通話裡讀一聲的字在保定話裡讀一聲或三聲)。


滄州總共有四個方言區,其中南部東部屬漢語官話系統次魯方言區,中部是本土方言區,北部屬天津次方言區,西部則屬華北官話系統冀中土話群。


邯鄲方言把普通話帶“子”的詞語變成帶“的”的,比如:桌子——桌的,孩子——孩的。特有的字眼還是有不少,很著名的一句是“歇的個的的”。


終其原因:可與歷史沿革相關。如張家口:歷史上張家口是著名的通商集貿之地,溝通山西、河北和蒙古,山西商人帶來了濃厚的山西風格,影響了張家口地區的方言,現在它們屬於晉語區,是北方為數不多保留了入聲的地方。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時,原本管轄的大同市劃到山西,張家口、承德劃到河北,剩下的劃到內蒙。

如秦皇島是關內與關外交界之處,著名的山海關坐落於此,再加上東北內遷人數多,秦皇島話便有弄弄的東北味,但是昌黎等地的方言還是與唐山相近。

唐山話,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冀北重工業城市唐山,這兒的口音在河北各地方言裡面算是最獨特的了,音調拐來拐去,是天津話和東北話的大結合。同樣受天津影響的還有滄州。

緊靠著北京、被戲稱為北京“睡城”的廊坊,要說方言不受北京影響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語序、兒化音, 還是特殊用詞,廊坊方言都帶著一股抹不掉的京腔。

衡水的故城、景縣、阜城、棗強、武邑等幾個縣,與山東臨近,又是在大運河岸邊,日常方言裡留有不少山東話痕跡,再往南邊的邢臺則是山東話與河南話的結合。


直道湖城


除了內蒙古/寧夏/貴州 等等歷史上少數民族佔據絕大部分的省份,基本都有本省的方言。當然,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河北省。 河北省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方言,最被全國民眾知曉的方言可能是被趙麗蓉老師推廣的唐山話。

這不得不從歷史上說起。

秦朝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形成的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漢文化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王朝。

從地圖上不難看出,今日河北省正是出於秦朝北境最前沿,也是漢文明與北方遊牧文化衝突的最前沿。

也正是由於北境面臨遊牧民族的威脅,秦朝開始在北方邊境建造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事--萬里長城。 長城也成為了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人為分界線。河北省的雛形也就在此期間形成,確切地說是屯田實邊政策的產物。


漢朝

秦朝的繼承者漢朝,解決了西邊的拓展,但是向北也一直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北方依然是遊牧文明佔據,在此期間以長城為邊界的南北對抗也一直持續。

作為對抗的最前沿,如今河北省也成為了屯田實邊的最前沿。


唐朝

到了唐朝,通過政治整合唐政府已經把名義行政權跨過了長城,首次到達了長城以北。

但是,人口結構上並沒有改變,長城以北依然是遊牧民族聚居,長城依然是兩個文明的分界線。


明朝

到了明代,中原政權的行政權再次回到了長城以南。河北省行政區依然是南北文化的最前沿。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最終明朝葬送在長城以北的女真人手中,進而形成了近代政權最廣泛的清政權。

雖然清政府成功的把行政權有效的跨越長城南北,但是通過地區保護政策,長城以北的關外也長期不允許關內人進入。


民國

通過民國時期的行政劃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今日之河北省是原河北、察哈爾、熱河三省拆分組合而成的。

今日河北省的承德市、張家口市以前分別屬於熱河省與察哈爾省。而這兩個省都是少數民族聚集的省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今天河北省地圖來看,河北省北方兩個市都是1949年以後合併而來,所以難以形成以現在河北省為主的統一方言。


龍門百曉生


作為一個河北人感覺確實沒有明顯的河北方言。

可能跟河北特殊的位置有關係,從歷史角度來說河北屬於燕趙文化,毗鄰山東的齊魯以及河南的中原。是一個交匯的地方。後直隸又有行政變化,北部主要是熱河划過來的,秦皇島又緊鄰東北,唐山方言最為明顯,滄州跟天津走的很近,廊坊跟北京走的近,衡水挨著山東口音類似,邯鄲基本是河南口音,石家莊邢臺類似山西,保定府接近普通話。河北確實沒有特色,無論是方言還是統一認知度上面。近現代可能是受京津影響比較大吧!


燕郊小整兒


我感覺可能跟地理位置有關係吧。河北省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濱的省份。你想這地理都這麼複雜了,人能不復雜麼。

從歷史上原因來看,河北省這個地方也是少數民族和傳統漢族雜燴的地方。戰國時期河北省有燕國首都,趙國首都,中山國首都,和魏國大都市鄴城,戰國有多亂?河北佔了兩個半。

而且!不光方言沒有統一。菜系也是沒有統一,你聽說過湖南菜 四川菜,廣州菜,估計你是沒聽說過河北菜…

沒有統一的還有很多,比如建築風格,…


小史倌


因為河北境內,從歷史上就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北京的口音很象普通話,人們用的標準語,就是以北京話演變的。而天津又是一種口音,這兩種口音影響著周邊的河北人的口音。再說各縣口音也有差別,但基本差不多。

在很久前,北京叫燕國,而邯鄲卻是趙國,那兩個國的語言也不相同,演變至今,/所以口音多種多樣,究竟都屬河北人的語言,都能聽懂。


用戶4825271474414


河北省為什麼沒有比較統一的方言?這個問題看從哪方面回答了,其實河北省是華夏文明最早最成熟的地區之一,河北省的幾乎所有方言都一脈相承了古漢語的最典型特徵:“平翹精準,尖團音對立”!其它地區即便是河南省也只有一半人口可以發出翹舌音zh ch sh,更北的遼寧省幾乎沒有翹舌音。翹舌音是古漢語區別於東亞地區其它方言語言的最大特點,整個東亞地區只有華北大平原地區大量存在翹舌音,華北平原周圍的阿爾泰語系(滿語蒙古語朝鮮語突厥語)、晉語(北方唯一非官方言)、西南官話、雜南方言(吳贛湘客閩粵語)、日語都沒有翹舌音,古韻書中的知組莊組就是翹舌音。科學實驗也證明:翹舌音在向遠處傳播發展時很容易變成平舌音,但是平舌音絕對進化不成翹舌音。從這個方面來說,河北省是古漢語保存的最好、幾乎是一脈相承的華夏文明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