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推薦一些老北京美食嗎?

阿崽推書


推薦一家老北京醬牛肉麵館——柴氏老北京。

聽聞清末的時候,朝陽門外就有個賣醬牛肉的攤兒,那裡每天把燉肉的湯都留下來,放在一個小罈子裡保存好,第二天再加入新的湯料,如此往復,這壇老湯也就成了祖傳的秘方。

柴氏丨1988

1988年正好百年,起名“柴氏風味齋”,那會的柴氏大部分桌子都擺在馬路邊,也就是“路邊攤”,人多的時候,大夥兒都只能在馬路邊上等位。

甚至有位外國人曾經想花30萬買走這個秘方,老爺子坦言300萬都不會賣給外國人。如今,柴氏牛肉麵已經發展成了門店,久聞大名,今天就去探探。

現如今,其中一家店開在三里屯,這樣的“老北京”看起來好像與周圍的環境有些格格不入,店裡的裝修很簡單,原木色系的風格搭配上具有北京特色的鳥籠,牆上貼滿了柴氏一路走來的老照片,每桌也無一例外的擺著一碗麵。

牛肉湯丨面

招牌牛肉老湯麵肯定是必點,按照分量分為了小份、標準、大份,價錢差的不多,這碗麵居然只有牛肉湯、麵條和圓白菜絲,沒有肉?(仔細思考了一下也沒有錯,是牛肉湯 面不是牛肉 湯麵)所以需要搭配一種肉類才能一起下單。

看著小碗肉油水有些多,這次就選了搭配醬牛肉,醬牛肉有:偏肥、偏瘦、適中、筋頭巴腦4種自由搭配。牛肉湯麵加上醬牛肉一共花了30元。

等菜的過程中,陸陸續續人多了起來,不大的店幾乎已經被坐滿了。

大概5分鐘,面就端上來了。這標準碗確實把我嚇了一跳,雖然沒有肉看起來有些單調,但是好在湯色紅亮清澈,這一大碗麵配上翠綠的菜,既增加了顏值也平衡了營養。

相比這碗麵,這盤醬牛肉就顯得單薄了些,迫不及待把這盤牛肉倒進了面裡,今天吃過這碗麵,以後也是吃過價值300萬秘方的人了。

肥瘦相間的醬牛肉,入口醬味十足,燉的不是非常爛,吃起來還有些嚼頭,也不會塞牙。麵條的粗細正好是我最喜歡的類型,韌勁適中,吃起來也感覺很入味。

吃了一會覺得有些鹹,才回過神來,還沒有仔細品一品這碗麵中最重要的“百年老湯”,碗裡的湯飄著些許油光,不知道是不是對這碗湯期望太高,喝下一口倒覺得有些失望。

味道的確是很濃郁,但是喝起來很鹹,湯還是不建議直接喝的,吃到最後,面裡的牛肉已經通通被消滅掉了,麵條和湯剩了不少,女生的話湯麵還是點小份就夠了。

《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導演曾經感嘆:“央視大樓腳下繁華的CBD,再也找不到甘家口柴氏牛肉麵店裡那般滾沸的燉牛肉了。”

如今,我們品嚐過鋪天蓋地的美食,為什麼很多人仍然對老字號的一碗牛肉麵有所執念?也許並不完全是因為它的味道,而是當我們吃上這碗麵,零零星星的回憶湧了上來,面的味道可能已經變了,但吃麵時的感覺不會。


沈一點美食


冬天到了,給您推薦最適合這個季節的老北京美食:“銅鍋兒涮肉”吧。

北京人冬天離不開“涮羊肉”。而且,是從立秋貼秋膘開始,可以一路吃到轉過年兒開春的節奏。羊肉上火,不敢天天吃,那也得隔三差五涮一次解饞,足見是真愛。

老舍筆下的刷羊肉叫羊肉鍋子。“自火鍋以至蔥花沒有一件東西不是帶著喜氣的,他的口腔已被羊肉湯,漂著一層油星和綠香菜葉,好象是一碗想象的,有詩意的,什麼動植物合起來的天地精華給衝得滑膩。”

還有《穆斯林葬禮》中,看著就讓人流了口水。“夾起一片薄薄的羊肉,伸到沸水裡一涮,兩涮,三涮,在最準確的火候撈出來,放進面前的佐料碗裡一蘸,然後送進嘴裡,慢慢地咀嚼著。”

吃主兒吃羊肉,羊肉的品質才是涮肉的精華,立盤不散,外行吃鍋裡才放料兒!講究清水涮肉!吃的就是食材純樸本味。最多放幾片生薑幾段大蔥,講究點的人家放些幹香菇或口蘑之類的,切記不能亂放其它調料。

調作料主料有3種,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據聽說五十年代末,物質供應緊張,芝麻醬斷貨。老舍是人大代表,上了個提案說北京人夏天沒芝麻醬活不了,後來芝麻醬就恢復供應了。不知真假啊,但沒了芝麻醬是真不行。

佐料上桌了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再調改,肉也是很有講究的!

羊上腦:脖子後方,肉質嫩,肥瘦相間。

羊裡脊:脊椎內側,純瘦。

羊磨檔:臀部,肥瘦相間。

羊筋肉:腰窩肉,靠近肋骨,偏瘦,有白色筋膜包裹。

羊腱子:小腿肉,偏瘦。

小三叉:前腿上部,肥瘦相間。

大三叉:後腿上部,偏肥。

黃瓜條:後腿內側,純瘦,最柔嫩。

一頭沉:後退外側,肥瘦相間。

至於怎麼涮,當然是先涮肉,再涮別的。涮完肉的湯,也應該是乾淨的,好的清真屠宰的羊肉絕無此腌臢物,因為血早就放乾淨了。有些人把涮肉後的那層白色物質叫血沫子,其實不對,真正的浮子是沉在水下邊,如果渾濁了,您這正宗不正宗可就不好說了。

您去哪吃?其實,在不少老北京人心中,哪兒的涮肉館都比不上在自屋支個鍋子,和家人痛快涮一頓。所以先給您推薦個買肉的地界兒,您要不嫌費事,就一定要來這裡。

還有一些,您一冬怎麼也要去幾回的清真老字號不得不說的

東來順

老北京人最初都只認一個地兒,如今分店遍佈北京。人嘴也變的叼起來了,所以這東來順現在可不是老北京人唯一的選擇了,不過如果外地來的朋友,估計還會慕名來這裡。

東來順飯莊(王府井店,分店太多,建議您去直營店)

比東來順還早的“一條龍”

原名壹條龍羊肉館,創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是北京比較早的有名回民涮羊肉館。銅鍋清湯,裡面有蔥姜等小料。

聚寶源

回回排隊也是醉了,但是為了這口兒,也是值得了,真的肉特嫩 ,切的挺薄的

涮一會兒一變色就撈起來啦,真的好嫩啊。

窯臺四季涮肉

陶然亭附近的居民偏愛窯臺涮肉。羊肉,肥牛,自制墨魚丸很新鮮,尤其他家的小料調得好。




北京晨報


豆汁-老磁器口豆汁店

說到豆汁,北京人都愛喝,豆汁既營養有便宜。但是說到豆汁,老北京人一定會說老磁器口豆汁店,每次路過老磁器口豆汁店都要進去喝兩碗,味道實在美,能把本來就酸酸的很難讓人接受的東西做到喝一碗不過癮。當然不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泯,就得大口大口喝,就著鹹菜和焦圈。其他小吃:焦圈 肉餅,滿漢糕點,開口笑、燒餅、糖火燒、麻醬燒餅、螺絲轉等等都不錯,就怪自己肚子小,只能喝兩碗。

作為一家“幾十年如一日”的老店,環境和服務就“不能有太高要求”了。但是老大媽店員們看上去都很親切, 偶爾來個外地遊客什麼的,都會親切地說一聲“豆汁? 你吃不了, 算了吧,來點兒別的吧”.

這次去還買豆汁贈鹹菜一碟,真的很爽,嘴攙的朋友們,經過天壇北門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

滷煮之王-小腸陳

北京有無數家飯館賣滷煮,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號“小腸陳”。小腸陳最早經營的地界兒,在宣武門外南橫街兒。說起宣武門,還得拉扯兩句兒別的。北京城從打明永樂起事得了天下,也就成了京城。京城分內城外城,內城裡面又有紫禁城。這宣武門,就是內城南側的一個城門。在它東邊,是正陽門(也稱前門)和崇文門。在古代,大軍出征就是從宣武門出發的。在宣武門南邊,就是著名的菜市口,是明清兩代的法場,有名的袁崇換就是在這裡殺的。再往南就到了南橫街兒。南橫街東起虎房橋,西到牛街,是條東西向的街,長約兩三里地。南橫街因為特殊的位置,距離內城非常的近,也就成了會館集中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地方住京辦事處。有了會館也就有了名人府邸,比如清朝有名的人物如曾國藩、康有為、譚嗣同等等,都先後在南橫街附近住過,就連大名鼎鼎的孫中山,當年也曾在湖廣會館落腳。隨著民國誕生,等級逐漸被打破,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南橫街周圍也就成了老百姓的聚居地。由於居住的人多了,自然飲食業也就發達起來,小腸陳在南橫街偏東處,小腸陳東邊,是著名的李記白水羊頭;在西邊牛街,有著名的年糕錢等回民吃食。店面不大,也就有個六七十平米。說到小腸陳的特點,其實和所有的老字號都一樣,一是選料精緻,一是做工認真,再加上量足,於是也就慢慢的出了名。來的人多了,也就可以不間斷的熬湯,時間一長,竟剩下一鍋老湯。有了這鍋老湯,買賣也就沒人可比了在。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陳玉田不僅大膽引入從前沒有的滷品,使湯鍋裡的“內容”更為豐富,還對多少年一貫制的滷湯進行“改革”,加入幾味去腥提味的中草藥,讓其味道更為香濃。

小腸、肺頭、肚子、豬心、豬肝、白肉、豆腐,火燒……各類質地不一、口感各異的滷品“歡聚一堂”,再加上那鍋鮮香撲鼻的滷湯,吊足了顧客胃口,勾動著食客饞欲。

除了獨特的風味,北京小吃製作中的表演性,更讓人流連忘返。 滷煮火燒“明案”操作,讓食客賞心悅目,未曾動箸,眼睛已自“進食”不斷。

月盛齋-品味兩百年的歷史

月盛齋是一家專門經營清真醬牛羊肉的老字號,位於前門大街路西,也就是原前門五牌樓的邊上,看上去是個古色古香的老門臉。無論是誰,只要您從它的門口經過,便會聞到那醬牛羊肉的醇香味;一抬頭,便會看到那塊書寫著月盛齋三個大字的老匾。

月盛齋的醬牛羊肉,雖說是回族的清真肉食,但也是滿漢及各族大眾從古到今都十分愛吃的風味食品。有詩讚曰:餵羊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月盛齋開業於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55年,到今天已經有220多的的歷史。

月盛齋,全名應該叫月盛齋馬家老鋪。顧名思義,這人老字號,是一位姓馬的回族人開辦的。在我對月盛齋馬家老鋪的採訪中,老人們告訴我,月盛齋原來不在前門大街,而是在前門裡原戶部衙門的旁邊。據有關資料記載,開辦月盛齋的馬家,世代居住在北京廣安門內牛街。清乾隆年間,馬家的馬慶瑞經人介紹到禮部衙門當臨時工,每逢禮部舉辦祭祀活動,他就負責看供桌。雖說這是個臨時的差事,但是能將就著吃飽飯。有的時候,還能得一些賞賜。一次,馬慶瑞得到了一隻全羊的賞賜,拿回家後,留下一部分自己吃。其餘的便用擔子挑到街上去賣,想不到很快就賣完了。他覺得賣羊肉來錢快,比看供桌強。於是,便時不時地從差役們手中廉價買祭祀用過的羊,到街上去賣,慢慢的,也就經營起這羊肉買賣來,再不去衙門裡看供桌了。

直到1949年北京解放以後,月盛齋才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擴建天×安×門廣場,將月盛齋遷至前門大街路西的原永增和銀號舊址營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個地方。文革期間,月盛齋曾改名為“京味香”。1979年重新恢復老字號至今。 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年裡,月盛齋有了極大的發展,京城各大商場和菜市場都設有月盛齋的專櫃,北京市牛羊肉類加工廠還專門成立了月盛齋車間,使得月盛齋的醬牛羊肉走進了千家萬戶。

便宜坊燜爐烤鴨

燜爐烤鴨是烤鴨子的正宗,它是明代由江南傳入北京的。最早的便宜坊明朝永樂年間的菜市口米市衚衕,由姓王的南方人創辦。當時只是一個小作坊,並無字號。他們買來活雞活鴨,宰殺洗淨,給其他飯館、飯莊或有錢人家送去,做些服務性的初加工,也做燜爐烤鴨和童子雞等食品。由於他們把生雞鴨收拾得乾乾淨淨,烤鴨、童子雞做得香酥可口,售價還便宜,很受顧客歡迎。天長日久,這些飯莊、飯館和有錢大戶,就稱該作坊為便宜坊。

北京最早沒有烤鴨店的名稱,不叫雞鴨店,就叫盒子鋪,盒子鋪是一個直徑約一尺二,厚四寸、圓形沒有稜角的木質盒子,外上黑色或紅色大漆。盒子裡分成十或十一個不等的小格子,每個格內可放一種食品,一般要放醬肉、香腸、驢肉等食品。顧客要盒子,多是盒子鋪派學徒送去,等人家用完,再把空盒子取回。當時,便意坊經營的品種有生豬肉、生雞鴨坯、爐肉、香腸、丸子、雞塊、鴨塊、桶子雞、清醬肉、燜爐烤鴨等十幾種。便意坊的燜爐烤鴨、桶子雞、清醬肉等幾種商品,獨具特味,多年來深受人們的歡迎 孫子久把作坊接過來後,積極擴大作坊的營業,孫子久雞鴨作坊生產的生雞鴨坯和桶子雞等,貨色比別家好,總賣低價錢,南北城的大飯莊、大飯鋪,大都願用孫子久的貨,因此生意做得很火。便宜坊從原來的四五個人,增加到十二三個人。

便宜坊製作的烤鴨用料講究,工藝精細,色呈棗紅,皮酥肉嫩,肥而不膩。佐食有荷葉餅、空心燒餅、甜麵醬、蒜泥、白糖、黃瓜條、蘿蔔條等。燜爐是地爐,爐身是磚砌成,大小約一立方米。當燜烤鴨子前,先用高梁杆的炭火將爐膛的溫度燜烤合適。燜爐用的是闇火,技術性強,掌爐人必須掌握好爐內的溫度。這與掛爐不同,掛爐用的是明火燒烤,容易掌握。燜爐烤的鴨子,外皮油酥,肉鮮嫩,肥而不膩,並出肉多。便宜坊為了保證烤鴨質量,有專人負責養鴨填鴨。鴨子的來源有二,一是從朝陽門、東直門一帶雞鴨房收買二三斤重的鴨子,自己經過短時間餵養,等鴨子長到四五斤時,就填了。另一來源是,一些挑雞鴨筐的、去郊區農村收購雞鴨的小販,也給坊送去活雞鴨。

老北京餡餅粥 濃郁的鄉土氣息

逛完西單裡過這裡,就決定在這裡吃了,點了2個雞蛋韭菜、2個豬肉茴香還有2個豬肉白菜的。的確是現點現做,等了小20分鐘,都望眼欲穿了,涼菜吃得都光盤了,終於上來了,熱乎啊(燙),不過皮兒真薄,餡很足,真是經濟實惠啊,不錯的地方啊,味道也很不錯滴~~~我們吃到的餡餅是豬肉茴香(1.5元/個),香菇油菜(2元/個)和牛肉餡(2.5元/個)的。說實話,這家店的餡餅師真的挺好的,皮薄餡大,不鹹不淡,比別處的都好吃!地點:西安門大街(西四路口)

吆喝聲中的褡褳火燒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源於清初,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是老北京的傳統美食小吃之一。“褡褳火燒”以其皮薄餡大,外焦裡嫩而口味鮮美,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裝財物用的“褡褳”,因而得名,取其發財之意。

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 最近一次是朋友帶我去的,人很多,飯點時分,我們等位。較比地道的老北京風味,喜歡吃麻豆腐、芥末墩、炸灌腸,菜樣不是特別多,但味道都不錯。 服務生會幫你送上免費粥,小米粥、棒子麵粥,挺稠,懣香的。 桌子底下有個竹筐,是放包的,很方便。但人多時容易踢到,雖然一般女士會細心些,但還是建議放在靠近男士一邊,以免傷到女士仟巧的腳踝,不過好像去的中年婦女較居多。

鑑於褡褳火燒會較比令我褡褳贅肉,就少吃一點,偶爾饞下。 吃褡褳火燒一定要注意別眼大肚子小,一般吃三兩就足夠了。這裡的品種大約 有20多種,沒菜單子。

金生隆·爆肚馮-秋風送香漂萬里

有人說不吃爆肚的人不是北京人,吃爆肚的人不見得是地道北京人。只因新一代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哪兒的人,只要是好吃的,他們就會“呼朋引伴,蜂擁而上”,因此喜吃爆肚的人越來越多。當然老一輩對傳統美食的熱愛,也是任何一種美味不能替代的。

您嘗過十三種爆肚嗎?

梁實秋《雅舍談吃》中說:“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裡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 京城有幾家老字號爆肚?

爆肚作為北京的一種地方名吃,較早記載是在清乾隆年代,以清末民初時為盛。僅東安市場一處最多時就有七個賣爆肚的攤位。當時賣爆肚最出名的有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天橋的爆肚石,門框衚衕的爆肚楊,東四牌樓的爆肚滿等。以消費人群不同,老北京的爆肚分東安市場和南城天橋兩派。南城天橋、大柵欄的爆肚以牛百葉及肚領為主,製作上較粗放。而東安市場的爆肚馮家、王家,製作上就精細得多,以羊肚為主。早年的官宦人家、八旗子弟,特別是梨園行人,均以食爆肚為快。

上世紀初,山東廚人馮天傑自臨清來京,即在東華門一帶擺攤賣爆肚,因其做工精細,人送外號“爆肚馮”。後遷至舊東安市場。三十年代,馮天傑的次子馮金生十三歲隨父學徒,十六歲接替其父經營爆肚馮,並用其名的後兩個字“金生”,為店起了一個正式的字號“金生隆”。如今“金生隆·爆肚馮”經幾次遷移,又從簋街遷至海淀區北土城西路103號。由其第三代和第四代傳人繼續經營,仍然是一個私營企業。除了爆肚之外,還有幾樣兒特色:5元錢一盤的羊拐筋,炸飠各餷,罐燜牛肉和奶油炸糕等。會吃的主兒,要就著白酒從最有嚼頭兒的葫蘆吃起,爆一盤吃一盤,一盤換一個樣兒,一直吃到最嫩的肚仁。

慶豐包子鋪-媲美狗不理的老字號

店鋪介紹: 慶豐包子鋪始建於1948年,開始僅是一家普通的小飯館,只因所營包子口味地道,自56年起專營包子,並正式打出“慶豐包子鋪”的招牌。經營至今,小小的包子已經成為北京市特味小吃,而老字號慶豐包子鋪也逐步引入國際快餐經營理念,煥發出新的活力。

慶豐包子鋪可是京城最有名的包子鋪了,歷史悠久,包子當然是個兒大餡多,鮮美無比。另外,炒肝也是老北京的特色,想吃遍北京小吃,莫忘了這一道。  慶豐包子鋪雖然不如“狗不理包子”有名,但是,只要和一些上了小把子歲數的北京人提起“慶豐包子鋪”,他們都會讓我深刻感受到兩個字——懷舊!這裡的包子“真的是很好吃”,“吃過一次你就喜歡上了”。包子種類“很多”,餡料也“很全”,價錢“不貴”,是個“很實惠的充飢的地方”。環境和服務“很一般”。

門框鍋貼店

想在帝都品“老味道”的美食,你就別挑環境拉,#門框鍋貼店#隱藏在大柵欄同仁堂對面的衚衕裡,很不起眼的門面,但進去試過才發現還是很有驚喜。招牌三鮮餡鍋貼,皮薄餡足,鮮香酥脆~~你也可以順道品嚐一下老北京的咯吱盒。

烤肉劉

宣武區虎坊橋臘竹衚衕,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這家烤肉劉了,100多年的老字號啊,老北京叫南宛北季烤肉劉,指的就是烤肉宛,烤肉季,劉,指的就是這家烤肉劉了。這條衚衕的三份之二食客,都是衝烤肉劉來的,有什麼比座在衚衕裡,烤著肉吃更過癮呢?

老頭豬蹄豬肘

在好多人的記憶中,在海淀區西翠路3號院門口,每日正午時分,一位黑框眼鏡的老人和他的兒孫,用一輛三輪車載著四大盆色澤紅亮、醬香濃郁的豬蹄、肘子準時出現。半小時內必被搶空,食客需要排隊幾個小時才能滿足口腹之慾,這一“街景”已經持續了15年。一年前,“老頭豬蹄豬肘”搬到西四環中路沙窩橋,更名為“豬蹄幫”。

北平羊湯館

小小的門臉,但在京城羊湯界卻小有名氣。羊湯分大小碗,可以加錢加肉,價格也不貴。羊湯的顏色是偏醬油色的,羊肉煮的很爛,彈、香、入味,吃著不膩口,辣椒感覺就是給這羊湯預備的。湯、肉、辣椒搭配在一起,絕美。 羊雜清理的挺乾淨,味道很不錯;火燒也蠻酥。飯點兒人多,店小需要等座。

大興衚衕麵茶

北京最好吃的麵茶,非常地道,接地氣兒!黃澄澄的糜子面兒上,鋪滿厚厚的香油懈過的芝麻醬,上撒炒過的黑白芝麻鹽,趁熱順著碗邊兒轉著一喝,絕了!這麵茶的稀稠度,柔軟順滑,芝麻醬的濃郁醇香配著芝麻鹽的鹹香滿口,各種恰到好處!

老東單擔擔麵

很小的鋪子,幾張桌子,這裡的擔擔麵味道很特別,醬很香,面特別勁道,吃到胃裡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覺。雖然對於四川人來說,這裡的口味不算正宗。但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這兒代表著一種被重新找回的老味道,代表著八九十年代那種一切都有希望的生活。很多聞名而來的老主顧都說:“當重新吃到第一口麵條的時候,簡直要掉下眼淚來。”

牛街寶記豆汁店

寶記豆汁是許多北京人的心頭好。原汁原味的豆汁香氣讓你一路過門口就被勾得走不動道。此外,寶記的酸菜是用豆汁汲的,所以不是很酸,但透著豆子的香味。寶記的驢打滾、炒紅果也是一絕,北京各餐館罕有匹敵,買回家當零食吃點也是非常不錯滴!

海碗居老北京炸醬麵

成立最早的炸醬麵連鎖店之一,進門就是一股濃濃的老北京味兒。他家的手擀麵味正,京味小吃也是地道一流。燒羊肉、爆肚、麻豆腐、炸茄盒、炒紅果、茶湯、芥末堆、驢打滾樣樣經典!最讚的是他家的服務,每個小二都很熱情!

海小姐的玫瑰餅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北京最治癒系的玫瑰餅——海小姐的玫瑰餅。花瓣清甜而不膩口,酥皮散脆缺不鬆軟,野生蜂蜜與農家黑糖,加以香格里拉空運而來的新鮮玫瑰輕柔嬌花揉捻為餡。愛是甜的,浪漫是甜的,我是甜的。吃一口,你也是甜的。

姚記炒肝店

老字號,炒肝是那種一看就想吃的感覺。炒肝包子端到面前的時候,聞一聞滿滿的都是蒜香味。一勺子送到嘴裡,軟軟滴的口感。再來一個包子,灌點辣子,滿足啊。滷煮火燒很大一碗,味道不錯,是經濟實惠好吃的老北京味道。


烘焙幫


門框鍋貼店

想在帝都品“老味道”的美食,你就別挑環境拉,#門框鍋貼店#隱藏在大柵欄同仁堂對面的衚衕裡,很不起眼的門面,但進去試過才發現還是很有驚喜。招牌三鮮餡鍋貼,皮薄餡足,鮮香酥脆~~你也可以順道品嚐一下老北京的咯吱盒。

地址:西城區門框衚衕中段(近大柵欄步行街)

爆肚馮

“爆肚馮”的爆肚分羊肚、牛肚兩種,羊肚又分葫蘆、食信、肚板、肚領、散丹、蘑菇、蘑菇頭等七個部位;牛肚則只有肚仁、百葉、百葉尖、厚頭。另外還有“羊三樣”、“羊四樣”,是幾個不同部位的組合拼盤。很多南方人吃不慣這些,嫌羶味兒太重,可是北方人、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地址:西城前門大街門框衚衕廊坊二條56號

烤肉劉

宣武區虎坊橋臘竹衚衕,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這家烤肉劉了,100多年的老字號啊,老北京叫南宛北季烤肉劉,指的就是烤肉宛,烤肉季,劉,指的就是這家烤肉劉了。這條衚衕的三份之二食客,都是衝烤肉劉來的,有什麼比座在衚衕裡,烤著肉吃更過癮呢?

地址:西城區虎坊橋臘竹衚衕80號

老頭豬蹄豬肘

在好多人的記憶中,在海淀區西翠路3號院門口,每日正午時分,一位黑框眼鏡的老人和他的兒孫,用一輛三輪車載著四大盆色澤紅亮、醬香濃郁的豬蹄、肘子準時出現。半小時內必被搶空,食客需要排隊幾個小時才能滿足口腹之慾,這一“街景”已經持續了15年。一年前,“老頭豬蹄豬肘”搬到西四環中路沙窩橋,更名為“豬蹄幫”。

地址:海淀區 西四環中路甲59-2號(西四環沙窩橋西北角)

北平羊湯館

小小的門臉,但在京城羊湯界卻小有名氣。羊湯分大小碗,可以加錢加肉,價格也不貴。羊湯的顏色是偏醬油色的,羊肉煮的很爛,彈、香、入味,吃著不膩口,辣椒感覺就是給這羊湯預備的。湯、肉、辣椒搭配在一起,絕美。 羊雜清理的挺乾淨,味道很不錯;火燒也蠻酥。飯點兒人多,店小需要等座。

地址:(工體店)朝陽區工體東路14號(近工人體育場東門)

大興衚衕麵茶

北京最好吃的麵茶,非常地道,接地氣兒!黃澄澄的糜子面兒上,鋪滿厚厚的香油懈過的芝麻醬,上撒炒過的黑白芝麻鹽,趁熱順著碗邊兒轉著一喝,絕了!這麵茶的稀稠度,柔軟順滑,芝麻醬的濃郁醇香配著芝麻鹽的鹹香滿口,各種恰到好處!

地址:東城區 交道口南大興衚衕7號

老東單擔擔麵

很小的鋪子,幾張桌子,這裡的擔擔麵味道很特別,醬很香,面特別勁道,吃到胃裡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覺。雖然對於四川人來說,這裡的口味不算正宗。但對於很多北京人來說,這兒代表著一種被重新找回的老味道,代表著八九十年代那種一切都有希望的生活。很多聞名而來的老主顧都說:“當重新吃到第一口麵條的時候,簡直要掉下眼淚來。”

地址:西城區(宣武區)天橋北緯路45號-14號

楊老黑滷煮小腸

比較講究的一家老店,原料收拾的都挺乾淨的,還有其他傳統菜式做的味道也很正宗,幹炸丸子值得一試,趁熱吃脆香嫩滑、外焦裡嫩 ,麻豆腐是羊油的非常香且不膩,店裡還有散裝老酒,可以溫熱喝,度數不高非常香醇。

地址: 西城區 北緯路45號-14號(近友誼醫院、瀟湘大廈斜對面)

牛街寶記豆汁店

寶記豆汁是許多北京人的心頭好。原汁原味的豆汁香氣讓你一路過門口就被勾得走不動道。此外,寶記的酸菜是用豆汁汲的,所以不是很酸,但透著豆子的香味。寶記的驢打滾、炒紅果也是一絕,北京各餐館罕有匹敵,買回家當零食吃點也是非常不錯滴!

地址:西城區牛街輸入衚衕27號(衚衕口路北)

海碗居老北京炸醬麵

成立最早的炸醬麵連鎖店之一,進門就是一股濃濃的老北京味兒。他家的手擀麵味正,京味小吃也是地道一流。燒羊肉、爆肚、麻豆腐、炸茄盒、炒紅果、茶湯、芥末堆、驢打滾樣樣經典!最讚的是他家的服務,每個小二都很熱情!

地址:海淀區增光路東口西行200米路南;海淀區花園路2號(牡丹園翠微大廈北側,地鐵10號線牡丹園站A口出。);朝陽區松榆南路36號(7天連鎖酒店樓下);萬柳中路華聯萬柳購物中心4樓

海小姐的玫瑰餅

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北京最治癒系的玫瑰餅——海小姐的玫瑰餅。花瓣清甜而不膩口,酥皮散脆缺不鬆軟,野生蜂蜜與農家黑糖,加以香格里拉空運而來的新鮮玫瑰輕柔嬌花揉捻為餡。愛是甜的,浪漫是甜的,我是甜的。吃一口,你也是甜的。

地址:南鑼鼓巷117號(近東棉花衚衕)

姚記炒肝店

老字號,炒肝是那種一看就想吃的感覺。炒肝包子端到面前的時候,聞一聞滿滿的都是蒜香味。一勺子送到嘴裡,軟軟滴的口感。再來一個包子,灌點辣子,滿足啊。滷煮火燒很大一碗,味道不錯,是經濟實惠好吃的老北京味道。

地址:鼓樓東大街311號(鼓樓灣東南角)


笑搞


現如今,北漂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小編由於工作原因,生活方式逐漸變成了白天王府井,晚上天上人……不對,是晚上泡酒吧。

小編累了就會去京城什剎海附近的衚衕體驗一圈老北京生活,沉浸在衚衕生活中,吃著老北京小吃,感覺整個城市你說了算。

冰糖葫蘆:糖葫蘆各地都有,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老北京冰糖葫蘆,另一種是其他地區冰糖葫蘆。不喜歡吃純山楂的,這種水果加山楂的糖葫蘆,晶瑩剔透、甜裡透酸嘎嘣脆。

單車衚衕:騎上共享單車,可惜沒有二八大槓一點也不應景。老胡同裡的生活悠然自在,遠離帝都的喧鬧嘈雜,但是這些衚衕的主人才叫一個有錢人。

炸灌腸:炸灌腸是老北京的傳統美食,從清朝就開始流行,灌腸用豬肉油炸煮熟後切小片塊,油炸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老北京爆肚兒:爆肚兒在北京非常出名,老北京爆肚與北京烤鴨齊名。爆肚外形粗狂,吃法卻非常講究,焯水蘸醬的吃法比較“原始”,但肚卻精細的區分牛、羊肚,其中還有百葉、散丹、肚仁、肚領等不同部位,蘸料甚至也劃分著南料、北料,充分體現著京城小吃“看著平凡,吃著講究”的特點。

蘭州牛肉拉麵:雖然牛肉麵被蘭州拉麵發揚光大,但是老北京胡同裡蘭州牛肉麵也很走俏。吃法也有老北京獨特的講究,牛肉湯要骨頭熬製12小時,配菜還要有青豆嘴兒、掐菜、白菜絲兒、菠菜段兒菜。一天下來,感受到老北京小吃和衚衕的獨特韻味,忘記了小編北漂的尷尬身份,渾身都透著京城味,講究!


饞嘴李廚子


炒肝兒

單從外表看,這炒肝和胡辣湯到是有幾分相像,但這兩者的味道和口感卻有天差地別。胡辣湯鮮香麻辣,食材豐富;而炒肝則蒜香濃郁,口感鮮嫩。

將處理乾淨的腸子切段,豬肝切薄片兒,放入以老抽、料酒、鹽、桂皮、大料、蔥姜、小茴香等多種調味料製成的滷湯中滷製。

在滷湯中加入水澱粉,攪拌均勻成糊狀。再倒入大量蒜粒,熬出蒜香,這炒肝就算齊活兒啦。

炒肝濃郁的湯汁混著蒜粒,肝嫩腸肥,香而不膩,濃稠潤口,著實是讓人上癮的味道。一碗炒肝兒就一份豬肉大蔥的包子,在北京,這可是最受歡迎的早餐搭配之一了。

爆肚

肚,其實就是胃。北京爆肚兒,爆的就是牛肚和羊肚。爆肚最常見的是這五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

很亂是不是,別急,看完這張圖你就知道你平時吃的到底是啥了:

爆肚,最常見的就是水爆。顧名思義,就是將肚放入滾水中汆燙。燙的時間不宜過長,有七上八下之說,燙久了就老了。爆肚,吃的就是個嫩勁兒。

爆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水爆、油爆、湯爆和芫爆。

水爆:

要求水旺火旺,根據部位不同,在滾水之中汆燙時間也有區別,撈出後蘸料食用;

油爆:

用水燙過肚後再用油爆炒;

湯爆:

先用水焯過肚片,再燒製牛肉高湯沖泡肚片;

芫爆 [yán]:

烹製時要加入芫荽(香菜)而得名,常誤寫為鹽爆。

這爆肚到這才成功了一半,尤為重要的另一半,其實就是蘸醬。

以芝麻醬為主料,配上韭菜花、腐乳、醋、蝦油、蒜汁、蔥和香菜,攪和均勻,這就是一碗地道的爆肚蘸醬了。

剛涮好的爆肚,醬碗裡一過,沾著濃郁的芝麻醬汁,旋即入口,極鮮、極嫩、極彈,噴香爽脆,餘味無窮,難怪北京人愛極了這一口兒了。

炸灌腸

可能會有吃貨朋友吐槽:你介是蝦扯蛋,炸灌腸哪是下水了?

其實,最初的灌腸就是用豬大腸灌製的。後來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就演變成了現在這種形態。

現在的炸灌腸,多是以紅薯澱粉或是綠豆粉為主料,加水揉成長條後上鍋蒸熟。

晾涼後,切成一邊厚一邊薄的片(這樣的灌腸口感層次分明,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軟嫩),再入鍋煎炸遂成。這炸灌腸的油最好用豬油,味道更醇,香氣更濃。

炸好的灌腸,蘸上用蒜粒和鹽水調和成的蒜汁,用牙籤扎著,一口一個,噴香蹦脆,帶著解膩又提味兒的蒜汁兒,吃起來蕩氣迴腸,越嚼越香。

它似蜜

“它似蜜”又叫蜜汁羊肉,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傳統清真菜。據說是慈禧太后吃了之後十分喜愛,詢問菜名。御廚為討老佛爺歡心,便說此菜無名,讓老佛爺賜名。慈禧太后因其甘甜如蜜,便賜名“它似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曾經的宮廷御膳,如今已成為京城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餚了。

它似蜜的做法很多,簡單的有以糖醋調味的,複雜的也有不用糖,而以葡萄乾、杏幹泡出的湯汁進行調味的。每種做法各具特色,但都足以讓吃過的人難以自持。


槑文化


豆汁


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特殊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

炒肝兒

是北京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目前很多餐館作為早餐都有提供炒肝。

糖耳朵

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又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是清真教人所制。

焦圈


老北京小吃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常愛燒餅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

來自網絡


千招百計


那可多了,不過就是不知道您喜歡吃什麼,我就摘著幾樣兒大家常吃的推薦一下吧。咱早、中、晚各挑兩樣兒介紹一下吧。

早飯炒肝兒、麵茶,炒肝看名字很多人會望字生義,認為這是一菜,其實不是。而且炒肝兒裡肝的比例很少,大概也就是三分之一差不多了。其他的就是大腸了。其實說到吃內臟,還真就是中國人了,以前人窮吃不起肉,就吃一些內臟,現在內臟比肉可貴了。炒肝把大腸切成頂針段兒下大蒜、黃醬、薑末兒煸炒,炒好然後拿口蘑湯煮,還得下黃酒一起煮。好多人認為黃酒是南方的產物,其實北京、山東以前也產黃酒,稱之為北宗黃酒,品質一點兒不必南方的差。最後煮好了一勾芡,一碗鮮香紅亮濃稠美味的炒肝兒就好了。然後吃炒肝兒得配包子,轉著圈兒的吸溜著吃。還有就是麵茶了,麵茶也是老北京的特色早點之一。做法比較簡單,就是小米麵或者糜子面用涼水和開了小火兒一熬就可以了。吃的時候喜歡甜的可以加糖,喜歡鹹的就加芝麻鹽或者椒鹽兒,最重要的得加姜粉,不加姜粉的你吃的就是假的麵茶。🤓買麵茶的一般還兼著買糖油餅兒,大清早兒起的推一小車兒或衚衕口兒或路口兒一溜兒的小早點攤兒,來倆酥脆的糖油餅兒一碗麵茶,提裡吐露的一吃。還有,麵茶和炒肝兒一樣,也是轉圈兒吸溜兒著吃,大清早兒您就在早點攤兒聽吧吸溜、吸溜、呼嚕、呼嚕的。打大老遠就能給你聽餓了。

接著就是中飯了,以前父輩們上班兒單位都有食堂,那時候食堂可以說是一代80後的記憶了。那時候很多人家裡不開火,住單位宿舍,吃單位食堂。所謂單位的宿舍就是福利分房,一個大院兒就是一單位,一片兒幾個大院兒都挨著。那時候的單位食堂特別好,菜品實惠,價格便宜。而且很多單位的廚師比現在食堂師傅手藝要高的多,那時候單位一些接待任務都是在自己的食堂。牛逼的大師傅都得有廚師證,沒證兒的你就甭想當大師傅。扯遠了,說說中飯吧,這中飯呢就本著快捷、方便的推薦了。一個就是滷煮火燒、一個叫炒疙瘩。滷煮火燒也算是北京標誌美食了,一個大鍋,裡面有五花肉、肺頭、大腸兒、炸豆腐、火燒、有的還有血豆腐在一起煮,最值錢的就是那鍋老湯,老湯煮出來的味兒厚。火燒在鍋裡吸收了足夠的湯汁,然後湯汁也把火燒煮透了,那味兒叫一個足。吃的時候五花肉、肺頭、大腸兒、炸豆腐叫菜底兒,可以單點。還有就是餅了,餅切塊兒和菜底兒一起,澆上醬豆腐湯兒、韭菜花、蒜末兒、蔥沫兒、辣椒油等一和,美味、快捷、舒坦,就是吃完了不能對著人說話。🤓再來就是炒疙瘩兒了,說起炒疙瘩兒可就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了。前面說的滷煮啊、炒肝兒呀、麵茶呀很多人吃過沒吃過但都聽過。炒疙瘩兒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壓根兒就沒聽過。話說炒疙瘩兒在北京也有小100年的歷史了,當年在虎坊橋那邊兒有穆家娘倆,開了一個小小的小飯鋪。就賣麵食,也沒什麼特色,也不掙錢就是夠個嚼穀。後來一天面賣不了了,那時候天兒也熱還沒有冰箱,眼瞅著面就要壞,後來娘倆一想壞了就陪啦,就把面切成小丁,煮好了涼涼了。晚上呢娘倆就弄點兒菜一抄就是一頓飯了。第二天客人要吃飯,您琢磨就這麼一小飯鋪食客也不挑,吃飽了就得唄。娘倆照方抓藥,原樣兒一抄。嘿,別說還特好吃。然後慢慢的這買賣就火了,然後也有字號了,因為娘倆都是女的又姓穆,飯店的名字乾脆就叫穆家寨。後來穆家老太太過世了,買賣也就基本黃了,不過由於做法簡單很多人都學會了,其中最好的是河間府姓馬的哥倆,哥倆是回回,學會了不說還發揚光大了,創新了很多方法,所以後來炒疙瘩兒做的好的大部分都是清真館兒。炒法有牛肉、雞肉、雞蛋等等,色澤金黃,疙瘩兒有嚼勁兒,做法也不拘一格,其實怎麼炒都成。一份兒疙瘩兒有葷有素,連菜帶飯,比蓋澆飯出現的早很多。

唉,零零碎碎的寫了一大堆,也不知道有幾個看的或者有幾個能看完的,這樣兒,說書人留個扣兒,有想看晚飯的回覆一下,我就繼續噴,要是沒有呢就此拉倒,給大家夥兒省個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