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本文作者黄强

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播完了,依托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明仁宗朱高炽太子继位,汉王朱高叛乱,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被围,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明代宗朱祁钰监国、废立太子,明英宗南宫复辟等历史,但是编导为了营造剧情的波澜起伏,也不惜编造历史,胡说一通。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1,《大明风华》剧照】

一、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皇后分别是胡善祥与孙若微,两位皇后的身世是靖难遗孤,建文帝朝御史景清之女,姐妹花。

明宣宗确实立过两位皇后,《明史·后妃一》记载:“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巳,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孙)忠,永城县主薄也。……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2,《大明风华》中胡善祥胡皇后】

从《明史》的记载看,胡皇后与孙皇后没有亲戚关系,更不是姐妹。与靖难遗孤也毫无关系。

在《大明风华》中,胡善祥胡皇后颇有心计,也作恶多端;孙若微孙皇后宅心人厚。实则明宣宗朱瞻基30岁时尚无子嗣,受到朱瞻基宠爱的孙贵妃却颇有心计,谎称怀孕,八九个月后夺取了一位宫女所生的男婴,伪称是自己生的。明宣宗很高兴,4个月后立此男婴为皇太子(即明英宗朱祁镇),并废黜不育的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3,《大明风华》中孙皇后】

二、明英宗滞留瓦剌一年,何来与蒙古族女子生子一说?

明英宗朱祁镇亲政后,宠信宦官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北元瓦剌部侵扰边境,在王振蛊惑下,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土木堡一役,50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滞留瓦剌。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4,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明史·英宗前纪》记载:正统十四年“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下亲征。”“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没。辛酉,次土木(堡),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5,瓦剌兵俘虏明英宗】

土木堡之役非常惨烈,从土木堡战败中逃出来的李贤,写有《顺天目录》,记载了土木堡之战明军伤亡的实际数字:“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6,明代宗朱祁钰】

英宗被俘,在北京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被太皇太后张氏、兵部侍郎于谦等拥立继位,是为代宗,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计划失败,1450年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京。明英宗在瓦剌滞留也仅仅一年。

《明史》中没有《大明风华》中朱祁镇与蒙古族女子其木格相好,并生子一说。电视剧演绎朱祁镇扣押在瓦剌的时间,似乎有三五年之间,所生孩子也有三四岁,显然是编造。

三、明代宗并非昏君,颇有政绩

朱祁钰在宣德三年(1428)册封为郕王。土木堡之变,在孙太后与兵部侍郎于谦拥立下,临危继位。擢升于谦为兵部尚书,领导全国军民,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与改革,颇有政绩。《明史·景帝纪》云:“九月癸未,(郕)王(朱祁钰)即帝位,遥尊皇帝位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明代宗在位尽管只有八年,但是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代宗功不可没。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7,《大明风华》中的明代宗】

在《大明风华》中的朱祁钰成了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胸无大志,醉生梦死的昏君。完全丑化了明代宗。

朱祁钰确有过错,一是太上皇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被幽禁在南宫长达七年。坐上皇帝龙椅的人,眷念权力,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坐上去就不愿下来,这可以理解。二是废明英宗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不得人心。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8,明代宗景泰陵】

四、明代宗生母不是胡太后

依照《大明风华》,朱祁钰是胡善祥胡皇后之子,大谬也。

胡皇后没有生育,也因此被宣宗废立。《明史·景帝纪》记载:明景帝朱祁钰“母贤妃吴氏”。景泰元年十二月“癸丑,尊母贤妃为皇太后”。《明史·后妃一》也说:“吴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复辟,复称宣庙贤妃。成化中薨。”说的已经非常清楚,朱祁钰的生母是贤妃吴氏,与胡善祥毫无瓜葛。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9,《大明风华》宣德帝与孙太后】

朱祁镇名为孙皇后所生,实为李代桃僵。《明史·后妃一》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

《明史·后妃一》也记载了太皇太后、胡废后、孙太后的驾崩时间。“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胡废)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嫔妃礼葬金山。”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

这样一说,吴太后死于成化年,胡废后死于正统七年,孙太后死于天顺六年。《大明风华》中将胡善祥胡废后(胡太妃)与吴太后融合为一人,并且剧中的胡太妃死于景泰后期,也与史实不符。

五、英宗前期,三杨已去世

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代三位贤相。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10,三杨】

杨士奇(1365-1444),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建文帝时翰林编纂官,明成祖时翰林编修,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宰相。杨荣(1371-1440),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建文帝时进士,授翰林编修。历经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宰相。杨溥(1372-1446),石首(今湖北石首)人。建文帝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宣宗、英宗时宰相。

从成祖到仁宗、宣宗三朝,有三杨主持内阁,大明政权稳固。英宗9岁即位,孙太后委政于三杨,大凡大事,都由三杨裁定。杨士奇又举荐了于谦、周枕、况钟等名臣,造就了一时的天下太平。但是三杨在明英宗执政前期,即正统十四年前先后辞世,正统五年(1440)杨荣卒,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正统十一年(1446)秋七月杨溥卒。宦官王振开始把持朝政,导致国内、边境社会矛盾激化。于是有了明英宗的亲征,土木堡之变。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11,兵部尚书于谦】

《大明风华》叙述于谦主政领兵抗击瓦剌,辅佐郕王朱祁钰登基,三杨尚在,就是一个大破绽。于谦得杨士奇的提携,土木堡之变时,官拜兵部侍郎,但是此时三杨已经去世多年。正统十四年,如果三杨尚健在,就不会发生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剌俘虏之事。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12,《大明风华》中于谦】

六、天方夜谭的孙太后与年轻时相好私奔

孙太后颇有胆识,才干。面对英宗被俘,瓦剌大兵压境,她力排众议,反对首都南迁,让郕王登基,又重用于谦领兵,打响北京保卫战。可以说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大厦倾倒,江山易主的危机。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图13,《大明风华》中孙太后与徐滨】

贵为太后的孙太后,在《大明风华》中,最终与少年相好、靖难遗孤徐斌,抛弃太后之尊,浪迹天涯,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了。即便换到现代,有几许地位至尊的女子,会抛弃后位,不顾及社会影响,国家利益,而去私奔?更何况在古代中国。

只能说《大明风华》的编导,敢想,敢做,敢胡编乱造,编出这样奇怪的结局,笔者真的是服了。

黄强黄不息2016年、2017年两次年度文化头条号。2019年入选精选频道。

黄强,字不息。金学家、服饰史学家、文艺评论家,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已出版《金瓶梅风物志》《中国服饰画史》《服饰礼仪》《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消失的南京旧景》等著作晋二十本。

服饰史新著《古代服饰与时尚》《古代军戎服饰》《六朝人的衣柜》,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大明风华》:胡皇后与孙皇后不是靖难遗孤更不是姐妹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