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造成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極死的實在太突然。

史書上說皇太極端坐無疾而終。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無疾而終是假!

皇太極原本是一個非常健壯的漢子,弓馬嫻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的身材嚴重走形,如同吹氣球一樣的胖了起來。他的體型就應該和功夫巨星洪金寶一樣吧,屬於靈活的胖子。

這麼一個大胖子坐在戰馬上,只能馱著他走上十幾裡地,就脫力了,可見他的噸位之大。既然是一個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皇太極應該不是無疾而終,而是心肌梗塞,腦卒中這類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為皇太極的所謂“無疾而終”,他對於後事完全沒有做準備!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後,滿清帝國內部的權力連接出現了極大的爭議。

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汗國保留了許多部落時期的風俗,最高統治者的傳承需要經過和碩貝勒們的討論產生,這有點類似於蒙古帝國的庫裡臺製度。努爾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繼承大位的權利。   

經歷過如此殘酷競爭,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極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呢?

他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動使得後金汗國向大清帝國轉變,積極推進國家的封建化進程,割掉部落制度遺留下來的尾巴。

為了讓兒子繼承皇位,他大力加強皇權,逐步有計劃的削弱各大貝勒的權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極的周圍圍攏了一大群忠於皇太極的文臣武將,形成了極大的勢力,這些大臣也沒有讓皇太極失望,在後來的皇位之爭中,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換來了有皇太極兒子繼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況,皇太極的兒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況出現了,皇太極暴亡對於身後事沒有留下之言片語,這就給了大家極大的操作空間。   

既然皇太極沒有做出最後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極打壓了N多年的貝勒們樂得開倒車走老路,有什麼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馬帶來的利益更大的呢?

於是,大家一起愉快的開會討論,可是,隨著會議進程的推進,會議的氣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認識各位大佬,為了各自的利益,吹鬍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經過討論,對於皇位繼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支持的皇太極的大阿哥豪格,另一個人選擇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多爾袞。

等等,怎麼沒有順治皇帝福臨?沒有錯,在這份名單里根本就沒有福臨的名字,甚至福臨都沒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們來看一看這兩位候選人的實力,大阿哥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戰功卓著,長期的征戰使得在他的身邊圍繞著一大群戰績出眾的猛將,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再者八旗中的兩黃旗一直是由皇太極親自掌握的,那個時候堅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邊,鑲藍旗的旗主濟爾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藍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佔到了一半,看樣子豪格已經穩操勝券。   



然而,多爾袞也不是軟柿子,看見多爾袞作為豪格的小叔叔,其實說起年齡來,他還比豪哥小上了三歲。

這個小叔叔戰功赫赫,在軍隊裡,有相當大的勢力,同時多爾袞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也是風雲人物,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兩白旗,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軍事上的小白,個個都是戰功彪炳,手握重兵,實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於雙方實力勢均力敵,沒有人願意妥協讓步,會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兩黃旗率先發難,兩黃旗的軍隊包圍了宮殿,多爾袞三兄弟面對這樣的軍事訛詐,絲毫不怯場,大家都是屍山血海中趟出來的人,這種小場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眼見得一場衝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層發生了動亂,我想崇禎皇帝做夢都會笑醒,然而此時濟爾哈朗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讓福臨當皇帝,多爾袞作為攝政王爺,管理國家。

那還頭號種子選手豪格呢?大家都猜對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兩黃旗也好,諸位皇太極一系的大臣也好,他們的目標只是確保皇太極的兒子當上皇位,是豪格還是福臨亦或是皇太極其他的兒子對他們而言都是一樣的。豪格就這樣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擁立他當皇帝的人背叛拋棄了!   

政治就是妥協與退讓,作為一個不怎麼稱職的政治家,多爾袞對於這個遊戲規則還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意了這一個妥協方案,會議最終決定由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擔任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可是一舉三得,同時滿足了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滿足了白旗能夠掌握國家政權的願望,同時還巧妙安排了鄭親王作為兩派人物之間的調和者,平衡兩方面的力量,互相牽制!  

那麼為什麼會是福臨成為最後的幸運兒呢?

首先,因為要設立攝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齡不宜過大,34歲的豪格還需要比他小三歲的叔叔幫他攝政嗎?這簡直就是對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須把繼承者的年齡控制在一定的十歲之內。

那麼豈不是這個人選應該年紀越小越好嗎?其實不然,在同等條件之下,還得講究,子以母貴!

福臨的母親是皇太極後宮中最為尊貴的五大福晉之一莊妃,在後宮中莊妃地位極為高貴,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滿清帝國高層非常重視和蒙古族的聯盟關係,蒙古人作為滿清政權進入中原的主要幫手和打手,他們的力量是不容任何滿清初期君主忽視的,而在皇太極,剩下的幾個兒子中只有這位福臨是擁有蒙古血統的,為了拉攏蒙古人,這位不滿六歲的小阿哥在這方面也成了不二的選擇。   


綜上所述,再加上多爾袞和莊妃有點曖昧的關係,福臨非常幸運的坐上了皇位。當別人在這個年齡當家裡的小皇帝的時候,幸運的福臨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皇帝,這真是一個超級幸運的小錦鯉啊!   


歷來現實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八旗貴族各有心思。

兩皇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對豪格也是充滿虛假的支持,因為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豪格當皇帝,兩黃旗的地位會被損害。

兩紅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因為代善是當年謀殺阿巴亥的主謀,呵呵,多爾袞當皇帝,兩紅旗必定遭殃,誰叫四大貝勒只剩代善。所以只要是皇子就能夠得到支持。

鑲藍旗,堅定支持皇太極。與兩紅旗接近。

兩白旗,堅定支持多爾袞。

正藍旗,堅定支持豪格。

因為豪格實際不得大多數支持,所以兩黃兩白這兩大勢力第一時間排除了豪格。剩下的就是多爾袞與某一皇子的競爭。

多爾袞也得不到多數支持。只能退讓。

在利於控制的皇太極幼子中,博穆博果爾情況特殊,有一個異父哥哥(林丹汗的兒子),所以博穆博果爾不適合當大汗。

剩下就只有福臨了。看看,兩黃旗支持,兩白旗支持,兩紅旗滿意。這就足夠了。

而且,皇太極正妻哲哲因為福臨是侄女孝莊的兒子,當然也是滿意。多爾袞與鑲藍旗濟爾哈朗因為得到輔政大臣身份,也相當滿意。

損失的就只有豪格一人。不僅丟失了皇位,後面身死家滅,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佔了去。


四川達州


皇太極是清朝的建立者,為清朝之後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在他去世之後,為什麼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大兒子。卻選擇傳給了六歲的順治皇帝呢,這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今天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他在位期間,給清朝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平定了很多小國在戰亂,關心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稱讚,但是對於他的去世,後人還是有一些爭議的。大多數的人認為是在他的愛妃去世之後,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身受重病之後就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六歲的兒子,卻沒有傳給他的年長的兒子。這樣後人很好奇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他這樣做也是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他去世的很突然,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應該去將皇位傳給哪個兒子。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順治皇帝是孝莊太后的親生兒子。孝莊太后在皇太極身邊輔佐了很長時間。而且這個女子相當聰明,她肯定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於是就去拉攏當時的多爾袞,一起擁護她六歲的兒子當皇帝。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時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都在戰場上為他立下了很多軍功。兩個人的實力不相上下,如果是這兩個人其中一個當上皇帝,那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威脅。大臣們不想看到清朝的政治發生大的改變,才讓六歲的順治上位。雖然他只有六歲,但是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認真的去學習政治本領和軍事技巧。也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



順治皇帝這一生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位時間不長,至於他是如何去世的,也和他的父親相似。兩個皇帝都是為了女子去世。順治皇帝寵愛妃子董鄂妃,但是遭到了母親的反對。他對這個女子非常重視,以至於寧願為了她去放棄整個朝代。在她生下兒子之後,順治皇帝想要將她的兒子立為太子,這樣的決定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後宮嬪妃們的不滿。不過這個兒子在生下不久就去世了,董鄂妃在受到這樣的打擊之後。再加上當時的天花病犯爛,也跟隨著去世了,皇帝在經受了兒子和喜愛的女子雙重的打擊之後。不再將重心放在朝政上,後人對於他的結局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為了這個女子傷心過度去世,第二種就是去當了和尚。



順治皇帝這一生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從小就擁有著很大的權利。他的一切都被母親掌握,沒有自由。這和他生來的性格就不符合,在他上位後不久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後,清朝還需要繼續的發展。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是生下了好幾個兒子。從這幾個兒子當中挑選出最優秀的康熙皇帝當上了清朝的皇帝,孝莊太后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輔佐孫子。清朝的歷史發展就是這麼曲折,總的來說,作為清朝的統治者,也為清朝做出了很多貢獻。一個朝代要想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需要通過好幾個統治者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在皇太極當皇帝期間,還是在順治當皇帝期間。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推動著清朝時期的不斷髮展。



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六歲的順治皇帝。使清朝不斷的向前發展,如果當時他的大兒子豪格或者是當時的多爾袞繼位,說不定清朝的歷史會發生改變。你們認為當年皇太極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順治皇帝呢


達人餃子哥


擁立福臨為順治帝是奪位鬥爭下產生結果,而不是最初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捋一捋順治帝即位前的那些事兒。

群龍無首

1943年,清軍入關前夕,皇太極突然猝死在盛京宮中,生前未立皇嗣。

相較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初建國的大清還沒有相關繼承製度。

整個八旗陷入混亂,最首要的事就是選出繼承者,選誰呢?

皇嗣之爭

當時進入候選名單的有:

和碩睿王多爾袞:皇太極十四弟,時年31歲。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時年34歲。

二人長年隨皇太極征戰,皆有赫赫戰功,也有八旗內實力相當的宗室支持,且正值壯年。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久久沒有結果。

多爾袞轉而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為皇帝,自己與鄭親王吉爾哈朗共同來輔政。

提議獲得通過後,次年改元年號順治。

最終勝利者

多爾袞是認輸了?不是的。

福臨年幼不知世事,母親不得寵在朝中地位不高,被選中時母子背後羽翼尚未形成。

多爾袞名義上輔佐順治帝,實則為大清統治者,封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

身處紫禁城可以呼風喚雨,這和自己當上皇帝並無區別。

反觀多爾袞競爭對象豪格:

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削爵。

順治四年,被多爾袞以多項罪名(任用罪人之弟,隱瞞部將冒功等)定罪,同年死於獄中。

作為先帝的長子,這樣的結局過於慘淡。

這也反映了帝王家成王敗寇的殘酷。


午後紅茶在面前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歷史簡單說


因為無論豪格多少歲,多爾袞也不會讓他順利繼位登基的。雙方到了勢如水火的程度,而讓6歲的福臨登基是無奈中的選擇,福臨“臨危受命”懵懵懂懂的當了中和劑。

佔些篇幅,咱們推一下:

當初代善被廢后,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商國事。

四小貝勒:

大貝勒阿濟格、二貝勒多爾袞、三貝勒多鐸、四貝勒濟爾哈朗。

前三名,多爾袞、阿濟格、多鐸是同母兄弟,而且很明顯,他們還算團結,可不像胤禛和胤禵,同母兄弟,見面也能咬出血來^_^(他們的親疏來由這裡就不講了)

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按努爾哈赤的立下的規矩,多爾袞繼位登基也能說的過去。

首先,多爾袞的第一身份自然是皇太極的弟弟,而且還是正白旗旗主,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兵權

,多爾袞的兩個親兄弟,同樣也是旗主,連縱之下,勢力不可小覷。

再說豪格:

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兩黃旗不用想,自然是擁立豪格。

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

朝廷重臣,都擁戴豪格。

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也想擁立豪格登基。

軍事:(正黃、鑲黃、正藍、鑲藍四旗)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真打起來?這是兩方陣營,甚至多爾袞和豪格本人也都絕不想看到的,他們代表著很多方方面面的利益,真的是他們間的個人私仇麼,唉~

對於多爾袞來說,最大的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福臨即位,次年更年號為順治元年(1644年)。輔政交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管理。(談判的結果,作為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是擁護豪格的)

四年後,濟爾哈朗因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罰銀二千,罷免輔政職務。


古今通史


歷史證明:歷史事件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它必然也具有合理性。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在關外都城盛京舉行了一個六歲孩童的登級大典。順治的繼位讓人頗為驚訝。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一個尋常深夜裡駕崩,年僅五十二歲,死時端坐在清寧宮中。清寧宮位於瀋陽故宮,瀋陽故宮以崇政殿為主體,南起大清門,北止清寧宮,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皇太極駕崩一事很快傳遍中宮,悲痛之餘,一個棘手的問題也放諸眼前,那便是在他生前並未立下任何關於繼承人的遺詔,進而導致了伴隨喪儀而來的還有各種政治勢力的醞釀與角逐。


雖然努爾哈赤曾告誡,繼承皇位者需要經過八王共議,但由於皇太極時期的諸多集權制調整,這一制度已無法付諸實施。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另外八旗中的五旗皆具實力以爭奪或決定皇位繼承人。

羅列來看,其實皇位候選人還是比較多的,福臨只能算其中一個並不突出的。候選人既包括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一的禮親王代善等兄弟,也有皇太極現存的七個兒子。其中較具政治資本和挑戰性的是代善、濟爾哈朗、豪格與多爾袞。在各派勢力的角逐中,尤其是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下,最終選擇一個帝王鬥爭中的配角繼承皇位,有很多謎團,但也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原因。其中原因之一是與豪格本身有關。

豪格言論不當,終被棄選。

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被不同派系賦予了帝王候選人頭銜,兩人勢均力敵,成為帝位爭奪炙手可熱的人物。然而肅親王此時一個作死的舉動,導致把即將到手的皇位拱手於人。據《清史稿》記載,八月十四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形成劍拔弩張之勢。

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

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然而此時豪格卻自視甚高,以為自己已勝券在握,在關鍵時刻過於謙讓,也就是故意謙虛了幾句,導致事情難以把控。其實歉讓本是帝位推舉繼位中常見之事,只是豪格的這番謙讓說辭有點過了。

他假意推脫自己“福德微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這一辭讓,讓本來就表示反對的兩白旗(正白、鑲白二旗)反應強烈,阿濟格與多鐸開始堅決反對豪格繼位。這一番鬧劇,也使本來就站在中立位置的代善頗為動搖,再沒有站出來支持豪格。於是在激烈的反對聲中,以豪格“性柔,不能服眾”,最終罷議。


立福臨乃多爾袞權益之計。

看到豪格被徹底否決,哪還顧及禮讓面子,此時多爾袞看到機會,主動請立。然而代善並不以為意,明確表示欲從皇太極子嗣中挑選。兩黃旗也劍拔弩張站在代善這一面,追思皇太極生前隆恩,強烈表示支持立皇子。多爾袞看到獲取帝位已經渺茫,遂相機應變,為自己獲取更多政治資本,提議立子福臨,這樣福臨就神奇的成為了天選之子。

皇太極共育有十一個兒子,但是有四人夭折,在其去世時只有七人存世,並且從嫡庶角度來看,麟趾宮的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年僅兩歲的博穆博果爾身份更為顯赫,然而福臨最終繼位,與一些傳說也有一定關係。《清世祖實錄》有言,傳聞福臨母親孝莊文皇后懷孕之際,有紅光繞身,且衣裾之間有天龍盤旋之狀,侍女遠觀驚訝不已。《實錄》所載,有為帝王服務目的,其中所言,多不存信。

究竟孝莊在順治繼位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歷史眾說紛紜,電視劇也對多爾袞與孝莊之關係極力修飾,各種演義文學由此誕生,但究竟是何過程,其實從康熙繼位就可看出孝莊這個人強大的能力了。

多爾袞英年早逝後,福臨得以親政,一切都與他背後有一個強大人物孝莊有關。


福臨死後,孝莊皇太后力主傳位玄燁。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臨感染天花,最終不久於世。福臨年僅二十,膝下尚無成年子嗣。在駕崩之前,不同於皇太極去世后帝位空懸導致的激烈爭奪,福臨此時已經開始考慮嗣位問題。

此時福臨較大的兒子是皇次子福全與皇三子玄燁。其實福臨本意是皇次子,但皇太后卻主張立玄燁。其中一個原因是,順治死於天花,而天花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實屬不治之症,所以在之後選擇繼承人時,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方面。福臨生前很尊重德國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稱之為“湯瑪法”,因此也徵求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認為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力,認為立玄燁更為合適。


其實終歸來說,福臨繼位雖有一定偶然性,但也合情合理

擁立新君有一個作用,就是在繼承先帝傳統之餘,革除舊政,對統治機關進行新一輪換血。即便是後來以康乾盛世著稱的康熙、乾隆兩朝,雍正對康熙弊政的糾正,以及嘉慶對乾隆的撥亂都是客觀歷史事實。皇太極生前已改變努爾哈赤創立的統治模式,大大加強集權統治,使父子相繼的家庭觀念深入人心,故此才有了福臨繼位的可能性。


莫山主說青史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定下的規定,當時有權表決新皇帝人選的,只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共計7個人。其他人最多隻能發表意見。

豪格作為皇長子,自己統領正藍旗,父親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鑲黃旗也支持皇長子豪格繼位,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的勳貴幾乎都支持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鐸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確實,從年齡、才華和經驗來看,32歲的多爾袞最合適接掌清朝的最高統治權了。

因此二人勢力幾近相同,誰也沒有辦法壓倒另一方,而雙方又不願因為這個問題大打出手傷朝廷元氣。但實際上,此時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意見才最重要。為什麼他們的意見最重要?因為這兩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是多爾袞的二哥,比多爾袞大29歲,他在努爾哈赤時代就位居四大貝勒之首;濟爾哈朗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13歲,此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是皇太極時代的四大親王之一。

所以後由睿親王提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當時只有6歲,為了保障國事正常運作,可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