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从2018年传出14nm研发完成,开始进入客户导入;

再到现在14nm良率提升,斩获华为海思的订单,12nm开始客户导入。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梁孟松加盟之后,中芯国际步伐明显加快。

必须承认,中芯国际目前与业界龙头台积电的差距仍然不小,后者不出意外今年要迈入5nm大关。

中芯国际经历了艰难的良率爬坡,据称投产良率达95%以上,但台积电和三星的14nm产线都过了折旧期,中芯国际在成本上很难有太多优势。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半导体制造,是典型的先发优势、强者恒强领域。

先攻克先进制程的厂商,不仅可以轻松获得大量高价值订单,率先收割高额利润;

更可以将所得利润进一步投入研发,迅速迭代,拉大与后来者的技术差距;

更有甚者,随着制程的一次次迭代,先发一方的产线还能更早进入折旧,压低落后制程的成本和售价。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先发者不仅技术领先,连成本也有优势,这就使后发追赶的企业越发举步维艰。

过去,中芯国际就是因为与台积电和三星差距过大,导致新掌握的制程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发展自然越发缓慢。

其实不止中芯国际,在芯片代工一次次升级制程的军备竞赛中,联电、格罗方德等老牌企业同样不堪重负,宣布放弃7nm研发。

甚至于,资本力量雄厚且极度擅长逆周期投资的三星,出于种种原因,即使长期努力仍无法赶超台积电。

所以,必须对中芯国际追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但也应该看到,对于中芯国际而言,14nm是一个关键性突破。

也正因为半导体领域马太效应明显,7nm先进制程供不应求,而较为成熟的28nm制程已经显得有些产能过剩。

居于两者中间位置的14nm制程,可以说仍然是当下的中坚力量。

这是因为,半导体芯片并不仅仅是CPU和手机SOC。

智能电视、路由器、矿机、IOT、汽车半导体、工业物联网……一大批对性能或功耗不是特别敏感的领域中,14nm制程仍有广阔天地。

比如最近智能电视领域,因拆机风波而名声大噪的鸿鹄818芯片,采用的只是28nm制程。

拆机风波的另一方,晶晨半导体的T972,就采用的是与14nm相近的12nm制程。

甚至于,从台积电2019Q3财报来看,14nm/16nm仍然占总营收22%,仅次于7nm的先进制程。

可见,14nm工艺目前仍有不少生命力,绝不是被淘汰的落后产能!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目前的消息是,海思将部分订单转向中芯国际,是因为美帝进一步加大了对华为的打击力度,使用美国技术占比超10%的零部件都在制裁行列。

而台积电的评估是,10nm以下的制程美国技术占比较高,而7nm、5nm等先进制程不在管制行列。

因此,海思将14nm制程转向大陆产业链,保障供应链安全。

个人认为,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海思将部分订单转向中芯国际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中芯国际首次切入利润较为丰厚的制程。

能获得海思的订单,不仅对中芯国际的营收有帮助,更是对其产能和良率的认可。

这也体现了芯片设计对代工制造的拉动作用,体现出下游消费电子产业链对上游半导体产业的贡献!

所以从市场角度来说,中芯国际迈入14nm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何看待华为将 14nm 自主芯片的生产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

14nm即已攻克,制程与技术相似的12nm进入客户导入乃至未来实现量产也很正常。

展望未来,此前外界曾经猜测中芯国际会考虑跳过10nm,直接投入7nm研发。

但最近有报道称,梁孟松表示下一步是会投入10nm研发。

不论是按部就班还是跳跃式发展,希望中芯国际能尽快迈入7nm行列。

麒麟810、骁龙855乃至麒麟990等一众大家耳熟能详的“神U”,都采用7nm制程工艺。

尽管几年后这些芯片恐怕都已面临淘汰,但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7nm制程仍可能有较强生命力。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中芯国际取得了跨越式突破,也要认识到其未来的路还很长。

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中芯国际乃至中国产业升级的决心不会动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