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把火就可烧光鸦片,为何林则徐要劳神费力用海水浸泡?

伤心在所难免


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执行禁烟,至当年五月,共计查获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鸦片,高压之下,美国及荷兰烟贩子承诺永不贩卖鸦片到中国,英国烟贩子则被驱逐出境。

面对海量的鸦片,销毁成为一个大问题。

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但御史邓瀛认为路途遥远,耗费巨大,中途有可能出现变故,不如就地销毁,林则徐思虑再三,同意了邓的建议。

但在销毁方法上,又陷入难题。

林则徐原计划一把火烧掉,为此还专门想出个“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用桐油做引火物,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并没有想象那么完美。

首先焚毁过程十分缓慢,鸦片虽然着火,但并非一点就着,的不停有人在那催火,此过程产生的烟雾影响巨大,上万箱,整个广东省都的跟着吸鸦片烟,即便一切顺利,恐怕也要焚烧很长时间。

其次,很难一次烧干净,未焚化干净的烟膏渗入地下,依然被人挖出,影响很坏。

最终,林则徐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水浸化法”。

所谓海水净化法,就是把鸦片膏用生石灰浸泡,待融化后,利用涨潮的时机冲入大海。

为此,林则徐命人在虎门海边挖出两个大水池,池底铺上石头,防止渗漏,四周用木板加固,再挖出两条通道,一条用于引入海水,一条用于排泄废水。一切完成后,先是灌入盐水,将鸦片膏切碎后倒入其中,待浸泡半日后,再倒入生石灰。

生石灰遇水,立即沸腾,日慕乡关小时候经常见识这种壮观场面,有次不小心手沾到生石灰,手皮立即被腐蚀,疼痛难忍。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正式启动硝烟,由于正值端午节,当地百姓纷纷到场观看,许多洋商、传教士也都来凑热闹。

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毁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硝烟过程一共持续了半个月,到6月20日,除少量鸦片被运往北京做样品,其他全部销毁。

当然,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

不少参与硝烟的当地人,在极短时间内想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好方法,他们将竹竿子内部掏空,利用搅拌鸦片的时机,将鸦片膏插入竹竿子内部空腔,然后在工作完成后收集塞入竹筒内的鸦片膏。

广东禁烟以后,鸦片并没有完全禁绝,反倒价格暴涨,稍稍偷一点,就可以在黑市卖出不少钱,小捞一笔。

只能说:中国人太聪明了!



日慕乡关


用火烧,有没有搞错,旁边的人不得吸嗨了呀?

来,先带大家看一个案例:

前段时间,印尼雅加达的警方缴获了大量大麻、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为了向公众展示政府的缉毒成果和禁毒的决心,印尼警方决定将收缴到的毒品当众烧毁。这个轰动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吸引大量群众和记者围观。但令印尼警方没想到的是,当日由于毒品过多,再加上风不给力,致使整个小镇都是烟雾弥漫。近距离的警员和围观群众,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更是齐刷刷的吸嗨了,纷纷出现各种吸毒者的症状。此事立刻在网上传播,被广大网友认为是史上规模最大、最正大光明的一次吸毒活动。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国家大量倾销鸦片到中国,致使每年清朝在对外贸易中两三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顺差被逆转,造成大量白银流向国外。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清政府的国库和货币流通都受到扰乱,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不仅影响到了清朝的经济,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还使许多百姓吸食成瘾、士兵失去战斗能力。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中华民族将面临灭亡的危险,因此禁烟之事势在必行。


虎门销烟为什么要用海水浸泡?


鸦片收缴后,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也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除了考虑到文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名士兵拿竹竿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人大赚一笔。石灰水沸烟土溶解后,池子边搅拌鸦片的士兵悄悄把竹竿末端钻孔,趁着搅拌机会让溶解的烟土灌入竹竿内,待到结束后取出,在黑市高价抛售,大赚一笔。奇货可居啊,因为全城鸦片都被缴了啊。


长安城不良人


有一些人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采取的是用海水加上生石灰浸泡的手段,非常繁琐,而且还很劳民伤财,对于周围的普通百姓也震撼力一般,肯定比不上一把火来的解气痛快,看来林则徐还是智商不高,白白劳民伤财。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天下皆惊,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形象甚至被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虎门销烟这件事也入选了小学课本。

虎门销烟销出了一个英国毒贩仓皇逃窜、销出了个大清百姓的欢呼雀跃、销出了个林则徐的民族英雄形象。

在当时,林则徐上书皇帝:“鸦片这种东西要是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若干年后几乎使得中原没有可以御敌的士兵,国库里也拿不出可以充作军饷的银子。”

可以说,林则徐高瞻远睹,所言非虚,在后世,林则徐入选中学课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果然名副其实。

正是林则徐的不断张罗,才最终使得皇帝下令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禁烟,到了当地,林则徐施展出惊人的才干,搜罗广东大量烟馆、处死昧着良心毒害同胞的烟贩、没收洋人手里的鸦片,最后鸦片达到折合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的恐怖数据。

林则徐下令将这些鸦片统一装箱,最后共有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鸦片,装箱的本意是打算将这些罪证送往京城展示,毕竟他是钦差大臣嘛,这样也可以证明自己在广东禁烟很有成效。

但是后来林则徐转念一想,送往京城的话,沿途地方多、时间长,极易有那些贪官污吏或者瘾君子可以上下其手、铤而走险,从而使得禁烟功亏一篑,思虑良久之后,林则徐还是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吸鸦片和拥护禁烟的百姓共同观看,当场销毁。

到了销烟前几天,林则徐突然发现许多人都在私下里准备许多铁铲,尤其是那些曾经的烟民,一个个的神采飞扬,每天都在打磨铁铲,林则徐派人微服私访,这才明白了这些烟民的诡计,原来,在鸦片传入中国之前,民间有着许多普通的烟草,对于普通烟草,朝廷也曾经想过办法销毁,而当时销烟的传统手段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这种法子非常传统和经典,把烟土混着桐油一起烧掉,这样一来,就算销烟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鸦片,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往也有地方官销过鸦片,用这种混合桐油燃烧的办法,看上去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周围的瘾君子是最高兴的,因为鸦片灼烧产生的气味正是他们所想要的,瘾君子们欢呼雀跃,旁边的本来无辜的百姓也不得不吸入了这种气体成了瘾君子,最要命的是,烧完之后,鸦片烟土会渗入地中,一些刁民和瘾君子乘着官府走后就掘地取土,带回家烧着吸吸,祸害无穷。

搞清楚的林则徐于是放弃了传统的这种经典做法,而是合理利用环境,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虎门的地理环境和人民对于鸦片的仇视心理,命令民众在海边开挖池子,在池子地下用石板铺好,坚决不让鸦片渗透到地底下,任何在在池子内壁四周全部用木板封死,之后倒入盐水和石灰以及鸦片,石灰遇到盐水发生反应,鸦片成为渣渣,为让鸦片彻底成为渣渣。

继续发动群众和士兵不断搅拌均匀,待反应完全后,等海水涨潮再退潮,将这些残渣送入大海,真的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令中外都赞叹有加。


无笔


用火烧来销毁鸦片,这个想法其实很多人想过。比如印尼人,几年前他们放火烧了一大批的,想知道结果吗。在场的人,包括附近一个村子的人全都嗨了起来,全都被动的吸了一次毒。这件事情后来还被人调侃,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吸毒活动。


所以说,销毁毒品还真不能这样露天环境下放明火烧。当时的人们吸食鸦片用什么办法,不就是放烟枪里用火烧的吗。

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放到密封的高温炉里,利用高温让毒品瞬间气化,这样才能做到销毁的彻底,也不会有什么污染。

不过在清朝显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当时也曾经小批量的销毁过鸦片,手段就是浇上油然后放火烧。不过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首先就是上面说的污染问题。当然了,清代的人们是考虑不到这个问题的。

当时林则徐不用火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销毁的不彻底。因为鸦片被火烧后,其实并不能烧干净,会有一部分融化渗入到土里。

有人会去把那些土挖出来,然后重新把鸦片提炼出来,当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于是林则徐就想找个彻底点的办法,能把这些鸦片完全销毁,不留下一点痕迹的那种。经过多方打听,就有人给他想了一个新办法。

那就是挖个大坑,在里面放上生石灰,然后加水,利用生石灰遇水产生的高温来销毁鸦片。

但是浸泡过鸦片的水也是个问题,不能乱排的,这都是有剧毒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排到海里。

当时林则徐查禁的鸦片原本都是在广州,但是广州不靠海,只有一个珠江,无数人都要靠这条江水生活的,毒水肯定不能排到珠江里。

于是他们就找到了离广州最近的出海口,那就是东莞的虎门。整个销烟的过程都是在虎门的海边进行的,所以被称为虎门销烟。

所以说,林则徐不管是选择虎门这个地方,还是用海水浸泡的方法,都是有他的考虑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最优的选择,并不存在问题中说的劳神费力。


漂浮菌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他所说的“祸”即鸦片肆虐之祸,即国人吸食鸦片成瘾之祸,道光皇帝想了想,批准了林则徐销烟的想法。

于是,便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幕。

林则徐收缴了鸦片二万余箱,用了23天的时间销毁了近238万斤的鸦片,这个数据不得不说很让人瞠目结舌。

英国人狠,林则徐也没对他们客气。

可是,对于“销烟”一事,似乎用一把火便能够点燃所有的鸦片,将鸦片统统烧毁,林则徐为什么偏偏舍易求难、舍简求繁地采用所谓的“海水浸化法”呢?

林则徐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很无奈。

他原想将收缴到的鸦片统统运回京城,让道光皇帝好好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然后再在京城销毁鸦片,但是有人认为运回京城再销毁的话,不仅得多花很多钱,中途还容易被人掉包,反不如就地销毁。

道光也没兴趣看什么销毁鸦片的戏码,所以让林则徐就地销烟。

所以林则徐为了让洋人看到清政府销烟的决心,也算是警醒沉迷于吸食鸦片的国人们,选择在虎门海滩公开销烟。

他一开始也尝试过用火烧毁鸦片,也即所谓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可是他很快发现这个办法的效果很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不能完全地烧毁鸦片,仍然会有很多残留物,也就是所谓的“膏余”会渗入土中,吸食鸦片已经成瘾却又买不到或者买不起鸦片的人会去将这些残留物挖出来,10斤的鸦片这么一烧,至少有两三斤的残留物。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两百多万斤的鸦片全部采用火烧的话,最后至少会残留有四五十万斤的鸦片。

除此之外,鸦片虽然被洋人包装成了能够延年益寿的“福寿膏”,可是它的吸食方法仍然是点燃了吸食。

林则徐“虎门销烟”并不是秘密进行的,而是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当时没什么娱乐生活的百姓而言,即便是官府处决死犯这样鲜血淋漓的事也能引来一群围观的吃瓜群众,销烟这样的新鲜事又哪能少得了吃瓜群众?

说不定围观的吃瓜群众们还会捶着自己的胸口痛呼可惜呢!没办法呀,这鸦片实在是太值钱了,想抽两口还不一定买得起,即便自己不抽,也能拿去卖钱呀!

所以用火烧毁鸦片的话,不但烧不干净,还可能造成疯抢烧过鸦片的地方的泥土这样又悲哀又好笑的事。

更何况,鸦片烧起来了的话,鸦片中的有毒物质也会被释放出来,这么一来不等于是所有人在“聚众吸毒”了?

那群围观的吃瓜群众即便没有毒瘾,弄不好也会因此染上毒瘾,这可不是林则徐想要的结果,林则徐自己或许也不能幸免。

所以,林则徐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也为了安全起见,便想出了“海水浸化法”。

只不过,林则徐最后还是栽在了这场虎门销烟之上,道光皇帝和清政府也栽了,虎门销烟成了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林则徐销烟之后,英国人的利益受损,又丢了面子,所以一边想要从清政府手里讹点钱一边也想试探试探清政府的实力,于是便打着维护英国利益的旗号发动鸦片战争。

对于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一开始因为不知道英国人竟然这么强,所以还敢说些“不怕你们打洋人,就怕你们不敢打”之类的豪气话。可是陆陆续续打了快两年之后,道光怂了,洋人怎么这么能打呀?不能再打了,他说“朕因亿万生灵所系”,所以得“以民命为重”,让洋人打到京城伤及了朕的生命安全可怎么办?

所以,清政府便和英国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赔钱又割地,还让别人看到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模样。

这战争不打了,总得有个人背锅罢?

没错,虎门销烟是林则徐搞出来的,所以这个锅得让林则徐背,于是林则徐被革职,被发配。

虽然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但没能够挽救清朝的衰落,没能够让清朝站起来,反倒让清朝更快地成为了列强口中之物。

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仍当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壮举,林则徐也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站起来反抗列强的第一人。


宁糊涂


很多人都认为林则徐不太聪明,因为他销毁鸦片的方式是用水加生石灰浸泡。这样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远没有火烧来得震撼。既然如此,林则徐为何要这么做呢?


如果这么做的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他可能真的是随意决定。但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他的能力和智慧是得到肯定的,他所做的每个行为背后肯定有其深意。

很多人都纠结林则徐为何用水泡鸦片。其实当时林则徐面对的情况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他需要做的就是在诸多销毁方法当中寻找一个危害最轻的。

最直观的方法肯定是把这些鸦片运送回京城,这样能显示出自己禁言是卓有成效的。这个想法的确很不错,但是在运作的时候非常有可能出问题。要知道,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受到鸦片的荼毒了,其中不乏地方的那些高官。林则徐运送鸦片肯定是会经过很多城市的,如果遇到沉迷鸦片不可自拔的官员,这些鸦片有可能会被扣下不少。而鸦片本身价值很高,哪怕是不吸食鸦片的官员,可能都会珠宝私囊,留下几箱偷着买。这是林则徐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个方案被他否决。


第二个方法,是大家比较推崇的用火将其烧毁。这个方法用来处理少量鸦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处理如此巨量的鸦片,或许会造成局面的混乱。要知道,鸦片被火烧之后并不能做到全部焚毁,有相当一部分会渗入地下。经常会出现人们在鸦片销毁完之后,把底下的那些土挖走的情况。因为那些土只要经过提炼,就会变成新的鸦片。如果林则徐选择用火烧的办法,根本没有办法将其彻底销毁。

而且在烧毁鸦片的过程当中,逸散的气体相当于是让周围的人在吸食鸦片。对于那些吸食鸦片上瘾的人来说,林则徐相当于是帮助他们开了一场派对。而要是那些不吸食鸦片的群众,在接触到这些气体之后,有可能会变成瘾君子。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林则徐这个钦差大臣可以说是很失败了。


所以在综合的考量之下,林则徐还是决定用水混合石灰来浸泡鸦片,这样可以彻底焚毁鸦片。而且林则徐是深谋远虑的,他知道浸泡鸦片的那些水也是需要处理的,所以他才选择在虎门这个位置进行硝烟。因为这是入海口,对当地的民众不会有危害。

至于这个方法劳民伤财,其实也是相对的。当时林则徐在提出这个方案之后,他没有强行征调士兵,有很多人其实是主动过来帮助他销毁鸦片。

当时有人吸食鸦片,但不少有志之士内心是痛恨鸦片的,因为鸦片残害了其亲人朋友,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的不是劳累,而是开心和幸福。能将鸦片彻底销毁,他们是无怨无悔的。


夏目历史君


鸦片用火烧,烟膏油会浸入地下,如果被挖出来,仍可以提炼出膏油。

林则徐主持销毁鸦片的方法是科学的。他命人在海滩上挖2个池子,长宽各50米,池底铺石,防止渗漏,前设涵洞,后设水沟。先引海水入池,然后将鸦片切开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放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让人持木耙不停地在池中搅拌。遇潮时,打开涵洞,经处理过的鸦片就随潮水流入大海了。


跪射俑


鸦片不是罂粟壳,不是随随便便一把大火就能销毁的。

鸦片是从罂粟中提取加工的物品,《医林集要》中提到,当罂粟花凋谢之后,人们用大针刺破罂粟壳上的青皮,等罂粟壳上的汁液流出,然后收集上面的汁液进行加工。加工之后才能变成让人上瘾的鸦片膏,如下图;



最初的鸦片主要是作为药用,即便是现代也有一些药品中含有这种成分。公元17世纪时,荷兰人把鸦片的吸食方法带到了中国,此后一二百年的时间,西方国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疯狂的向中国倾销鸦片。

鸦片贸易导致越来越多的白银外流,这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危机。很多朝廷大臣也开始围绕着是否禁绝鸦片贸易展开激烈了的讨论。

公元1837年,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了湖广总督。到任之后,林则徐发现武汉地区鸦片走私贸易猖獗,因为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男盗女娼人比比皆是。于是为了稳定当地秩序,林则徐开始收缴鸦片、查封烟馆、缉拿烟贩。



对于收缴来的鸦片和烟具,林则徐最开始想到的也是火烧,采取的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也就是在鸦片内掺入桐油,然后付之一炬。《纸园笔记》中记载;

武昌汉阳所缴出烟土及搜获烟枪斗之具堆聚如山,付之一炬。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弊端。大火之后,周边的土地都成为了毒地,鸦片膏的残余会渗入地下。前脚刚烧完,很快就有一群大烟鬼掘地三尺,带着这些渣滓回家继续抽了起来。为此,林则徐后来直接把这些渣滓扔进了江心。



林则徐在武汉禁烟取得了成功后,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禁烟,林则徐被派往广州。

刚到广州时,由于英商和广州官员之间利益关系复杂,所以林则徐剑走偏锋,召集了很多学子入贡院考试。题目的内容就是鸦片的集散地、鸦片商人、鸦片弊端以及禁绝、销毁之法。

经过广大学子的检举揭发,林则徐很快就掌握了鸦片的情况并且开始收缴。仅仅一个多月的时期,林则徐便收缴了19187箱和2119袋,重量达到了2376254斤,价值超过了1100万银元。



如此大量的鸦片,林则徐本来打算运往北京销毁,增加影响力,但道光考虑到运输费用以及中途可能有人掉包,所以下令就地销毁。

这时林则徐采取了海水浸化法。具体方法是在海边挖两个大池子,池子底下铺上石头,防止鸦片渗入土壤,然后在池子一旁挖一条水沟,另一旁设置一个涵洞。

水沟是让盐水流入水池,等盐水流入水池后,将鸦片倒入其中浸泡半天,之后倒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鸦片便会溶解。退潮时打开涵洞,让一池鸦片废渣全部流入大海。



当然了,尽管方法非常有效,也难免会有一些偷鸡摸狗之人。比如《禁鸦片遗事三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负责搅拌池子中鸦片的人,会把竹竿里的竹节去掉,只要竹竿插进去,半溶化的鸦片就会流进竹筒之中,一根满了换一根。就这样,一些搅拌鸦片的人竟然靠着销烟之后鸦片短缺发了大财。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第一,为何不用火烧?

因为鸦片用火焚烧过后,会残留大量鸦片膏油,这些膏油会渗入泥土,等官兵离开过后,瘾君子们就会前往焚烧鸦片的场地,即使费大力气掘出凝固膏油的泥土,也在所不惜,拿到泥土以后,就会通过特殊方法将膏油提取出来,所以用火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残留大量膏油吸引更多的瘾君子。

另外还有主要一点,鸦片燃烧过后的剧毒残留物,也会严重污染环境。

林则徐最开始其实用火烧过鸦片,但他事后发现了上述情况,才改用石灰。

《洋事杂录》:焚过之后,必有残膏余沥渗入地中,积惯熬煎之人,竟能掘地取土,十得二、三,是流毒仍难尽绝。

第二,为何要用海水?

其实用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大量石灰和盐。

林则徐在硝烟之前,曾对鸦片做过大量调研,最终得出结论:

鸦片最忌二物,一曰盐卤,一曰石灰。凡以烟土煎膏者,投以灰、盐,即成渣沫,必不能收合成膏。——《洋事杂录》

所以大家应该看出来了,先挖出水坑,再往水里撒盐,时间一长,这盐水就变成了“卤”,接着把鸦片扔进卤水中,鸦片“即成渣沫”,就无法再凝结成膏。

等泡上半天以后,再把大块的石灰投进浸泡鸦片的卤水中,因石灰能与水产生类似燃烧的化学反应,因此林则徐派人用力搅拌,最终鸦片就会在这满坑卤水与石灰中化成粉末,成功达到完全销毁的目的。

所以,不是要大费周章,反而是因为鸦片的特殊性,必须得用特殊办法才能进行销毁,否则形成二次残留,无异于销毁失败。

而且在公开销毁过程中,吸引大量百姓聚集围观,也让众人通过近距离观看的方式,了解到鸦片的危害,便能起到警示作用,可谓是从现实与心理双层面销毁鸦片的壮举。

——————


钱品聚


1839年,林则徐奉旨在虎门集中销毁收缴的鸦片。从6月3日至6月25日,总共23天的时间内,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7881134689,254斤。

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办法是所谓的“海水浸泡法”,他本人在奏折上写道:

兹再四酌商,莫若于海滩高处,挑挖两池,轮流浸化……其浸化之法,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卤。所有箱内烟土,遂个切成四辫,投入卤中,泡浸半日,再将整块烧透石灰纷纷抛下,顷刻便如汤沸,不爨自燃……俟至退潮时侯,启放涵洞,随浪送出大洋,并用清水刷涤池底,不任涓滴留余。

意思就是在海边人工挑挖一个纵横各15丈(46米)大池,并在底部铺上石板,同时在池子的四周钉上木板,防止鸦片液渗漏进池壁。池子完工后,再开挖一条通向池子的水沟。

销毁鸦片前后一共三步:

第一步:将盐水倒入池中,接着,用刀把烟土割成四瓣,投入盐水,泡浸半日。

第二步:再投入石灰,因为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兵丁民夫用木耙一刻不停在池中搞拌,确保烟土完全溶入水中。

第三步:大海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不少人在回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个疑问:海水销烟这么麻烦,为何不用一把大火烧毁?

古人真的不如今人聪明?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林则徐此前在别的地方禁烟,曾经多次用过传统的火烧之法,即所谓的“桐油烧化”法。

据《林则徐全集》中记载,1837年至1839年林则徐任职湖广总督期间,曾经在奏折和日记中,四次具体记录了销毁鸦片的方法,综合起来看,基本上都是“桐油烧化”法,即:

“其缴到之烟土烟膏,眼同在城文武,加用桐油立时烧化,投灰江河”。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林则徐转变了从火烧到水煮的销烟思路呢?

我们知道,鸦片是从罂粟的蒴果里所提取的汁液加工而成:每年6至8月份,当美丽的罂粟花瓣凋落后,如鸡蛋般的椭圆形蒴果挺立在枝头,便是制造鸦片的材料。

当果皮仍为绿色或稍现黄色时,虽尚未成熟,但乳汁中吗啡含量最高。此时用利刃浅割果皮,使得白色乳汁渗出,不久在空气中变化成棕色,并逐渐凝固成粘稠状物,即为生鸦片。

明代甘肃总督王玺在《医林集要》里提到了罂粟提取鸦片的技术:“罂粟花花谢后三五日,午后于壳上用大针刺开外面青皮十余处,次日早津出,以竹刀刮在瓷器中,阴干,每用小豆大一粒……”

名医李挺在《医学入门》里也提到:“鸦片一名阿芙蓉,即罂粟花未开时,用针刺十数孔,其津自出……”。

生鸦片呈褐色或黑色,有刺激性气味——陈旧的尿味,味很苦。

17世纪初,苏门答腊人发明了吸食熟鸦片的方法,即:将提取的鸦片浆汁煮熟,再滤掉残渣,制成丸子或者与烟草混和成丸,放在竹管里就火吸食。

熟鸦片就是生鸦片经过烧煮和发酵后,制成条状、板片状或块状;其表面光滑柔软,有油腻感,呈棕色或金黄色,通常包装在薄布或塑料纸中。

关于鸦片的吸食方法:将熟鸦片在火上烤炊软后,塞进烟枪的烟锅里,翻转烟锅对准火苗,吸食燃烧产生的烟。

吸毒者吸食时,熟鸦片可发出强烈的香甜气味。

这种吸食鸦片的办法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了乾隆年间,竹管吸食鸦片即烟枪吸食鸦片,在中国已经流行开了。

知道这个原理后,我们就会明白林则徐之所以不用火烧,而改用海水浸泡,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考虑:

一、鸦片的吸食方式就是火烧,因此林则徐如果用火烧鸦片,那就和万民同吸没什么区别了。即便如此,用海水销烟仍然会发出极其难闻的气味:“腥臭上腾,不可向迩,各员绕池巡视,无不掩鼻攒眉,大小文武先后患病者十有余员”。

二、“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看上去轰轰烈烈,但熟鸦片本身就不惧火,焚烧之后的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关于这个担忧,林则徐在奏折〈销化烟土已将及半折〉 中说道 :

“至销毁之方,亦复熟筹屡试。向来用火烧化,伴以桐油,其法未尝不善。第访闻焚过之后,必有残膏余沥,糁入地中,积惯熬煎之人,竟能掘地取之,十得二三,是流毒仍难尽绝。臣等广咨博采,知鸦最忌者二物,一曰盐卤,二曰石灰”。

也就是说,焚烧鸦片之后会有“十得二三”的“残膏余沥”,会给不法之徒用来重新销售食用。

所以,林则徐多方访查并且试验后,决心采用“海水浸化法”。原理就是海水含有大量NaCl,烟土被盐水浸泡后是降低了稳定性,生石灰遇水产生大量热,使烟土快速溶解,最后排到海中彻底销毁。

当时,在广东的外国人很多不信中国人可以把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于是让外国人进入销烟现场,实地观看销烟方法。

事后,传教士裨治文在任职的《中国丛报》中记述:

我们已经反复检查销化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会比执行这项任务更加忠实的了。

然而,无论多么细致的销烟办法,无论外国人多么夸赞,并不能阻止英国人武力威胁下带来的鸦片贸易合法化。

所以,鸦片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在于大清朝腐败落后的体制和贫困凋零的综合国力。

这才是百年中国积贫积弱的悲哀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