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髮展,更多家長都採用溫柔的方法教育孩子,大多都是口頭教育,之前的“棍幫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觀念也被摒棄,只要是父母採取了粗暴的教育方法,就會聽到一大批來自社會譴責的聲音,“你為什麼要打孩子”、“打孩子是犯法的”等等。

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都在告訴家長,打罵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正是這種層出不窮的溫柔的教育法,讓更多家庭的“好孩子”變成了“熊孩子”,家長無計可施,但卻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熊孩子高空扔15個啤酒瓶被爸媽暴打。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個熊孩子淘氣,從28樓向樓下連續扔了15個啤酒瓶,所幸的是沒有人受傷。此事一出,很多網友都認為,這孩子的家長肯定也會包庇孩子,以“孩子小不懂事”為藉口處理這件事。但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他們的處理方式讓大家倍感意外,他們並沒有偏袒自己的兒子,而是馬上在業主群裡公開向業主們道歉,做出了檢討,並且還發出了打孩子的照片,並表示孩子已經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教育。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該打就得打,讓孩子感受敬和畏

孩子父母的做法,並沒有受到大眾的指責,而是叫好聲一片,大家都認為這對父母的處理方式得當,熊孩子就要受到懲罰,不然不長記性。

李玫瑾教授闡述“棍棒教育”,讓孩子懂得敬和畏!

李玫瑾在一檔節目中明確地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能只給予愛,還要讓孩子懂得敬和畏,當孩子觸碰了底線,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嚴懲,讓他一次長記性,知道了害怕和畏懼,這才是最好的保護孩子的方式。李玫瑾教授回憶:自己小時候就受到過這種“棍棒教育”,被父母追著滿院子打,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影響她的心理健康發展,因為一個家庭中,也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先有“怕”,後有“敬”。李玫瑾教授所表達的,不是支持父母可以隨意地打罵孩子,但也並非不能打,而是要視情況而定,當孩子犯了“大錯”觸及底線時,“棍棒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