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嗩吶,原名蘇奈爾,清初從我國西部傳入,俗名撒喇子,又名哩爾喇。嗩吶原為達官顯貴、富家豪紳所獨據,後與川劇鑼鼓、胡琴合樂,逐漸進入平常百姓家,成為獨具風格的民間藝術。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集文化性、藝術性、趣味性、經濟性為一體,雅俗共賞,既是文化遺產,又是新興的文化產業。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及改革開放,丹稜嗩吶的傳承發展都打上了深深的歷史烙印,見證了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發展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而丹稜民間嗩吶博大精深,是中國民間嗩吶南派支系之一,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和鄉土氣息,俗稱“撒喇子”、“哩兒喇”、“喇叭”等,音質純樸,或高亢如歌,或詼諧打趣,或如泣如訴,極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是一種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2003年至2011年丹稜縣連續三屆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7年,丹稜民間嗩吶被列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日,記者採訪了丹稜唯一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嗩吶)楊家文,聽聽這位有著“嗩吶總教練”美譽的傳承人講述丹稜嗩吶的前世今生。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楊家文正在發哨片~

開門見山,記者表明來意後,楊家文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著丹稜嗩吶。

“丹稜嗩吶至今,歷經了一百六十多年六代傳承人的艱辛努力。”楊家文說,嗩吶是人們以嗩吶這種民間樂器為表演手段,以農村婚喪嫁娶、喬遷生辰、節日慶典為表演平臺,以吹奏民間曲牌為表演形式,展現農閒時節人們休閒生活的一種傳統文化。而丹稜嗩吶曲牌以川劇韻律為基礎,分為《節節高》《接送調》《公堂曲》三大類共100多首曲牌,分別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段演奏,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楊家文介紹嗩吶的用途。

談話間,楊家文拿出放在辦公室一角的嗩吶放置袋,將哨子放入溫水(俗稱“發哨子”)後,隨手拿起嗩吶,吹奏一首明快的紅事曲調。

一時興起,他拿出嗩吶取出曲目,在大小嗩吶間轉換,一時歡快輕盈,一時低沉溫婉,讓人耳目一新。

楊家文現場吹嗩吶。

記者見到,楊家文隨身攜帶的嗩吶放置袋內,裝有8個大小規格不同的嗩吶,他取出部件,向記者一一介紹。一般嗩吶分5個固件,嗩吶碗、嗩吶杆、嗩吶芯、氣盤、哨片。大小嗩吶指法和吹法一樣,只有高音和音色的不同。“嗩吶越小越難吹,越大越輕鬆。”楊家文表示,一般吹嗩吶都是多人合作,有高、低音之分,高音嗩吶適合紅事,低音嗩吶適合白事。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楊家文展示嗩吶固件並介紹功能。

丹稜嗩吶也有很多基本特徵。楊家文介紹到,一般在婚喪嫁娶場合表演時,一般以5—6人為一個嗩吶班進行演奏,一正一副兩個嗩吶手或一正兩副三個嗩吶手吹奏,2—3人以鑼、鼓、鑔、鐺等打擊樂配合,聲音洪亮,場面熱鬧,稱為大吹打。有時以一隻小嗩吶吹奏,兩把胡琴一隻笛子伴奏,用鐺、鑔、勾鑼、梆子等打擊樂配合,旋律悠揚,節奏輕快,稱為小吹打。遇節日、慶典場合表演時,常常以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名嗩吶手集體吹奏,用大羅、大鈸、震天鼓等眾多打擊樂配合,或集體演奏,或編隊巡遊,場面氣勢恢宏,聲應四面八方。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城市文明的逐步滲入,丹稜嗩吶漸漸失去了農村市場,第六代傳人急劇減少,丹稜嗩吶面臨失傳的危險。丹稜縣為了弘揚傳統民間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使丹稜民間嗩吶這一優秀的民間文化得以繼續傳承發展。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楊家文也身體力行推廣非遺。節假日,他會下鄉吹嗩吶,宣傳推廣嗩吶文化,他覺得嗩吶的根始終在農村,要服務好群眾,才有嗩吶傳承的土壤。

為了讓嗩吶更好的傳承,鼓勵年輕人學習嗩吶,他也不定期到學校開展嗩吶的講解,讓學生從小受薰陶,喜歡愛上嗩吶這門非遺。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審核:周華

丹稜嗩吶:傳承百年非遺 守護文化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