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最好吃的面条在哪里?为什么?

用户103869315335


面条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个很有趣的事儿,凡喜食面条的地区,一定是北方饮食文化的遗存,或者受北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面饭与米饭同地理分界线一样,经纬分明。大致讲来,习惯了重庆小面的人到苏州去,肯定不习惯清得见底的苏式汤面,不管苏州人如何热爱自己的面条文化,反之亦然。

同样,叫东北吃惯了带麦香手工面条的人,食用苏杭机压面条,也不习惯。所以,面条有着天然的地域特征。例如湖南、广东、广西、云贵地区的人,喜食米粉,吃面不是绝对选项,而对川渝地区而言,面条是绝对选项。

兰州拉面虽是遍地开店,但却不会象兰州人一样,一日三餐以拉面果腹都行。宜宾的燃面,离开了宜宾市界就再也找不回干香软辣的感觉。小面也一样,离开重庆,神魂俱灭。所以,很难评价某一种面条能被全国所有人喜欢。

广东人吃面喜欢竹升面,用鸭蛋合面,再用竹筒反复翻压,最后用刀切成丝,煮出来的面条爽滑弹口,配上大地鱼与龙骨煲的面汤,极其鲜美。但也只有广东人有这样的耐心来经营美食,出了广东就再无竹升面了。

湖南人的煮面条很硬,与汤粉比较,一硬一软都相得宜彰,佐些酸豆角、大蒜、剁椒与带丝,竟也窃喜不止,汤鲜味浓,是别处享用不到的味道。

如果论精细,当首推苏州。浇头花色繁多,不管是虾仁、鳝背、猪肝、大排、大肉、腰片,一轮吃完,一个月就过去了,且大多现炒,配上细如银针的姜丝、均匀的葱花,浓郁的酱香汤,吃完面条,再慢慢地把汤喝干净,嗯、很满足!

重庆的面对比苏州而言,宛如郭靖与黄蓉,一勺红油、一勺猪油、一勺蒜水、一勺酱油就构成了小面的基味,粗暴简单又不失大侠品格。苏式面条的温柔宛转,小巧而又精致,但又是满满的爱!


嗨Frank


多情自来。回题主第一个描述,中国没有四大面,但有五大面,更出名是商务部和饭店协会评出的中国十大面。回题主第二个描述重庆小面的崛起,此面跨出山城完全拜江苏卫视重庆籍光头孟非所赐,观点老王后述。回题主第三个描述,中国最好吃的面条在新疆,不为什么,吃了就知道。



国内评选出来的十大面,除了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北京炸酱面能入大众法眼之外,其他六个面也就如此而已罢了,很稀松平常。



兰州牛肉面和河南烩面需要面条拉制,特别是前者制面的技术层次,就是放在全球来看,也是面条制作的最高等级,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拉面不仅是技术,还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



河南烩面强调的烩菜搭配和鲜白羊汤,其实,烩面的面劲道层次并不高,热汤盖浇,吃的就是烩菜,宽面片沉浸热汤,很容易被烩菜羊汤喧宾夺主。



刀削面采用的是削制法,他的制作技术层级并不是很高,但不失为一款强大的美味面条,特别是刀削汤面,做的好,爽滑可口,汤浓面美,又不失嚼劲!炒刀削的吃法其实比不上浇汤汤吃法,只有汤食,才能最大发挥刀削面优势。



北京炸酱面是紧爷最爱,不得不说其吃面还是非常有品味的。炸酱面强调的是手擀面,一般来说可归结为冷面范畴,酱料,黄瓜丝等各种码放,可以说面劲道,又酱香,还清爽!也是大汉民族最正统的面条之一!



接着说重庆小面,它在山城人见人爱,不知道的没吃过以为就是汤挂面,

没啥特别之处,确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老王吃的不多,多年前在重庆凯旋门吃过,没有特别的记忆,红油,重麻辣,仿佛机器细面里,就是放了空心菜,一碗论两卖的汤面。



它的大热,全都是孟非惹的祸,绝对的名人效应,不过孟非吃面确实有品味,他把新疆拌面排进了中国十大面,值得击节赞叹。



最后说说中国最好吃的面吧,老王在问答已经不下于五十次抒发感慨了!中国最好吃面就是新疆拌面了,为什么呢?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之前评出的十大面,大多数就像当下各种流行选秀歌手,几乎没有特别的地方,不太亮眼,即使有好音乐出来,单曲循环几十遍也就腻歪了。



新疆拌面就像国内唯一的灵魂歌手帕尔哈提,低调,不作,歌声深沉,直入灵魂,每天不多练习歌唱,防止唱滥了,一出口韵味无穷。新疆拌面就是这样的感觉,一吃,不可阻挡!再吃,心神荡漾!三吃,终生难忘!


楼兰餐厅老王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其实从小比较喜欢吃米饭,毕竟配菜相对面食丰富,而且自家又产水稻,便喜米而厌面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离开父母到县城上高中,为了节省开支,减轻父母的负担,面对色香味俱丰的米饭,我选择了放弃,那三年一碟子满满的炒拉条子,状如小细筷子的面,配以新鲜时蔬,翻炒以食。陪了我整整三年。其中最奢侈的是,朋友生日,破天荒:砸锅买铁吃了顿米饭,点了两道莱,八碗米饭,外加两瓶冰峰。直呼过瘾。😂😂😂😂大学有生活补助,日子也宽裕了不少,但依旧倾向于吃米,而非面。曾自诩:三餐米饭不嫌愁。直到有次南下,到广州,天天的靓汤,顿顿的米饭。以至难咽。漫步在熙攘的街道上,天啊,拉面,有救了。直奔,快咽。忍着没掉泪。看着光光的碟子,我笑了,咱真正的北方人,真正的西安人。不能没有面。时至今日,隔三岔五要么到熟识的面馆吃碗油泼面,要么自己自做自吃,就上几颗蒜,那种简单纯粹,粗犷洒脱,就是真正的西北爷们。😂🤔


雨秦岭


面条好吃不好吃,要看各人的口味,而且和特定地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比方说,重庆小面口味偏辣,不习惯吃辣的人就不喜欢。北方面条一般都偏咸,口味重,南方人也不习惯。江苏苏南一带,昆山奥灶面为例,口味清淡鲜甜,北方人一般又不习惯。广东竹升面更加清淡,以海鲜等为浇头,又是一种风味。

所以,每当媒体出来评选所谓“十大面条”之类的消息报道时,我都感到可笑,“吃”讲究的是口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口味。硬是要评出一个人人皆喜欢的食品,未免太牵强。尤其是面条!

武汉人喜欢“热干面”,河南人喜欢“烩面”,上海人喜欢“葱油面”,不一而足,没有必要非要说中国那么大的国土,就有“十大面条”,好像除了这“十大面条”就没有好吃的面条了,荒唐!


boulder1


吃面,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再随意不过的事,在陕西却近乎一种仪式。陕西乡党回家后一定要咥上一碗面,过生日一定要咥上一碗面,招待外地朋友一定要咥上一碗面。

陕西人实在又豪爽的性格,与面条是天生一对。面条虽然简单,但是管饱,吃进肚里最实在。筋道的面条,火辣的油泼辣子,不是爽利人,吃不出个中滋味。

陕西是面食者天堂,可我们常说的陕西面,其实更多的是关中地区的面。在这里,你总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碗面。想吃辣?油泼面。想吃酸?浆水面。想干拌?西府削筋面。想带汤?杨凌蘸水面。嫌面条太长?麻食。嫌面条太普通?麟游血条面。没吃够想带回家?挂面了解一下呗。就算世界上最挑剔的人来了,老陕也有无数种方式堵住他的嘴。

作为吃面星人,陕西人是如何做到如此花样百出的呢?其实,每一样陕西面都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结晶。

1

面从何处来

现在陕西人离不开的小麦,其实是真正的“国际友人”。小麦原生于西亚新月沃地,大约4000年前经西域传入中国。

小麦传入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原因之一,便是惯于粒食的老祖宗们,觉得麦粒嚼起来实在是太费腮帮子了。所以黍(黄米)、粟(小米)这些国货长期霸占餐桌。

▲ 以擀面杖为尺,刀划成面。这种做法称为犁面,是陕西最传统的制面方式之一。

小麦在秦汉时期开始开疆拓土。彼时的陕西,是中国的中心,那么多人吃饭可是天大的事。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有水灾郡种宿麦”,以满足口粮的需求。同时,石磨又送上神助攻。磨成粉的小麦,不仅口感远胜小米、黄米,还可以加水之后做成各种形状。人们开始乐于吃这种外国货。

汤饼,是面条的曾用名。汉朝宫廷里就已有专门制作汤饼的“汤官”。除了吃,汤饼还有验证颜值的作用。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制作汤饼的方法很粗放,直接用手揪一揪、扯一扯即可。时至今日,同样的场景依旧在陕西人的厨房里上演。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人,都会对那一碗油泼面印象深刻。

▲ 油泼辣子,泼辣本辣。

捏住宽面片的两端,手腕轻轻抖动,手臂缓缓张开,面片随着身体的律动慢慢舒展开来,麻利地将之投入翻滚的面锅里,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捞到碗里,一勺火红的秦椒辣面,被热油一激,一缕青烟伴着“滋啦”声腾起,这是最具陕西气息的人间烟火。

▲ 周至饦饦面。图/视觉中国

在陕西周至,有一种面堪称面条界活化石——饦饦面这种面的特别之处在于面剂要经水浸泡,再揪成类似饺子皮的形状。这与1500年前的《齐民要术》里,“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的馎饦制法相差无几。周至以外,揪面片也是最家常的面食之一。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金波见到突然出现的挚友少平,用来款待他的,就是“端回大半脸盆手揪白面片,里面还泡五六个荷包蛋”。面就是这样渗透在陕西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2

安土重迁,造就了陕西面的多样性

▲ 麦收季节的关中平原。图/视觉中国

安土重迁,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农业社会,地就是命。人必须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踏实耕种,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离开。这种思维惯性,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熏陶下形成的。生活在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区,陕西人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这种文化。

如果说汉唐时的关中还带着点首都人民的傲娇浮夸,那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稳定生活则令关中人更显保守。至今,陕西八大怪里还有“姑娘不对外”的说法。是啊,在关中人眼中,哪里还有比这八百里秦川更亲切的地方呢?

▲ 航拍麦收时的秦川大地。图/视觉中国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促成了陕西人对面的执着。民国元老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在南京担任监察院长的他,平日里少不了应酬。有一次,于右任应约赴宴,主人家自然免不了叮嘱厨师,要投其所好、精心准备。厨师当然不敢怠慢,为他特意上了一碗面条。结果于右任吃了之后直问有没有粗一点的?厨师只好给他下了一碗比筷子还粗的面条。于右任这下吃得十分高兴,却引得厨师直骂他是乡巴佬。生性豁达的于右任,在吃面这件事上,也会钻牛角尖。

▲ 电视剧《白鹿原》中的吃面场景。就是这又宽又长,筋道可口的面条,才最对陕西人的胃口。

陕西人对家乡土地、家乡味的热爱,造就了独特的关中文化。陕西人脾气执拗,每个小地方都坚持自己的嗜好,最后的结果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特点,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样口味。

臊子面,最让陕西人欲罢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体现陕西面的多种多样。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陕西,肉丁炒的浇头统称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面,当属西府臊子面。吃面在关中西府人眼里丝毫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吃起来得酸、辣、香。九九归一,恪守这九字诀,才能吃到一碗纯粹的西府臊子面。

▲ 一口香,精致版臊子面,汤色红亮,配菜五彩斑斓,味道最是醇厚。关中大汉怕是要吃三十碗才能饱。图/视觉中国

在关中西府,臊子面是个大家族。除了最为外地人所知的岐山臊子面,凤翔、扶风等地的臊子面都不甘示弱。扶风臊子面不带辣,凤翔臊子面倒是和岐山类似,可是在凤翔,东乡和西乡还有不同,东乡揽臊子(炒制臊子)要用油,西乡则不用。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还是一口香,海碗宽汤,面却只有一口,面条饱蘸汤汁,香浓馥郁,一口入魂。不过吃这面忌讳贪多,必须量力而行,如人吃面,饥饱自知。

▲ biangbiang面,世界上名字最复杂的面。

名副其实的臊子面之外,biangbiang面也能算作臊子面。这种名字极其复杂的面,以裤带面为基础,加上臊子、炒蔬菜、西红柿鸡蛋卤,以油泼辣子收尾点睛。比起单纯的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爱得多,也更能被陕西以外的人接受。

▲ biang字的写法有专门的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简直能称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里三个盘如姑娘发髻般的面条疙瘩,搭配分装三个小碗里的辣子、臊子和酸汤,一面三吃,风情万种。

▲ 三原疙瘩面。辣椒臊子干拌、酸汤面、酸汤臊子面,一面三吃,满足吃面人的所有想象。图/视觉中国

3

吃面,是对季节的尊重

▲ 陕西凉皮。去暑的良方。

中国人最崇尚自然,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唐朝,关中地区人口爆炸,为了嗷嗷待哺的几百万张嘴,朝廷开始大力推进小麦和粟的轮种。秋季种冬小麦,夏季收获,之后播种粟,秋末收获。这种充分利用农时的两年三熟制,协助小麦向关中主食霸主的宝座又进了一步。

这种对于季节的极致掌握,也体现在吃面的习惯上。夏季冬小麦收获,新麦散发着让人难以拒绝的香气,这是吃面的最佳时间。夏天的高温让人萎靡,这时,吃一碗凉面,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解暑。

▲ 现在在陕西颇受欢迎的菠菜面,与唐朝人喜爱的槐叶冷淘异曲同工。

据《唐六典·光禄寺》记载,大唐宫廷内,

“冬月则加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凉面的雏形,当时最受人欢迎的是槐叶冷淘,也就是用槐叶汁和面制成的面条。杜甫更是专门写诗称赞槐叶冷淘“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街头售卖的凉皮。

陕西人的夏天少不了凉皮。

清凉酸辣的凉皮,既解暑,又开胃。前人对面的了解,在凉皮上展现地淋漓尽致。和好的面团在水里洗,洗掉的淀粉即是凉皮的原料,而瘦身后的面团,便是面筋了。淀粉糊摊平蒸熟,面筋或蒸或煮,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味。原本爽滑筋道的面条,被一分为二,没有任何割裂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层次。

▲ 汉中浆水面。

如果想让更加偏爱米饭的陕南人加入面条党,浆水面应该是最好的“诱饵”。浆水面在西北各省都很常见,酸辣清爽的口感,最适合炎热的夏天。制作浆水面,肯定少不了浆水,这浆水实际上是蔬菜(芥菜、芹菜、雪里蕻皆可)加面汤和酵母发酵而成的酸水。中国人最擅长利用发酵来制作美食。时间催化带来的乳酸,能够很好地引发食欲。在食材匮乏的古代,尤其是在酷热的盛夏,这种酸味是不可多得的调剂。

4

陕西人,早已打通吃面的任督二脉

中国人对古法、传统的尊崇,近乎于偏执,认为经验是成败的关键。吃面这种日常活动,自然也充满了生活的经验。面好吃,和面麻烦,如何延长面条保质期,省去这种麻烦,陕西人早有心得。

在陕西,人们深知水是让面粉七十二变的不二法门。每一个熟练的陕西主妇,都深谙制面之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尴尬,绝不会出现在她们的厨房里。在她们的经验里,控制水分,就是延长面条保质期的秘诀。

▲ 合阳踅面。预先制成的面条,只需经热水汆烫,再调味即可食用,堪称最早的方便面。

去除面条水分的最佳方法便是借助火的力量。调好的面糊在鏊子里烙成煎饼状,再切制成面,这样做出的面条,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数日不坏。陕西的礼泉烙面合阳踅所用的面条,都是如此制成。干制的面条,只需要加热水浇烫,再调上佐料即可,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这不就是最早的方便面嘛。

▲ 切制踅面。相传,踅面为淮阴侯韩信统兵打仗时的军粮,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比起烙面与踅面的偏安一隅,挂面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挂面并不由陕西人垄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陕西干燥的气候,为挂面提供了最好的栖息地。制作手工挂面,最重要的是对于天气和面条特性的感知,如果没有几十年经验,绝难做到游刃有余。挂面既容易储藏,又便于携带,这对于当年出门在外的面食党们,是巨大的福音了。

▲ 图为挂面制作中划面的步骤。挂面是中国人对天气物候、面条特性深刻理解的产物,充满经验的智慧。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是农业社会主食制作顶级水平的代表。图/视觉中国

古人不会懂得面筋蛋白、氧化这些充满科学意味的名词。他们只是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失败中,找到了最佳方法。经验与传承,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核心,所谓秘诀,归根结底是一辈一辈的口耳相传。陕西面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绝佳例证。对陕西人来说,最好吃的那碗面永远是妈妈做的,因为那是姥姥教给妈妈的。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自己最爱的那碗面说吧说吧,在留言区里使劲说~看看谁说得最诱人~

文丨伊森

参考资料丨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何炳棣《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

王子辉《从饼出“三辅”说到面始于秦》

阎艳《古代“汤饼”及其文化意义》

朱平《民国范儿》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赵旭东、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

本文图片源自视觉中国、网络

🕗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南阳|山东|义乌|贵安|建水|安康|南昌|湛江

物产美食

糯米饭|春笋|湖南米粉|蕨菜|青团|菌子|红膏呛蟹

匠人手艺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作者”,获取相关信息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工 作 机 会|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相关信息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哈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名地道的老陕。陕西的面食可谓色香味俱全,也颇为讲究,就那简单的油泼面来说,面要和劲道,口感才爽口,加上本地特有的红线线辣椒,醇香的菜籽油烧热一泼~滋啦啦啦……满屋飘香!

当然,酸辣鱼的臊子面,薄劲光的棍棍面,营养丰富的烩面、麻什、羊肉面……正值中午,我饿咧








范旅行


说到我国好吃的面条,其实数量种类还是蛮多的,像今天我国大部分的北方地区,人们都是爱吃面条的,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当地比较特色的面条,尤其是今天的陕西,山西和河南这几个地方,好吃的面条尤其的多,像河南郑州的烩面就是一个。

除了烩面以外,还有就是今天的陕西地区,好吃的面条数量也是挺多的,像我们爱吃的油泼面,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洋芋搅团,还有陕西地区比较特色的刀削面,吃起来的话,味道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过要说哪儿的面条好吃,我感觉还是家乡的更好吃。



中国地大物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觉的自己最喜欢的就是自己最好吃的,我是北方人,偏偏最喜欢吃潮州的海鲜捞面。最简单的调料,最难忘怀的滋味。不像重庆小面辣椒和油料堆出来腻歪味,还有新疆地区的大盘鸡拌面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商丘身边事儿


在家里!妈妈做的手擀面。

每当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到路旁手擀面招牌的饭馆都要去尝一尝,但总吃不到在农村老家妈妈做的手擀面的味道,也许是感觉,也许是做法,反正就觉得老妈做的手擀面是最好吃的,。每次回家妈妈都是问我吃什么,我每次也是一样的回答:手擀面


山东大实在


中国最好吃的无疑是广州的竹升面。广州竹升面起源于江南地区的坐杠面,明末清初,江南百姓很多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岭南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江南的面文化,后经发展,在坐杠面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以全鸭蛋和面,配以大地鱼熬煮的高汤,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竹升面。竹升面劲道爽滑,汤鲜味美。论面条劲道,以劲道见长的北方面都要被吊打。


火研真真


最好吃的面食在我们老家山西~拉面、角片、擀面、炒饼、撸面、饸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