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一个爱玩史的靓仔


两京制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存在,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经历了汉、隋唐和宋等朝代的发展。但是明朝的两京制和之前的相比是有所创新的,这就是它在南京和北京各设有一套中央行政机构,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两个朝廷。那么两京两个朝廷是否会造成朝廷的混乱呢?

明朝两京制是如何确立的

明朝建国之初,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下诏将金陵定为南京,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定为北京。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又出于私心,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定为中都,这样就形成了两京一都的格局

可是,南京虽然地势形胜,但毕竟偏安一隅。在明朝建国之前尚可作为指挥中心,进能征伐四方,夺取天下,退能据守长江天险,是符合当时战争的形势的。可统一全国以后,金陵的位置无法统筹全国布局,所以朱元璋并不能完全满意。所以,他又将大梁和凤阳定为北京和中都,弥补南京的不足,作为都城的备选项。

凤阳完全是因为太祖的家乡才被纳入考虑范围内的,它地域封闭、资源匮乏、灾害频发,显然不适合作为都城。大梁作为宋代的古都,在位置上相比偏北,只是期望作为控制北方的一种权宜之策,当时四面受敌,也不适合作为都城。相比之下还是南京更适合作为都城,所以最终两京一都的格局瓦解,南京的都城地位正式确立的下来。

后来也考察过西安、洛阳、北平这些地方,但是这个时候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也老了,对此事力不从心。何况当时的南京占据着人口和经济优势,北方又有藩王镇守,一切都很安定,朱元璋不想折腾了,定都之事也就告一段落。

之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并未关注都城之事,两京制开始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封王的燕地起兵,从朱允炆手中夺取了帝位。他即位以后,便着手迁都北京。

一是因为他自己的兴王之地是北京,毕竟是夺来的皇位,与正统观念不符,迁都北京能够削弱建文帝的影响,稳固自己的统治。二是北方由于朱棣的大力削藩,造成边防空虚,蒙古残余势力侵扰,边境不宁,定都北京可以亲自镇守边关。三是作为元朝的大都,能够继承元朝版图,建立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天下秩序。

迁都北京后,因为考虑到江南地区的财富,所以还把南京保留着。后来仁宗、宣宗继位时,又对都城的选择造成了反复。这与当时的经济原因还有皇帝的个人情感不无关系。但是最终在英宗继位以后,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才最终确立下来。

两京制下南京和北京关系是怎样的

明代两京和以前的朝代不同的是,南京留都是保留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的,也就意味这存在两个朝廷。要弄清楚会不会造成混乱,就需要我们了解这个制度是怎么运行的,尤其是南京的“朝廷”和北京的朝廷的管辖范围。

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表面上看,他们和北京的机构一样都是中央的,官员也可以叫做京官,但是其实没有实权,还是受到北京的管制和监督的。

留都南京的机构事实上行使的权力只能管南京还有南直隶地区,一般来说其他的地区它是管不到的。他的六部只管南京的事务,实际上相当于地方机构。北京就不一样了,北京的六部掌管着天下各个地方(包括南京和南直隶地区)的事务,所以在机构管辖上南京就受到北京的制约。

再者,南京机构是没有决策权的,他的奏章要先给北京的相关机构看了,然后才能给皇帝,皇帝审核通过才下诏让南京的机构去执行。所以南京事实上权力很有限,政令主要是由北京来出。

另外,南京和北京的地位也存在差别。从两京制确立开始,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就已经被北京取代了。南京的官员没有什么职权,整日比较清闲。所以明朝官吏都把南京官看作是闲职,谁要是调任了南京,那就是被贬官了。南京也成了明朝中后期权力斗争中被排挤的官员的去处。

但是南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之所以保留南京,也是因为它还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最显著的就是它经济中心的地位,因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远高于北方。

南京作为留都承担着发展江南的经济、征收赋税的重任。但这些都不足以威胁经过长期建设的都城北京的地位。

作为备选都城,或可在北京城受到入侵时作为临时都城,可以作为抗击倭寇的指挥中心,接纳移民以及外放的北京官员等等。起到对北京都城功能的补充作用。

总结

总之,明代的两京的设置并不会造成朝政上的混乱。概括起来原因如下:

1、南京和北京的行政机构管辖范围不同。北京的机构管辖全国范围的事务,包括南京在内,而南京则只能管南京以及南直隶地区,二者类似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南京和北京的权力大小不同,是一种上下隶属关系。南京的奏折需要北京机构以及皇帝的批准方可执行,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3、南京的象征性意义更大,但也承担着一定的职责。相比于北京官员,南京官员更加清闲;北京作为主要的行政中心,而南京只是辅助作用,对北京的地位构不成威胁。

但两京制却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南京的建设和机构设置以及官员供养造成了财政负担,留都官员违法乱纪、结党营私也给明朝统治带来隐患。这些都是当初明朝统治者建立两京制度所未预料到的。


青衫隐逸


明朝原本只有一个京师,就是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将自己原来的封地北平改为北京,在北京设立行在六部,成为明朝两京制度的雏形,但是整个永乐年间,京师一直是南京,北京称为行在。到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朱祁镇正式下令北京为京师,南京保留,明朝正式形成南北两京制度,南北两京都设立六部等中央机构,但最高决策权在北京的皇帝手里,以确保政令统一。

通常人们认为,此后的南京六部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其实不然。南京六部等机构虽然不如北京六部那么繁忙,但是也有不少工作可做。主要有这么几项工作:

1.南京周遭的南直隶15个府和3个州,没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这些地区直接归南京的六部管辖。

2.南京地区的官员考核由南京吏部负责,报皇帝裁决,无需经过北京的吏部。

3.南京地区的司法工作由南京的刑部负责,北京的刑部不得干涉。

4.南京的工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公共工程建设。

5.南京的户部负责南京地区的钱粮税收,户口管理,南粮北运的漕运有关工作,等等。

6.南京的礼部相对弱化,因为明英宗以后,明朝皇帝只有正德皇帝来过南京,南京礼部平常事情不多,不过明孝陵、朱元璋的祖陵还是由南京礼部负责。

总的来说,南京六部管理南直隶的15个府和3个州的行政、司法、军事等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是一个小朝廷。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分工明确,倒也相安无事。别看南直隶那些地方不大,但是都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加上南京气候比北京好,所以在南京的官员也乐得自在。


坐看东南了


明朝确实是两京制度,因为明朝的时候朱棣拿了江山以后,虽然从朱允炆的手上把这皇帝的位置给夺回来,但事实上南京还是朱元璋称帝的地方,也相当于是整个大明王朝的龙脉之地,所以对于朱棣来讲,他不至于放着大不为的风险,把南京的京直接给废掉,所以他在迁都北京之后依然保留了南京作为整个大明王朝首府这样一个地位。

这也是历史上面第一次出现南京和北京并立的这样一个情况,日前要么南京叫做南京的时候,北京市有其他的名字,要么北京叫做北京的时候,南京有其他的名字。

但事实上大家也都清楚,虽然朱棣保留了南京是大明王朝首府这样的地位,不是我们要明白的,就是作为整个大明王朝真正的首脑。皇帝就在北京城,讲一句实话,皇帝住在哪里?哪个地方就是首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为什么这么讲?皇帝是整个大明王朝的中心,所有人都围绕着一个皇帝转,而整个明朝的中央机构也必须得待在皇帝的身边,所以皇帝无论住在哪里,哪个地方就是明朝的首辅。

至于说在南京设立另外一套中央系统,那猪弟除非嫌自己脑袋不够大,否则两个朝廷两套行政班底他皇帝就只有一个,难不成天天在南京和北京之间飞奔啊?那这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讲这钱都还不如不签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就是你就不要知道明成祖朱棣承认明朝两京制度,知道了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这种历史知识如果知道多了,反倒有一些混淆正经的知识,看法多了,那问题也就多了,那问题多什么乱七八糟的思想也就有了。

大明王朝的时候,你看皇帝就算多少年不上朝,是只要一出深宫大院往朝堂上面一坐,哪个大臣敢造次?哪个宦官敢摆眼色?皇帝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真正实权拥有着,而且是唯一的那种,朱元璋做到了公正的中央集权,杜玲在中央唯一一个可以制衡皇帝权力,宰相都被朱元璋给搞定了,那谁还敢另立中央啊?这简直就是找死啊!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南京城的这个南京城的皇宫设置了一批管理机构以外,其他的所有机构全部签到了北京城,而南京设立的并不是一个中央政府,是一个管理这个地区地方政府,二者之间虽然名义上面评级,但事实上南京还是必须要听北京的命令。


漩涡鸣人yy


南京虽有各部衙门,但无实权。其实只要崇祯南迁,南京有现成的统治机构,皇帝一到马上可以废掉北京各部,将职权转到南京去。

崇祯非要与北京共存亡也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


周方851


明朝两京制度不是独创,在明之前已有过多次。在辽,金,乃至元都有双京制服乃至多处。

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创大明王朝基业。而后朱棣夺位,迁都北京,南京变成副都。

朱棣选择定都北京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1)当时大明虽有天下几十年余,然元残余势力仍然强大,北部作为残元攻击的首冲地带,天子坐镇势必士气慢慢,且离作战区域进,粮草辎重转运也比较方便。

2)当时南京作为帝都经营多年,朱棣蕃地开始在南京,把首都搬到自己熟悉的地区,保证了安全。同时也带动了北方地区经济发展。

3)虽说南京也是副都,但实际政令皆出自北京,南京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因为是太祖开创的基业。


莫名山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


两京制的起因。

明成祖朱棣时期,当时的北元在北方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为了更好的扫除北方元军,巩固国防,朱棣当政后期决定迁都北京,决定天子守国门,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由此形成了明朝特有的两京制,南京是两京制度下的陪都,
南京城留守官员职能转变

南京在作为陪都,其保留了一整套与北京朝廷完全相符的官僚政府体系机构,《宗人府,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翰林院,五府,六部》,南京由太子监国,

这些机构虽然完备,却没有实权,只做备用,太子也只能处理一些南京的日常政务,【意在北京若有不测,南京政府可随时接管全国】,

为了不使两京之间发生冲突,还分别设立了两个直隶机构【顺天府和应天府】来管辖,

明宣化年间在【顺天府和应天府】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巡抚制度,由巡抚处理日常事务,南京的一套政府机构权利在次被削弱,巡抚制度的形成,加强和维护了北京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发展,南京陪都的实权重心全部转移到了北京,因受到北京方面的制约,南京朝廷有的职权部门常年不满编满员,都是一些散人,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明朝的两个朝廷不会因权利和政策的不同而发生矛盾,

明朝末年,
崇祯皇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朝廷迅速接管全国,【史称南明小朝廷】同李自成,满清八旗形成对抗之势,


纵横中国通史


明朝的两京制度,其实跟以前的王朝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作为陪都的南京,虽然保留六部,但是没有权力,就是摆在看。


小小书生说史


唐朝还长安和洛阳,一个政治中心,一个经济中心。

南京感觉更重要的还是象征意义,毕竟老朱在哪呢!

皇帝在哪哪就是政治中心,南京那些官员郁郁不得志或斗争失败养老地,名义上和北京官员平级,实际上权利不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