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北漂生活秀


我认为尽管“朱”“余”均为文学大师,但就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余更技高一筹。我是比较支持余的“朱文的比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这一评论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不妨举例来看看。

1.朱之比喻大都直接浅白,缺乏新意,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略显平庸之感。而余在用比喻时更为含蓄,新颖,更富有想象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11句用了14个比喻。比如,将“荷叶”比喻为“亭亭的舞女的裙”;将“白花”比喻为“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将“月光”比喻为“流水”;将“青雾”比喻成“牛乳”和“笼着轻纱的梦”;将灌木落下的“黑影”比喻为“鬼一般”……这些明喻用得毫无新意,朱所想到的“喻体”跟普通人想到的也差不多,甚至不乏像小学生一样将“脸蛋”比喻为“苹果”一般的例子。

朱在文中较为出色的比喻,一个是将“缕缕清香”比喻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另一个是将“灯光”比喻为“渴睡人的眼”。但无论明喻暗喻,与余光中的相比,仍逊色不少。


余的《乡愁》共88字,用了4个暗喻: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结合前头的量词和叠词搭配,令人拍案叫绝,这确实是常人难以想到的!

2.朱余都追求朴素的文风,但朱之文读起来有一种阴郁之感,这或许与创作背景有关。而余文读来思路清晰,语气坚定,令人眼明气畅。

无论是《乡愁》,还是《白玉苦瓜》,余的表意果断,立场坚定,阳气十足。哪怕是在《等你,在雨中》这样委婉的诗中,仍不乏新奇和想象力: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当然,人各有所长,朱以散文见长,余以诗歌见长。一位散文家去跟一位诗人比想象力,或许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单论比喻,我认为余光中的水平更高。

(以上仅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乡村解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的脑海里立刻闪现出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优美画面。这么优雅的比喻,是真正的经典传世之作啊!怎么能说“比喻很多,未见出色”呢?

我不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的这句话的?但是透过他的这句话,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几十年山西老陈醋”,刚开坛时的那种味道!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深深的妒意:怎么我就写不出这么优美的文字呢?


临时客


我没有找到批评过的出处!都是很好的文学大师,都带给了我们那么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是两个优秀的文化学者,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仰!!!


电极光速


余先生,不料你的见识竟平庸到可以做散文。怎么样?这个比喻出彩吗?

余先生批评朱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譬喻流于平庸,就算他没有说错。但这种识见本身却是平庸的。

因为,文学理论认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当然难臻上乘。但是,一味好奇务新,也不一定出彩,反而可能又成新病。进退维谷,是谓两难。

先把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温习一番: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为“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在今日有负面效果,似乎多虑了。其实这个比喻颇有些不平庸。“叶子出水很高”,说明这是一件超短裙,在文章恬淡的格调中,此喻却带有几分俏皮,正是大家手笔。说“舞女的裙”在今日有负面效果,这是很奇怪的议论,即使道学冬烘先生,大约也不会如此迂谬的。况且,人家朱先生是以前写的,即使今日不宜,也不必苛责。

以为“出浴的美人”这个比喻“艳俗”,也是庸腐之见。某些人一见“浴”、“美人”这类词语,就横加指斥,难道是产生了某些不雅的联想?其实,这是一个常用的比喻,比如咏《海棠花》的诗句:“雨过温泉浴妃子”。《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成“出浴的美人”,我想到的景致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很美。

以为一物三喻,太杂,焦点不准,更是荒腔走板。《荷塘月色》连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三喻,并不是随意乱喻,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描写荷花。“明珠”是说形状珠圆玉润,“星星”是说色泽晶莹闪烁,“出浴的美人”则是说风姿自然清新。

用丰富的比喻来描述事物,是悠久的文学传统。比如《诗经》连用镜、石、席三物来喻“我心”。庄子、“起衰公”韩愈等也喜欢连用比喻。更有甚者如苏轼坡仙,《百步洪》诗四句中竟用了七种形象来喻拟:“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钱钟书大师说,这种多方譬喻,“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当然,出彩的比喻确实难寻。比如千年以来,形容女子身段的柔美,下笔就是“杨柳腰”。第一个这样喻拟的,值得大赞,久而久之,则沦为平庸。直到《红楼梦》晴雯“水蛇腰”出,才开创出了新局面。容易吗?

高才大情的苏东坡,“雪泥鸿爪”、“西子湖”等大出其彩的著名譬喻,也是在有如神助时才偶一得之,不容易呀。

苏东坡说,好文词,既不能庸旧,又不能尖新。两难之际,怎么办呢?只能这样:“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八个字,说了只当没说。大约也只有坡仙这种千年一遇级别的大佬,才做得到。

总之,出彩的譬喻,偶然能整出一个来,就谢天谢地了。苛求文章中的比喻个个都要无比精彩,显然是不讲道理。


莫安排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查看原文,原文中余光中先生是如何评价朱自清的。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是文人相轻还是真正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公认的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美文,脍炙人口,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中学时代就让圈粉无数。可是美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三十年前却不以为然,不仅对《荷塘月色》多家否定,尤其是文章中几个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妙喻更是大家否定,此文后来转发于《名作欣赏》杂志,引起激烈争鸣。

《名作欣赏》“名作求疵”栏中曾经引起激烈讨论的余光中关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评论的文章,余光中的批评是:“美人出浴”的意境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余光中出生于民国,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时代使然,思想相对保守。总觉得“格调不健康”这个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文艺艺术本来不分家,真正的美文是可以有一些想象的比喻的,这里我不同意余光中说朱自清先生形象俗滥草率的评论。虽然余光中也曾写出《乡愁》这样的经典,但是文无第一,朱自清先生也是一样,虽然朱自清是北大预科的高材生,北大哲学系提前毕业,年纪轻轻在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当主任,两位前辈的文学修养都无可厚非,但是文无第一,人无完人,像《荷塘月色》这样的名作,有瑕疵也正常。

比如,原作中有一段关于荷花的经典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个人认为如从修辞角度讲,前面两个“有”的排比,后面应该只有两个“如”的比喻才相称,可是原作不仅后面有三个“如”,而且第一个是“正如”,接着是“又如”,再后面还是“又如”,但从写作结构讲,最起码也应该换成“还如”才显得语言有变化吧?

所以正如残缺的维纳斯,文学有时候的瑕疵,才成就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精神,但是也不要一味顶礼膜拜,将名家名作说得天花乱坠,要知道,有时候即使“美人出浴”,若是出的不是时候和地点,也是不美的!







小因老师



余光中是戴着马列主义反光镜解读、批判朱自清散文:也不免贻笑大方了!看似——疑似黑色幽默,实则染透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犹如以拜读浩然《金光大道》的神圣的欣赏水平,从而抨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个“马列主义反光镜”,恰好五体投地喝彩扬朔的《茶花赋》与《荔枝蜜》,——扬朔散文达到或吻合了那青葱岁月的极致处:精致的真诚的唯美主义。酷似彩蝶扶摇直上九万里!


九夏涛声


骄情。我是半大老头秋歌,来说两句散。我喜欢的散文:在一个秋天的漆黑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的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这一篇,还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篇是格外的喜欢。至于余光中,我觉得是指手划脚,鸡蛋里挑骨头。表示不服!但是,我必须声明,仅是这篇散文中的余先中骄绪了,之外的余光中,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五零代人有幸读到这么优秀的散文,在我的印象中并不多。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白话的,之前属于上古了,和隔着几个世纪似的,这一篇的脸亲切地靠近我们当代人的心了。优美,亲切,没有距离。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个好的开头。它的意义已经超越它自己的时代。我感觉后来的好的舒情的散文都有它的影子。我不是评论家,但就对散文的熟悉和热爱,表示不服,不接受余光中的批评。最后请余老先生宽怀,,这篇散文的说说之外,您是我最服气的学家作家。就此。


秋歌988


从高中开始,语文老师就教我们,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阅读一部作品。

一、早期的夜总会是在上海形成,上海的舞女最初主要为日本和白俄人充当,20世纪30年代左右,因为舞女收入高,中国女性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早期舞女的素质都相对较高,不但舞要跳得好,而且还要会讲外语,懂西方礼节,还会骑马、游泳、打网球等,就是与客人之间吟诗作对也毫无压力。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创作于1927年7月,正是舞女在外人眼里的形象是高雅唯美收入又高很容易令人心生仰慕的时期。所以用“舞女的裙”来作比喻,出水很高的田田叶子,更显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用后来民国时期的舞厅沦为了“猎艳之所,寻欢之窟”里的舞女来参照解读,自然是牵强附会的延伸阅读了。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刚出浴的女人,自然最美。至于让人联想到了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艳俗场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是说1000个人读《红楼梦》,就有1000个读者眼中的林黛玉吗?要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曾因言情描写甚至被禁过。

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爱不释手是什么样的感觉?爱爱爱不完是什么样的感觉?自然是面面俱到360度无死角了,这样的排比让你喜欢得脚踏实地。



无意冒犯余光中老师纵横捭阖,大家之谈,只是窃以为老师信马由缰之际可能疏忽了这些。


狮子脑壳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尽人皆知,余光中批评其关于荷的比喻,未见高明有流俗之意,真的如此吗?


诚然按余光中所言,朱文中说白莲像明珠像星,又像出浴美人,一物三喻杂而不准,过于滥俗,用今人评判的确不够出彩。

比起余光中写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想象力和肺活量,无疑显得小家子畏手畏脚。

论起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明珠"比起老先生的代表作《乡愁》的暗喻,将乡愁化作明月,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等语句,不知差了几个等级,可诗的语言自应胜过散文的

文学批评本无贬意,余光中作为诗人,文字必求精炼有神,如同模特儿,穿衣自然专业,文采飞扬妙不可言。

然而好文笔如华服,精妙的比喻若配饰,总能锦上添花让人出彩,但文章以意胜形,朱白清的散文纵文笔朴素清淡,如天生丽质者粗布荆钗,不掩其丽质,质朴而亲切。

当年上学读《荷塘月色》,印象最深不过平淡一句:

热闹的是他们,不是我"。作者其时的忧虑,落寞,惆怅之情尽跃纸上,后来听到流行歌词中"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又觉同味也。

《荷塘月色》文字应不算最佳,朱自清最动人的《背影》,几无比喻,亦是如此。而文字最流畅的《匆匆》,排比的隐喻暗喻化无形为有形有趣,反倒是他最好的经典之句:

"太阳他有脚啊,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至于说"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人只有负面的想象,其非脑中只有天上人间?道"美人出浴"更艳俗,难道《大浴女》只有情色?

只是当年的语境不同并非滥俗。朱自清写文那时,舞女还是仙子,小姐为阁楼千金,公主乃皇家豪门,……而今已然染浊,不仅俗且污,众皆避之了。


元元的天下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这种叶子和花中带乳

的颜色,您余光中先生未必能写得出来。

这种像笼着轻纱的梦的优美意境,这样贴

切的比喻,请问余先生您又能换成什么句

子可超越朱自清?请说出来听听,让大家

开开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