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该怎么理解?

易经奇门国学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老子所说的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凡是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都不是老子所要讲的道。

是,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意思。

道,广大无边,又无处不在。

如果,将形而上的道落实下来,是我们的德。但,道不仅仅是指我们的德,德只是道包含的一部分。

陈鼓应解释道是这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 道是一,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是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并且运动时,会回到原来的起点,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道的作用,是柔弱(柔弱胜刚强。因为,刚易折,物壮则老,物极必反)。

2……

周文王的卦辞是,孔子所撰写,是儒家思想所在。它这样解释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说,道是事物的两个面。

如果,想很好的知道,什么是道?得读读儒释道,然后贯通。他们说的是一回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一。

孔子伸一根手指,曾子说“唯也,一”。

老子说“道,生一”。

愿帮到你。



天山雪莲开满山


《道德经》里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认为应该这样的理解:“道”可以名为“道”,但它有质的规定性,“非常人之所谓道也。”(见〔宋〕司马光注《道德真经论》卷一),即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道理的“道”。

那么,“道”的质的规定性,囊括了什么呢?按我多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探索结果,老子这个“道”字具有二重性,作为古代直观的自然科学范畴,指的是物质形态。例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含义有三:⑴所谓“惚”“恍”有象,是指形;“恍”“惚”有物,是指态,合而为一就是物质形态。⑵所谓“窈兮冥兮”“有精”,是指幽深、遥远,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精,即微粒。⑶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指微粒是真实的、可信的。《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其中“夷”即无影;“希”即无声;“微”即微粒。此三者无法用究问,“混而为一”(“一”代表物质)。对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庄子·天运》有记载:“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这里所说的“充满天地,苞裹六极”,也可以借以理解“无影、无声和微粒”三者充满宇宙,是宇宙的物质形态。

作为哲学范畴,联系《道德经》全书,指的是老子之道的“道体”一系列内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世界物质性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包括老子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范畴的物质定义,以及不同程度的老子宇宙观、运动观、系统观、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在“道用”领域,包括历史唯物论部分精髓,“无为”治国之道、反军事霸权为核心的用兵之道,人的修身处世之道等等。

 

注:

①恒:这里指“常”,经常。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傅奕、王弼等注本将“恒”字改为“常”字。

②“一”:代表物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与“道”是同义词,指的都是物质,是天地万物、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规律的本质共性。所以上述“混而为一”的“一”是代表物质。

③焱氏:神农。苞裹:包容。六极:上下四方,即宇宙。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我是石头君,我来回答。

“道,可道也,非恒道”出自《道德经》第一章。本章阐释了老子思想方法和认识论的重要章节,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有限的道

道,可以说的出来的道或可以践行的道,并不是永远都可以适用的道。河上公的说法,此乃“经术政教之道”,涵摄人生,宇宙,万物的道。

老子认为,“道,可道”是有局限的,是一隅之术。这种建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的“经术政教之道”,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是适用的;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很大可能会失效。

譬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变了,事情的性质也就变了,原先的方法也就变味了。

举例。上世纪6~70年代的南非,是南半球最强的工业公家,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能独立研究核技术,并很快能实现生产,俨然就是发达国家。后来,西方国家把绿色环保和所谓的绿色经济推介给南非政府。南非政府为了绿色环保而逐渐停止发展自己的工业体系。现如今,南非沦落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种族问题严重,除了拥有可观的树木,已是满目疮痍。

所以,老子强调,并无普遍适用的真理,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认识到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 恒道

老子认为,在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之中,隐藏着“恒道”,即现在流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所谓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都能交叉的点。譬如,一个终极的目的,大家都是奔着这个目的,殊途同归。举例《淮南子·汜论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不必法古,不必循旧,诵先王之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淮南子·汜论训》的“利民”便是一个终极目的,先王的治国核心是利民,当今君王的治国核心也是利民,利民是底本。在利民的终极目的下,不必拘泥先王的旧有政策,只要符合先王治国核心便可。

如改革开放,“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发展经济,让人民生活好起来,国家富强不受欺负便是治国核心。在这基础上,方法方式可以商榷。

  • 如何恒道

老子认为,要恒道,需常无。常无,无欲之观。抛弃个人狭隘的目的,以圣人的无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所谓的大公无私,不要有任何的边界之分。思考问题的视域只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必然看不到天下。

无欲之观,流行的说法,思考人类的现代性生存危机,这就是永恒的命题,全球性的思考,即恒道。


癸亥石头阁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引自帛书《道德经》的《道经》第一篇原文,相当于通行本第一章的第一句。

从语义上,帛书本和通行本,这句话没有分歧。可以认为这是原始文本的说法。因为北大汉简本与帛书相同。通行本改“恒

为“常,是为了避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刘恒的名字。恒,常,同义。

这句话涉及两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这两对概念,每一对的意义是一样的:

道=恒道;可道=非恒道。

在这句话里:

第一个“道,是指“恒道”的道。恒,意思是常、本来的、本然的。《道德经》所指的道,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来源,世界的变化的根据。同时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由具体的事物及其变化表现出来。这个道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性、整体性、绝对性,表现为虚、无等特点。


第二个“道,是描述、言说的意思。

这句话肯定,道是可以言说的、描述的,不是不可知。

人虽然可以认识道,描述道,但人对道认识和描述不可能是全面的。人们描述的道,只是人从自己的有限的能力,感知到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这个道,不是全面的道——恒道。

恒道,是世界上的那个本然之道。


为什么人所描述的道,不是恒道?人只不过是道产生出来的具体现象,人是片面的、有限的。道,或者说恒道,则是无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从整体上认识无限的道,不可能直接感知这个恒道,所以,人们认识道,好比是盲人摸象,都只能认识和描述它的一部分,整体上是不可完全描述出来的。


也就是说:

1、所谓“恒道,是无限的、整体为一、超越一切之上又无处不在的道;

2、认识描述道,是可以的,但不可能认识、描述它的全面面貌。我们努力描述的那些道,是能力有限的人,认识无限存在的道的结果,只是道的一个侧面和局部,是道的暂时性表现。


热带雨林的午后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出自帛书《老子》甲本。

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争议非常大。

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8个字当中竟然用了三个“道”字。

“道”这个字本身是多义字,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三个“道”字在这里是同一个含义,还是有两个以上的含义?如果是两个以上的含义,那么,每个“道”字又各是什么含义?

第一个“道”字,就是老子之道。它的含义,老子是这样来定义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漻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第二“道”字,是说道的意思。能够跟人说道“道”,是因为对道已经有了认识。老子能够跟我们说道“道”,是因为老子对道已经有了认识。如果老子对道没有认识,就无法跟我们交流他对道的认识。

有的人认为,那时候的“道”字还没有“说道”的含义,应当把这个“道”字理解为“行走”。其实,这有些武断了。屈原的《天问》就从说道的意义上使用了“道”字,“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第三个“道”字,是指在老子之前的“道”所包含的事物,如道路、道理、规律等等。也就是说,老子之道并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天之道、地之道和人之道。这些道的含义,在老子之前很久就存在了,所以老子称之为“恒道”。

有人把第三个“道”字理解为永恒之道,是没有注意到在下一章里老子对“恒”字所作的解释。帛书《老子》甲本第46章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恒只是有限的时间段而不是永恒。

因此,“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应当这样来理解:

老子之道,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不过,它不再是人们之前一直所认识的那些道,而是一种新的道。


Pai老子行动


对照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并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伦常理大道。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词概念,也并不是世间万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无以名状,这就是看不见的无形之气。万物始生有名可称,这就是看得见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无私的虚无境界,才能够感知天伦常理大道。而从为我所用的现实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伦常理大道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有与虚无,原本同出于“道生一”之源,只是人们描述的名称说法不同。这种“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称为玄虚。玄虚而又玄虚,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气象万千的奥妙之源。

当然, 因为古汉语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读书学习识文断字就必须从断句开始。而标点符号断句不同,话语表达的原意就会大变。就《老子五千言》来讲,两千多年以来的后人注释解读版本众说纷纭,就与章节划分和断句有直接关系。虽然说都是见仁见智一家之言,但也绝不能因此而模糊老子之道的原本真义。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口头禅就是“知道不知道”,这便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因此,不问道不求道不知道,就没有资格谈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没有资格“传道受业解惑”。

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结绳记事”时代的“口传心授”直到“甲骨文”和“竹书记年”,天伦常理大道早已经是“道可道非常道”了。再经“百家争鸣”和“孔子删诗书绳春秋”,乃至于“汉承秦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克己复礼”,历代官方修撰和认可的历史文化经典则更是“名可名非常名”。尽管如此,就像“知道不知道”的口头禅一样,在经“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后形成的《尚书》版本中,也幸存着这样的记载:“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现在的话来讲,此所谓《三坟》之“大道”,就是中国人祖传的“大道主义真理”。此所谓《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义真理”的时代性阐释和实用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所谓“三皇五帝”祖传的“大道主义真理”,最初是产生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时代。而自“尧舜禹之变”的“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奴隶制小康社会,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级礼法制度。因此,从《五典》之“常道”,再到“孔子删诗书绳春秋”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克己复礼”,此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常道”文化传承,就必然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名可名非常名”。而今,我们要继续正本清源寻根问道,就必须知道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与奴隶制小康社会“公私之变”的“道不同”。否则,就很难弄明白贪腐裸官公知精英“以人民名义”假公济私的“名可名非常名”!

学以致用:什么是“不养懒人”的“不劳动者不得食”?

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在昔日长达三百万年的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人类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就进化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有制社会文明。到了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因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自私物欲恶性膨胀,就导致了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到奴隶制小康社会的“公私之变”。这个“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食物链,就是人类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的“盗亦有道”。此所谓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公私之变”,就是“道为术之本”的“道不同”。自奴隶制小康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钱奴制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盗亦有道”的“术万变而道不变”。

进而言之,在原生态的动物世界,低级动物遵循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就形成了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自由竞争的金字塔型食物链。“牙齿爪子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低级动物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术为道之用”。这种“牙齿爪子决定资源配置”的“按劳分配”,就是植物自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能量,羊通过亲自劳动吃草吸收能量而长肉,狼不亲自劳动吃草却直接吃羊肉而吸收能量。当然,狼必须亲自捕食羊,这也可以称为自食其力的劳动。

因此,人类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就形成了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的金字塔型经济食物链。“战争武器决定资源配置”衍生的“货币工具决定资源配置”,同样是自私自利弱肉强食的“术为道之用”。从“冷兵器战争”到“货币贸易战争”和“反恐战争”的科技创新系统升级,只不过是人类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的“术万变而道不变”。这种“战争武器决定资源配置”和“货币工具决定资源配置”的“按劳分配”,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道可道非常道”。而衣冠禽兽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的理论创新,就是“不养懒人”的“不劳动者不得食”。此所谓“盗亦有道”的“术万变而道不变”,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就是私有制社会1%与99%贫富阶级分化“天经地义”!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不知常妄作凶”,便是“公平竞争胜王败寇”的“富可富非常富贵可贵非常贵”!


网闻博报


现在我摘录我著的《正解老子》一书里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作为回答——

  《老子》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第二个“道”是动词,言说、表述的意思。第三个“道”承接第二个道而来,是名词的代词,代指所道(言说)之语言。(2)徼(jiao):范围、边界之意。

[正译]

  道可以用语言来言说,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语言;也可以给它取名称,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名称。我们称道是“无”,用以表述它是天地的开始;我们称道是“有”,用以表述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我们经常要用“无”的观点来观看它的微妙,经常要用“有”的观点来观看它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同时从道中出现,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对道的表述。它玄妙而又玄妙,它是世界上一切奥妙的总门。

[解说]

中国老子在2500年前发现宇宙(世界)和万物有一个开始。中国老子将这个宇宙(世界)和万物的开始,命名为

2500年前中国老子对宇宙的道的发现,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所以当时的人们包括现代的一些人都对他提出的道感到难于理解。这都是由于他们对宇宙真理的无知造成的。

宇宙真理的发现不一定要通过现代的科学实验和数学物理的计算的手段获得,它也可以通过中国古代道家神秘的个人修行而获得。中国古代道家的这种亲身体证宇宙真理的神秘的个人的修行活动,也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的实践活动。中国古代道家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科学的实践活动,亲身体证而获得的宇宙真理,也是真实的,是确实的,是宇宙真理。

中国老子在通过中国古代道家神秘的个人修行而获得宇宙的道这个真理后,因为当时人们还处于蒙昧和愚昧时期,还不能认识宇宙,所以老子就尝试着把他认识到的宇宙的道描述和写下来。

大凡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着杰出才能和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是大脑具有非常特质的人。这种人也正因为大脑具有非常的特质,所以他就会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具有杰出才能并取得非凡成就。这些人兴趣广泛,学识丰富,研究的领域广阔,多才多艺,而他在其涉足研究的领域无一不同样取得很高成就。西方意大利大画家达芬奇是,中国大诗人郭沫若是,世界上一切大哲学家大画家大诗人大抵都是在其他领域也有着杰出才能和非凡成就的人。中国老子作为大脑具有非常特质的大哲学家,他也兴趣广泛,学识丰富,研究的领域广阔,多才多艺,并在其涉足研究的领域都无一不取得成就,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理论和主张。所以中国老子不仅是一个大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语言逻辑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养生家。中国老子集哲学家、科学家、语言逻辑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和养生家于一身,所以中国老子是世界少有的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了不起的人物。

在《老子》一章中,中国老子也表现出其作为科学家的一面。

在《老子》一章中,像所有科学家一样,中国老子也用科学的极其准确和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宇宙的道。

——在《老子》一章中,老子像科学家一样谈道的物质,这不是科学家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老子》一章中,首先老子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总起和引领全文。

中国老子不仅是一个科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个语言逻辑学家。

中国老子是具有辩证思考和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因为中国老子是具有辩证思考和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所以他在他的这本《老子》一书中,章句的上下文一般是用“是以”“故”等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字句来连接。老子具有的这种严谨严格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老子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这表现在他在写文章和语言叙述上,非常讲究语言的衔接和意思的连贯和上下文的因果关系的连接,非常讲究篇章结构的完整,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

老子写文章,有的时候自然起笔,平铺直叙,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最后自然收笔,得出结论;有的时候先概括、总起和引领全文,然后再进行展开和说明,逐层进行分解和讲解。在《老子》一章中,老子先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总起和引领全文。

因为老子讲话和写文章,十分讲求逻辑性,所以我说老子是语言逻辑学家。

宇宙真理不是不可以被人言说。

宇宙真理不是不可以被人说明。

宇宙真理不是不可以被人说明。《老子》二十五章说“人亦大”,这是针对人能够认识宇宙而言的。

宇宙真理不是不可以被人说明。老子在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意思是,我说的话很容易让人知道。所以老子讲的高级的宇宙的道的道理也很容易让人知道。

即使宇宙的道的道理再深奥,再难懂,但是经过老子在书中反复不停和不厌其烦的解释和讲解,从这面讲,从那面讲,宇宙的道的道理也还是能够让人明白。

所以高级的宇宙的道的道理是一定可以进行讲述和说明,而不是不可以进行讲述和说明。

世界上不存在人们认识不了和不能进行说明的事物。一切世界上深奥和高深的事物的道理,也必然会被人类认识、理解和掌握。所以人们感到深奥的高级的宇宙的道的道理,也一定能够被人们认识、理解、说明和掌握。

因为这个世界上人也是伟大的。这就是老子在二十五章说“人亦大”的原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的意思就是说,高级的宇宙的道是可以被人讲述、说明和命名的,但是道的这种讲述和命名却不可以采用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和名称。

“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连在一起,形成对仗句式,并为一句,所以它们应该有相同和类似的翻译。

因为“名可名,非常名”的第三个名的意思是承接第二个名而来,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的意思也是承接第二个道而来,而不是承接第一个道而来。因为“名可名,非常名”的第二个名是作取名的动词用,第三个名是作与第二个名所作的取名的动词用的相关的名称的名词用,所以当“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作言说的动词用,那么承接其后的第三个道也必然作与“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作言说的动词用的相关的名词用。

因为在中国汉语中,言说既可以作动词用,又可以作名词用,所以当道作言说的动词用时,它本身就可以作言说的名词用。所以我把“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翻译成与道作言说的名词等同的语言,也是对的。

但是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和第三个道都是省略语,都省略了语言二字。“道可道,非常道”完整的话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语言”,或者为“道可用语言道,但非常道之语言”。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完整的翻译就是:道可以用语言来言说,但是却不是用平常所言说的语言。

所以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也是作名词的代词,代指所言说(道)之语言。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因为“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是代指言说的语言,所以我们把第三个道翻译作语言。

在《老子》一书中,“道”字可作道路、道理、言说(动词)、符合规律、符合正义等等多种不同意思的解释。从老子时代开始,老子又将宇宙命名为道,道又多了一个成为宇宙的名称的解释。在此,我又在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三个道字的解释中,道又多了一个作言说的名词或者语言的解释。

同样,“常”字在《老子》一书中,也分别可作恒常、经常、普遍、广泛、平常、普通、一般等等多种不同意思的解释。我在对《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中,将其中的“常”字解释作普通一般。

我在对《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中,对第三个“道”字作出言说的名词或者语言的解释,对其中的“常”字作出普通一般的解释,这是我根据它们出现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出的。

因为按照世界辩证法,世界上没有永远僵化固定不变的事物。

同样在中国汉语中,一个有着一字多义的汉字,它也没有永远僵化固定不变的用法,没有可作的单纯一个僵化固定不变的意思。

《老子》一书中,不仅“道““常””一”等字的意思在发生变化,就是老子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有时老子在这种情况下这样说,有时老子在那样的情况下那样说。

因为世界是矛盾的。宇宙也分有多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而宇宙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物理定律和规律。

请问,世界哪有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和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同一条物理定律和规律呢?这是没有的。

宇宙如此,《老子》一书里面的某些有着一字多义的汉字和某些老子思想的变化也是如此。

所以一切都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转移和改变。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所以坚持随时准备变化,坚持随时根据世界形势和事物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我们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所以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所以在《老子》一书的研究中, 对于老子》一书里面的“道““常””一”等某些字义的变化,和某些老子思想的变化,我们一定要结合老子讲这话的上下文的意思和老子讲这话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来研究。

所以根据老子讲话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根据老子讲这话的上下文的意思,来对《老子》一书里面的某些一字多义的字作出不同的解释,来对《老子》一书中某些老子的思想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对《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第三个“道”所作的言说的语言或语言的解释,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常”字所作的普通一般的解释,是我根据它们在《老子》一书中出现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场合,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出的,所以是正确的。

(下略)

(有需要我著的《正解老子》一书者,请私信与我进行联系。作者)


冲天一鹄2017


道德经第一句,明白这一句的含义,便能从别一个维度深度理解道德经思想,是一种不以人为中心,客观逻辑本质哲学思维,不明白这句,后面也理解不了。第一层意思,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道,不是永恒全面的道。第一个道字指世界事物的本质规律及一切的一切!第二个道字指人类对第一个道的表述,第二层含义,人用语言文字表述道首先来自于对世界规律也就是道,的认识,语言不能表达一个永恒根本客观的道也就是说人以人的感观甚至利用工具也是不能认识理解一个全面永恒的世界,这人之为人的局限,第三层含义,这简单一句话却是代表你是站在宇宙的角度看人,还是站在人的角度看世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肉休本性的满足与表达,只能从自身理解周边环境,而人确切的说一部分人却能跳出肉体的局限,从神的角度去审视人及人的一切,思考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追问人生意义,知道人身局限,不止境探索宇宙的本质!这是灵性神性深埋灵魂之内,人区别于物的最值得人骄傲的性灵!这种角度思维,会让人谦虚节制慈悲,直达问题本质!所以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一切恶来自肉体的贪婪,本质的善是客观理性思维!


清仁82671231


人生对过去是有记忆,看天空和张国荣眼睛一样纯净,那么,往事就是过眼云烟。

道可道,非常道,不玄虚的理解就是普通老太太感叹做人活得不容易的感叹一样。

但展开回望人的一生,那就是苦难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和老子一般道隐无名。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非常道。走的人多了,可道。也就有了路,反过来鲁迅先生的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反者,道之动,就是道。弱者道之用,弱者用道就是可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非常道。

道谁都会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谁又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可道。达到大音希声,大白若辱,大像无形,道隐无名境界,就是非常道。

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所以老子穷得常年穿一件旧露出棉絮的旧衣,怀里还揣着一块温玉。

老子自我安慰说,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唯有道者。一部道德经,老子从来就没想到要稿费,就是可道但老子从古至今都是精神上的富人了,就是老子非常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是三个层次,道是任督二脉层次,可道是大周天层次,非常道就到了头部层次,也就是以精化气,以气化神。

能说大道理,就是道。道说得让人捧腹大笑,就是可道,我可不是正常人吧,就是非常道了。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说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第一个“道”,指的是客观规律,第二“道”指的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咋一听很奇怪,客观规律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不是客观规律了?

 

这实际上讲的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现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3,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性,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每一个具体的阶段,其思维又是有限的和具体的。

 

也就是说从长远来讲,我们人类可以找到这个道(客观规律的完全表达方式,即绝对真理),但是目前不行,受制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找到相对真理(目前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一些理论,公式)。

 

那应该怎么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拿着一个自认为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乱套。

 

马克思主义是到目前为止(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最科学的学说,也是对于客观世界解释最为合理的理论。未来还有没有更加科学的理论?不知道。对于当前我们的实践来讲,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正确指导我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让我们国家从任人宰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结果。

 

我们庆幸毛主席他们那一辈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今天我们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