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不是被神化了?

孙涛


道德经不神,因为他讲的不是让你信奉一个外在的强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讲的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都以灵性而被看做生命。而作为生命就要有能动性。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无,就是一种人人所需的心里状态。若心里装着事,就会在活泼的生活中发呆。只有空心的人,才能灵动。应物及时,无有迟滞。所以这并不是神力,而是我们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大智。


仝静德


我个人理解道德经其实并没有被神化,我大学时候就读过道德经,当时也只能通过翻译才能知道讲些什么,毕业多年偶尔拿起道德经这本书,突然发现里面很多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然后我们又没注意的一些事。其实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万事万物规律?我相信这本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理解又会不一样。它就是这样的一本离你很远又离你很近的一本书!谢谢😜


建盏小邓


《道德经》没被神话,相反,被庸俗化了。

《道德经》的作者是李聃,通常称之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曾担任周王室守藏史,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经典著作被誉为“万经之首”,被封建王朝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

《道德经》从问世以来,尽管历代统治者政治倾向不同,但《道德经》作为“南面之术”的地位从没下降过,其所蕴含的宗教哲学、治国理念与和谐思想等从没被怀疑过,作为道家修真养性的经典秘籍更是没有中断过。这些理念和思想具有跨时代、跨社会、跨文化的普世价值,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享受着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的尊崇地位,这在国内,没有任何一部经典堪与比肩。

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时代一直享有“皇家文化”的地位,因此《道德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尊崇逐渐下移到民间,对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鲁迅说:不了解道家,就不了解中国文化。

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流传到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受到国外思想文化界的普遍推崇。简单觉几个例子: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除了《道德经》,我们要将焚毁所有的书籍。”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还说:受中国的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很大”,而受老子的影响则是“巨大”……

无需多举例,老子在世界的影响在中国无人能比,即便是中国的圣人孔子,在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世间的智者,老子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哲。

老子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不一样,孔子的受众是官员,孔子教他们如何“尊尊亲亲”,如何修身养性。而老子的受众则小得多,只有侯王们,所以《道德经》里动辄说“圣人”如何如何,教侯王们要想天下如何如何,自己先如何如何。因此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立足点不同,主张就不同。

但是,在民间《道德经》确实有被神话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民间、民众的神话;一个是受道教影响的神话。

民间的一些热爱“老学”的朋友,因为太过热爱老子学说,加之《道德经》的字词艰涩古奥,一言万端,让人不得要领,因此给《道德经》人为地附加一层神奇色彩,视老子为“神”,这种文化认同上的神化,愈加凸显了《道德经》的深奥和神秘。

另外一种神化来自道教。作为宗教,神化是必须的,不神化就不是宗教。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是西汉功臣张良的八世孙,七岁能诵《道德经》,本是太学书生,天文地理,河洛图纬,尽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东汉章帝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因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作为道教经典的《老子想尔注》,就是张道陵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该注本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修改,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人格化,神格化,使抽象的“道”具象为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并通过神格化注释,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了真正的道教经典。最后将哲学家的老子神化成正一盟威道所信奉的神。

我们必须明白,哲学的《道德经》和神化的《道德经》根本不是一码事,一个是学术,一个是宗教。由于历史上注解《道德经》的注家,不少是道家人物,或者是仙道家,比如河上公,等,很多人在研读《道德经》时,多少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对《道德经》有神化倾向。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巨著,涉及治国、用兵、修身养性等诸多领域,具有实际的指导性,若把老子和《道德经》神化,其实就是宗教化。普通读者不是道士,不必要神化老子和《道德经》,神化了其实就是庸俗化了。



问道黄老


一切被说成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书或者学说都是被神化的,此时的书已经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偶像。事实上,一本书怎么可能是偶像呢?

《道德经》作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王官们集体创作的一本书,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周王室的统治经验,让后世的周王统治天下时可以有章可循。所以,是一本实用型的政论小册子。

把《道德经》说成是一本哲学书其实很可笑。在春秋中期以前的中国古代,生产力是很低的,生活水平也很差,所以那个时候的统治者和庶民一样,都没有兴趣去玩玄学。而且玄学几乎没有在中国取得过压倒性地位。即便是两晋时期也只是部分统治者玩得起玄学。上古时代的人虽然不富有,却很聪明,所以不会玩虚头巴脑的东西。

当然,读书人能够从书中读到什么信息,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而在于读书者个人的水平。因为读书尤其是读人文科的书,其实就是在照镜子,自己有多高大就会照出多高大的影子。所以,有些人能够从《道德经》中读出宇宙啥的知识来,只能证明这个人可能懂这方面的知识。古代的那些王官们真不一定懂。


小观点


《道德经》当然有可能出错了。不过,"道"并非是正误判断。

老子谈道,有可能出错。但他想谈的东西,是超越正误的。

所以,抛开老子,谈一谈我的所说的,这种超越正误的,是什么东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并非是对某种观点的辨论。例如,并非是对"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的辨论。它并没有相对的观点,自身也没什么观点,慌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对"思维"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思想活动,总是从一个观点起,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逻辑判断,然后得出下一个观点。

在辨论中没有"道"。看书就是和书中的观点辨论,书中也没有道。思想的活动,就是自己与自己辨论。

有辨论的地方,都没有"道"。

所以,一开始就要抛弃辨论。


乡间农夫相见有缘


用洛书的原理看《道德经》

延安 ——高治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们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周易》和《道德经》就是两本这样的经典。

宇宙万物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给出了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这里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大家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可是,我们却从《周易》的洛书中发现这段论述中的真正含义。

“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圣人就是人类文化始祖伏羲。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2020年1月15日,我们发表了《动态的洛书空间模型找到了》的一文,引起许多读者的强烈关注,在本文中,我们认为找到了洛书与万物产生发展的奥秘。看到我们描述的动态的洛书空间模型,我们应当突然明白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或许就是由洛书的法则将这种基本粒子组织起来形成的,没有这种粒子就没有我们的空间,没有一个洛书这样一个统一的运行机制,就没有我们的宇宙,可以说这种粒子动态方式和洛书的立体模式就是宇宙的根本。于是我们判断,物质和空间都是由‘能质粒子’按照洛书的环形螺旋旋转方式构成的。动态的洛书空间模型,就是一个环形的螺旋旋转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数字变化,犹如自然数自然形成,所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宇宙是全息对应的,而洛书就是时空全息模型,电子、原子、分子、细胞、人体、太阳系、宇宙等,都是按照一个相似数学方法组成和运动的,我们觉得最终的科学发展和能源开发,都会指向幻方法则。大道至简,我们有了这个空间洛书数学模型,就可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难以理解的现象,从而可以用幻方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体系,寻找宇宙万物演化的哲理。

我们用幻方的原理终于看明白了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我们从洛书的环形螺旋旋转方式中可以看到,“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道”就是万物首次运行的原理 ,即道就是这种环形螺旋旋转方式,洛书中的三行三列三数都对应道德经论述的一、二、三,即‘能质粒子’按照洛书的环形螺旋旋转方式每旋转一圈分三步,共旋转三圈,这三圈完成了,一个时空体系就形成了,一个小粒子也被演化成了,可见物质构成都是在洛书这样道的演化之下,事物产生的不同变化与组合,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物质而已,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不是四生万物呢?因为‘能质粒子’按照洛书的环形螺旋旋转方式,旋转三次一个小粒子体系就形成了,一个最小的物质就产生了,而万物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是三生万物。一个‘能质粒子’就是1,事物开始从这单一的模式出发,然后进行两位一体的结合,或者进行三位一体的结合,继而产生不同的东西。不管是任何一种结合方式,里面都有洛书——道的因素存在。洛书的环形螺旋旋转三圈是平行的旋转,有了这三次运行,形成一个时空隧道,演化出来的三个大圆圈(8,1,6),(3,5,7),(4,9,2)是均衡的和都等于15,演化出来的三个小圆圈(1,5,9),(8,3,4),(6,7,2)是均衡的,和都等于15,因为从一开始,就是由道所产生的。后面的任何事物,都按照洛书来运行的,从小到大发展,里面都存在互相组合,互相形成一个个的关系链。这些关系链,都是因为有道的缘故,按照洛书的运行模式才能够发生这种变化。这里就是老子说到的“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大山的情怀607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贤的哲学书,他在宇宙观、人生观都有独特的理解,对当时民智的启蒙其实还是相当有用的。

比如“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阐述了事物的起源是虚无和真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

又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不仅阐述事物的本质,还告诉了我们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又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它告诉了我们世间的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告诉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世界。

总的来说,《道德经》不是东方的《圣经》,却是中国人民智的启蒙书。《道德经》从古流传至今几千年的岁月也没有失传,也足以说明了人们对它的认可。



鹏成Vincent


《道德经》当然有可能出错。不过,“道”并非是正误判断。

老子谈道,有可能会出错。但他想谈的东西,是超越正误的。

所以,抛开老子,谈一谈我所说的,这种超越正误的,是什么东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并非是对某种观点的辩论。例如,并非是对“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世界是无色的”的辩论。它并没有相对观点,自身也没什么观点,恍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对“思维”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思想活动,总是从一个观点起,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逻辑判断,然后得出下一个观点。

在辩论中没有“道”。看书就是和书中的观点辩论,书中也没有道。思想活动,就是自己和自己辩论。

有辩论的地方,都没有道。

所以,一开始就要抛弃辩论。

PS:

质疑是好的。但更好的是,自己领悟,把这些书抛弃掉。


卧龙易学趣谈周易


没有!

道德经就是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道德经是“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提问者需要明白,圣经有外国官方印刷宣传,道德经一直都是粉丝自愿传播。这是关键,并不是神话了。

老子谈道,有可能会出错。但他想谈的东西,是超越正误的。

所以,抛开老子,谈一谈我所说的,这种超越正误的,是什么东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并非是对某种观点的辩论。例如,并非是对“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世界是无色的”的辩论。它并没有相对观点,自身也没什么观点,恍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对“思维”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思想活动,总是从一个观点起,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逻辑判断,然后得出下一个观点。

在辩论中没有“道”。看书就是和书中的观点辩论,书中也没有道。思想活动,就是自己和自己辩论。

有辩论的地方,都没有道。

所以,一开始就要抛弃辩论。

质疑是好的。但更好的是,自己领悟,把这些书抛弃掉。


清凡出道


《道德经》不是被神化了,我认为现代人们对它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在国际上《道德经》的影响也巨大而深远。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强调:“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也说“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所以我认为,现代人不是神话了《道德经》,而是对它的意义认识还远远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