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何拯救不了清朝?结果在甲午战争输给日本?

历史覃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其主要的学习方面在于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目的,后期则以求富为口号,相应地兴办了军用和民用企业,以机器进行生产,制造近代的热兵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不同。根据高中历史教材的说法,是因为洋务运动本身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从目标而言,其注定失败。

这个说法非常笼统,也没有皆是内在的逻辑联系,故而很难令人理解。实际上,洋务运动真正失败的原因,在于其经营管理模式。

洋务企业,它的本质是企业;既然是企业,则其终极目的必然是为了盈利;既然要盈利,则必须以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而要提高生产效率,核心在于如何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因为即使是机器作业,也需要工人的操作,更何况,当时的企业并非完全的机器流水线作业,需要工人手工操作的地方并不少。

西方在建立近代工厂之前,已经革除了封建因素的影响。所谓封建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在于其人身依附关系,即工人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类似于雇主的奴隶,雇主对其的控制采取超经济手段。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平等的观念被广泛传播,而人身依附关系则彻底消除。以是,虽然在十七十八世纪,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得非常严重,但资本家依旧无法通过强制手段控制工人,而仅仅能以经济手段控制之,在社会身份层面,资本家与工人是平等的。工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自愿”加班,当然,不加班也可以,那只能饿死。在这样的经济手段控制下,工人虽然受到剥削,但相比于人身依附关系下的身份附属,具有更强的积极性。

洋务企业则并没有学到这一点,这受制于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影响。一来工人的地位本身在封建社会便是底层,受到各种歧视,包括观念上和制度上等多方面。因而,工人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人身依附关系。在官办企业中,采取的是衙门式管理,即每一层级的管理者都有朝廷固定的品级,管理者的升降不以盈亏为准则,企业工人与封建时代的匠户地位差不多,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说,洋务运动的管理模式不过是照搬旧式的官营经济而已,生产的内容是近代的,而生产模式却是中古式的。这样的情况下,工人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生产效率低下。

再者,官僚主导型企业的最大特点便是盈亏不自负,这样有两大弊端:其一,企业本身不再以面向市场为主,而是以供给国家为主,因此其成本,损失皆由清政府承担,这样一来企业便失去了自我提升的动力,管理日趋佛系,企业日渐失去活力;二者企业的管理官员会容易腐化,随意挪用清政府给予的经费,造成实际的生产成本不足,但指标却是清政府制定,为了以不足量的经费完成足量的指标,只能偷工减料。因而,洋务企业大多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从管理的角度看,洋务企业很难真正称之为企业,因此其并不能起到促进清朝经济完全近代化的作用,进而无力改变大局。


庭州行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打个比方,一家服装店因为管理问题经营不善,就要倒闭。

现在有外资来了,投资到这家服装店,将店面重新装修,找了一批更漂亮的女营业员,将商品从老旧的衣服换成新衣服。

然而,管理层从上到下还是那群人,一个没换。

最终结果就是,表面上这个服务装店鸟枪换炮,成为一家新店,但实际上还是管理不善,所以无论硬件再牛,最终也是破产倒闭的结果。

另外一家差不多的服务装店,发现经营不善以后,立即将管理层换了,引进了一批有新思维的高级管理经理。

这些经理一来,将根本的管理制度改了,引进新的经营理念,搞了先进考核制度。

所以即便还是卖那些旧衣服,这家服装店一样能赚钱。

洋务运动就是第一家服装店,只是换汤不换药,搞些门面功夫而已。

在甲午战争中,双方军队一交手,立即可以看出来。

清军在朝鲜的部队,武器装备不亚于日军。

但清军炮兵根本不懂什么炮兵技术和战术,只会胡乱开炮,乱射一通。相反,日军火炮虽然性能一般,但炮兵受过西式训练,军官懂得西式炮兵战术,所以火炮导致清军大量伤亡,也能击毁清军炮兵。

清军步兵武器精良,但连基本的步兵战术都不懂,也没有战斗意志。他们只是站在远距离开枪,日军一旦逼近到近距离,清军就撒腿跑了。

西方观察家认为,日本军队才是真正西式化的军队,同西方军队很接近。

而清军则是一直拿着西洋武器的封建军队,同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没有本质的区别。


萨沙


清朝积重难返,根本不是治标的洋务运动所能拯救!

洋务运动的初衷,是强化清朝的国防实力,但真正实施却由江南督府与民间富商联合创办,而清朝又极度防备汉族地主阶级,如此矛盾的政治架构下,洋务运动的改革并不彻底,甚至只波及表皮!

主要是强化了军工,及配套的附属企业,但随着官办民营结束,政府掠夺企业的控股权,官府经营大多以亏损告终,而民营企业损失惨重,导致加入革命的队伍!

甲午海战前数年清政府便已停止拨付采购军舰,而海陆军建制依旧是旧时,与时代脱离愈发严重,而日本则是全民共同筹建,用财政的半数打造新式军队,即便清朝与日本,武器装备相差无几,但战斗力则是天壤之别!

何况,甲午海战,清朝始终在战与和间摇摆,清朝慈禧太后面对临近的战事,却依然筹备奢华的寿宴,反观日本全军备战,下定决心赌上国运的破釜沉舟之举,每个军人都做好牺牲的觉悟,以至于吨位上占据优势的北洋舰队黄海战败,随后又在威海被日本全部缴械!

洋务运动只是清王朝为延续统治所做的尝试,但却又因贪婪掠夺民间资本告终,使社会重新倒退,并激起更高的反抗!

甲午海战,清朝朝野尚处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被决绝日本击败,才彻底醒悟而改革奋进!


多臻贵


洋务运动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在部分领域的生产能力或生产水平上达到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水平,国力获得增强,军队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满清被公认为列强之列(我们常说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实际上在当时我国也是列强)。

可是对比在同时期的日本展开的明治维新运动,可以发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非常大。相对于明治维新的全面的改革,洋务运动只是在生产和军备上做的小部分的改革,满清政府只希望通过洋务运动增强政府的力量,加强皇室对国家的控制。当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时候,就满足于这一成果,从此对运动的继续深化开展产生了懈怠。北洋水师曾经一度是亚洲第1舰队,可是在甲午海战的时候,很多武器装备已经落后于日本海军。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只是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加强统治阶层和国家机器的力量,达到对国家控制的目的,而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国家的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三箭一雕230


因为清朝的洋务运动仅仅是引进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厂和武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旧体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上下终于开始面对现实,意识到现在已经无法以天朝上国自居,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也不得不引进了一些西方技术、工厂和武器,被称之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确实有一些成效,清朝建立了一些近代化的军工厂和轻重工业,部分清军也换装了西洋枪炮,此外还修建了一些电报局、铁路等基础设施。然而当时清政府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这些西方技术是奇技淫巧,因此并不打算从根本上学习西方。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地开办了一些近代工厂,但是其管理模式依然和衙门一样,生产的产品质次价高。而清军虽然换装了一些新式枪炮,但是其军队编制、指挥方式等和原来的绿营差不多,西方近代军事思想根本没有学会。

此外一些地方督抚更是把兴办洋务作为自己装点门面的业绩来做,因此并不顾及实际需要,而是以个人喜好来做决定。因此各地清军武器装备庞杂混乱,完全看地方督抚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缺乏规划。

此外清朝内部保守势力严重,光一个修铁路就几次反复,以至于到甲午战争时期,国内仅有400公里铁路,不到日本的1/8。还有像左宗棠兴办的福建船政局,在左宗棠被调到西北以后,继任的闽浙总督吴棠以保守著称,随意找借口抓捕福建船政局官员,一心想整垮而后快。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则要彻底的多,在经济上已经不比清朝差多少,而军事方面更是通过向西方学习,实现了近代化的改造,日军战斗力远远超过了清军。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能打赢甲午战争才怪。


不沉的经远


我们知道,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了明治维新。同样的,清朝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差不多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清朝的洋务运动,却全面失败了。

本来,在中日交战史上,日本从来就不是中国的对手,唐朝的白江口之战,明朝的抗倭之战以及万历援朝战争,都轻松地打败了日本。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却在甲午战争中,把中国打得非常惨。而且自此后,日本就凭借着他们强盛的国力,开启了全面侵华模式。

(甲午战争)

那么,既然清朝进行了同样性质的变法图强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清朝却没有取得日本那样的效果,反而被日本殴打欺凌呢?

我认为,清朝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小修小补,不动根本。

清朝的洋务运动,只是一场小修小补。所谓“小修小补”,有这么几个意思。

一是实施范围很小,只是在沿海沿江一些城市里面,有一点小动向。

二是开展人数很少。只有朝廷的奕訢、文祥,以及地方上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少数一些人在干。大多数人并没有行动。

三是非常局部片面。比如说,因为军火不如列强,被列强打败,因此就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比如说能源不够,就开办工矿业,开山挖煤。总之,没有一个全面的计划。

这种小修小补的情况,显然是不能救治当时落后破败的中国的。打个比方,这就相当于一个癌症病人,我们在救这个癌症病人的时候,如果他发热,我们就降温。如果他疼痛,我们就给他吃止痛药。这些东西,实在是无法帮助这个癌症病人恢复健康的。因为没有动大手术,没有用放化疗等手段削除他的肿瘤细胞,其肿瘤细胞不断地生长,这样有什么用呢?

那么,当时清朝的肿瘤细胞是什么呢?就是清朝腐朽落后的制度。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已经挣脱了封建的束缚,全面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也就是说,日本相当于已经切除了癌细胞,身上生长的,都是健康的细胞,因此能够给国家提供强大的活力。

而清朝的癌细胞还在疯狂地生长,机体已经腐烂了,在腐烂的地方贴一块膏药遮挡,自然是于事无补的。

(明治维新)

其二,左支右拙,顾此失彼。

清朝搞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左支右拙?

因为当时洋务运动遇到了很多大麻烦。

比如,外国列强的入侵。当外国列强入侵的时候,就必须要花人力物力来应付这种入侵。这样一来,投入到洋务运动中的精力就有限。

再比如,当时遇到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等。这不但需要花大精力去应付,而且,由于太平天国是打个“拜上帝教”的旗号,在当时的很多民众看来,这是外国传入的东西。因此,民众对外国的思想、制度各方面就多有抵制。而洋务运动,要想做好,恰恰应该全面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制度。

但由于外国思想文化制度遭到怀疑,因此,洋务运动在引进这些东西,进行社会变革上,就不敢大胆地做。而只能引进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洋务”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就是这场运动,引进的仅仅是一些小技术而已。

(洋务运动)

其三,备受打击,半道夭折。

由于强大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得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备受打击。

举两个例子。比如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奕訢。如果奕訢能够在朝廷中一直掌权,由他主导,发展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那么,洋务运动肯定能够在全国铺开。但是,因为慈禧对奕訢的提防和打击,奕訢很快就失去了权力。没有了权力,奕訢就什么也不能做了。中央不作为,这场运动就发展不起来。

再比如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李鸿章在组建北洋舰队的时候,是受到了很多质疑的,而且组建北洋舰队的军费,也被慈禧挪用。再接着,仓促上马的北洋舰队还没有发展起来,就遇到了日本的侵略。清政府不得不和日本开战,战争的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清朝的海军就彻底失败了,此后海军再也没有什么发展了。

总之,由于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备受打击,因此,最终无疾而终,没能救清朝,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整个洋务运动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纸糊的老虎,中看不中用。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腐败,不是说盖几个厂子、买几艘战舰就可以回避和解决的。

晚清的洋务运动,是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进行的。可就是这一点,清政府都没有做好。

可以发现,整个洋务运动,不过是学着西方盖厂子,搞生产,进口一些新式军火。这本没什么不对,但是清政府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倒不是什么专制政府不专制政府的问题,因为同时期的沙皇俄国,在中央集权方面和大清差不了很多,但是人家依旧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俄国人的军事制度是近现代的军事制度,沙皇的俄军是一支近代部队。就算国家生产力落后,至少人家的军队质量可以保证。

反观大清,只是进口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器装备,在军制上毫无长进。八旗绿营已经腐朽不堪,而李鸿章的淮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的被晚清腐败的官场所玷污。更何况这些军队在训练上都没有过近代化培训,打起仗来各个贪生怕死、无组织无纪律,哪里有机会打得了胜仗呢?

相比之下,甲午战争时期的日军是一支纪律性极强的近代化军队,战斗意志可以盖过清军,即使武器装备稍有逊色,没有代差做阻挠,一样可以取得胜利。

除了军队没有改进,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做约束,帝国的腐败变得变本加厉,而洋务运动尚未提及宪政这一观念,这也就使得清政府的官场很难有什么好的转变。反而因为洋务带来的新财富而变得一个比一个更贪。

这些就得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除了当时的很多大员意识不到还有就是当政者不想改变现状,因为既得利益者拒绝将到嘴的好处拿出去重新分配。看看维新变法和袁张新政的阻力就可以得知。


火器工坊


我很高兴为大家解答

下面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为什么洋务运动拯救不了清王朝

在工业革命开始前,欧洲和中国的情况十分相似,甚至更加落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开始了近代的高速发展,当清王朝备受欺凌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业革命——洋务运动

但是这场运动中以失败告终,那这场运动的失败有什么原因呢?

1.从思想上:洋务运动始终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洋务派,都相信清朝以理学为核心,只要将西方先进的科学学到了,就可以实现强国梦。

但是我们都知道西欧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前提是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启蒙了思想,对此我们可能看出,显然,当时的清王朝缺乏这些思想上的变革,洋务运动更像是由上而下的一场国家采购工程。

2.在经济和军事方面

在开办方面,工厂仅仅是因为热兵器弹药消耗很大,军费难以负荷,只有想办法自己造。待工厂开办后发现连造炮的钢铁自己都做不了,需要进口。进口时才知道钢铁有很多种,这就不难理解,当时的清政府,工业化的配套设施都是零基础上实行的,

工业革命失去制度的支持,根本无法带领清朝走向近代,也就无法挽救大清国。

二.为什么在甲午海战输给日本

我们都应该知道甲午中日战争,我们为首的是洋务运动的北洋海军,

清政府的海军到了洋务运动之后装备才开始发展的,大清虽然建立起了一支相对来讲强大的海军,但是在建完后,大清就逐渐放慢了海军装备的更新速度。更加致命的是,当时许多先进的海上装备迅速发展,比如:内燃机、测距仪、后装炮、射击指挥仪等一系列装备相继进入现役,

打个比方。即便是当时最先进的镇定两远、超勇扬威等,也非常快的成为了过时的装备。大清却没有国力完成舰队的更新,导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旧日本海军彻底击溃。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爱历史的方同学


洋务运动表面上是进行同时代的改革促进工业化,

  • 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严重行政效率低下
  • 后期遭反对派压迫本该拨给海军的军费被私自挪用用作慈禧的寿礼
  • 本来就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与西方同时代的变革完全不一样。
  • 中体西用完全依稀相近的军事科技,军事科技并没有学习先进的科技,军事建设力量落后。
  •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很多船为老船无法与日本新时期的军舰相比,其射速航速无法与当时的日本相比。
  • 且炮弹的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击中目标后无法爆炸。
  • 部分人贪生怕死。

凌峰132752073


  清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造成政治混乱,贪污横行,民不聊生,此时的大清就像一位身染绝症的病人,既使能够吃几味良药,缓解一下病情。但是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灭亡的结果。而那位“良药”就是洋务运动。可惜的是这位“病人”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了。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虽然可以做一些洋务运动这些表面文章,但是上层的统治方式不改变的话,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最终还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经济改革之前,必须先做彻底的政治改革。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改成君主立宪制。

  在这一点上,清朝的统治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慈禧太后这样的人把权力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管是谁,只要威胁她的地位分享她的权利,她就对付谁,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后被囚禁就是一个例子。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内外焕然一新,真正的迈入了现代国家的行列,和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毫无差别,清朝表面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内部还是那颗封建腐朽的统治核心,所以在甲午战争中,输给改头换面,刚刚崛起的世界豪强日本,就不足为奇了。

  有慈禧太后这样把一己私欲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清朝焉有不亡之理?洋务运动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改变不了内部已经腐烂已久的躯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