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

琅琊海青茶


其实我是鲁迅的超级粉丝一枚,但对现在将鲁迅的一些文章从课文中剔除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

现在的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过去鲁迅文章在语文课本中占比过重的一种修正。

鲁迅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标识,成为抨击时弊的风向,成为中国古典的文人风骨和情怀。

因此从情感上来说,很多人对一些鲁迅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觉得是一种时代退步。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恰恰是在进步。

任正非在谈到中国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问题说,今天的时代发展太快了,如果我们按照过去的思路,那种产、学、研的模式去发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了。

借用任正非的这段话,想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今天的语文课本也到了变革的时候,剔除一些鲁迅的文章,增加一些其他内容和知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社会在进步,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后代,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


何况,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也仅仅是删除了一部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的。

而且,从当前一些学校的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籍中,就有鲁迅的文集《朝花夕拾》等。

据我所知,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在阅读了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还要写读后感,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教育形式。

读书,不一定非要从语文课本上去读,作为学校将鲁迅的部分文集作为课外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和进步。

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读到的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语文课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鲁迅的文集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中学生,我觉得就是一种进步,它们至少可以让孩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对鲁迅的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布谷公社


“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泽东的回答竟然是这样的:“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这不是杜撰,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7月7日,接见上海科学、教育、艺术和工商界的代表人士时,回答罗稷南提出来这个问题所作的回答。

毛泽东曾多次评价过鲁迅,对鲁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但是,在如此之高的评价下,毛泽东为何还有如此一说?

显然,这一说法是建立在鲁迅的为人为文的方式上,一个具有强烈批判怀疑精神的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是难以被容纳和接受的。

客观地说,鲁迅之所以被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当时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治理需要是紧密相吻合的和被需要的。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鲁迅的文章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引导着我们的少年儿童人格的塑造。

在广东省现在使用的小学课本中,仍然有《闰土》;初中课本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文章,从小学到初中的初略统计就达到了7篇。

我们现在谈到的基本是高中阶段语文课本中现在仅存《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被删除了《呐喊》、《灯下漫笔》、《药》、《阿Q正传》等几篇,比较来说是大大的缩水了。

那么现在,鲁迅的部分文章从语文课本中被剔除,难道今天的中国难道就不再需要鲁迅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了吗?

当然不是!

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的分析,鲁迅的文章不仅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人性的关怀,从文章内容的调整来看,显然有向后者倾斜的目的,因此语文课本选取鲁迅的文章时,在这两块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名师巨典



大家好,我是校园微观察,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对这个问题我有一定发言权,很乐意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和以往课本相比的确鲁迅的一些作品在高中课本里见不到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阿Q正传》《药》等,高中生再也不能从课本上认识像阿Q、康大叔等经典人物形象和再也不能通过这样的作品认识中国当时的社会了,很遗憾!

二、课本里依旧保留着鲁迅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祝福》《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等,这些作品依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和创作者动机——用文学改造国人的精神。

三、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是要“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中写到了国民的弱点和丑陋,比如麻木不仁,甘当奴隶,同类相残等,导致一些人认为这是专门揭中国人的短,有损国人形象,不符合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今天也有人拿这批评张艺谋导演和莫言。

四、时代变迁,现在社会再也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学生读起鲁迅某些作品可能认知困难,难度大,不利于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正常培养。

所以,可能是鉴于以上三、四两条原因,课本里移除了鲁迅部分作品。


校园微观察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时代不同了。民国时代,鲁迅的文章的确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反映现实问题,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了,现代人不需要了解当时的事儿了。二是语言太费解了。虽然都是白话文,但是鲁迅时代的语言和当代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一个零零后很难理解鲁迅说的话。三是写作手法不合时宜了。一针见血和辛辣讽刺是鲁迅杂文的主要写作技法,现在是和平年代,这样的技法真的没有用场了!总的来说,我认为,从课文中删除一些鲁迅的文章,体现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hi123


我相信每一位人到中年,家中有小孩在上学的朋友,都曾经被鲁迅的文章弄得焦头烂额。

听到这件事情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

但是事实是,鲁迅的文章其实只被剔除了一部分,在语文的初中教材中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等文章。

在语文的高中教材中也还有《拿来主义》,《祝福》,《阿Q正传》等等文章。

所以谣言止于智者,听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还是要亲自去查资料或者来悟空来问问大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鲁迅这些年确实有被打压的趋势,而把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剔除一部分也只是这个趋势导致的结果而已。

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这样一个现象呢?

其实我们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着重的是鲁迅的精神,而非他究竟有几篇文章进了教科书。

而且这几篇文章也远远不能让你真正的了解鲁迅。

鲁迅是个大家,就算看完他700万字的鲁迅全集,也不一定能了解到鲁迅的深度。

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开始,他就走上了自己的那条救国,唤醒世人的艰难道路。

他的文章很锋利,锋利得直抵中国人的病灶,将要脸的中国人骂得体无完肤。

这样的鲁迅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疯子,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人。

许多人指责他为什么把中国人贬得一无是处,说中国人天生都有许多的劣根性,而他其实也是中国人中的一员。

许多人指责他为什么要贬低中国的文化,而他自己又是文化大师。

许多人指责他为什么要抵制古文,推广白话文,而他自己也是研究古文的大师。

有人觉得他肯定是一个横眉冷对的人,哪知道他却兴趣广泛,爱好美食。

虽然直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接受鲁迅的思想,都是通过的教科书。

但是教科书中所挑选的文章都是带有很明显的意识引导的。

如果我们要想真正的了解先生,与其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该不该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移出教科书里,还不如让我们细细的读一读先生教科书外的文章,真正的去体会其中的精神。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走了80多年了,但是他对这个世界至今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今天的世界虽早已不是鲁迅先生所在的世界了。

虽然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科技在变,但是道理人性却是不变的。

这些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科书而激动呢?

那是因为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泛滥,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学四溢的时代,太缺少先生这样的作品了。

不敢想象,如果我们未来的孩子们都不学鲁迅了,都不知道鲁迅了。

到那个时候,那个世界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

那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教科书不讲鲁迅了,那么作为家长,还是应该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讲给后人听的,因为有思辨,才会有进步。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哟,感谢你的阅读。


宇哥带你读原著


鲁迅的文章被中学课本撤下,并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删除鲁迅的文章,留出位置,引进当代作家的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确实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道也罢了,如果是鲁迅的文章让有些人感觉到不舒服,甚至产生了对号入坐的感觉,那就可悲了。鲁迅的文章写作时间是上世纪初,距今己近百年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时代背景,今天和那个时代在很多领域已没有可比性,但在某些领域如民智,人性的劣根性等方面是不是又回到了百年前?或者和鲁迅生活的时代有些现象相近类似,否则前面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鲁迅的文章在技巧方面没得说,内容更是深刻,入骨三分,一针见血。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却被他推辞了,可见鲁迅不但对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鲁迅逝世周年发表演讲中,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思想有没有过时,还要看国民劣根性(鲁迅书中揭示的)今天是否还存在,我的看法:在囯家民族认知上有进步,在从众心理,落井下石,旁观,麻木不仁方面则有过而无不及。把鲁迅作品从中小学课本拿掉,不是鲁迅作品学生不好理解,是他的辛辣,直白让某些人感到不自在罢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可以说是读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润土》等作品长大,我从没感觉到青涩难懂,鲁迅诙谐,幽默的笔调,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经常让我在睡梦中笑醒。即使把鲁迅说的一无是处,但在文章上也是高手,说鲁迅不会写文章和说林彪不会打仗一样荒谬。将来有一天如先生自己所说,他讲的话,写的文章,能够过时,消亡。则中华幸甚!民族幸甚!




老兵32380


鲁迅的作品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其实只被剔除了少数一部分文章,而在初中语文课本还保留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高中语文课本中还保留有《拿来主义》《祝福》《阿Q正传》《中国人难道失去自信力了吗?》等。

至于删除鲁迅先生少数文章,其原因如下:第一,因为鲁迅先生作品太过深奥,不适合初高中生学习。他的文章很难读懂,文字很晦涩。而课本上总是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做过分解读。还是成长期的学生们很难去接受他的这些深奥的文章。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本人教授过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杂文,连我自己上课时都讲不清,何况学生更听不懂

第二,给其他作家一些机会。长期以来,鲁迅先生作品占了初高中语文课本的很大一部分篇幅。使得其他的名家作品很难呈现的课本中,孩子们都认知视野也会受限,所以他作品的退出,反而是给了其他作家机会。例如,重新增加了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第三,鲁迅先生少数作品已经过时,并不适用于当今时代。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大部分是,根据当时的实情实景而发出来的感慨或者号召。而今天时代大变化,他以前的那些思想,可能已经并不适用于当今。例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我教授过的先生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斗争的矛头就是指梁实秋先生,其实梁实秋在民国时期也是屈指可数的名作家,究其原因是鲁迅与梁实秋加入了不同的文学流派而发生的矛盾。

第四,鲁迅先生有些文章和当前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潮流有些相背离。现在中学生们对文学创作都持一种娱乐化,大众化的态度。青少年学生们喜欢读的作品,也并不是像鲁迅先生这种严肃的尖锐的风格。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的文学作品,把鲁迅先生的少数文章删减一部分,也是情有可原。例如,重新增加了《新鲜的网络语言》金庸《高山飞狐》(节选)等。最后我要说的,鲁迅先生被誉为“民族魂”,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创作的天才般的作品,是其他作家不可比也难以企及的,其精神也是学生继承和发扬的。

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退出教科书,这件事情有好有坏,我们也不必去伤感,去愤恨,也不必拍手称快。因为鲁迅先生作品就在那里,等学生孩子们长大以后,想读的时候,永远都可以读到。


百花亭杂谈





鲁迅如果活到现在一定会去台湾或者港澳流亡欧美日本当公知,因为新中国不适合这位伟人。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90年代的文学具有的"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

值得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无序,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深圳

中国贫民窟作家北京、深圳、上海聚居地

中国贫民窟作家北京、深圳、上海聚居地(16张)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大城市之男人寻死》因过于追求真实,被中国官方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拒绝发表与出版后,更加引起世界文坛的震动与争议。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


平安中国742


鲁迅是硬骨头,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中国文化领域不可多得的正能量!负责任敢担当,敢于同一切不利于人民利益的人做坚决斗争!

这样的正能量有人欢迎有人害怕,怕对号入座对到自己头上,所以千方百计的抹黑,还厚颜无耻的叫嚷什么不合时宜?因此被从学生课本中删除,以绝他们的心头之患……


铁鹰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会在近十几年来陆续被移出中小学课文,尤其是近几年,被移出的速度更加快。以前我们读书时,被语文老师解读的头头是道的鲁迅美文,现在却被无情地抛弃,这种做法确实伤害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群体的内心,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曾经膜拜崇敬的文学泰斗和风骨文人,现在怎么就突然被抛弃了呢?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文学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是需要不同的文学作品来辅助的,换句话说,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会产生具备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集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大萧条,百姓民不聊生。鲁迅先生的作品核心也是借文学来讽刺当局,借文学来惊醒世人,可谓用心良苦。

很显然,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在当下是不合时宜的,无法反应当前的社会现实,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0很有可能被误导了。

所以,适当地增减课文内的文学作品,增加一些与时代同步的作品,会更能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希望能帮你解疑答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