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有什麼手雷?

尋城之路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英國米爾斯手榴彈

我是機智的國王 2020-01-22 17:12:03

1914年一戰爆發,隨著戰爭的進行,兩大陣營都無法快速將對方擊敗,致使戰爭陷入膠著,戰鬥形式也變成了殘酷且曠日持久的塹壕戰。在一些反覆爭奪的地區,雙方塹壕犬牙交錯,距離極近,於是手榴彈便成了打破這種局面的一種有效武器。塹壕裡的防禦者可在不用暴露自己身體的情況下將進攻者擊退,而且對付同樣躲在塹壕裡的敵方也十分有效。為了應對這種局面,英國也開始了手榴彈的研發。

Ⅰ 研發歷史:

米爾斯手榴彈由英國設計師 “ 威廉 ▪ 米爾斯 ”爵士研發,屬於防禦型手榴彈,彈體厚、質量大,主要依靠破片殺傷有生目標。1915年早期生產的米爾斯手榴彈正式被英國軍方定型為5號手榴彈,一戰結束後,5號手榴彈於1920年5月正式退役。

作為米爾斯手榴彈的第二款官方型號,23號手榴彈於1917年問世。為了實現手榴彈和槍榴彈之間的通用。23號彈採用了有中心孔的底蓋,中心孔內加工有螺紋,可以擰接一根127mm長的鋼製尾杆。有長杆的23號槍榴彈通過裝在步槍槍口處的發射籃裡插入槍膛內,用空包彈發射,不過鋼製尾杆很容易損壞槍膛,使用也很不方便。一戰結束後,23號手榴彈於1921年退役。

1918年,36號手榴彈進入英軍裝備序列。與安裝長杆的23號彈不同,36號手榴彈的底蓋專門設計用來安裝氣密托盤,這種碟形金屬盤安在手榴彈底部,組裝好的槍榴彈放入安在步槍槍口的杯形發射器中,用空包彈進行擊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一戰時期使用的眾多類型手榴彈中只有“米爾斯”還在英軍中服役。米爾斯手榴彈依然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和英聯邦部隊的一線武器。從5號、23號發展到36號手榴彈,“米爾斯手雷”是現代軍用手榴彈發展階段初期的重要里程碑。

Ⅱ 使用方式:

米爾斯手榴彈的使用與一般無柄手榴彈基本相同,先將手榴彈帶有簧壓握杆的一面彈體朝向掌心緊握,另一隻手拔出保險銷,用力向目標投出即可。握杆脫離彈體,而撞針會在撞針簧的作用下打擊火帽,進而點燃導火索,最終引爆雷管和炸藥。

Ⅲ 組成結構:

米爾斯手榴彈由彈體、帶拉環的保險銷、簧壓握杆、撞針和撞針簧、中心管、雷管、上部插塞、主裝藥和螺紋底蓋組成。彈體為鑄造,表面有網格,即可在爆炸時產生破片,又可在握持時防滑。

米爾斯引信安全性好,發火率高。這款引信屬於典型的擊針發火延期結構,由引信體、保險握片、發火組件、擊針和擊針簧組成。引信體安裝在鑄鐵彈體中央,外觀呈“h”形,為並列的大小兩根管狀結構。早期的米爾斯引信體採用黃銅材料,兩根大小不同的管子是分開加工再組裝到一起。後來為節約成本、簡化工藝,引信體改成鋁鑄件,兩根管子直接一體化鑄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米爾斯手榴彈採用的鋅合金材質引信體也延續了相同的一體化鑄造工藝。引信體左側較粗的管子是擊針室,引信體右側較細的管子是雷管室,容納發火組件的雷管和導火索。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美國馬克Ⅱ手榴彈

我是機智的國王 2020-01-23 11:42:08

Ⅰ 研發歷史

二戰前,美軍手榴彈通常以字母M後面加阿拉伯數字表示型號,如M6、M8等。後改用“MARK”命名,因此被叫做馬克手榴彈,縮寫為MK,後面加羅馬數字來區分型號,如MKⅠ、MKⅡ。

作為前身的 馬克1 型手榴彈在1917年被研製出來並於同年投入實戰,但其設計的較為複雜,在使用時非常麻煩,作戰效能很差,只服役了很短一段時間後,就因其飽受詬病的缺陷被軍方嚴厲批判並拋棄。馬克1型在戰場上的糟糕表現使軍工企業不得不停產並重新設計,很快研製出了保險裝置經過簡化的馬克2型。

馬克2 型取代失敗的1型時,一戰已經基本結束,因此沒有發揮多大作用。雖然 馬克2 沒有來得及展示其威力,但美國已經在手榴彈研發和量產上獲益匪淺,對美軍在接下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Ⅱ 組成結構

二戰期間,美軍士兵主要配備的馬克2型手榴彈使用針刺發火延時引信,發火機構為翻板擊發

機構。

彈體為鑄鐵,彈體外部有網格狀溝槽,利於在爆炸後產生更多的破片來增大殺傷威力。

內部填充物為TNT,但由於戰爭初期TNT短缺,內部多填充硝化澱粉複合物。

馬克2的爆炸半徑

是 4.5 — 9 米,彈片可殺傷至45米。由於一般士兵投擲距離多為30—40米左右,所以要求士兵在

站姿投彈後立即臥倒,以防被破片殺傷。將其裝上M9或M9A1式反坦克槍榴彈的尾管,可做槍榴

彈使用,通過加蘭德步槍用空包彈發射,射程約一百五十米。

Ⅲ 相關數據

彈體直徑:58 mm

彈體長度:113 mm

彈體重量:600 g

工作方式:翻板擊針

延時時間:4 — 4.8 秒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蘇聯 F-1(Граната Ф-1)手榴彈

我是機智的國王 2020-01-23 14:13:12

蘇聯 F-1 手榴彈

F 是 Ф 的英文對應字母,全稱 Граната Ф - 1 ,也被稱為F1檸檬狀防禦手雷。

Ⅰ 研發歷史

F-1一開始並不是蘇聯自行設計的,而是仿製於法國一戰使用的F-1手榴彈,這種1915年裝備的手榴彈極大的影響了當時的蘇聯紅軍。

二戰初期,蘇聯把戰前的仿製手榴彈重新設計並製成了Граната Ф-1(F1)手榴彈,F-1手榴彈全重600g,裝藥量為60gTNT炸藥,大部分重量都被很厚的鑄鐵外殼佔據。

在當時,可靠的預製破片技術還沒有出現,手榴彈多采用鑄鐵彈體,其優點是生產簡易、價格低廉,缺點是過於厚重,而且很難控制破片大小,爆炸後彈體破片碎裂的很不均勻,使得殺傷威力大為減弱,甚至出現過在近距離爆炸而毫髮無傷的情況。雖然當時也採用在彈體上鑄造出網格狀溝槽的方法來預製破片,但鑄鐵太脆,爆炸後彈體並不一定沿著預製溝槽破裂,所以爆炸效果也不是特別理想,只是起到握持時防滑的作用。

總體來說,F-1手榴彈因其簡單、可靠、易於製造,經受住了殘酷的戰爭考驗。在二戰之後的漫長歲月裡,其設計結構並沒有多少改動,足以稱得上一款經典武器。

Ⅱ 組成結構

F-1手榴彈是一種鑄鐵彈體、無柄、針刺發火的手榴彈。

使用的引信叫UZRG或UZRGM發火件,這是一種擊針式的延期發火件。

在平時,擊針的尾部被握片頭部卡住,將擊針簧向上壓縮,擊針下部又被橫穿在引信管上的保險銷卡住,構成平時的安全狀態。

投擲前將握片朝向手心緊握住,然後拔掉保險銷,將手榴彈投出,離手後握片被彈飛,擊針簧快速伸展,使擊針向下擊發火帽點燃延時藥,經過 3.2 — 4.2 秒激發雷管從而引爆TNT裝藥。

F1型榴彈除了作戰用的實彈外,還有用於訓練的型號,其引信內部封閉,握片為金屬原色並塗有紅色標,彈體為黑色,有的在黑色彈體上塗有白色交叉色帶,底部鑽孔。另外還有整體塗紅等,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非綠色塗裝均不是實彈。

Ⅲ 技術參數

彈體全長:130 毫米

彈體直徑:55 毫米

彈體重量:600 克

裝藥類型:TNT

裝藥重量:60 克

殺傷半徑:17 — 22 米

延遲時間:3.2 — 4.2 秒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日本91式、97式手榴彈

我是機智的國王 2020-01-24 20:16:05

Ⅰ 研製歷史

91式手榴彈在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一種多用途手榴彈,於1931年(神武紀年2591年)正式裝備日本陸軍,是日軍裝備的第一種現代化手榴彈,可以滿足多種用途的需要。它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製的大正10年式手榴彈。大正10年式手榴彈在“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彈。但同時該彈也存在不少缺點,主要是結構複雜,生產工藝繁瑣,特別是用擲彈簡發射時需要儘量密封火藥燃氣,因此彈體上下各有一個起到閉氣作用的定心環,其直徑尺寸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單獨精加工,耗費工時較多,另外發射藥筒的加工也比較複雜。

Ⅱ 組成結構

91式手榴彈彈體上鑄造有網狀溝槽,把彈體表面分成小塊,目的是為了使彈體爆炸時形成均勻的破片,但對於鑄鐵彈體來說,爆炸時“連片”或炸成碎末的情況時有發生,開槽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彈體上下各有兩個小圓柱體,上面較細長的是引信裝置,擰在彈體上蓋中間的螺紋孔內,下面較粗短的是發射藥筒,擰在彈體底部的螺紋孔裡。

91式手榴彈引信是針刺發火式的,從上至下由保險蓋、擊針體、擊針、拴有麻繩的保險銷、擊針簧、裝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體、延期藥管組、雷管、氈墊和銅管組成。除了擊針、擊針簧和保險銷外,其餘全由黃銅製成。

擊針帶有螺紋,與擊針體擰成一體。保險帽頂部開有一個小孔,用來調節擊針擰入的距離,藉以控制擊針的保險狀態,如果擊針向下擰到位,擊針尖就會突出擊針體外,此時可以擊發底火,反之則擊針尖縮進擊針體內,底火無法擊發,提高存放和運輸的安全性。保險帽為薄銅板衝壓成,柱面壓有輥溝,引信體柱面上也有一道溝槽,保險帽通過這條輥溝卡在引信體上的溝槽內,防止抽出保險銷以後保險帽意外脫落。

延期藥管就是一端帶螺紋的銅管,擰在引信體下端,內部裝有延期藥,在引信體側壁上還開有一個用來排放延期藥燃燒氣體的排氣孔,平時用一個堵片密封。延期藥下方是雷管,雷管底部與彈體之間有起緩衝作用的氈墊。延期藥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個銅管內。

91式手榴彈所用的發射藥筒採用的高低壓發射原理,發射藥筒頂部車有與彈體相連接的螺紋,內部為空腔,發射藥裝在一個薄銅板衝壓成的銅盂中,底部裝有一箇中心開孔的鋼墊圈,然後用底螺把銅盂封在藥筒內。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擊針孔,底火和底火座裝在擊針孔上方,這樣設置的目的是防止發射時高壓火藥燃氣把底火吹掉。

發射時,底火會通過鋼墊圈中心的開孔引燃發射藥,當藥筒內壓力達到一定值以後,火藥燃氣就會從藥筒側壁開孔處衝破銅盂側壁進入發射筒,推動手榴彈向前運動,直至發射出去。

Ⅲ 使用方法

用作手榴彈使用時,可以把發射藥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檢查擊針擰入擊針體的距離,如果距離不夠則要先用工具把擊針擰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險銷,接著將保險帽用力在鋼盔或其他堅硬的物體上猛磕一下,使擊針擊發底火,點燃延期火藥,然後迅速投出。不使用時,保險帽套在在引信上,在帽套側壁橫插入保險銷將擊針固定住,這樣就將雷管與導火索分隔開。

當用擲彈筒發射時,先檢查擊針位置,然後拔出保險銷,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將彈體放入擲彈筒,接著擊發擲彈筒,擊針撞擊手榴彈發射藥筒的底火,將榴彈發射出去。發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引信的擊針體壓縮擊針簧下降並擊發底火,點燃延期藥,延期藥燃燒完畢後引爆雷管和主裝藥。

當用槍掛擲彈筒發射時(擲彈筒是在步槍槍口加裝一個簡單的圓筒),先拔出保險銷,然後取下保險蓋,將手榴彈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擲彈筒,用空包彈將手榴彈發射出去,手榴彈的發射藥筒可以取下或保留。發射時,火藥燃氣強烈衝擊擊針並點燃延期藥。

97式手榴彈開發自較早期的91式手榴彈,為91式的改型,取消了用於擲彈筒發射的推進藥柱體,主要用於步兵手擲,也可以用槍上擲彈器發射,97式手榴彈的引信由發火組件和延期藥管兩大部件組成,引信的組成部件包括擊針、保險銷和火帽組成外觀上,97式與91式一模一樣。


實用技能及百科知識手繪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難免粗糙和錯誤,望朋友們見諒。

一筆一畫,熬盡心血,創作不易,勞心費力

(歡迎朋友們 - 關注 - 評論 - 點贊 - 轉發 - 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


我是機智的國王


1,日本有:十年式,91式,97式,簡化版99式。其中97式使用最多,最廣泛又被稱為香瓜手雷,代表著日本手雷當時的最高發展水平。97式是從91式上改裝而來。全彈質量445g,裝有56gTNT炸藥,與91式不同就是97式引爆時間為4-5秒。由於時間短,97式在投擲時要更加小心。需要將彈體在硬物上用力撞擊一下。


2,美國二戰時手雷型號很多,但在軍隊普及最多的是MARK2號手雷,重0.59kg,內部TNT炸藥,摩擦點火延時引信,4-4.8秒引爆。殺傷力半經有5-10碼。彈片可以至50碼,但是一般士兵投擲距離平均為35-40。所以一般士兵投擲以後,必須臥倒至手榴彈暴炸。




3,德國M24手雷,是德國陸軍制式手榴彈,是整個二戰,設計最合理,威力巨大的手雷。M24前身是M18式長柄手雷,M24重約610克,引信5秒暴,內置100克TNT炸藥,爆炸威力在二戰時最厲害。且引信和彈體分離,運輸起來方便又安全,投擲距離可達50米,是德軍使用最多一種手雷。



4,蘇聯RGD-33是攻防二用出名的有柄手榴彈,蘇軍在二戰中大量使用。手榴彈全部由鋼鐵製造,內部有85克TNT炸藥,引信3.5秒。破壞力大,但使用不方便。生產量很大,送給了印度,越南很多。

5,英國“米爾斯”手榴彈,全彈重700克,內裝TNT炸藥60.2克。引信4秒。雖裝藥量多和殺傷範圍大,因體積過大,所以攜帶量不多和投擲距離不遠,儘管如此,“米爾斯”手雷為英國在二戰中還是出了一份力。


透明小溪看歷史


你好!我是縱橫沙場!這個問題有點大了,二戰時幾乎全世界都參加了,各國使用的手榴彈也是五花八門,下面列舉幾個代表給大家展示下。

美軍MK系列手榴彈



以上分別是MKI MKII MKIII破片殺傷手榴彈,美軍除了常規的手榴彈,還配備了手投燃燒彈。




手投燃燒彈對付工事的士兵十分有效,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對付工事內的日本兵通常使用噴火器和手投燃燒彈。

日軍手榴彈

在影視片中,我們經常看見小鬼子扔手雷之前會在頭盔上先磕一下。

圖為91式,採用撞擊發火引信。

德軍手榴彈

德軍手榴彈多以木柄手榴彈為主,而木柄手榴彈中性能最好的便是M24了。



英軍手榴彈

英軍手榴彈中的明星是米爾斯手榴彈

米爾斯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裝藥量和殺傷力較大。



最後來看看我們中國使用的手榴彈

當時除了從德國進口一部分M24以外,大部分都是自己仿製,製作。

就這樣,我們的手榴彈還是很少。而用這樣的武器裝備打贏戰爭,先輩付出了多少?


縱橫沙場


那就先說日本吧!他們的代表作為97式手雷,其內裝的炸藥為TNT炸藥,質量較輕威力還不容小覷,在侵華日軍中大量配備,又被我們民眾稱為南瓜手雷,現在的影視劇中就會經常出現,一般我們看到拿手雷在頭上的鋼盔上磕一下在扔的就是它了。

美國裝備最多的就是MARK2手雷,內置590gTNT炸藥,絕對殺傷範圍為半徑為5米的圓,彈片最遠可到50米處,可因為質量的一般人也就可以投30到40米,這也導致,投彈後投彈手必須馬上爬在地上,畢竟要是被自己扔出去的手雷炸死就搞笑了。

要說手雷設計最好的當屬德國的M24了,因為它只有100克的TNT,總重量也才610克,但因其設計合理所以也威力巨大最遠可投擲到50米處。

有最好的自然也有最蹩腳的,那就是英國的“皮爾斯”手榴彈,其重量也只有700克,可體積卻大的像個“二百斤”胖子,不易攜帶而且投擲距離也不遠,蹩腳的地方就在於殺傷範圍還大,所以士兵在使用時炸到自己去看也時有發生。


貞觀防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很多,生產的手雷也五花八門,選幾個代表性的說說吧。

一,日本鬼子的“九七式”手榴彈。

這玩意是日本鬼子標配,抗日神劇必備。屬於破片手雷,1937年定型,看來就是為侵略中國準備的。總重455公克,直徑5cm,裝65公克黃色炸藥,5秒引信。最大特色是採用敲擊信管,鬼子們需要在鋼盔上磕一下再擲。

二,美國佬的馬克2型手榴彈。

這東西我們最多看見的是國軍解放戰爭標配,美國人二戰時生產的手雷型號不少,這一款最成功和普及。鐵鑄破片手雷,重量590克,填裝TNT炸藥,這就比鬼子厲害了,4.8秒引信。

三 ,英國人的“米爾斯”手榴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聯邦成員國標配,比較稱手的傢伙,安全性特別好,鐵鑄破片手雷,長89mm,直徑57mm,重量774克。我國戰場基本沒有,緬甸戰場英軍有使用。

四,蘇聯老毛子的RGD-33手雷。

木柄手雷,這傢伙外觀漂亮,攜帶安全,但使用複雜,需要把單獨存放的引信管在使用前裝進去,容易耽誤事。好處是德國兵繳獲了也白搭,沒有引信管整不響,引信管由政委保管!!作戰時定額髮放,尼瑪反人類武器。

全重600克,裝60克TNT炸藥,4秒引信。蘇聯生產了非常之多,後來送給越南不少,把猴子兵折騰壞了,又複雜又扔不動,號成“北極熊的小甜瓜”。

五,德國M24型長柄手榴彈。




德國鬼子旅行必備之佳品,1924年定型,設計比較合理,爆炸威力很大,最牛逼的是經過訓練後可以精準投擲。

彈重610克,彈長365mm,直徑70mm,裝填TNT炸藥,引信5秒。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鞏縣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大批仿造德式長柄手榴彈,給日軍以重大殺傷,據統計約有40萬日軍傷亡在手榴彈上,佔侵華日軍總傷亡的三分之一左右,鬼子非常恐懼這個傢伙什。


度度狼gg


在二戰時期,人類戰爭的火力迅猛提升。在機械化方面的代表就是虎式坦克和KV系列坦克車的出現。而在單兵裝備方面,手雷和手榴彈的普及化是最重要的標誌。根據一些專業資料的統計,在十四年抗戰期間,有40萬侵華日軍死於手雷和手榴彈,佔到了侵略日軍總數的30%。因此手雷和手榴彈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場的情況。


二戰時期的手雷種類很多,重量也是有輕有重,使用的炸藥也不太一樣。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蘇聯RGD-33手榴彈,德國M24手榴彈,日本97式,美國馬克2型手雷。

先說在抗戰中表現優異的M24型,這種手雷是德國陸軍的標配手榴彈

抗戰時我們引進了這種手榴彈,並且仿製成功。它的重量是610克,用的是TNT炸藥,威力不小。由於手榴彈設計的比較合理,重量也適中,因此很容易上手。新兵訓練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扔的比較準。

再看日本的91式和97式,這種雷不足500克,用的是黃色炸藥

採取的是敲擊引信設計,要在鋼盔上磕一下才行。日本之所以不用引信手榴彈,主要是安裝引信需要時間,日本追求速戰,所以採用了“敲頭”型。

蘇聯的RGD-33型手榴彈很經典,被廣泛使用

它威力大,引信時間也短,只有4秒鐘。在不作戰的時候,引信會交給具體人員掌管,戰前再發給士兵們。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敵人撿到沒有引信的手榴彈後,無法使用。二是避免士兵保管手榴彈不當,炸傷自己和戰友。

最後是美國的馬克2型

這個手雷很經典,威力勝過日本97式,引信時間4.8秒。在美國戰爭片《風語者》《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中常見到這種手雷。


手雷是一款便攜且威力不小的武器,自從問世後,就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和研發,列裝。即使在今天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戰爭形態裡,手雷也是單兵裝備裡不可缺少的臺柱子武器。或許未來的人類軍隊會用上激光槍,放棄子彈,但手雷也許永遠不過時。


兵說


手雷也叫手榴彈,它是二戰前後單兵裝備中攜帶最方便、威力最強勁的武器,各國都很注重對其的研發與製造,因而有多種多樣形態各異的產品,但是總體上分為有柄和無柄這兩種形式。




德軍使用比較普遍的是M24和M39這兩種手雷。M24裝有木質長柄,訓練有素的士兵可將其投擲得既遠又準,因其體積略大,裝彈量也多,所以爆炸威力較強,在反裝甲和攻堅作戰時可集束使用,以增強破壞力。M39卵形手雷是一款便於攜帶的輕小型手榴彈,爆炸威力較前款稍遜,對負重有要求的兵種或特種部隊之類的突擊部隊使用較多。

英軍步兵使用較多的是NO36M式手雷,此外英軍的MO74粘性反坦克手雷,其爆炸威力十分強勁,主要用來對付坦克、碉堡等簡易土木設施。


美軍二戰中使用最普遍的是MKII手雷,戰爭片中的美國大兵胸前或揹包帶上總會有幾顆這樣的手雷掛著。

蘇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是F-1式手榴彈,全鑄鐵外殼,爆炸產生的碎片殺傷範圍較大。
日軍在二戰中使用最多的是九七式手雷。


野草鮮花






二戰時期,手榴彈分有柄和無柄兩種。主要參戰國中蘇聯和德國的制式單兵裝備使用有柄手榴彈。美國和日本則使用無柄手榴彈。有柄和無柄都叫手雷。結構原理簡單,保險銷、延時引信、雷管、裝藥、彈體……



一般說來,裝藥相同情況下,印花彈體(彈體上有網紋)的手雷要比無印花彈體的手雷殺傷效果要好一些。形成的散射彈片分佈更均勻。例如美軍使用的MKI,MKII“菠蘿”。日本的97式,蘇聯的RGD33型等。



常看到影片中美國上至將軍下至士兵。在胸前都愛掛幾顆手雷,有個性的將軍更是如此,比如李奇微的標配——“菠蘿”。這一方面是因為方便使用。另一方面感覺被俘虜想自殺時就很好用。如果是木柄旋蓋的恐怕就沒有時間立即引爆了……


斯圖嘉特


德國手榴彈 德國人在二戰中裝備的手榴彈 型號較多,最常見的,使用最廣泛的是兩種德國戰前研製和裝備的高爆手榴彈 :M24 式長柄手榴彈和M39式小型卵形手榴彈。 我們見的最多的是M24 長柄手榴彈,手持MP38 腰插M24 是德國兵的典型造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