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1989年6月,村上春树在希腊罗德旅行的过程中,发表了短篇小说《电视人的反击》,被简称为《电视人》,收录在之后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集《电视人》之中。

《电视人》讲述的是在某个周日的傍晚,三个正常人缩小版的“电视人”扛着电视进入我的房子,在对我丝毫不理睬的情况下安装了电视,并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在此之后,我又接连在公司和家里的电视上看见电视人,最终被他们同化。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本文依旧延续了村上春树的写作风格,超现实的想象,荒诞的情节设置,对人自我存在如何界定的怀疑。尽管豆瓣对这部小说的评分并不是很高,但我今天还是想在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探讨围绕全文的三个矛盾:现实与超现实,传统与现代,存在与不存在。

1、荒诞离奇的电视人,基于现实的超现实形象


整部小说的第一对矛盾就是现实与超现实的矛盾。

①超现实形象——电视人

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就在于荒诞离奇。这种荒诞不仅体现在小说主题并无确定的意义,故事的逻辑结构并不严谨,还体现在小说中经常出现脱离正常范畴的超现实形象。卡夫卡经典之作《变形记》中主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这样的情节设置就带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而《电视人》中充分体现后现代主义特色的超现实形象便是电视人。

“电视人身体的尺寸比你我小一些。不是明显地小,而是小一些。对了,大约小十分之二至十分之三,而且各部位均衡地小。所以在措词上,与其是小,莫如说缩小更为准确。他们活像是被缩小复印出来的,所有部位都小得机械而有规则。如果身高缩小为0.7,肩宽也缩小为0.7,脚、头、耳朵和手指的大小长短统统缩小为0.7,犹如略小于实物的精密塑料组合模型。”


从村上春树的描述来看,电视人即是人的缩小版,用客观现实来衡量,这样的人物是不可能存在的。这里的小并不是把大人与小孩加以区别所能感受出来的小,而是类似于电影中出现的“缩小”药水一般,将人从整体上,在不破坏一致性的情况下,从头到尾进行缩小。

除此之外,他们一律上身穿藏青色上衣,下身穿蓝色牛仔裤,脚上穿网球鞋。而在保持统一穿搭的同时,他们的脸也近乎一样,令人分不清究竟哪个是哪个,乍一看就好像几个一模一样的人站在面前。这样的设定,无疑是荒诞离奇,超越现实的。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②基于现实的设定

尽管电视人的设定具有明显的超越现实性,但这一形象的设定却难以摆脱现实,这一点从他们的名字就不难看出。

电视人之所以被称为电视人,是因为他们的三次出场都与电视有关。第一次出场,是电视人扛着电视来到我的家里,在没有经过我允许的情况下安装电视;第二次出场,是公司商讨家电销售方针时,电视人扛着敌对公司索尼制作的电视进入会议室内,在环视一圈后,因为没有找到适宜放置电视的位置而离开;第三次出场,是我酒醒后,电视人从自家的电视机中跳出来,在与我交谈的过程中将我同化。

可以说,电视人存在必不可缺的依托便是电视,没有电视,便没有了电视人。

从某种意义上看,电视人就是现实的电视超现实化的结果。而村上春树做出这样的安排,与现实状况密不可分。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与领悟,艰深难懂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但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将观众的思考过程省略化,由于拥有直观的画面展现,思考这一想象的过程被大大压缩,人们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自我的判断,从而成为了新媒体的奴隶。但免去人们思考过程的新媒体在当时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欢迎,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相关的媒体大肆复制性地扩充,这也是为何村上春树用“复制”、“机械”来形容电视人的原因所在。

本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却在商业化的浪潮下逐渐失去了自我判断的想法,我由一开始对电视人的怀疑,到最后失语,这正体现了村上春树面对现实状况时的忧心忡忡。

2、隐藏的二元空间,现代与传统的抉择


村上春树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是经常存在两个不同的空间,我称之为二元空间。

在《挪威的森林》之中就明显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空间。这两个空间,一个是群情激昂的现代大学校园,一个是类似于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一般存在的阿美寮。这样的二元空间设置,体现了村上春树内心中对现代社会和传统生活的抉择。而《电视人》中虽然没有明显设置二元空间,却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第一,以“我”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坚持者。

整部小说的主人公“我”可以说过着近乎传统的生活。我日常的消遣方式包括读书、写信、洗车、听唱片、购置用品等等,却唯独不包括看电视。在电视人没有来到家里之前,整个房子里甚至没有一部电视。虽然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但这恐怕并非出于客观条件的不允许,反而是主观意愿上的不需要。因为“我”不仅排斥电视机,连电梯也很是排斥。

“我不喜欢乘电梯,总是步行上下。我的办公室在九楼,因此这并非轻易之举,有特殊急事时便累得大汗淋漓。但作为我,大汗淋漓也比乘电梯惬意得多。众人因此开我的玩笑,我一无电视机二无录像机,又不乘电梯,他们都认定我是个怪人,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


即便办公室高居于九楼,我仍然固执地选择走楼梯,这已经足以体现我是一个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者。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第二,以“电视人”为代表的现代生活方式坚持者。

电视人的出现总是与现代科技挂钩。他们三番五次登场,都以电视为背景。最后一次电视人再次来到主角家中时,尽管并不是背着电视来的,但却通过之前安置好的电视给主角直播自己制造“飞机”的过程。无论是电视还是飞机,这些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物件,都很明显地体现了电视人的现代人角色。

其实村上春树对人物的设置十分有趣,一个接受了一半现代生活——从我有车这点不难看出——却仍旧在骨子里坚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人,究竟在社会上是如何生存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我拒绝坐电梯时,我的同事认为我是一个怪人,或是发育尚未成熟。一开始现代社会的生存者们只是抱着偏见对待我,但电视人出现之后,他们直接通过残暴而野蛮的方式不断地侵入我的生活,最后将我同化。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所以在这部短篇小说中,现代社会与传统的“阿美寮”之间的对峙依旧存在,只不过更加隐晦。而究竟是选择世外桃源,还是追随现代科技发展的浪潮,依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渴求被感知即不自由,怀疑自我存在者终究要走向消亡


在《电视人》中,我因为电视人的出现一度对自己是否真实存在产生怀疑,这其中暗含着“存在即被感知”与“存在即自由”两种观念的对立。

①存在即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的开创者贝克莱的一个主要观点即“存在即被感知”,简单解释一下,即一切事物的存在必须以“我”的主观感知为前提,如果我感觉不到这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便不存在。而在《电视人》中,这种观点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在电视人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之后,有强迫症的妻子却对此熟视无睹,一改常态。而当电视人大摇大摆地从会议室经过时,公司的众人即便给他们让出了道路,却仍旧各干各事,没有表现出任何注意到了电视人的举动。当我询问同事是否看到电视人时,同事故意回避问题,不予回答,同时眼神也变的躲闪起来。我能感知到大家能感知到电视人的存在,但大家却表现出一副没有感知到电视人的存在的样子,这就使得我深陷疑惑与猜忌之中。

“我感到蹊跷。莫非他们全都知道电视人,而惟独我自己被排除于有关电视人的情报之外不成?说不定妻子也对电视人的情况了然于心,我想。大有可能。”


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我感觉自己被边缘化,而这样的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众人对我的否认。当大家都知道电视人的存在并对之习以为常时,唯独我不曾了解过,这就使得我在一定程度上被孤立在众人之外。被孤立的我,不会被众人感知,正如小说的结尾,电视人告诉我妻子与自己关系破裂,不会再回家,而我也从此刻开始走上失去自我的道路。可以说,妻子的离家出走,同事对我的回避,导致了我的不被感知,我从而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按照“存在即被感知”的说法,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我或许已经不复存在。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②存在即自由

存在即自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核心观点之一。萨特认为人即自由,如果人丢掉了个性,失去了自我,那么他就不复存在。这一观点之后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也是村上春树本文想要表达的观点之一。

我被电视人同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怀疑到认可的过程。当电视人给我直播造飞机时,我认为那更像一个放大的榨汁机。当电视人告诉我妻子不会回来之后,我认为我与妻子两人之间即便有争吵,也不至于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但在与电视人的不断交谈中,我逐渐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开始确信电视中正在制造的就是飞机,妻子也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在结尾,我想开口说些什么,却发现自己已经失语。失语,即失去自我的最大表现。

按照存在即自由的观点,失去了话语权的我也不再拥有自由,我本人最终还是走向了“不存在”。

其实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我因为抱有“存在即被感知”的错误想法,才会在面对大家的忽视时产生我不存在的错误观点,这样的错误观点使我对自身是否存在产生了动摇。对于每个人所言,相信自己是真实存在的才是自由的根本,一个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存在,那么他就必然要依附一些存在的东西,于是我选择依附存在的“电视人”,最终失去了自我,也就不复存在。而通过被别人感知,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存在的观点,本身就与自由相悖,可以说我失去存在意义的结果早已有所铺垫。

而村上春树如此结尾,也是在警醒我们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能随波逐流,轻信盲从,从而失去自由,没有存在的根本。我们的存在,并非由于被感知,而是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豆瓣7.7《电视人》|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三对矛盾


虽然故事看起来十分离奇,但仔细品味一番,还是能引起我深度的思考。说到底,超现实的形象,二元空间的对立都并不是核心,关键还是在于第三个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确保自己的存在?

当面对现实状况中波涛汹涌的,束缚我们思想的商业化浪潮;当面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当面对他人的否定和无视,我们能否坚守内心,一路前行,捍卫自己的存在,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究竟是做屈从的皮囊,还是流浪的灵魂,选择留给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