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個有趣的問題,《三國演義》前期經常單挑,後期基本都是群毆,為什麼?

說社保百科


很簡單,因為三國名將都死光了,剩下來的武將已經不多了,而且到了後期,大部分是鬥智謀和群毆,很少單挑了。

我們就以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結束為界線吧,夷陵之戰前,包括夷陵之戰,算三國前期,夷陵之戰後算三國後期,我們來看一下有哪些三國名將死在前期。



夷陵之戰結束,在《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只要是八十五回之前死亡的武將,都算是早期武將。

三國演義開場不久,董卓之亂時,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董卓派呂布出戰,接著就是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呂布作為天下第一的武將,以一敵多是呂布的特點,呂布還曾一人獨鬥曹營六員大將,而三國中唯一能與呂布單挑的是張飛,可惜呂布最終死在第十九回。



三國演義第五回中,華雄殺死了祖茂,程普殺死了胡軫,三英戰呂布前,關羽與華雄單挑,砍死了華雄。

三國演義中第七回中,江東猛虎孫堅攻打劉表,被黃祖手下放暗箭射死,孫堅去世。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中,關羽在白馬之戰中,突襲顏良,一刀砍死了顏良,不久,關羽又遇到文丑,僅三個回合又砍死了文丑,河北四庭柱一下死兩個。



接著就是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一路連斬六將,大多是單挑一二個回合斬殺的。

曹操手下的頭號猛將典韋,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中,為了救援曹操,擋住張繡的追兵,最終戰死。典韋可是三國時期,排名第三的猛將,死的有點早了。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孫策之死也甚是可惜,孫策是孫堅的長子,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傷,孫策傷重後,請了個叫于吉的道士來治病,結果惹怒了孫策,被孫策殺了,後來于吉的魂魄糾纏孫策,孫策也因此而死,一代小霸王也死了。



《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定軍山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

而武將集中死去最多的時候,發生在襄樊之戰到夷陵之戰之間,比如說龐德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所殺,而關羽之後也被孫權俘虜並殺害。關羽死後不久,其魂魄殺死了呂蒙。

夷陵之戰前,張飛因為鞭打手下張達、範疆,在一次喝醉酒後,被張達、範疆兩人暗殺,斬了首級,三國第一單挑王張飛死了,少了很多的單挑戲。



張飛和很多武將有過單挑,比如天下第一的呂布,張飛從來不怕呂布,一看呂布就找他單挑,張飛還曾獨鬥過曹營八員大將,一個回合生擒郝萌,十個回合殺紀靈,跟馬超單挑二百三十個架合,不分勝負,這算是整個三國單挑成績最高的武將了。

江東猛將太史慈在合肥之戰中,被張遼射殺。

夷陵之戰中,武將死的更多,首先是黃忠被馬忠射中一箭而死,馬忠又被糜芳和傅士仁所殺,關興殺了潘璋,甘寧被沙摩柯一箭射中額頭而死。



夷陵之戰,整個三國的名將死的差不多了,蜀漢五虎上將死了四個,關羽、張飛、黃忠被殺,馬超病死,只剩下一直趙雲,年紀也大了。

曹魏方面,比如典韋、龐德、張遼、徐晃、夏侯淵、夏侯惇全部去世,除了張遼和夏侯惇是病死的,其它都是死在戰場上。



江東方面猛將也死的差不多了,孫策、太史慈、孫堅、甘寧、馬忠、潘璋、程普、黃蓋等,除了程普與黃蓋是病死的,其它全部是戰死的。

名將都死的差不多了,而活著的已經沒有幾個名將,沒有名將怎麼單挑,到了三國晚期,也就是姜維、鄧艾、文鴦等少數屈指可數的名將了,自然也就少了單挑了。三國到了後期,就不精彩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演義》全書大致可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其中從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這個時間點,作者明顯濃墨重筆,著意刻畫。這是整部小說的最高潮,同時也塑造了許多特色鮮明的人物。

同時,這段時期也是英雄輩出的黃金年代,在羅貫中的筆下,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譬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許褚等。打造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角色,除了妙筆生花的筆端才能,還要有意為其設定特定場景,單打獨鬥就是一種最引人關注的方式。


毫無疑問,關羽等人能從一眾將領中突出重圍,一是實力過硬,二也是得益於作者特意的筆墨渲染。在戰爭打鬥場面的描寫上,作者也是獨樹一幟,那麼前期作者為何以單挑為主,後期以群毆為重呢,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時勢使然。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前,天下的形勢並不明朗,諸侯割據,彼此間的戰爭不斷。戰爭是最磨鍊人的,大多讓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都是通過各種戰爭成長起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讓國家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同時也讓有能力者成為讓人崇拜的戰神。我們很難評說究竟是三國成就了羅貫中,還是羅貫中成就了三國。這麼多英雄人物的出現,為羅貫中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他的筆下,各種英雄人物粉墨登場,迎接各自的輝煌。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後,天下大勢日趨穩定,戰爭發生的幾率也相對較少,這也意味著通過戰爭培養人才的模式無法得到保障。成名的英雄仍舊健在,少年英雄沒有戰爭的培養,很難突出重圍,無法站在讓人矚目的風口浪尖。缺少戰爭的歷練,無論在能力還是經驗上,自然與前輩望其項背,所以如出現打鬥多是以群毆的方式出現。

二是作者有意的鋪排。從人才輩出到凋零隻是經過了區區幾十年,我們知道作者在心底是擁劉反曹的,因而那些威名赫赫,戰功卓著的人物多出自劉備軍團。作者在寫作時,為了突出人物的英勇,多以單挑的形式出現,這樣在廣大讀者的心中,可以很輕鬆地塑造一個英雄形象。而在群毆的打鬥場面裡,很難突出某個人物,更不用說去打造一個力挽狂瀾,穩操勝券的將領之才。

這就好比是場電影的拍攝,單打獨鬥的場面就如特寫,群毆的場面只能淪落為戰爭背景,顯然,二者的效果對觀眾的感官刺激是完全不一樣的,擁有特寫鏡頭的人物更易被人記住。在作者的整體佈局中,不可能千篇一律的用同一種寫作手法來描繪戰鬥場景,如過這樣,難免讀者提不起興趣。

同時人才的凋零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再照前面的寫作手法去刻畫單打場景,恐怕精彩度會大打折扣,難以服眾。以作者最推崇的蜀漢軍團為例,即使如張苞、關興者也只是官二代,與經歷過創業年代的叔父們比,無論是武力,形象,還是貢獻都低了一個臺階。在二人戰死沙場後,開始進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狀態,如此局面,質量下滑嚴重,作者再以單挑的打鬥場面示人,只怕廣大讀者不會買賬。 《三國演義》是七分事實,三分戲說,這種前後有別的戰鬥寫法,作者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一文幾值


《三國演義》屬於結網式結構,整部作品以人物為要素,以人物的行動為線條,以歷史事件為網結,將整部作品構成了一張大網,類似於龜殼的圖案。

正因為《三國演義》是以這種結構方式來完成整部作品的創作,所以作品的前半部分,多為引出人物,以人物的行為和歷史事件來推動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而後半部分,歷史主要人物已基本塑造成形,歷史事件便作為故事的網結繼續發展,直至完成整部作品。

舉個例子,如,作品始端,以黃巾軍作亂,引出劉關張,這三個人物行為的發展就構成了“桃園三結義"的歷史事件。再以三人加入剿殺黃巾軍隊伍,而又引出董卓,結成了董卓入宮的歷史事件,董卓的行為又引出漢室宮庭歷史事件,引出十常待,以十常待的行為引出漢室分裂……這些人物的出現和事件的發展又使人物相互相遇,形成新的歷史事件。所以整部作品最後就形成一張密密匝匝的大網。

為塑造各色歷史人物,每個事件中就著重塑造單個人物,如對關羽的塑造,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等。後半部分,諸葛亮六出祁山以後,歷史事件大於人物形象,所以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是群體事件,也就是群毆!


嶽佔東


整個三國演義的故事,從開始的英雄輩出,到最終的群雄寂滅,一場近似個人英雄主義的戰爭,變成了平庸的人海戰術,於是三國那波瀾壯闊的歷史就結束了。

其實不止是三國演義,其實所有神話和傳說的最終結局都是如此,人類的歷史就是由英雄到庶民的歷史。

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例。

最早,神話中的英雄與神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諸如阿喀流斯、埃阿斯、俄狄浦斯雖然是凡人,但都是神的孩子,身上除了具有人類英雄的品質,還會受到神的庇護,具有一部分神的力量。那時的希臘神話具有非常強的傳奇性,個人英雄決定著國家和戰爭的命運。

而到了奧德修斯的時代,神性逐漸退出了人類社會,英雄減少了,現實中的平民開始成為故事的主角。

再以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為例。

金庸先生虛構了一個宏大的武俠世界,塑造了眾多光輝萬丈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故事,讀起來讓人蕩氣迴腸。而金庸先生最滿意的一部作品,卻偏偏是最後一部——反武俠的《鹿鼎記》。

《鹿鼎記》不再塑造英雄,反而在解構英雄,反諷英雄,讓頂著光環的武林人士,面對殘酷的現實社會,這不再是靠俠肝義膽和江湖道義就能生存的社會,而是一個玩弄權謀,運用心機,甚至依附權貴才能活得滋潤的社會,而武功,在這個世界裡顯得那樣的不合時宜。

那些不能適應現實的所謂英雄,在現實世界裡,就如堂吉訶德,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障礙,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尷尬處境。

回到三國演義,開篇是漢末群雄並起,個人英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空間,於是各類英雄崛起,孫策、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等以武力見長,而諸葛亮、龐統、許攸、郭嘉、張昭等以謀斷見長。而到故事的結尾,群雄被逐一消滅,社會不再允許個人出頭。於是決定戰爭結果的,就變成了現實的軍力、武器、勢力。

英雄遠去了,傳奇與神話的時代結束,庶民開始成為故事的主角,是從歷史到思想的必然過程。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整個人類歷史,是一部英雄消失的歷史,再偉大的英雄,也不可能永遠支撐佔據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對需要面對現實的土壤,重新書寫自己的故事。


一個人的很多瞬間


前期單挑主要是為了介紹裡面的名將,將各個名將的個性和特色進行突出表現,因為核心人物就是三國名將,但打仗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就能打贏的,最後還是要靠人海戰術,人多才是制勝必備條件,俗話說的好,雙拳難敵四手。

因為剛剛開始黃巾之亂的時候,都是群雄,虐菜,武力攻擊是不會超過四十的渣渣,後來董卓之亂的時候猛將也就屬華雄和呂布,其次就是四驍將,張繡和胡車兒,其餘戰鬥力不如空氣,再後來就是公孫瓚和袁術,還有劉表一些群雄,公孫瓚戰鬥力還好說,袁術手下就只有紀靈勇猛,起碼可以和關羽打上五十餘回合,其它的連塞牙縫都不夠,劉表就只有蔡瑁有點膽識,還有大將文聘和老將黃忠,後來劉表死了,黃忠走了,文聘蔡瑁投降了,這個勢力就被分了,呂布後來佔據幾個城池,也逞英雄了,手下就張遼和高順還有曹性和宋憲,這幾個群雄戰鬥力都被滅了,那些猛將哪敢出戰,那些猛將作用是為了作鋪墊,把他們寫死之後怎麼寫,唯獨袁紹手下的河北四庭柱,高覽,張頜,顏良,文丑,那幾個敢出戰,不過後果可想而知,高覽張頜投降曹操,顏良文丑命喪關羽,之後又出了姜維,鍾會,鄧艾這幾個文武雙全的猛將,三國鼎立的統一也逐漸形成了


異國密探


看了問題挺有意思,沒人邀請主動回答,答的不好請多多指教。其實不是三國演義,幾乎武俠、神話、歷史等小說,都是如此。

為什麼呢?因為小說佈局構思需要,一部小說有一個主線和多個副線,每個主要人物都是一條副線。三國演義的主線就是三足鼎立的形成、發展和興亡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高能政治軍事集團的興衰脈絡就是副線,而三個軍事集團中的將領就是串成線的珠子。

因此,開始的時候,先介紹每條線的情況,通過單打獨鬥的方式,很容易把雙方主要人物的性別、年齡、性格、家庭背景、武術套路、使用兵器等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印象深刻。隨著故事的發展,以三個軍事集團為線索的戰爭此起彼伏,各條線相互交織,數個或者數十個珠子相互纏繞,發展成為群毆是把故事推向高潮的必然結果!



凌波衝浪


一開始,東漢末年還是很講究門閥面子的。就好比春秋時期的各郡君主,打假歸打假,不能傷面子。那時候一場戰爭,傷亡不多的。兩軍對峙,必須雙方都擺好架勢,才能開打,有一方沒準備好,另一方要等對手亮陣完備,才可以打。而且,不是群架,也不是普通士兵打,而是雙方各出比較有社會地位的“士”,才有資格打,或者,就是對對方的侮辱。戰爭的士人,所以叫戰士。當時的戰爭不是以消滅對手為前提。

只是後來,到了戰國時期,戰爭變成了兼併土地和人口,以消滅對方為目的,所以才出現了所有參戰的人員都得上場,或者,你不殺他,他就會殺你。戰爭才真正變成了屠殺!

三國幾十年的社會狀態和戰爭形式,和春秋戰國幾百年差不多。


四分之一月色


這個問題的確有趣。由於故事引人入勝,戰爭場面宏大。得到很多讀者的歡迎。在讀小說時,往往一氣讀完,也就忽略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簡單。畢竟是小說,不是歷史。情節的安排,要以吸引讀者為主。三國故事中人生善戰之呀武力值爆表的人物往往出現在三國早中期。

如劉備集團有著名的五虎上將,曹魏集團,有五子良將及典韋,許褚等。河北袁紹,也有河北四亭柱。呂布集團,也有以呂布為首的高覽張遼等名將。這名將全都武力高強性格各異。讀者們對於他們之間武力值的高低充滿了興趣。作者敏銳的料到了這一點。因此安排這些名將之間的單打獨鬥,也就成了小說的看點與賣點。到了後來名將們死傷殆盡。後起之秀難以為繼。讀者的興趣也發生了轉移。因此單打獨鬥也就不再是作者寫作的重點。反而以策略與事件描寫為主。

這應該是前部分多描寫單打獨鬥,後一部分反而與群毆為主的主要原因。真實的歷史,更接近後一部分的描寫。畢竟單打獨鬥,在戰爭史上是很少發生的。

這是我個人看法,歡迎指正。


雲淡風清29


前期無論是黃巾部還是各郡各自招募的部隊,兵的訓練程度可能都不高,這個時候將的作用遠大於兵,作戰的時候單挑比較多,將一死兵作鳥獸散。但後期兵員的訓練大幅提高,將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指揮方面,所以單挑就減少了。


逍遙遊自在心


你好,樓主,關於你所提出的三國前期戰將單挑轉變為後期戰將群毆的問題,是可以用戰爭的藝術解釋的,戰爭的藝術核心是協同作戰,從劉備織鞋販履到劉關張桃園結義,至劉關張投奔袁紹討打董卓,乃至以後的蜀國成立,由我到我們,這是必然的結果,由個人對抗到群體對立也就不難解釋了,感謝樓主提出的討論,希望能為樓主釋疑答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