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當時已經擁有七千兵力,為何還是當了好幾年團長沒被提拔?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提拔與否,什麼時候提拔,需要很多因素去綜合考量,並不是因為手裡管理的人多了就一定會提拔。

第一、李雲龍的文化水平太低,不識字,很影響工作,看地圖可以靠天分,識字只能靠學習。

在那個特殊年代,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李雲龍起初靠著篾匠的手藝活,勉強生活,後來黃麻暴動才參加了革命,一直忙著打仗,憑著軍功一路晉升到團長,可是晉升到團長以後,似乎沒怎麼升職了。李雲龍最重要的一個自身原因就是不識字、沒文化,沒文化也就罷了,而且還經常說髒話,動不動張嘴就罵人,和很多政委都鬧矛盾,很難一起開展工作,旅長也說李雲龍是一個刺頭,不好共事。但是趙剛就不同了,北大的學生,後來參加抗大,畢業以後直接分配進了獨立團當政委,和李雲龍的職位相差無幾,一個管軍事,一個管生活,有文化就是不一樣,不僅把李雲龍治得服服帖帖,而且軍事素養也不低,在攻打山崎大隊和反掃蕩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狙擊手的潛質,連李雲龍都誇好槍法。試想一下,如果趙剛文化水平也不高,也不可能直接從一個應屆生直接分配成了團級幹部,如果趙剛文化水平不高,也很難把李雲龍治得服服帖帖,後來解放戰爭,趙剛被調走,李雲龍仍然念念不忘,這個時候趙剛的職務已經高於李雲龍了。

第二、李雲龍經常抗命不服從指揮,立功次數和犯錯次數幾乎一樣多。

長征的時候因為買不到糧食,就縱兵搶糧,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直接從團長將為伙伕,這次錯誤不可原諒的,差點就被槍斃了。還有蒼雲領反攻坂田連隊、攻打平安縣和黑雲寨,每一個單位和組織都有很嚴格的紀律,不能總憑個人意願去肆意妄為 ,李雲龍的行為說是肆意妄為有點嚴重,但是這抗命的毛病總部也不會慣著,有問題你可以向上級反應,在戰爭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這三次犯錯也都有運氣的成分在裡面,但凡事還都要以大局為重。

第三、出於保存實力的需要,不能把自己真實的兵力透露出去。

軍隊人數配置等都屬於機密,不可輕易為外人所知,如果不是集結部隊攻擊平安縣,連李雲龍自己也不知道獨立團已經發展了這麼多人,楚雲飛也感嘆八路軍拉隊伍的速度太可怕了,提前把人數暴露給潛在對手是很不明智的,平常化整為零,悶聲發大財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李雲龍因為兵力增加就升職的話,那升為什麼合適,386旅陳賡也無非是一個旅長,難不成真的把李雲龍升為師長,歷史條件的特殊性顯然是不允許的。

但是到了解放戰爭就不同了,沒有隱藏實力的必要了,李雲龍也升職為了師長,出於對優秀軍事的幹部的愛護,老首長拿五噸炮彈換下守趙莊的李雲龍。

綜合《亮劍》整部劇來說,李雲龍還算是一個合格的軍人,如果放在和平年代李雲龍恐怕早已被複原回家,劇中後來段鵬就因為搞男女關係被複原回家,孔捷都說以李雲龍犯的錯誤槍斃兩次都夠了,李雲龍別說升職,不槍斃就不錯了,這其中不僅有戰爭條件的限制,也有上級愛護人才的原因,軍事人才不是幾桿槍炮就能簡單替代的。


大蘇看劇


李雲龍的部隊整體素質還沒有跟上。算不上真正的主力部隊!李雲龍的部隊在幾個月時間從1000多人擴編到7000多人,兵力翻了6,7倍,但是其軍政幹部嚴重缺編,有戰士有班長,卻沒有排長連長營長。而且戰士的整體素質也差,畢竟訓練時間短。以李雲龍打平安縣的那個時候來看,李雲龍的部隊主力仍然是那擴編前的一千多人,其他的也就是臨時收編的縣大隊區小隊而已。所以李雲龍算是當個加強團團長也不過分。

其次,這是典型的虛銜實授。當時的八路軍為了隱藏實力,不僅是李雲龍管著人多不給升級,所有的八路軍軍政幹部都是這樣,比如129師直接管轄的部隊總人數高達20萬人,基本上持平一個野戰軍縱隊了,可是掛名仍然是師級編制。這裡一個是保護我地方軍隊,防止引起日軍的重視,當時的日軍有專門的特工隊,也就是亮劍裡的山本特工隊,這支部隊專門打擊我軍各級指揮部,一個師長團長的話山本不會感興趣的,一個軍區司令的話山本肯定會來幹仗的;另外一個是防著國民黨軍打黑槍。當時國民黨對我八路軍擴軍很敏感,只要發覺我軍人數增長速度過快就會調炮往裡揍,比如皖南事變,新四軍就捱了黑槍了。所以,就讓李雲龍明著當團長暗地裡幹著師長的事。


優己


李雲龍有7000兵力,為何還只是一個團長?

不得不說,都梁是一位優秀的軍旅作家,他寫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有充足的歷史典故在裡面。李雲龍一個團7000兵力還是團長這個橋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李雲龍版的《亮劍》電視劇,中,李雲龍一個團長從抗戰初期一直做了抗戰結束,更為誇張的是,他長征時就是團長了。這個劇情很不合理,因為以紅軍和八路軍的擴張速度,絕不可能讓一個人十幾年時間一直是團長。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可能直接被安排當閒職靠邊站了。

電視劇中給出的“犯紀律”的說法更是可笑。紅軍八路軍或者解放軍,十分重視紀律性,團長以上職務,說殺就殺!管你立過多大功勞,有多少戰士願意跟著,都沒用!黃克功從井岡山就參加紅軍,因為槍殺了抗大女學生,直接公審槍斃。審判時,黃克功露出渾身傷疤,老百姓紛紛流淚為她求情,可他連當敢死隊死在戰場上的機會都沒有。

在小說中,獨立團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雲龍估計經過2年時間獨立團應該有2000多人,可是事實上獨立團總兵力已經有了5000多人,有的連長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獨立團游擊區範圍內的縣大隊區小隊和民兵,獨立團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萬人。

那麼有朋友要問了,獨立團正規軍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兵力上萬,這是一個滿編師的兵力,為何李雲龍還只是一個團長。

這裡面需要注意一點,李雲龍獨立團掌握的軍隊,並非真正屬於獨立團。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軍雖然分散作戰,卻也最講究組織性和紀律性,私自擴充軍隊當然不允許,所有的擴軍人數都要向團、旅、師進行報備。而團旅師這三級,其實同時也兼著軍分區、二級分區和大軍區。所以,李雲龍的團長,實際上也可以叫做軍分區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就是一個軍分區司令,實際上就是團長。

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擴編再也不受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師,120師和115師三個師的編制還在,實際上那是晉冀魯豫軍區、晉綏軍區和山東軍區三個大軍區,除此之外,八路軍還有晉察冀等大軍區。八路軍每個大軍區都有十幾二十萬兵力,下面有設立了二級軍區,大多能有數萬兵力,二級軍區下面的軍分區,則有數千兵力。

這樣看的話,你就知道為啥讓李雲龍當團長,而不是升為旅長了。當然,軍分區司令和團長的最大區別是,團長主要負責野戰,而軍分區則是兼管軍政。亮劍為了前後一致,把軍分區司令這個概念隱去,一直沿用了團長這個概念。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應付國軍進攻,各個大軍區建立野戰軍,各個軍區建立野戰縱隊,而軍分區的主力部隊,則很有可能成為野戰縱隊下面的旅(解放戰爭早期縱隊相當於師)。大概就是這時候,李雲龍當上了旅長。小說中的獨立團上萬兵力,可能在野戰部隊建設中,能有少數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預備役,隨時向野戰部隊補充。

以晉冀魯豫軍區為例,上黨戰役時,一下子建立了三個縱隊,分別由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和冀南軍區的主力部隊組成。當時一個縱隊也就一萬多人,縱隊下面設旅,旅下面是團。經過平漢路戰役和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軍區擴大不少,可是後來的千里挺近大別山,兵力又再次縮減,一個縱隊還是隻有一萬多人。而在東北,東野一個縱隊四個師,總兵力四萬到六萬不等,武器裝備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雲龍兵力7000多卻還是團長,實在是上級給的編制太有限了。限制編制走精兵路線,這是對根據地老百姓的負責,也是保障部隊戰鬥力的主要方式。從始至終,八路軍都要求全軍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槍,沒有槍就不能擴軍,這是死槓槓。可是擴軍了,也有可能因為戰鬥力不行,面臨撤銷番號和分流兵力的問題。

八路軍是黨的隊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會因為擴軍快就隨便給番號給官職,主要還得看戰功。


歷史知事


沒編制,李雲龍就是有10萬兵,也還是個團長。

這要怪還得怪老蔣,因為老蔣給八路軍的編制就3個師。


根據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4萬多人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下轄林彪的第115師、賀龍的第120師、劉伯承的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實際編制未變。

除了總指揮部的幾個主要領導沒有被降銜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銜壓編了。


有個故事比較有意思,那就是許世友在調入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當副旅長之前,在紅軍中已經是紅四方面軍的軍長了。所以有下屬替他不值,然而許世友卻很興奮,他說,早知道旅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陳賡啊。


所以李雲龍在長征時期就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了,但是當了八路軍之後,不但仍然是個團長,還是那種沒有編制的團長了。因為386旅剛成立的時候,有正規編制的也就兩個團771和772團,5700人。所謂原新一團的原型是後來加入的東進縱隊第1、第3團合編的新1團。反而李雲龍的獨立團並沒有具體原型。

但是386旅這個旅實際發展到後來是比較特殊的,386旅雖在名義上屬於129師戰鬥序列,然而實際上386旅在抗戰時期是中央軍委的直屬部隊,直接歸屬於中央軍委指揮。這也是為什麼李雲龍的團叫獨立團,他本質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團也好,獨立團也罷。說白了也就八路軍自己承認,老蔣是不會給李雲龍發軍餉的。


李雲龍的軍費一部分自己掙,一部分是386旅從牙縫裡省出來的。所以即便後來,李雲龍攻打了平安格勒,蔣介石親自打來慰問電的時候,也只是慰問到了129師這一層。

其實如果歷史上真有這回事的話,老蔣要是知道八路軍的一個非在編部隊都都已經有近萬人,具備了攻打縣城的能力時,估計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了。

但的確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抗日戰爭相持到戰略反攻階段,發展到7000多人,並不誇張。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軍(第八集團軍)其下屬已經包括山東軍區、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軍區、八路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3遊擊支隊、河南軍區、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已經由當初的4萬多人發展到了102.8萬人了。是當初的25倍還多,而且還在極速增加當中。

當從1946年6月中原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光中野就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


此但是中野為全國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確和其他野戰軍的方式不太一樣,他的大量指戰人員和兵員都贊助了其他野戰軍,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給別人作嫁衣裳。後來孔捷和丁偉在進軍東北的時候,被抽掉到東北去了,而李雲龍則是挺進中原,被華野借到了淮海戰場去了,結果都沒還回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李雲龍幾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師長了。

當形勢發展到那個階段,需要大量的指戰員來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除了像李雲龍這樣的百戰餘生的優秀將領們,還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敵軍中層指戰人員。相比較而言,當然李雲龍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對於李雲龍而言,師長和團長對他來說其實都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指揮打仗,都是一樣的要搞敢死隊。


所以在原著當中,後來的李雲龍建立了”梁山小分隊”這支特種部隊。梁山小分隊在金門島一戰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創造了輝煌。此後的李雲龍在軍事上就沒有建樹了。


炒米視角


咱們就拿李雲龍獨立團隸屬的八路軍129師來說。

八路軍129師在出師抗戰初期只有1.3萬餘人,下轄2個旅4個團。但是,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其下面已經有8個步兵團,外加8個獨立營!這種“獨立營”兵力遠超過一般的營,隨時可能擴編為團。

而且,百團大戰時,李雲龍的“頂頭上司”386旅也從兩個團編制,發展到4個團:第772團,第16、第17、第18團!陳賡旅長也可以當“國軍丙級師”的師長了。

等到抗戰結束時,129師發展到近30萬人!雖然,129師還只是一個國軍師的編制!但是,129師師長劉伯承以師長一職,統領30萬人!要知道,國軍的一個“整編師”才兩三萬人。129師已經是十幾個“整編師”的規模了。

為了避免“職銜”上的尷尬,我軍還實行軍區制度。

在紅軍整編前,最初的計劃是整編出三個軍!可是,蔣介石沒有同意。因為,戴笠給蔣介石情報,北方的紅軍也就兩三萬人。所以,最終只給了八路軍一個軍3個丙級師的編制。原來準備任命的三個軍長,變成了“師長”。以此類推,紅軍整編為八路軍時,軍官普遍都被降級任用了。

但是,八路軍到達敵人後方以後,擴編迅速。國軍給的“編制”和“職位”不夠用,官職級別太低。於是,八路軍自己劃分了四大軍區:山東軍區,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晉察冀軍區。在四大軍區下面,還有很多軍分區。此時,旅級以上長官,基本都在兼任“軍區司令”。

以129師發展出來的晉冀魯豫軍區為例,這個擁有縣城105座,面積60萬平方公里的軍區,就是以原129師總部為軍區領導機關。也就是說,129師師長劉伯承還兼任了晉冀魯豫軍區“軍區司令員”。

晉冀魯豫軍區下面還包括太行、太嶽、冀魯豫、冀南四個二級軍區。其中,太嶽軍(分)區的領導機關就是原來的三八六旅。陳賡以旅長職位,兼任太嶽軍區司令員,對外稱“太嶽縱隊”。

這個縱隊,就是為了方便軍區指揮下面的各個團設立的。團太多了,不可能直接指揮。所以,就設立縱隊來作為臨時管理單位。按部隊規模級別來說,縱隊司令是軍級。你也可以認為,陳賡旅長,現在是“軍長”!只是,我們對外就是叫“縱隊司令”。

迴歸正題,當然,李雲龍八個營,共計七千人,是有機會升官當“旅長”的。

八路軍在抗戰中後期,新編了很多“獨立旅”,“師”和“軍分區”。這些級別都要高於“團”。所以,八路軍有的是編制來安排李雲龍升官。

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後來就出任“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後來,又改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抗戰勝利前,升任“冀中軍區司令員”。

李雲龍在抗戰時沒有被升官,可能還是能力不夠。當然,我覺得主要是編劇不想讓他升官,沒讓他兼任其他職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亮劍》是近年來來少有的優秀的軍事題材電視劇,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為了追求戲劇性和觀賞性,所以跟現實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接下來,小編就從電視劇和現實兩方面的角度,來說說為什麼李雲龍當了好幾年團長都沒有被提拔。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雲龍兄的履歷。

姓名:李雲龍

籍貫: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中國湖北省與河南省交界區域——大別山

職業:編筐

軍事生涯經歷:

1927年參加中共組織的“黃麻暴動”,後轉入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

1927-1936年:在這期間升至團長。長征前,因縱兵搶劫藏民糧食,被全軍通報批評,職務降到營長(電視劇稱降成伙伕),後又重任團長。

1936-1938年: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許世友)新一團團長。

主要戰績:在反掃蕩時一炮幹掉坂田,衝出坂田聯隊的包圍,率領全團成功突圍。

犯錯事蹟:因為沒有按總部指定的俞家嶺方向突圍,被撤職,降為被服廠廠長。

1938-1945年:因為孔捷的獨立團在被山本一木偷襲時損失頗重,孔捷降為副團長,李雲龍接任八路軍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政委趙剛,第一任副團長孔捷,第二任副團長邢志國)。

主要戰績:李家坡戰鬥,全殲日軍山崎大隊。

野狼峪伏擊戰,殲滅日軍兩個中隊,此外還打掉了日軍的一個觀摩團,包括一個日軍少將。

平安縣城攻堅戰,打掉日軍山本一木特戰部隊,同時打亂了華北日軍的部署。

犯錯事蹟:私自調動部隊攻打平安縣城。

為了給魏和尚報仇,全殲了已經歸順八路軍的土匪謝寶慶部。

1946-1947年:中原野戰軍主力團團長。

1947-1948年:華東野戰軍11縱2師師長,淮海戰役期間,在徐州東部的趙莊負責阻擊,與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軍89師少將師長楚雲飛相遇,隨即在潘塘遭遇戰中,李雲龍率2師與楚雲飛的89師交手,在混戰中,楚李二人都負重傷。隨後李雲龍被送到野戰醫院,此後在醫院修養,直到1949年10月回到部隊。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以上就是《亮劍》中李雲龍的主要事蹟。接下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李雲龍幾年都沒有被提拔這個問題。

一 電視劇的戲劇性和觀賞性需要

《亮劍》這部電視劇要表現的是八路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勢。而團長這個職位能最好的體現出來,如果團級以下,則戰鬥規模太小,如果團級以上,則指揮員就不需要親臨一線了,所以,團長是最合適的。而且,在電視劇裡故意降低了李雲龍的職位,在我們國家的相關規定中,電視劇裡如果涉及上將以上的人物,則必須要實名,不可虛指,當然,李雲龍是夠不上上將的,但是按正常軌跡發展,評個中將應該是沒問題的,比如,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就是授的中將軍銜。其實,這種處理方法,在其他的電視劇裡也有,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楊立青,在國共合作時就參加了黃埔軍校,是黃埔三期畢業生,四.一二後,加入共產黨,很快就提拔成了紅軍師長,但是,此後,一直到解放戰爭末期,才當上縱隊副司令,授銜是被授中將,這明顯和現實不符的。

二 李雲龍犯錯太多,桀驁不馴

不可否認,李雲龍打仗是把好手,鬼點子多。但是,他的性格是桀驁不馴,容易犯錯,經常違背總部的命令行事。比如在李雲龍率新一團突圍時,總部要求李雲龍往俞家嶺方向突圍,這肯定是總部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或者是安排了接應部隊,或者是知道了敵軍的兵力部署,但是,李雲龍就沒有執行總部的命令,而是自作主張在別的方向突圍了,這突圍成功了還好說,要是突圍沒成功,使部隊遭到損失,或者打亂了總部的部署,責任在誰呢。所以,對於這種屬下,總部在使用時一定是慎之又慎的,不敢把更大的責任交到李雲龍的肩上。

三 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思想侷限

由於李雲龍是“泥腿子”出身,之後有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導致他的格局就比較低,當然這沒有貶低的意思,事實上,在當時,我軍的大部分指戰員都是泥腿子出身。丁偉在抗戰時就時屬於總部重點培養的對象,抗戰初期本來是打算送丁偉去抗大學習的,後來因為其他一些原因才作罷。丁偉的論文題目是《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 ,而李雲龍的題目是《論亮劍精神》,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丁偉的眼光更長遠,格局更大,能站在統帥的高度去看問題。此外,和趙剛對比也能看出來,趙剛是燕大畢業的學生,抗戰後才參軍,軍齡比李雲龍要低得多,但是,從抗大學習歸來的趙剛,直接就被任命為了獨立團政委。和李雲龍平級,內戰爆發後,李雲龍和趙剛雖然都被提拔為了正師級,但是在淮海戰役期間,趙剛竟然先李雲龍一步,被提拔為了某縱隊副政委,跨入了副軍級幹部的行列。


一卷青史


李雲龍華野某縱二師的戰史原型,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突圍到華東解放區時正是7000餘人,其後改編為“華野獨立師”,師長皮定均。至於在《亮劍》中沒有顯示職務提拔這件事,一是時間節點,二是鬥爭需要,三是略有瑕疵。



就劇情而言,職銜委屈的也不僅是他,作為閻老西的嫡系加強團長,楚雲飛換裝美式軍服時仍然是上校團長,如按真實歷史,早該是個少將暫編師長了。

獨立團兵力迅猛發展的時期,發生了楚雲飛搶佔大孤鎮事件,晉綏軍有這份閒心和預留後手,意味著華北日軍已不足為慮,給中國軍隊的軍事壓力可以忽略了,那就說明時間已到了1945年初。因為直到1944年,華北日軍仍有能力發動進攻性的“一號作戰”,它真正的收縮是1944年底以後。




《亮劍》電視劇的抗日戰爭部分只展示到1945年日本投降,再以後就是1948年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期間了,中間略去了近三年的時光。八路軍的在抗戰勝利後有個“大復員”過程,想必許多答友並不瞭解,這是“重慶談判”的結果,後來證明是個失招,因此李雲龍雖然坐擁八個營7000人馬,非但不能升官,隊伍還得精減。

雖然抗戰時期重慶軍政部只給了三師六旅的番號,但這不是重點,實際上八路軍自擬的番號很多,不過只方便增加旅和團的建制,始終沒有新組建師級番號,這也是出於隱蔽實力的需要。比如陳賡的第386旅後來只有772團是舊番號,其它什麼16團17團20團統統是自建的,第115師光教導旅就建了六個(黃驊就是教導第六旅旅長),能說總部就缺升格獨立團的一個番號嘛?


所以給李雲龍一個旅長的名份和獨立旅番號並不困難,問題在於他的部隊發展錯過了最佳時機,到1945年為了抗戰勝利以後的政治考量,八路軍已不再授予新的番號。


部隊根據兵員數量和戰鬥力進行整編髮生在1946年初,此時內戰徵候已現,各軍區開始集中和整頓部隊,建立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雙重體制,李雲龍就應該是在這時提升的旅長,然後突圍到華東改稱師長,就這一層來說,《亮劍》還真沒多大毛病,何況李雲龍一直還是個刺頭團長,晉冀魯豫軍區最後一個提拔旅長的必定是他。




說劇情略有瑕疵,是沒有完全展示軍史,八路軍其實存在兩套作戰序列,前者是115、120、129三個番號師的指揮系統,後者是自建的軍區和軍分區系統,對應的級別是:原師部兼一級軍區,原旅部兼二級軍區,主力團兼軍分區,到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八路軍開始獨立自主發展,基本就使用第二種序列了。

例如129師兼晉冀魯豫(太行)軍區、第386旅兼下轄的太嶽軍區、115師獨立團發展成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各級師長、旅長和團長都兼任司令員。



《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陳大雷為什麼稱呼上級為“大司令”呢,就是因為各級軍區統稱司令員。

也就是說,象李雲龍這樣的數千人的大團,團長稱呼可以不變,但一定會有個第二套序列的兼職,從而體現主力團和後建小團的區別。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王近山,抗戰後期職務就是386旅副旅長、旅長、兼太嶽軍區三分區司令員,以李大團長這樣的資歷和兵力,怎麼也得掛個某某軍分區副司令的兼職,而《亮劍》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度度狼gg


按照一般部隊的編制,傭兵七千餘人絕對不可能是團級編制,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15師全師不過1.5萬人,李雲龍一個團甚至超過了一個正規編制的旅,既然部隊已經擴編這麼多,為什麼李雲龍的職務還是團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李雲龍的獨立團說起。

所謂的獨立團是指越過正常的旅這一級指揮而直接隸屬於師或者軍,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在北伐中屢立奇功。

而李雲龍的獨立團和葉挺的獨立團還是有區別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陝北的中央紅軍和南方的紅軍分別被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下轄115師、第120師、第129師三個師,總兵力僅為4萬餘人,這部分屬於正規的國軍編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產黨武裝就成為了“黑戶”。

當然不僅僅是李雲龍的獨立團,丁偉的新一團、孔捷的新二團都屬於沒有編制的“黑戶”,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在劇中李雲龍曾為了搶主攻曾向趙剛大發雷霆,當時和李雲龍搶主攻任務的就是772團的“程瞎子”。

772團雖然沒有拿下“山崎大隊”,但是人家卻是“正牌”部隊,當時八路軍129師下轄第385、第386兩個旅,386旅旅長陳賡,下轄第771和第772團,772團團長是當時年僅23歲的葉成煥。

言歸正傳,我們看看當時八路軍幾個旅長都是誰,如果給李雲龍升官又該和誰平起平坐呢?

115師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第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第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還有129師的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這些人大部分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師級幹部。

按照資歷來說李雲龍在黃麻暴動後參加革命,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但是和上面這幾位比起來資歷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陳賡曾是黃埔一期畢業生,紅軍時期就是紅一師師長,屢犯錯誤的李雲龍怎麼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當然還有通過名義上的團級單位,隱藏兵力和實力,所以當國共內戰的時候我軍亮出家底,已從名義上的幾萬人發展成了百萬大軍。


一點點歷史


這是因為李雲龍一直都在正規部隊,屬於386旅,所以他只能是一個團長,現實中386旅還有一塊純共產黨的牌子叫“太嶽軍區”,陳賡兼任司令,在下面還有一些團級的軍分區,李雲龍很可能還兼任某個分區司令,這樣,除了獨立團以為,他還可以管轄一些地方部隊,比如軍分區獨立營,分區所轄地區的各縣縣大隊,區小隊等。

八路軍系統有一些脫離了三個主力師系統獨立發展的部隊,比如晉察冀的部隊,他是由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開枝散葉出來的,所以,就不受原來師團級別的約束,軍分區,支隊,縱隊什麼名義都可以用,楊成武原來也是團長,但是他乾的好,一分區鼎盛時期部隊達到二萬多,李先念也是獨立出去發展的,就給了一個遊擊支隊的番號,具體什麼級別也沒有定,就看自己能拉多少部隊(老李部隊倒是拉了好幾萬,但是因為他的部隊中嚴重缺乏老兵和中下級骨幹,所以戰鬥力很差),後來他的部隊轄區都上了檔次,如果不是“中原突圍”丟光了本錢,也可以算大戰略區級別了。

李雲龍由於一直都在主力部隊,所以不僅他的級別收到一定的限制,部隊的數量也會收到限制,因為他們的經費都是由上級撥付,軍糧,被服,裝備都是由上級管理,如果部隊數量過大,不僅部隊負擔不了,單是糧食供應都無法保障,除非是自己有小金庫,楊成武曾經剿滅過一支土匪武裝,繳獲了大量的金銀,當時堆在炕上,把炕都壓塌了,他們上繳了一半,自己留下一半,充分保障了一分區部隊的經費,而且,抗日勝利後晉察冀大裁軍,楊成武他們就是用這些錢,私下裡保留了一些部隊沒有被裁撤,由此可見,李雲龍這個團級單位有幾千人並不奇怪,而且也只能是一個團級單位,


狼的影子319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可以讓大家回憶一下之前曾經發生過的兩個情節:

1、1940年楚雲飛拜訪獨立團,在楚雲飛來到獨立團之前,李雲龍與趙剛聊天談及抗戰初期的往事,李雲龍曾經提到,早年自己率團從陝北出發渡過黃河進入山西,但在黃河渡口遭到守衛渡口的楚雲飛團的阻攔,理由是在中國軍隊的訓練番號中,沒有李雲龍團的番號,故而無法通過這個軍事要路。



2、1944年發生的大孤鎮事件,楚雲飛下令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營進駐李雲龍的防區大孤鎮,李雲龍與楚雲飛交涉,楚雲飛表示這是受了上級閻錫山長官的命令,李雲龍可以選擇與閻長官進行交涉,李雲龍較為惱火的說了一句: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

事實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李雲龍和他的部隊都存在一個較為尷尬的情況,就是李雲龍的部隊是在八路軍在編制以外擴建的一支部隊,在實際中國軍隊的序列番號中並沒有李雲龍部隊的存在,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隻“臨時工”部隊,八路軍也許可以給這支部隊起各種各樣的名號,但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這只是一隻臨時編制的部隊,無論他的名頭有多大規模有多大,在正式的軍隊序列中,這是一支不存在的軍隊。



事實上在抗戰初期,無論八路軍還是國軍隨著戰鬥的損耗都走向了擴編的道路,八路軍由於大範圍的開展了敵後遊擊作戰,在擁有大量根據地和人口的情況下,軍隊數量也是急劇增加,當然由於這只是戰時擴編,擴編的部隊根本不在原有的序列之內,造成了很多部隊事實上存在,但字面上卻查找不到,最著名的莫過於百團大戰,八路軍以晉察冀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大範圍攻擊破壞,40多萬八路軍和20多萬民兵先後對各地的日軍據點展開攻擊,讓日本軍方大為驚訝,甚至也讓蔣介石瞠目結舌,畢竟原有字面才不到五萬人的八路軍,怎麼突然間就變成了40萬?當然這也是抗戰中後期八路軍供給陷於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國民政府只按八路軍的正常編制給軍餉,而擴編的軍隊自然不在編制之內,又要打仗又要吃飯,那軍隊的維護自然陷入到了緊張狀態。



所以抗戰中期的李雲龍時期,他的部隊究竟有沒有超過團級編制實際上已經不重要了,直白一點的說就算他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師級甚至軍級的規模,他也沒有必要改變軍隊的名號,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支沒有編制的軍隊,無論叫什麼名號也都是不存在的,又何苦做這種文字遊戲?更何況經歷了百團大戰暴露八路軍主力實力的情況之後,北方各地的八路軍也不斷遭到日軍的掃蕩,在儘可能需要保存實力的情況下,李雲龍也沒有必要選擇樹大招風,故意暴露自己的實力從而遭受危險,低調做人低調發財才是維護獨立團的本色!



事實上在這一問題上不只是八路軍,即便國軍也是如此,與獨立團相鄰的楚雲飛358團,經過擴編也翻了數倍,達到了5000之眾的旅級規模,但儘管如此楚雲飛的名號仍然對外宣稱是團級編制,他們考慮的東西也同樣類似,當然他們好於八路軍的一點是,由於財大氣粗即便擴到了編制以外,他們仍然可以得到足夠的軍餉供應,而旁邊的李雲龍就只能靠從日本人手裡去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