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這些名畫所揹負的大“祕密”

我從來都相信,那些“不會說話”的存在,都揹負著很多很多的記憶,譬如文字、影像、畫作,他們從一個又一個或動盪不安,或繁華祥和的時代中走來,見過了真正的歷史變遷,也見證了時代和文明的每一次進步。

所以,對於“藝術是有記憶的”這個觀點,我真的是無比認同的,即便藝術也可能存在一些記憶的“偏差”,但是它們之所以能夠存在,皆是藝術家們付諸於大量的經歷和情感去塑造的,那是對於一個時代最真實的反饋。

不僅文字可以記錄歷史,其實在一幅幅名畫的背後,也組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世界史。蔣勳先生在《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中曾寫到過這樣一句話:“美是人類一路走來艱難的記憶”,這種美在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藝術上的,藝術背後的那些記憶,有艱難困苦,有矛盾和割裂,也有走向和諧統一的時候。

藝術,也是歷史的一種載體,也是人類發展軌跡的見證。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從藝術的層面來分析名畫背後所承載的歷史片段,或許我們見識過很多欣賞名畫的角度和方法,技巧、色彩、派別……將歷史和藝術聯繫在一起,不僅角度新穎獨特,也有很硬核的知識內容,可讀性很強。

如同法國詩人保羅·瓦勒裡所說:“年輕人會找到自己的詩人,為了找到自己的詩人,他們日夜期盼。”

名畫背後的世界史,正是我們所尋覓的一首別樣的詩,我們尋尋覓覓地去探求著“真相”,也同時被那些故事所震撼,這是歷史的魅力,也是藝術的魅力。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這些名畫所揹負的大“秘密”

名畫中令人嘖嘖稱奇的偉大預言

提起藝術,總是繞不開文藝復興時期的。顧名思義,文藝復興是文化和藝術的再度興起,也象徵著希臘主義和希伯來主義的重新融合。

在那個見證偉大歷史的時期,湧現出很多我們熟悉的藝術家,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米開朗基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一段歷史記錄下來,隱藏於各個藝術作品背後。

在當時的歐洲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家族,他們放過高利貸,也當過銀行家,他們資助過藝術,還興建過教堂,甚至誕生了3個教皇、2個王后,是佛羅倫薩13世紀至17世紀時期在歐洲擁有強大勢力的名門望族,他們就是“美第奇家族”。

說是美第奇家族推動了這場舉世聞名文藝復興運動也不為過,雖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意大利文藝復興,但絕對可以說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或許意大利文藝復興就會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中就介紹了這樣的一幅畫,它描繪了美第奇家族祖孫三代身騎白馬行進於節日遊行隊伍之中的場景,與此同時,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如今看來這幅畫還於是著美第奇家族的未來,歷史中總是有著讓人震驚的巧合,藝術也是如此。

這幅畫就是意大利畫家貝諾佐·哥佐利的名作《三王行列》。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這些名畫所揹負的大“秘密”

畫中的美第奇家族祖孫三代,身著華服,前呼後擁,其中有一個少年騎著一匹白馬,頭戴王冠,身穿金黃色華貴服裝,他就是洛倫佐·德·梅第奇,他後來統治佛羅倫薩數10年,是文藝復興歷史上的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

《三王行列》的這番隆重而奢華的場景,恰巧與美第奇家族的發展軌跡不謀而合,頭戴王冠、身披金袍的洛倫佐·德·梅第奇成就最高,甚至被譽為“偉大的洛倫佐”,他身後的父親皮耶羅·德·梅第奇和祖父科西莫·德·梅第奇,低調而謙遜,追隨於他的身後,協助他帶領整個美第奇家族走進傳奇史話。

從農民起家的一個家族,不僅持續了幾代的輝煌,甚至推進了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可謂是一場傳奇了,他們的輝煌是來自家族中幾代人的不懈奮鬥和頑強努力,然後將這些無與倫比的財富投諸於藝術,讓那麼多有著藝術天賦卻苦於貧困潦倒的藝術家們有了全心去完成創作的資本和倚靠,於是才有了當時最大的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有了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藏品達十三萬件的烏菲奇美術館,有了波提切利筆下經典的維納斯形象,有了米開朗基羅刻刀下的大衛。

有意也好無意也罷,美第奇家族終是讓這些藝術不朽,成為傳世經典。

一個漂亮女人間接引發的血案

1789年的七月,法國爆發力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這場大革命讓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也讓法國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歷史上稱之為“法國大革命”。

然而促使這場革命大爆發的導火索之一,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一個傾國傾城卻又奢華無度的女人,她就是被稱為“赤字夫人”的法蘭西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瑪麗王后的稱號其實並不止“赤字夫人”一個,曾幾何時,她被稱為“洛可可的玫瑰”,她不僅這在時裝、裝飾、室內設計方面獨具藝術的創造力,更是開創了一個屬於瑪麗的洛可可時代,詮釋著屬於皇室宮廷的藝術。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這些名畫所揹負的大“秘密”

在伊麗莎白·維熱·勒布倫的名畫《手持玫瑰花的瑪麗·安託瓦內特》中,風姿綽約的瑪麗身著一襲華貴的深色長裙,手持玫瑰,莊重中不乏嫵媚與風情。

這位出生於奧地利的法蘭西王后,她優雅美麗又天真無邪,她從小備受寵愛,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她渴望簡單的田園生活,卻又深深地迷戀著奢侈與豪華。

在十四歲的時候,瑪麗嫁給了當時還是法國王儲的路易十六,隨後

“穿過兩旁畢恭畢敬夾道歡送的人群,馳向她的命運”。

路易十六溫和卻懦弱,這讓瑪麗更加嬌奢任性,她花錢如流水卻似乎並不自知,甚至傳聞在大臣告知法國老百姓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天真”的瑪麗皇后還面帶甜蜜微笑地溫柔問道:“那他們幹嘛不吃蛋糕?”這個傳聞或許只是被硬加在瑪麗的身上,但卻真實反應出她的一些性格和習慣,這樣形容瑪麗王后,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瑪麗被控訴的又何止這一點?“偷情”、“通姦”等等醜聞的種種指控讓她飽受爭議,她的奢華無度更是讓陷入財政窘迫的法國王室被反對和指責,王室徵收的稅額越來越高,經濟的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社會變得更加動盪不安。

終於,這些還餓著肚子的人們不得不奮起反抗,點燃法國大革命的熊熊烈火,而這位曾被認為是“被神選中的王后”的瑪麗王后,最終卻成為了法國第一位被壓上刑臺的“斷頭王后”,面對著所有的羞辱,也揹負了很多莫須有的罪名,於民眾的怒吼聲和革命者的逼迫中,魂斷於斷頭臺上,結束了她38年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藝術的歷史:名畫背後的世界史》:這些名畫所揹負的大“秘密”

用藝術記錄歷史、解讀歷史,不僅是為了銘記,也當時時刻刻帶給我們反思,從名畫中讀懂藝術,從藝術中瞭解歷史,從歷史中思考發展。

我們的人類社會經歷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經歷過很多戰爭和革命,經歷過改朝換代的時代鉅變,但總有一些“不變”的東西,生與死,愛和恨都是無可避免的,也和那些大事件共同構成了人類的進程,所以名畫之中不僅有場面奢華的出行,有家喻戶曉的名人,也有樸素真實的生活,有清晨的一縷陽光和路邊靜靜綻放的花兒 。

當這所有的一切被藝術記錄下來,我們再通過他們去解讀背後的歷史和故事之時,有一種別樣的趣味,像是在通過這一幅幅的名畫,破譯它們背後的“摩斯密碼”,追尋歷史的真相,如此一想,更有些不忍釋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