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两种选择,进入985高校(没有编制),或者进去211高校(有编制),如何选择?

寒蟾


从待遇及名誉来说,985高校相对211高校肯定要好得多。但此事不需要很多理由,个人建议选择211高校带编制的职位,因为有编制有保障,学校不能轻易就把你辞退,不像985不带编制的职位,如果哪天学校不想用你了,也就是你要离开的时候了。



滇北黔南


能够对985和211之间进行选择,首先非常佩服你。说实话,目前985高校要的博士肯定不是一般学校的博士。而且科研水平具有相当的水平。至于985和211那个更好。我想有以下几个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从编制的来看。有无编制可能对一些没有工作的人没有概念,其实这其中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好像国外高校实行的终身制。入编了就表示你拿到了终身制。而没入编就只是临时的,好听点叫做人事代理编制。这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当然最主要的是稳定性。有编制的教师,意味着如果你没有触犯学校的严重错误,你一般不会面临被开的危险。但是无编制的老师如果想进入编制,可能有一个考核期。一些学校是3年,有些学校是6年。在考核期内,你需要完成一定的课题、论文、经费等等目标。完成了则可能转入编制,如果不能完成就可能要被开。这个现实的例子就是2018年武汉大学第一批人事代理博士的考评,通过率是10%。40个博士以人事代理的形式进校,最后只有10几个通过考核。30人职能重新就业。所以,从编制的角度要慎重考虑。

第二,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要了解你所在的学科在学校的地位。你要去985和211,哪个是你的学科比较重视的。也就是说你所在的学科在哪所高校是优势学科。学校投入资金较大,实验平台较高,发展程度较好。因为学科所处的平台不一样,个人成长的速度和成长的质量不一样。再好的平台,有些人很快就能够出成果。而在一般的平台,出成果就很慢。所以说,如果你确定985高校具有更好的平台,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成果,确定能够在人事代理期间完成相应的考核指标。985高校也是可以考虑的。

第三,地理位置。这个我想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这两所高校在一个地方,如果排开其他因素,肯定选985。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我觉得可能不会是在一个地方。如果在不同的地方,那就要考虑更多实际的因素:房价、气候、饮食等等的,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第四,待遇。各个高校的待遇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特别是如果在不同的地区,待遇差别特别大。如果自己生活方面有压力,需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察两个学校的待遇。待遇可以分为显性待遇和隐性待遇。显性待遇就是每个月发的工资,奖金。隐性待遇是所在学院的额外待遇和课酬,科研奖励政策等等,这些待遇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争取的到的。当然还有其他的福利,比如所公积金、医疗、孩子入学等等。有些学校还可以解决配偶工作等等。不一而足。这要看你的具体了解,再结合你自己的情况。

总之,从我一个在高校20年的实际经验来看,如果让我选,我可能会选211,说实话,211和985除了北大清华,别的差别不是非常大,现在实行双一流,现在211高校也都是进入了双一流高校。而且211高校很多学科排名超过了985高校,211高校大部分也都有博士点,想当博导还是有可能的。


义哥说教育


我建议看地理位置。本人就是从欠发达地区985高校(带编制)待了8年后,跳槽到珠三角211高校(也带编制)去了,待遇上去了,职称上去了,子女教育条件也上去了,唯一下来的就是平台。单从平台来说,985并不比211高太多,更重要的还是你自身实力。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发展,985平台可能会帮上你一点,但211也不会拖你后腿。你在985能申请拿到的帽子,211也不是不可能,还是看个人。

我当年的985学校同事里,也有很多混吃等死的人。这些人当然不愿意放弃编制去跳槽,面对新挑战。

所以所谓是否选择编制,实质就是你自己是否给自己留后路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好“铁饭碗并不是说你在一个地方能吃一辈子饭,而是你走到哪里都有饭吃”。提高自身竞争力,这就是你的编制,谁也抢不走。

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年轻,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在你考虑范围内。我倒是建议你综合考虑学校待遇,学校地理位置,学科发展水平,子女教育,甚至气候等其他对你影响更深远的问题。


霹雳豹pch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高校教师招聘就是我的本职工作,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这里我就多唠叨几句。

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这个问题的焦点实际上是编制(稳定)和平台(发展)两者之间的抉择,我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强调一下,以下内容仅限教师岗位,不适用于辅导员、机关教辅岗位。

先谈谈高校教师的编制问题

第一、高校教师有编没编的实质性差别在于社保,编内是事业单位社保,编外是企业社保。至于福利待遇,一般高校都能做到一致,有的高校为了吸引人,编外教师的工资比编内更高。

第二、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放管服文件,高校在编制使用上有很大的自主权,给不给编制,给谁编制,完全是高校自己说了算(目前还有一些省属高校招聘时需要报备),大部分985、211高校都还有编制余量,所以,对这些高校来说,编制算不上稀罕玩意。

第三、根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高校教师目前都实行聘用管理,签订聘用合同,理论上来说,就算你是编内人员,学校不给你续签合同,你也得走人。一些985高校正在探索终身教授制度,也就是说,除了终身教授外,其他人不管你有没有编制都一视同仁了。

第四、不同的高校对待编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很多高校在淡化编制概念,也还有不少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聘用制,编制内教师只要不犯大错就能一直在学校呆着。不过,从人事制度改革方向来看,聘用管理合同管理是大趋势,迟早的事。

综合以上4点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编制管理模式不同于中小学,也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其身份壁垒并不明显,体制外做得好的人才也随时可以获得编制,编制内做得不好的人,也没法保证自己铁饭碗。

就以我所在的211高校为例,新进教师实行预聘制,签订3年合同,这三年中前两年是博士后,按博士后制度管理,第三年则纳入正式事业编制管理,三年内年收入比编内讲师高2万多。但第三年结束后如果不能达到合同要求,就直接走人。从这个角度看,给不给编制其实都一样,如果能给我按高薪,我宁愿不要编制。

再谈谈发展平台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总的来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找好团队好导师好的科研条件比好学校更重要。如果去211高校跟着一个优势学科的带头人,那真的是要啥有啥,在学校里还有很强的优越感;如果去985高校进了一个缺兵少粮的边缘团队,那绝对会憋得你够呛。我此前就遇到过一个应聘者,应聘学校前先看看这所学校的五年规划,如果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这个学科,他宁愿降低一点待遇也会去。

除了科研条件等因素外,一个学校或学科的人才理念、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也非常重要。一个学科里如果带头人眼界不高,或者有一两个“学霸”或者“学痞”,那人才在这里发展就不会很顺。几年前我们邀请一个海归博士来学校考察,顺便面试一下,结果在洽谈时学院两名教授当场怼了起来,把气氛搞得很僵,后来这位博士离开之前私下对我说:这个学院风气不好,这种是非之地他是不敢来的。

总的来说,高校教师要考虑发展平台,首先是考虑学科,其次才是学校。当然,不可否认,985高校的学科平台总体上比211高校更高,优势学科更强,弱势学科也不弱,这使得985高校教师有更多更好的成长空间。

最后结论:以上都是废话

基于以上分析,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去高校应聘,编制不应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待遇也不是。如果你做的还不错,即便985高校不要你了,你仍然有机会去211高校谋取一个带编制的职位,而能在985这个平台工作,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想想看,你是想要多10万安家费,多一些社保呢还是想将来成为有称号的人才,有上千万的项目,有各种奖金、特殊津贴呢?所以我更建议先去985高校闯一闯,如果几年后不能入编,再考虑到其他高校去。

但我也清楚的知道,在目前这个形势下,编制的魔力还是相当巨大的,大多数人一定会选择去有编制的211高校。一个是置死地而后生,一个是谋定而后动,大多数人多半会选后者吧。

所以,我只是希望有能力有理想有冲劲的人才们,能够去更好地平台,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其他人,自己看着办好了。


高校人才真经


作为一名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所以与老师们接触比较多,对老师们的需求与工作压力多有了解。从经验来看,我认为这两种选择都可以,只不过各有利弊,看你自己的需求而定。

关于“编制”的问题

“编制”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异常深刻,编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行政编制,公务员一般都是行政编制;另外一种是事业编制,这种编制涵盖的行业很广,既包括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包括教育科研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小部分央企或国企的管理层人员。但是随着中国行政事业编制制度的改革,“编制”在很多领域都在逐渐被弱化,从“编制”关系正在逐渐向“合同”关系演化。

高校就是这种改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南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要快一些,5年甚至更早以前,很多江苏浙江的高校老师都已经是“合同制”了,现在更不用说,“编制”问题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基本都是所谓的“人事代理”制,其实就是老师和高校只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定期签订,每个周期都需要老师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北方高校改革进程就慢一些,但是现在有编制的名额也越来越少。

没有编制难道真的不好吗?并非如此!它们那种抛弃“编制”的人事代理制度是和先进的具有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制度相结合的。

很多南方高校的老师,虽然他们没有编制,但是年底都会有很多绩效工资的奖励入账,算是笔不少的收入,就算他们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如此。而有编制的北方高校老师就说不定了,很多北方高校都没有建立那么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所以年底也就没多少奖励。

所以,在选择去有编制还是没编制的高校时,还要弄清楚它们的工资制度是什么样的,如果有编制并且有很好的绩效工资制度,那肯定首选这种;若没编制但绩效奖励丰富,那也可以选择;若只有编制,却没有相应的绩效工资制度,那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等你有了编制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挣更多钱重要,编制在工资面前,其实没那么重要!而且现在有编制的名额很有限,很多高校实行年薪制,也要签订合同,约定一定时期内你必须完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若完不成,编制也可以被剥夺。

关于985与211的工作差异

985高校的科研工作量一定比211要多,科研压力也一定会更重。985之所以能成为985,就是因为他们的具有经久不衰的科研实力,要保证这种科研实力,就需要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的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想在985高校安逸地混日子是不可能的,在竞争激烈的职称竞聘中,你若没有一定的科研实力,是很难突围的。何况,你没有编制,他们有可能规定你三年内评不上副教授就得走人。不过,好处就是985高校的资源丰富,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合理,优秀的学者更多,对于你自身的科研和教学实力的提升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谓近朱者赤。

211高校就相对轻松一些,而且有编制这种所谓的铁饭碗,就算你干得不怎么好,可能也没事。很多普通高校的很多老师到退休他就是个讲师,因为他不做科研不想评职称你也拿他没办法。但随着全国高校的相继改革,这种现象可能以后也会慢慢消失,编制内尸位素餐的问题不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越是普通的院校,这种懒惰的思想也就越多,所以也可能近墨者黑。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Pleeza


在你还迷惑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政府已经进行了最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当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如果你没有去美国镀金,还是希望你有机会先去美国体验一下大学的压力与竞争!

先声明,中国的大学人事改革基本就是准备照搬美国!

先简单描述一下美国大学教学结构的编制:

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如果教授再受聘于某岗位,可能会有一个“冠名教授”称谓,但实质与教授无异,只是多了一个岗位,会多拿一个岗位工资!

如果不是大学的教授,而直接给了所谓的“特聘”,那一般不是大学的正式工作人员,多是社会兼职。

Tenure,是美国大学里面最敏感的词语!

因为这是“终身制”!

很多人会说,拿到了一个终身研究助理,终身副教授,这里的“终身”指的是终身制,其实不是,它仍需要依托。

美国在大学人事制度已经很完善,“教授”就是终点,就是对大学教师的最高褒奖,“教授”就是“终身教授”,也就是所谓的“正教授”!

教授的收入不仅是副教授的一倍以上,而且是真正的“终身制”。在不违反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教授没有任何可担心的问题!你可以一年9个月不在学校也没问题,当然要有个理由!

实际上,很多最顶级的大学,除了“教授”是正式的“终身制”职务,其它的教学岗位都不给终身制,一般都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直接挂钩。

没有科研项目,直接关闭实验室走人,所以美国的助理教授与副教授压力非常大!

“论文——基金”是他们的“二元空间”。

而“PUSH”是所有人心理最深处的魔鬼!

所以非终身岗的助理教授与副教授是大学的主力科研群体!

该制度也是美国科技前进的动力!

中国大学的人事改革目标也是如此,未来只有教授才会给予“终身岗”!

当然中国现在有一些学校将“教授”与“终身教授”分开,这也就是名称的区别,实质是一样的。其它教学岗位未来都将实行非终身制。

这也是保证“副教授”有压力与动力!

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已经这样实践,“特聘副教授”实行高工资,与原有编制内的“副教授”有本质区别,当然压力也是非常大,没有到“教授”,就很危险!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未来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力与运气都极好,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优青——重点项目——杰青——重大项目,一路顺风,建议你去985!

因为申请基金基本不会讨论你的编制问题!而当你只需到“优青”阶段,基本上去大多数985大学拿一个正式终身聘“教授”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时,编制问题已经无须考虑。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那就去211吧!


美国卓博国际教育咨询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了解一下985和211大学。

985是江泽民审批的项目,目的是建设30所世界级的高校,直到现在,已经有39所,而211是邓小平审批的,是为了面向21世纪,建中国100所名校,目前已经有112所。

第一、985大学一定是211大学,但是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第二、211高校(的专业)并非都是一本专业。

第三、211高校的教育科研资金远低于985高校。

从上述就能看出,985是重点中的重点,博士生就算是没有编制,如果你在学术上的造诣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就是一个单单的文凭,你就算进入985以没有竞争力,在这些一等一的高校里面,博士后都一抓一大把,是靠实力吃饭的。

211相比较于985要逊色一点,但是它有编制,编制是什么,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东西,旱涝保收。

这就看你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出类拔萃,那么就可以选择没有编制的985,进去后完全靠自己在学术上的造诣,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自己能力不行,光光就一个博士文凭,那么你应该进入211,解决编制,才是上上之选。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博士生是一个了不起的高材生,但是在高校的眼里博士生就是文凭,没有学术研究成果,什么都不是,它就是证明你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的一张纸而已。


彼岸笔记


这个问题,先出答案吧,肯定是去有编制的211高校。

具体原因如下。

一、现在大环境下,什么最值钱?肯定是编制。我们看公务员考试,教师编制考试,这些岗位薪水都不能算高,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竞争?就是因为编制。

首先,编制意味着稳定,一般是可以工作到退休的,和吃青春饭相比,它具有极大的优势。我认为,只有当红的演员不需要编制,可以吃青春饭,因为他们在年轻时把一辈子的钱都挣到了。

其次,编制意味着福利。各种住房补贴,科研经费,职称,小孩上学等这些福利只有有编制的人才有,而这些隐形福利折现的话要比工资收入好得太多。

没有编制的985,过不了考核期,可能就工作几年,还要重新选择工作。

有的人说,我在985工作过,再到211不也可以吗?这是错误的想法,没有通过考核,说明能力,成果都不行,否则就留在985了,那么年龄又大了几岁,去211,尤其是去有编制的211不可能了。

二、985与211的差别并不是太大。

清北不谈,其它985,尤其是B类985真不如顶级211高校。而且现在也不太提985和211了,都是双一流,只要是一流专业,一样有发展前景。

三、在211的发展空间更大。

985一般都需要海外名校的博士,水平都很高,那么资源也会被瓜分走。如果在一所211,资源会多,出成果也会多。现在都是讲头部效应,就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四、211的压力没有985大。

在各种评比中,985承担的任务一定会比211多,那么具体的教师也会承担更多的压力,这都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总之,只要不是能力非常强,有足够信心能留在985,进而取得编制外,最好的选择是去有编制的211,。

大家怎么看?


聊聊考试


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是首先,那是进入没有编制的985还是进入有编制的211呢?我觉得要考虑一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人实力。能进985个人实力肯定不错,但同样的,和你一起进的人水平也不会太差,985高校现在都学习美国,一般有五年非升即走的政策,到时候能不能留下就看你这五年的表现了。不过,这块可能有点坑,比如武汉大学前段时间进去的博士最终留下的才5%,因为学校最终是按比例留人,并不是五年发表多少文章有多少项目,达到要求就留下,最后是要竞争的,所以,对于这一点要做好准备,因为如果五年过去留不下来,再找工作肯定没有博士刚毕业时好找,因为一是你的年龄大了,二是你这几年的成果都署名原学校。

第二,要看学校的科研团队。一个好的团队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能加入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那以后就省心了,跟着大牛干就可以了。不管是到时候申请项目,还是带研究生,加入一个好的团队后都会得到很大帮助。所以,要看两个学校的科研团队,看自己进去后能不能得到助力。

第三,个人发展。985平台更大,对个人项目申请有帮助,而且985的生源一般来说比较好,带研究生的话更容易出成果,但同样的,985人才多,想冒出来并不容易,而在211的话可能冒出来的机会更大,中国人不是说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嘛,因为平台稍差一点你可能更收到重视,可能会得到更多资源支持。

第四,要看学科实力。985学校也不是每个学科都强,你要比较这两个学校的学科实力,可以参照教育部组织的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

所以,要结合上面因素综合考虑。


一叶知秋有仙则名


不知道提问者说的是真实情况还是闲得无聊。这种情况当然去有编制的211。没有编制跟临时工没有什么区别,有编制的不会看得起你。有的说看发展,如果你在985真能有发展怎么会不给你编制。我觉得还是去211吧,最起码是本家人,有归属感,真有好事也能可着你。除非说你去985几年以后给你编制,那也只是一个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