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个问题,人类只吃食草动物,比如羊猪牛,真的是这样吗?

王洪振


食肉动物,生性凶猛,圈养困难,成本昂贵!

你难道没听说过不少动物园都因为养不起狮子老虎倒闭的吗?

就说老虎吧,大概300斤左右的身板,一天吃少说吃20斤肉,只要十五天,你喂它的肉就比它身上的肉要多了……

也就是说,半个月后,你喂的就是纯人民币了……


SecondLast丶彬


人类只吃食草动物的肉,真的是这样吗?你还别说,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人类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吗?肯定是也吃的,只要是能够倒嘴的肉为什么不吃呢?现在人类已经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只要是能吃的,人类想吃的,还有什么吃不到的呢?但是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可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很可能会被食肉动物吃掉。那时候的人类想反过来吃掉食肉动物就很难了。毕竟这些动物尖牙厉爪,十分凶猛,不好对付。想要成功捕杀它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图示:食肉动物不是好惹的,远古人类很难对付它们

相反的,人类想吃肉的做法和食肉动物的做法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都对食草动物下手了。食肉动物很少扑杀其它食肉动物来填饱肚子。人类也一样,捕杀食草动物付出的代价要比捕杀食肉动物小得多。吃柿子专拣软的捏,这笔账远古时期的人类也是会算的。

图示:远古人类描述狩猎的壁画,里面的动物是食草动物

看看人类的牙齿就知道了,远古人类想吃肉都多难。这哪是食肉动物才有的牙齿啊。因此原始人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顿顿有肉吃。有时候能够捡到食肉动物吃剩下的残羹剩饭就不错了。总之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只要能吃的都会吃的。人类要抓一只食肉动物要比抓一只食草动物难多了。

图示:原始人类狩猎画面

后来,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有了厉害的武器。就出现了专门以捕猎为生的人——猎户。他们可不是只捕弱小的食草动物了,管它什么豺狼虎豹,能抓住的都不放过。当然这时候的大多数人还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想吃肉只能是自己饲养动物了。这就诞生了畜牧业,有了牲畜。

图示:饲养食草动物是人类获取肉类的最佳途径

既然我们是为了吃肉,那饲养什么动物最合适呢?当然是食草动物了。鲁迅先生说过“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我们通过饲养食草动物吧我们不能直接吃的野草转化成了美味的动物肉类,这个过程是不是很奇妙呢?相反的,如果我们饲养食肉动物呢?还得为它们肉。这样还不如拿为它们的肉来喂自己呢!


所以人类要吃肉,还是吃食草动物的肉最划算!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吃食肉动物的肉啊!


兔斯基聊科学


其实,人类只吃陆地上的食草动物,海洋中的鱼类很多都是食肉动物,比如:鳜鱼、三文鱼等,但陆地上的食肉动物,人类几乎不吃,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为什么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其实,人类之所以不吃食肉动物的肉,是因为捕食食肉动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知道,食肉动物由于要捕食猎物,所以爪子比较锋利,牙齿比较尖锐,咬合力比食草动物要强。如果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那么在捕食猎物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概率会被食肉动物所伤。

而食草动物的攻击力较弱,人类在捕食食草动物时比较方便,伤亡率不高。

食肉动物数量较少

虽然捕食食肉动物比较危险,但是古人类在石器时代就开始猎杀大型食肉动物,他们猎杀食肉动物并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获取皮毛,以及减少食肉动物对自身的威胁。

也就是说,猎杀食肉动物虽然比较危险,但人类在石器时代就能够猎杀对方了,更不用说在当今社会。

之所以没有以食肉动物的肉为主要蛋白质来源,其实是因为食肉动物数量较少。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能量是可以流动的,而能量的最初来源,大多数都来自于太阳。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量,储存在自身体内。动物虽然不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能量,但动物可以吃草来获取能量,食肉动物可以通过吃食草动物来获取能量。也就是说,能量从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流动。

然而,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损耗,并不能将自身能量完全传递给下一个生物,在每次传递的过程中,生物只能传递自身能量的5%-20%。

这意味着想要养一只体重5kg的鸡,至少需要100kg的植物才能够满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处于能量最底层的生物,数量最多;处于能量最高层的生物,数量最少。

也就是:植物数量>食草动物数量>食肉动物数量,如果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那么食肉动物的数量远远达不到人类的需求。

而且,人类在以食肉动物为食时,会浪费大量的能量,比如:一只100kg的牛需要2000kg的植物才能养大,而一头100kg的老虎,需要40头牛才可以养大,人类直接吃掉40头牛,比吃一只老虎获取的能量高多了,所以人类才不以食肉动物为食。

食肉动物难以驯养

其实,古人类很早就放弃了狩猎的生活,而是转型驯养动物,比如:猪、牛、羊,驯养动物的好处是食物来源稳定,不用整天打猎,满足了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够驯养,能够驯养的动物,一般食材比较容易获得,比如:牛羊猪可以以人类不要的谷物秸秆做食物,而一些对食物有所挑剔的生物,则不能被驯养,比如:驼鹿,虽然体型较大,但它们的食物有50%是水草,所以它们不能被人类驯化。

如果人类想要以食肉动物为食,那么为了喂养食肉动物,还需要人类再饲养大量的猪牛羊等动物才能够满足1只食肉动物的需求,很有可能还要去打猎猎杀其他生物喂养食肉动物。

从这方面来讲,人类饲养1只食肉动物的成本,很可能比养育一个家庭还要困难,然而在人的一生之中,需要吃无数只食肉动物,才可以获取足够的蛋白质,从这个方面讲,人类驯化食肉动物的成本较高,最后有可能导致人类因食物短缺而死亡。

所以,人类更喜欢驯养食草动物,而为了自己驯养的食草动物不被食肉动物所猎杀,所以人类也会猎杀食肉动物,比如:《狼图腾》中为了保护羊群,而猎杀了大量的狼。

有时,人类也会为了获取食肉动物的皮草、骨骼、肝脏等,猎杀食肉动物。所以虽然人类不吃食肉动物,但也没少杀食肉动物。

病毒

同样是生物,吃食肉动物的肉相对于吃食草动物的肉更危险,这是因为食草动物的食物主要是植物,一般植物身上的病菌很难传染到动物身上。

而食肉动物吃的食物是动物,病菌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比较方便。如果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那么或许人类感染病毒的危险更高。

再加上重金属富集效应,会导致食肉动物身上的重金属含量相对于食草动物更高,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的话,很容易导致重金属超标。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人类才不吃食肉动物的肉。


薛定谔的科学


【奇乐动物园,问题我来答】

题主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首先人类并不是只吃食草动物,人类是杂食性生物,并且是种生存力很强的杂食性生物。其次就是猪并不是食草动物,它也是杂食性动物,食性很杂!

具体的我们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人类的食性

从6500万年前一颗天外陨石撞击地球开始,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60%的动物灭绝殆尽。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结束,最早期的哺乳动物侥幸逃过一劫,开始了它们称霸地球的进化之路!

从5000万年前的低级灵长类猿类动物到15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原康修尔猿,一直到今天世界主宰,人类不光是智慧得到了充足的进化,食性也在不断变化!

原康修尔猿以后又经过分化,出现了人类的真正祖先南方古猿。这个时候的人类可以被称之为“进化之中的人类”,主要以植物和植物的果实为食!


而到了250万年前,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气候越来越干旱,大部分的南方猿人消失。而仅有一小部分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使用工具,以抗衡恶劣的环境,这个时候,人类争霸世界的道路才算是真正开始!

由于环境的恶劣变化,稀木大草原变成了灌木大草原,并且最主要的是学会了使用工具,很学会了使用野火。人类的食物就不在局限于植物了,他们会围捕猎物,吃肉食!




这个时候一切是以填饱肚子为基础的,不在乎好不好吃,味道如何?而后,一点点发展,直到出现了文明人类,生产力一点点进步,人类的胃口也在不断变化,从填饱肚子到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优化食物的味道。

从最开始的草食性到后来肉素都吃,到现在讲究味道,人类食性一直在变化!

为什么在人类的肉食中,食草类动物居多?

虽说题主问题不是太明确,但是我明白他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占据大多数,肉食性的比较少!为什么呢?

这里暂且不说能量的传递是不是越靠近食物链顶端越少,因为以早期的人类是根本不会考虑到这个因素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趋利避害!

在最开始会使用工具的猿人阶段,虽然他们已经开始捕猎来获取肉食。但是相对于食肉性动物来说,草食性动物动物相对温顺一些,捕捉难度也更小一些!

而肉食性动物一般都是攻击性较强。捕捉它们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早期的猿人会选择草食性动物为食,无非是柿子挑软的捏,趋利避害罢了!

而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在基因里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就算是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轻松捕杀肉食性动物的能力,我们潜意识的就是认为它不能吃或者不好吃!而对于牛羊等草食性动物,以及猪哥鱼类等杂食性动物,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做着吃更美味!

我认为这都是在基因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别的可以骗人,但是基因里保存下来的本能是不会出错的,这是祖先给我们烙印在骨子里的东西!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关注奇乐动物园,带你看看动物界】


奇乐动物园


这当然是假的,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杂食性的脯乳动物之一,从古至今大多数时候人吃什么为主只是取决于能获取什么样猎物,也是俗话常说的,有什么吃什么。肉食动物的获取肯定高于吃草动物,说以就吃吃草动物要多一点。而且食草动物往往性格温顺,也比较容易驯养。至于实用肉食动物,最简单的列子就是熊掌虎肉什么。你看看要是现在不是法律保护的话,肉食动光被吃肉都能妥妥的灭绝了,更别说说皮毛什么的了


闲来手工


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无论是味道还是营养价值都不能和食草动物相提并论。比如狗肉,鸡鸭鹅。味道远不如牛羊。至于猪肉已经不是以前的猪肉了,现在的猪肉吃的是饲料,以前的猪肉吃的草。人类或许可以离开鸡鸭鹅。但是离不开猪牛羊。牛羊的价格比鸡鸭鹅贵很多是有原因的。

另外动物世界经常看到狮子杀死鬣狗猎豹或者野狗,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吃掉而是单纯的杀死。因为狮子的味觉和嗅觉告诉它们食肉动物的肉远不如食草动物。当然食物匮乏的情况下狮子也会吃掉食肉动物。

另外食肉动物跟人类不一样。假如同时放一块生肉和熟肉,狮子老虎会优先吃掉生肉。我家的猫就是这样。这也是动物饲养员为什么不给动物喂熟肉的原因。生肉虽然有很多细菌,但肉越生营养价值越高,这也是外国人喜欢吃七分熟牛排的原因。





用户3222855644633


首先,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想一想我们吃那些肉类。

第一种:鱼类。常见淡水鱼:青鱼,鲤鱼,草鱼,鲫鱼,鲇鱼等。还有各种地方特殊品种。

常见海水鱼:三文鱼,生鲑鱼,带鱼,黄鱼。

这些鱼类多是杂食,海鱼多是吃鱼虾为主。

第二类,虾类,螃蟹类,海里的虾多吃海藻什么的。海蟹也是食肉的。海虾吃虫子之类的。

贝壳类就是吃藻类,有些海里大的贝壳也是吃肉的。

第三类,鸟类。鸟类高等级的吃肉,如老鹰什么的。低等级的吃虫子,谷类,什么都吃。

野鸡也算是鸟类。家养的鸡食性较杂,主要是吃谷类饲料。

最后,我们吃的最大一类就是牛羊猪类。占我们食用肉类60%左右。

家禽类占我们食用肉类20%左右。可见家禽加上牛羊猪类就占80%左右的肉类总量。

为什么呢:因为食草动物更温顺,也便于人类驯化。从一万年前开始,除了狗和马,大多数动物都是那时候开始驯化的。可以说人类远祖肯定是也尝试过其他动物,但是没有成功。这是历史的选择。

食草动物占主要,但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能吃的远比想像的多。


冷冷医趣


人类并不是只吃草食动物,而不吃肉食动物。人类吃大量的草食动物是因为草食动物相对的“廉价”,而肉食动物相较于草食动物来说确实非常“昂贵”的存在的,人类根本“吃不起”肉食动物。

常见的草食动物牛,羊,猪(杂食),鸡,鸭,鹅以及大部分的鱼等,这些动物是直接从植物身上获取能量的。人类要能稳定地吃上大量的肉类,那就必须要大量饲养能产生肉类的动物,而这能直接从植物身上获取食物,也即是获取能量的动物就是必然之选。

要衡量在肉食上的价值,人类最佳的选择只能是以最低的成本来换取最可行的肉类,既然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大自然中获取10斤的植物供给草食动物食用,然后让它们产生一斤的肉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将这直接从10斤的草所转化而成的肉再经转化给肉食动物,然后再让它们来生产0.1斤的肉,最后再让我们食用呢?

比如说鳄鱼,虽然人工饲养的鳄鱼可以成为餐桌上的菜,但是这菜的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起的,毕竟鳄鱼要长肉,那么它就得不停地吃肉。既然能用10斤的猪肉来换取一斤的鳄鱼肉,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是食用这个猪肉来换成一斤的我们?

在能量的转化的损失率上是人类多吃草食动物而吃不起肉食动物的主要原因,同时其他的原因还包括饲养驯化上的问题,既然牛羊猪鸭鸡等可产生的肉类已经能充分地满足人类对肉的需求,那么人类哪还有闲情去饲养那些难以驯服的,风险性比较高的,而且又比较好动的,比较耗费能量的动物呢?这方面又确实是有,但绝不会是主流,比如说鳄鱼跟蛇之类,它们虽也能成为餐桌上的肉,但终归是无法大众化的,它们的肉更多的只不过是充当人们换换口味的一种尝鲜而已。

再者,其实还有的就是肉食动物跟草食动物的肉质问题因为肉食动物是吃食草食动物而生的,所以它们会积累肉食动物身上所残留的“毒素”,它们身体上的细菌数量以及寄生虫的数量是要比草食动物的高得多的。

经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后,草食动物作为人类最佳的肉食来源,这是必然的选择,当然,你不选择也可以,除非你很有钱,整天可以吃到大量的鳄鱼肉或者是蛇肉等等。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我们吃肉食动物,举几个例子,黑鱼,鳜鱼,蛇,牛蛙,鳄鱼,狼,鲸鱼,等等。

黑鱼鳜鱼牛蛙蛇还算比较常吃,鳄鱼狼基本吃不到。原因很好理解,小型肉食动物还是可以养殖的,养殖成本也不算高,中大型食肉动物养殖不了,要么养殖成本太高。


好名字真的太难起了


记得,中学学生物时说猪好像是杂食动物。另外,鸭子也是杂食动物。您怎么说猪是食草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