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自主。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德系日系國產他們之間有個特點,適合什麼人群。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在上一篇文章:老司機,能選豐田儘量別選本田,能選本田儘量別選日產。寫到關於日系車的一些特點,日系之間也會高低之分,那麼德系和日系以及國產之間到底如何選擇呢?這是大家十幾年一直爭論的話題。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銷量方面,德系品牌:保時捷、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日系:豐田、本田、日產,雷克薩斯等。國產自主:吉利、長城、五菱,長安等。從價格上看,普遍德系高於日系高於國產,大家說的也有它的道理,通常收入高的會選擇價位高的車,但是開豪車的不一定都有錢,反過來是不成立的。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那麼單從車輛本質分析呢,德系更注重駕駛體驗這一塊,通常動力,質感,工藝,科技,技術比較突出。而日系更注重駕駛使用這塊,通常主打空間,油耗,耐用度,低使用成本及故障率。國產自主,注重性價比,在現有的成本內,儘可能把配置,動力,油耗,空間,品質等都給你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所以關鍵詞,德系:體驗。日系:使用。國產:夠用。高收入人群對車需求,從使用階段已經上升到體驗階段,不在追求皮實耐勞,或者開8-10年以上,所以往往會選擇價位高的車型,而價位高的車型,德系選擇性又比較多,自然而然就趨向於德系,久而久之德系給人印象就代表高端,這是這個觀點的起源。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日系特點,正好是大多數收入人群購車的需求,低油耗,皮實耐用,能減少消費者日後的開支,由於故障率低,也就造就了保值率高,二手車市場受歡迎,口碑相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司機推薦日系車作為日常使用的觀點來源。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國產自主,用更低的成本,儘可能在多個方面達到或者超過合資車的指標,因為國產效仿起家,研究吸收再研發的過程,減少了部分研發成本,加之工藝技術精度等,普遍沒有合資來得高,同樣省下一部分成本,在配置上給與消費者,這些對於收入不高和初次購買車輛的消費者來說,的確是個誘惑。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說完三個車系特點,接下來說的重點,如果不能科學客觀區分,就又會形成網上德日系爭論之戰。

德系,日系,國產也有高低之分,大眾就是德系的下等馬,雷克薩斯為日系上等馬,大眾價位和豐田,本田,日產相近,銷量高的車型價位在10-20萬區間,既要繼承德系車特點又要皮實耐勞,似乎很難找到平衡點,難為它了,所以在早年1.4T或者1.8T發動機,雙離合等小問題很多,往往這價位車都是以使用為主,所以會消費者比較介意,這些年摸索研究進步有了很大的好轉。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而日系那邊同樣也在進步,尤其在行駛體驗這塊,也向德系車方面靠攏,例如新卡羅拉,凱美瑞等,而雷克薩斯既保證日系特點又具有德系高端車應有的行駛體驗,所以這些年銷量增長速度比較驚人。

國產方面,吉利是做的比較好的,屬於國產上等馬,收購吸收,學到不少沃爾沃的技術,並運用到自主車型上,比合資下等馬三菱或鈴木更有優勢。其次長城在SUV上面,五菱MPV上面,也是比較用心做車的車企,當然別指望完美,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大家都說:收入高買德系,收入一般買日系,低收入買國產


總結:高價位車型,30萬以上,德系選擇面更廣,帶給消費者體驗更加好,但是貶值大,日後使用成本高,收入高的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當然也可以選擇日系高端品牌,不過選擇面少些。10-25萬,比較推薦日系品牌,這類車多少作為家用,使用及實用性能更重要,10萬以下,一些國產品牌車型還是值得推薦的,配置空間,動力,車型級別等等,往往都很均衡,而合資配置就寒酸許多。

所以德系,日系,國產自主,沒有好與不好之說,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說,特點性能趨向不一樣適合人群環境也有差別,就看大家如何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