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书法能不能超过古人?

存希斋书法


今人书法无法超越古人,这无须讨论,需要讨论的是今人如何把书法写好,至于为什么今人无法超越古人,就不再啰嗦了,大家都清楚。


吾言不语尔不知


后人超过前人,答案是肯定的!

书法的概念很大,如笔法,结字,章法,样式,工具等。首先今人的“章法样式”肯定超过了古人。刘洪彪先生说,今人尚式,是有客观依据和道理的。

再说今人对笔法的研究和运用也是超过古人的。

难就难在结字上,篆隶草行楷五体备善,今人很难超越了。今人只有在大的“体例中”进行一些个人结字风格上的突破。仅这一点,已经让今之书法名家如曾翔沃新华等搞得“头破血流”,但只要坚持,会有收成的那一天。





祖金林


当代书法是否可以超越古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从书法的审美标准而言,书法虽然没有量化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被公认为最高境界。晋人书法之所以成为一座高峰,既有时代背景,处于古今文字转型时期,也时势造就了王羲之为代表的一代英雄,引领书法,开创性地进入了书法五体(篆、真、草、行、楷)时代。书法从此开始了今体时代,并以此为起点的文字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文字没有根本改变,书法诸体形成约定俗成的法度、规则没有改变的前提下,这些已融入中国人血液里、骨子里的记忆,以为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来说,王羲之是伟大的“书圣”,是书法的一座高峰,要想超越比登天还难。

从书法的属性而言,书法是抽象艺术,又是文字艺术,古人还认为是“心画”。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文字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则更多体现人的主观性,而人的主观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不断进化。因而,作为“心画”的书法,也势必伴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提升而得到超越。书法没有静止状态下的最高,只有不断以螺旋循环状上升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当代书法超越古人书法是完全可能的。

从书法数千年的历程看,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谁能说欧阳询的书法就比王羲之书法差吗?颜真卿的书法比欧阳询书法差吗?黄庭坚的书法一定比颜真卿的书法水平低吗?既没有可比性,也并不意味着后人一定就比前辈差。

古人将书法分为“神、逸、妙、能”等级,也只是个大原则的判断。而不能像比武、比技的竞赛,分一、二、三等,像梁山英雄一样排座次 ,既难以做到,也没有意义。

我以为可从以下三个辩证关系中加以理解:

第一、书法的“规矩”与“神彩”之关系。中国人的法度之说,以“心”为大,以天为大,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这是非常玄妙的。故评价和衡量一幅书法作品的高低,从法度和形质上难以判断。于是就产生了“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思想。这种“心手达情,抒发胸意”皆是个体行为,无法量化。而王羲之时代精神,恰恰与这一书法思想相吻合。于是就产生了象征魏晋风骨之精神的王羲之书风,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书法审美的风向标。之后的书家,高举传承“二王”书风的旗帜,以王羲之的正统嫡传为荣。但这不等于后人就一定脱离不开王羲之的束缚。例如,唐人法度和充满浪漫主义的书风;宋人的率性意态和抒情书风;元明清的多姿和重形态之美书风,皆具时代特点,有别于“二王”的书风,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第二、书法的“技法”与“修为”之关系。书法技法没有统一的格式标准,尽管古人说的非常透彻,“用笔千古不易”,也有非常详细的点画笔法和结体原则,但其实,每人的具体写法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同。人的行为怎能模仿的一模一样?大家都学欧阳询“欧体”,肯定各具面目。书法的这一特性,可以说是用笔因人而异。极其个体行为,怎能如机器般固定一个不变的写字模式呢?有人总结王羲之的用笔是内擫法,王献之是外拓法。这也是理论之说,实际而言,也很难有一个标准。如果按此说法,颜真卿的笔法算什么呢?有人说颜真卿的笔法是外拓法,就有些牵强。“技法”无法计量,于是,就有了“修为”之说。修为虽然也难以量化高低,但有仙风道骨,人书俱老之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的来说,书法的大器晚成,出神入化之境界,就是一种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也是可以超越古人的书法。

第三、书法的“创新”与“狂怪”之关系。两汉时期的杜度、崔瑗在真书(隶书)时代,创造了不隶不草的章草,在当时自然是一种“怪”,但因其便捷、点画的生动有趣,又具书写法则,深受皇帝和群众的一致喜爱,于是就成了创新。唐朝旭、素的狂草,出现在重法度的时代,他们把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建立在法度之上,虽然一时被认为“狂怪”,但顺应了时代潮流,迎合了众人的审美情趣,是为创新。

经常听到有人说,如今时代不同,王羲之的本领不够用了。这话可以理解为有创新思想,但究竟是创新还是搞怪,不是谁说了算。要看本质,看主流。如果既不能与数千年的书法主流衔接,又脱离了时代主流文化,肯定会受到社会谴责,遭到书法界唾弃。或许有些高人不属凡人,具有先天之见,但脱离了根基的非主流书法,即使高人,也难逃厄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书法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是一种超越,而“狂怪”迟早被历史淹没。





如石书艺


今人书法能否超越古人?这个问题应该是在每个时代都有人在思考的问题,且不说到底能不能超越,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一直在学习,从不曾超越!

从将近4000年前的甲骨文出现到魏晋,再到汉唐时代,书法达到鼎盛时期,这期间书法事实上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升华过程中的,那么自然而然在这一大段历史时期,后来人都是在不断超越古人的,我这样说,大家没有意见吧?

既然大家没有意见,那么中国书法客观上、理论上是存在后人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的。但为什么汉唐之后,书法就成为一种目标,一种高山,一种灯塔了呢?

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鸥鹭忘机”的原因在作祟,今天我抛砖引玉,请大家思考:

鸥鹭忘机是一个成语故事,出自《列子·黄帝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抱有真善美之心,不应为名利等等世俗的想法所困扰,一旦受累于此,自然难以企及高位。书法学习也是如此,书法没有达到艺术高峰之前,人们都在为了艺术、为了美而孜孜以求,心无旁骛,持之以恒。

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创作完成之后,多少人梦寐以求,但并未听说过王羲之为了钱财卖掉它,而是把《兰亭集序》作为传家宝留给后人,并且一口气传承7代,都不曾变现金银,最后竟然是被唐太宗皇帝派人无耻地偷走了。


如今的人们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不再那么单纯,通过学习书法想成名逐利者恐怕十有八九,

纵观当今中国书法圈子,趋炎附势者有之,虚名拜师者有之,捐款进入书法圈的人有之,权贵、企业、影视等等其他行业明星混进书法圈,秀书法者更有之,再加上各种书法大奖赛也推波助澜,巨额奖金撩动着每一个想安安静静学习书法的人的心。另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为了快速出名,不惜借助书法之名,搞怪出丑,肆意糟践书法,恶心学习书法的人。

书法艺术,不光需要学习书法的人具备超高的书法技能,还要求书法家具备真善美的心灵,更需要视金钱如粪土的文人墨客的气节,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书法家而言,多了铜臭,便失了风骨,艺术便悄然止步了。

然而,不言自明的是,社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金钱,人们追逐金钱、名利的情绪、欲望不断加强,有句话虽然土,却代表了无数人的心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可万万不能的!”

因此,我的观点也就很明确了,今人在书法这个领域永远不可能超越古人!

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请各位看官品评指教,永书先行谢过!


永书101


现在很多知名的书法家,有一种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不管如何努力,都不会超越古代书法家的水平。对此现象,文从沈梦找寻了相关资料。发现书法名家田蕴章对此早有分析。他的分析比较全面,小编照录如下。

这种观点(现代人书法无法超越古代书法家是现实情况,原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科举制度是书法的保证。古代从汉代开始兴起,到唐代以后就成为了国家的强硬政策,也就是“以书取仕”。凡是书法水平高的人,写字写的好的人,都给官做。所以过去的官员几乎都是字写的很好的。当然,他们的水平也层次不齐,但是,都是在书法上精通之人。

“以书取仕”作为做官的一种途径,大大的刺激了人们在书法上的努力。考试时,如果试卷上的字迹特别拙劣,很有可能会被排除在外。因此,有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保证,才使得书法长盛不衰! 而在现代,虽然也有广大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但是大部分不会因为字写的好,就会得到好的职务,更不会得到经济利益,书法只是作为一种个人的爱好而已。把书法作为职业和谋生手段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的书法大家而已。

二、中国的汉字千变万化,各种书体的形成,以及汉字中表意、表情的过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现代,汉字的字形在一定程度上被更改了。解放后,开始推广简化字。然而,简化字的推广对书法却是不利的。虽然简化字,有书写方便、快速等特点,但是对书法的研究,却有阻碍的作用。

现代的汉字笔画变少了,但是书法是需要变化的,是需要通过复杂的结构,或者通过繁简想参的结构对比,来体现书法的跌宕起伏、变化参差等效果。当汉字简略为只有几个笔画时,写出来的字就显得相当的单调。 另外,在简化字的确定过程中,正值书法最萧条的时期,并没有书法家的参与,因此也并没有考虑书法的因素。

三、书法和文言文之间关系密切。尽管在现代,大部分的书法作品的内容也仍然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的音律、旋律非常的美,写出来的字和文也会非常的协调。文言文的淘汰,对学习书法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毛笔退出了历史舞台后,书写文字的主要工具该为硬笔,对书法的损失是巨大的。古人会每天拿着毛笔写字,而今天只有在专门练习书法的时候,才会用毛笔。

基于以上四点,今人要想在书法上超越古人,几乎是做不到的!但是,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只要汉字是存在的,书法就会一直流传下去。正所谓:“汉字不朽,书法长青”!


艺空联盟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今人的书法想超过古人的书法,难!



如果今人能老老实实的师法古人,得上几分神韵还是有可能的。

可以肯定的说,古人把书法都写“绝”了,今人只有敬畏之心,只有学习的份,万不可轻易谈超过二字。



今人想超过古人的书法之想法和追求是对的,应予以理解和支持!当今书坛上的几个顶尖高手不是天天都在谈书法创新吗,他们为什么要创新啊?其目的就是要超过古人的。有个写草书的人说,今人的书法作品形式已经超过古人了,他的意思是说,古人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信扎一类的,根本没有大幅作品,今人的书法作品形式基本上都是四尺或六尺整张,从书法作品的形式上,今人已经超过古人了。我认为,今人从书法作品的形式上超过了古人不假,那么今人的书法超过古人的书法了吗?古人的书法精髓,今人又得到多少呢?还差的远着呢!



今人的书法超过没超过古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认可。这个时间大约须200百年或者更长时间。



作为一个书法人,当下最打紧的是好好学习古人的书法,在没得其古人书法几分神韵时,先不要说今人书法超过古人书法的话。


中州耕牛堂主


如果只是从书法技巧来看的话,今天的书法艺术超过古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从书法底蕴和影响力来比较的话,想要超过古人应该是很难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说书法技巧超越古人的可能性。

(一)

现在的条件跟以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许多古时名家的作品遗失,但流传下来也不少。这些作品通过影印,传播甚广。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找到现存的任何书法作品临摹学习,所付出的仅仅是少许金钱而已。这在古时是很难做到的,无论是获取途径和获取代价,都极为昂贵。

(二)

还有就是书法理论的传承和完善。一门学问从无到有,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学习钻研和提高。好比铸剑来说,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绝世宝剑,但是现在所铸的剑只要不是偷工减料,绝对比古时十大名剑要好出不只一个量级。因为冶炼的技术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书法传承到今天,无数理论著作把技巧剖析得纤毫毕现。这学习条件是古时怎么也比不上的。牛顿不是说过嘛: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书法方面,可以站的肩膀可太多了。

所以说,从书法技巧来说,超越古人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但是,要想超过古人的书法作品,仅仅依靠技巧是显然不够的,或者可以说,技巧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一点,在对待书法这件事的态度上,今人和古人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们看待书法,它也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它的作用在于传承和自身艺术修养,并不是不可或缺。不练书法,我还可以干别的,比如画画,雕塑等等,都是艺术。就是不干艺术,对生活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对古人来说,直接性的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一个读书人连字都写不好,那是一件可耻的事。要想做状元,那是做梦。所以,他们终其一生对书法的精进都是孜孜以求。


第二点,就是大环境的差异。

古时,书本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传播方式,书信作为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书写质量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而现在,在知识传播和沟通交流方面,书写功能逐渐式微。

最后一点,从古至今,留下名号的书法大家看似不少,但是从时间长度来看,其实也没多少。我们从旧封建社会到新社会不过区区百年,也出现不少书法大家,但要达到流传千古的地步还需时间验证。

所以,我认为今人的书法超过古人在技巧方面是有可能的,在影响力方面则很难很难。


文小白读书


应该是可以超越的。虽然这很难。

有利因素有三:第一,现代科技和信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迹,从甲骨金文到历朝历代名家名帖,全都可以尽览眼底,这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古人为求看一眼某件真迹,碾转反侧费尽心思都还见不到,今天只要你愿意,“下真迹半等”的高精仿制品能包邮送到你的桌头。



第二,同上原因,今人的交流很方便,通过互联网,书法爱好者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交流,如需见面,数小时横越千里,这在古代都是神话。古人出门寻师访友,可能旅程数月,平曰一聚,都属难得。而今天交流书法是方便得多了,交流的增多,必然在促进书法发展。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人口基数。今天中国十四亿人口,即使书法的实用性已下降,但书法爱好者的数量已经远超任何朝代。大唐整个国家才五千万人上下,晋代人不多,可能还少于深圳或上海一个城市的人口。抛开古人让人蛋疼的识字率,真正触及到书法的能有多少人?可见书法还真是少数人玩的事。一批量的爱好者中间,诞生三五个疯狂的天才,就足以改变和引领一个时代!所以又怎能断定中国未来没这类的人物呢。

当然书法超越前人的不利因素也很多。比如时风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自己的面貌,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书坛风气。风气影响大众,也影响着最顶尖那批人的创作情况。书法不同其他艺术,学书法以十年为单位计算,能深入到书法里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时光,这批人怎么说都是很可宝贵的。顶尖高手上不来,书法说超越前代就是空谈,再培养新生代,又是漫长的时间积累。

书法到底是文化土壤里开出的花朵,这点今人未必比得过古人。古人悲天悯人,苦思自己的命运,精研儒道释各门,他们的笔墨里,包含的不仅是技法,更多的是哲思,更多的体现着一种文化积淀下闪现的光芒。今人书法为什么不能超越前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而技法之流,还属表面。书法是文化之花,所以我们才更希望它能传扬下去,开到更美。

不信今时无古贤啊!还是期盼能再天降高才,于古人共争辉!


无忧硬笔书法


书法能不能超过古人?

这个问题古人不敢提,古人只说“绍于古人”,“齐于古人”。

今人书法应该能超过古人,只要方法对,路子正,下功夫。因为现代条件比古人好得多。

首先是出土了甲骨文,古人未曾梦见。

其次照相印刷技术使所有传世书法公开了,古人想都别想。

如何赶超古人?且看笔者实践:

一、参考岩画构成、古玺章法、行草笔锋,创作写意甲骨文。

二、以汉简、汉碑中的特长笔画和张旭狂草结合,创作新形狂草。

已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王乃栋新型狂草和写意甲骨文书法》,有兴趣者可参阅。

都不敢说超过古人,枉为今人了。








王乃栋说书画


很多爱好者每当看到“今人不可超越古人”之类的言论就感到持有这些意见的人很“迂腐”“泥古”。殊不知,当代必然超越不了古人,而且,当代未必要超越古人。

从来没有一个名家敢说自己超越古人,最狂妄的言论也不过是“恨古人不能见我”。在书法的传承上,每个名家都是喝着古人的奶长大的,所以他们在已经框定的范围内想要超越古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偶尔有些大家能在某一点上拓展书法领域的宽度,这已经是极为了不起的事件了。

所谓不能超越古人,指的是不可超越古代一流名家。至于后世一流超越前人二流,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书法的关键不在超越,而在形成自身的时代的特色与个人特色。每个时代的一流大家,都不敢说自己超越古人,但他们确实能在某一方面达到古人都未达到过的高度。

比如唐代尚法,在法度上超越了晋人,而后世法的巅峰也就定在了唐朝。宋朝尚意,没有拘泥于唐代的法,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在意上达到宋人的高度。换句话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并不一定要超越古人。

追古,摹古,指得是对书法的态度和研究,而非整体水平。整体水平,历代都是不可比的,因为历代都有历代的特长。一流大家,只分先后,不分高低,只有二流才有机会进行高低对比,但是有对比的时间,就不如努力冲向一流更实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