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历史收银机


我认为赢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曹操此时已处于绝对的劣势,除非一条妙计可另他绝处逢生。


刘卫东15339031760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天子之令征讨各路诸侯。

高中毕业那年我刚好18岁,在家闲着无聊,帮母亲放牛,牛赶上山在宽阔的草地上吃草,我爬上一棵浓密的大树上,躺在枝丫上,迫不及待地掏出揣在怀里的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很快我被历史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仿佛回到了战场上,看到了当年的刀光剑影,听到了鼓角齐鸣,一片喊杀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古人身上学习到好多经验。今天我就来说说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

会的。

曹操生性多疑,做事果断。他手下的谋士众多,加上许攸适时的出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许攸带来的情报,曹操更好的布局,首先烧了袁绍的粮仓,使对方乱了阵角,从而一鼓做气打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是必然的,许攸的叛变,只是加速了曹操胜利的时间。





快乐生活c


官渡之战,其实是曹操引起的,袁绍当时正在与公孙瓒展开攻坚战。曹操突然以声援袁绍攻击公孙瓒的名义,越过黄河,占领黎阳,白马。曹操命徐州一带臧霸出兵青州,欲以两路攻击袁绍。


袁绍的根据地在邺城,黎阳是通往邺城的重要通道,而且很近。正当曹操谋划扩大战果时,袁绍利用坑道战术打败了公孙瓒,他看出来曹操原本这个自己的小弟是奔着自己的老巢来的,于是,急忙回军南下。

曹操的军力与袁绍不能相比,只好退缩,关羽帮助曹操解白马之围,才使曹操有时间退回官渡布置防御。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曹操因粮食接济不上,几乎要退军,荀彧等人劝曹操坚持不能退,一推袁绍必然大军推进,则曹操没有了回旋余地。


就在曹操几乎崩溃时,许攸来投靠,曹操高兴的没有穿鞋就跑出来迎接。许攸的到来好比是雪中送炭,接着许攸的偷袭乌巢粮仓的计划,让曹操找到了方向。曹操烧了乌巢,袁绍军心大乱,导致官渡大败。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的北方基业。

我们不能只以现在的眼光看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诚然,许攸不投靠曹操,曹操也会成为历史上的胜者。但是,就官渡之战来说,不得不承认,许攸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很显然因为粮草问题,自己已经没有了信心,军心当然也不稳定,之前他已经写信给荀彧有退兵的意思了。正是这个时候,许攸的投靠,才使他有了突破口。

可以说,如果没有许攸的投靠,曹操难以坚持,或许就退兵了。那么官渡之战,曹操也就谈不上取胜了。


路遥lgy


我来回答:

首先,官渡之战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及其重要,战后曹操彻底统一了北方,曹魏也基本确定了大概的版图范围。

具体战争的经过是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在官渡对峙,曹操偷袭乌巢,然后顺利击败袁绍。三国演义及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曹操方面多有夸张渲染,对于袁绍方面多有贬低。

从整体实力上来说,当时袁绍占据黄河以北之地,政治稳定,军事力量强大,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者之一;曹操击败吕布后占据中原要地,与袁绍隔黄河对峙,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强大的军阀之一,不过战略位置比较特殊,处于四战之地,被包围之中。

从形式发展及地理位置情况来看,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必有一战,所以官渡之战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爆发了。

按照历史记载,袁绍整军时间长,属于稳扎稳打,错失了很多良机。曹操利用袁绍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迅速调集兵力打垮了威胁自己侧背的徐州刘备集团,然后回师前线。这个时候袁绍又犯了第二个错误,让颜良及随后的文丑部单独帅兵渡河出征,被善于抓住机会的曹操利用,予以各个击破,这对于袁绍的士气是个打击。

战役第一阶段曹操取得了几个战术性的胜利,然后双方陈兵官渡,开始了第二阶段即对峙时期。这一阶段袁绍还是占据优势,兵力雄厚,军粮充足,曹操是弱势一方。这一阶段长达几个月时间,个人认为曹操方面的计划是将袁绍阻挡于河北,然后利用一切可能的计划在战术上进行一定的打击及偷袭,袁绍方面的计划是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以拖垮曹操。按照历史的发展,当时的袁绍占据优势,曹操集团粮草将尽内部士气不稳,人心开始失散。在这个时候,许攸投降曹操,献上偷袭乌巢的计划。其实从现实来看这一计划及其冒险,但是当时的曹操集团已经是内忧外困,随时有权限奔溃的危机,所以曹操权衡之下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亲自帅军攻伐了乌巢。结果就是袁绍粮草被烧,士气影响极大,另外张郃等人投降对于军心又是一种动摇。袁绍在官渡前线奔溃,开始撤军。

所以这场战役的转折就是偷袭乌巢,当然,如果没有许攸,曹操自己会不会去偷袭不好说,毕竟历史上记载曹操有偷袭的想法,可能许攸来后将袁绍的相关情况告诉曹操后才坚定了他这一想法与决定。

说些后话,从战略上说,袁绍想打一个持久战是对的,但是袁绍军事才华有限,没有了解到兵贵神速的要点,失策较多。首先是大军出动缓慢,导致刘备迅速溃败让曹操解除了侧背的威胁;其次颜良与文丑分兵而出导致被各个击破;再次与曹操隔河对峙的时候没有派遣奇袭部队趁机偷袭许昌;另外对于曹操的偷袭也预料不足。而曹操方面来说,其实这场战役并不能说是百分百能拿下,事后来看运气及赌博成分还是蛮大的,不过曹操胆大眼光独到,在不利局面下采取了最好的办法,终于赢了。

官渡战后,曹操开始占据战略主动权,但当时袁绍集团实力还是很强大,进攻能力不足但是自守有余,之所以短短几年间整个河北都被曹操所统一,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们闹矛盾,个个独立自主,造成被曹操利用而各个击破。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决定北方归属的一战,而许攸的叛逃对于袁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打击,如果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的赢面还是比较大,许攸的叛逃是曹操战胜袁绍重要的一环,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袁绍师出无名,在出征之前重要的谋士田丰和审配都不同意袁绍这个时候攻打曹操,都劝袁绍先修养生意,厉兵秣马;而曹操官渡一战没有退路,只能胜不能败;而且曹操和袁绍迟早有一场决战,所以早打比迟打对曹操更有利!袁绍有四周之地,长远发展比曹操更有利!

其次,袁绍集团内部不和,而袁绍不能很好的处理内部矛盾,反而加剧了内部斗争!袁绍喜欢小儿子,想离小儿子为继承人,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取祸之道;袁绍收下四大谋士相互争斗,相互攻击,将相不和,使得张郃高览等大将投降了曹操!而曹操集团,面临的事生死存亡的一战,内部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再者,袁绍刚愎自用,轻信谗言,全凭喜好!袁绍阵营的谋士不差的,但袁绍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建议!曹操是一个能听进去正确意见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抓住战机的人!而且曹操的军事指挥能力要远远强于袁绍!

但官渡之战曹操确实很占劣势,甚至想退兵,是曹操的谋士荀彧和贾诩建议曹操坚持打,曹操粮草不足,兵力弱小,但最终在各种因素之下,打败了袁绍!即使没有许攸的叛逃,曹操的胜面也要比袁绍大的多!


小任谈史


导语: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是袁绍实力和曹操实力的分水岭,是极为重要的的一战,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更决定了天下局势,并且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世人分析此战中曹操胜利的缘由多半会认为是许攸的叛逃,然事实真如此么?

袁绍家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称,家世显赫之极,手下兵多将广,谋士良将如云,曹操虽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然此时的曹操比起袁绍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然最终曹操却让袁绍一败涂地,这里面虽有许攸的功劳,然而这并不是根本,曹操胜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一、曹操刚毅果断,识人之明。袁绍优柔寡断,疑心太重,此为用人影响战局原因

曹操识人之明,手下有强大的谋士郭嘉、荀彧等众志成诚,一心鼓励曹操对战局充满信心。

而反观官渡之战大战在即,袁绍的谋士沮授和谋士郭图、审配意见不同,争论不休,袁绍左右摇摆不定,不知该信谁,优柔寡断。

沮授认为四方还不稳定,应该徐徐图之,休养生息,等到兵强马壮之时才是和曹操开战的最好时机。而郭图和审配认为以四州之兵力攻打曹操而取胜如探囊取物,胜利就在眼前。

袁绍看到属下谋士意见不同,不知听哪方的,不会判断,最终选择了和曹操一决高下,因为他要把当面曹阿瞒欺辱他的还回去,所以他同意了郭图和审配的意见和曹操一决高下。

二、战前曹操准备充分,袁绍内患未平。此为战略影响战局原因

曹操知道他和袁绍之间早晚会有一场大战爆发,所以在战前就把四周关系全部处理好,免去了后顾之忧。

他以天子下诏书的方式和结儿女亲家的方式拉拢各诸侯,一是让自己的儿子娶西边张绣的女儿,结成儿女亲家。让一直对他耿耿于怀的张绣和他结成同盟,二是利用天子诏书封孙策为吴侯,让东边的孙策不与他为敌。

而反观袁绍没处理好四周关系,袁绍所在地河北,当时他有两个大敌,黑山军张燕和公孙瓒,公孙瓒是袁绍的头号大敌,两人一直是死磕着,而袁绍又未让黑山军张燕归顺,可以说袁绍没有如曹操一样把四周的威胁去除掉,是他的一个失败的原因。

三、袁绍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此为性格影响战局。

诸葛亮在《隆中对》写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出身名门,自峙兵强马壮,将士如云,粮草充沛,他认为和曹操的对战取得胜利根本是易如反掌,这样的性格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以至于许攸会在袁绍兵强马壮的情况下投奔曹操,这也是原因之一。

结论

官渡之战这种级别的对战,胜利和失败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不会因为许攸的叛投而影响战局,如果许攸未投曹操,曹操同样会胜,只是胜的艰难些罢了。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三国志》

《隆中对》


绝尘的时光


历史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官渡之战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不仅是曹操和袁绍的个人比拼,也是两个集团的斗争。现在就个人水平来说,曹操是比袁绍强的,就团队来说,曹操的团队比袁绍的更团结,不管许攸有没有叛变,曹操最后也是会赢的,只不过赢的更艰难罢了。



官渡之战曹操只有两万人,而袁绍差不多有二十万,这实力悬殊啊!曹操也是被逼的想退兵,退避三舍,不想和袁绍硬碰。可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坚定了曹操继续抵抗下去决心,其他谋士也是赞同对抗到底。不管从人品,用人,管理,军事能力,曹操都比袁绍强,袁绍自己的团队真是够混乱,内部争权夺利,谋士们也是互相斗争,而袁绍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团队,管理不好,迟早会出事。刚好许攸投奔了曹操,除了告知袁绍军队粮草的所在地乌巢,同时也证明了袁绍内部混乱内讧的很激烈。没有许攸叛变,也保不齐有其他人叛变呢,许攸不就是在和其他袁绍谋士有矛盾,所以就转投了曹操。没有许攸,也许会有其他谋士在袁绍军中混不下去,那就投奔曹操算了,为曹操带去袁绍的情报。



没有许攸,曹操手下的谋士迟早也会考虑到截杀袁绍粮草的重要性,毕竟打仗,很多时候截杀对方的粮草运输是很平常的事,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懂得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没有了粮草,军队还打个鸟仗啊!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等军师也一定会建议曹操偷袭袁绍的粮草总部,没想到许攸叛变过来了,带来了粮草具体的存放地点,省了曹操去查,后来也就顺势而为了,所以说,没有许攸,曹操的团队也会必然去偷袭袁绍的粮草基地总部,当然首先要查出地点,再去偷袭,从粮草入手,也是曹操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战术,这是对付强敌屡试不爽的战术,曹操肯定会拼了命也要查出袁绍粮草的具体囤积地点,然后偷袭一把火烧了粮草,曹操才有赢的机会。



如果曹操没有查不出粮草囤积的地点,那么按照历史的发展,曹操会避开袁绍军队的锋芒,远远的躲着袁绍,以退为进,寻找机会。以袁绍的性格,只要曹操退兵了,他肯定得意洋洋,少时袁绍和曹操是一起玩的朋友,袁绍就没赢过曹操,现在曹操居然害怕见到自己退兵了,肯定高兴坏了。可人一高兴,就会产生轻敌的意识,更何况袁绍这个人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就会出现战略的错误,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以袁绍的性格,你给他一片阳光,他就会忘乎所以,就会容易犯错误,在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错误。打仗打的就是谁犯的错误最少,错误越少赢的机会就大,错误越多,被对手把握住机会,就一切都完蛋了。在这方面,显然曹操比袁绍强的多,曹操就是个心思细密的人,不会犯什么大错误,而袁绍性格使然,屡屡犯错也就跟很平常了。



所以说只要曹操以退为进,让袁绍觉得曹操认输了,当了缩头乌龟,那么时间一长,得意的袁绍肯定会出现错误,曹操把握住机会最终还是能赢袁绍的,只不过赢的会很艰难罢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官渡之战,曹操必胜,因为一场战争很少因为一个人物来影响战局,一场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曹操只是兵少,剩下的谋士,将领等因素对于袁绍全是碾压的存在。现在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为什么曹操会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上作战双方,曹操和袁绍,见(此图)


第一,郭嘉适时提出“十胜十败”,稳定了曹军军心,为曹操指明了作战方针。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亲率数十万大军来攻许都,此时,文武百官皆畏惧袁绍势大,丞相曹操也是忧心忡忡,对于此战必无胜算,此时的幕僚郭嘉看出了众人的担心,就这样适时的站了出来,为了鼓舞曹操和曹军的士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即:

一、袁绍繁琐的礼节太多;您顺应自然,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是道胜于他。
二、袁绍以反叛汉室的动机出兵;而您则以复兴汉室的名义征战,这是义胜于他。
三、东汉的灭亡,主要就在于对下级管理的宽松。袁绍的管理制度就过于宽松,不能产生震慑力;而您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管理上胜于他。
四、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对所用之人也多有怀疑,重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来平易简单,而内心明察秋毫,用人从不怀疑,不管亲疏远近,只要有才就大胆使用他,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五、袁绍善于思考却很难做决定,优柔寡断贻误战机;而您决策果断,执行高效,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过他。
六、袁绍世代公卿,喜欢用高谈阔论显示自己的高贵,因此投靠他的多为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而您诚心对待别人,不贪图虚荣,自己厉行节俭为下属做出表率,对待有功之人却从不吝啬,因此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干的人都愿意投奔您,这是道德选择上胜过他。
七、袁绍对见到的饥寒之人非常怜悯,对看不到的却考虑不到;而您对于眼前的小事不拘小节,而在大事上却毫不疏忽,忧国忧民,对天下的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因此声望远远超过袁绍,这是仁德上胜过他。
八、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四起惑乱视听;而您用道义教导下级,不让这种勾心斗角互相夺势的事情发生,这是您明智上胜过他。
九、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您认为是对的事就以赏赐来推行它,错误的事就依法处罚来纠正它,这是管理文化上胜于他。
十、袁绍喜欢虚张声势,并不懂得兵法的要领;而您打仗可以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我军士兵都信任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傅子》: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郭嘉分别从道、义、管理上、度量上、谋略上、道德上、仁德、明智、法治上、武略上、十个方面来分析曹操与袁绍的劣势,并且预测了袁绍此战必败无疑,使的曹操信心大增,曹营军心振奋。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的官渡之战的用兵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曹操指明了作战方针。那就是坚守,以逸待劳、打持久战,等到袁军自露破绽。后续果不其然,袁军果真出现纰漏,被曹军逮住时机,一举大败。

郭嘉适时提出了“十胜十败”论,鼓舞了曹操和曹军(此图)


第二,曹操帐下良将众多,而袁绍帐下颜良先死,文丑后亡,袁绍帐下在无良将。

白马河之战,袁绍手下的“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颜良先死,文丑后亡,致使袁军士气低落,出现用人荒,而军中只剩下两员良将,一名张郃,一名高览,在将领的比拼下,袁军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了。

反观曹操军中,良将数十名,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辽、徐晃、于禁等人,这几个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关羽还在白马河之战上,斩杀颜良,重创袁军,使的袁军面对关羽,皆是畏惧之心。

所以说袁军在用将上已经出现大问题,没有好的大将,你兵士再多,也是一帮乌合之众,在官渡之战后期,两军的将领比拼曹军已经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曹操手下良将众多,有张辽,徐晃,于禁等名将(上图),袁绍手下的颜良和文丑(下图)


第三,曹操谋士众多,皆重用之,而袁绍身边小人当道,贤士皆不能用,

曹操和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强人,手下都有优秀的幕僚,但是他们二人用人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譬如说:

  • ——曹操谋士众多,皆重用之:曹操手下幕僚皆是有乾坤治世的大才,除了郭嘉之外,还有荀彧,荀攸等人,曹操对这些幕僚都是重用和爱惜,譬如说荀彧,被曹操安排在许都守城,调运粮草给官渡地区,这种重要的位置本身是要交给曹丕或者曹氏的宗族的,但是曹操却力排重议,把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了荀彧,一方面是对荀彧的忠诚的放心,另一面是对荀彧的能力放心,果然,荀彧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在官渡期间,荀彧很好的完成了守城和调运粮草的任务。

而反观,

  • ——袁绍身边小人当道,贤士皆不能用:袁绍手下幕僚能力本身相对于曹操这边,就比较有限,但他还不听贤士之言,重用奸诈的小人,致使军心动摇,这样的例子有,田丰“刚而犯上”,被袁绍下狱,沮授忠言逆耳,被袁术弃用,而逢纪,郭图之流,皆是自私自利之辈,却得到重用,致使官渡之战后期,袁绍无人可用,兵败已成事实。

从上面所述可以发现,曹操乃是一位明主,而袁绍只是个庸君,两个人对待幕僚的态度成为了鲜明的对比,在幕僚的比拼中,袁绍又是处于绝对下风的。

曹操重用荀彧,与他同行,商议守卫许都事宜(见上图),袁绍重用的奸诈小人郭图(下图)


第四,曹操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补给线短,袁绍远距离作战,战线太长,补给线很容易被偷袭。

首先,曹操是守方,而袁绍是攻方,曹操以逸待劳,而袁绍车马劳顿到达官渡地区,致使人困马乏,也使的军心士气低落。

其次,曹操本土作战,近可攻,退兵可守许都,战线因此比较短,军事补给较为方便,而袁军远距离作战,战线太长,补给线也很长,运输军粮物资的队伍很容易暴露在曹军的视线内,遭受到重创。后面的乌巢被烧就是很好的事例,就算许攸不建议曹操偷袭粮仓的事情,曹操也会意识到袁军补给线长的问题,会对粮仓采取措施的。

所以说,袁绍的战术因素也深深的制约了这次官渡之战,袁绍的远距离作战,漏洞百出,曹操就算没有许攸来献策,也会根据对时局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


曹操以逸待劳,与袁军大战(上图),乌巢被烧,只是早晚的事情(下图)


第五,曹操有天子为自己正名,师出有名,而袁绍师出无名,以己之短去攻曹操之长,已输一半。

首先,袁绍害怕曹操依据天子的号召力,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以清君侧为理由,向曹操发动战争,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挟持天子,已经位居人臣,成为丞相,所以他通过天子下诏,对袁绍进行抨击,占了舆论的先机,使的袁绍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不被天下认可的,使的其他想助力袁绍的诸侯们,打消了支持袁绍的念头。

其次,汉献帝这块“牌子”,可抵千军万马,天子在怎么懦弱,但他还是天子,东汉时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忠君爱国的,曹操有了天子在手,没有粮食,可以假借天子之手,向周边的诸侯刘表,刘璋,孙策等人要粮,这些诸侯迫于皇权在上的压力。必定会向许都运输粮食,而袁绍没有底牌,他的钱粮只能靠他的地盘所给养的,而曹操因为有了天子这个底牌,就可以大张旗鼓的汲取各个地方势力的钱粮。袁绍以一敌众,必定会在持久战兵败。

所以说,袁绍以己之短,攻曹操之长,已经输了一半,袁绍的师出无名,一不合法,二不受到天下认同,失败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与许攸背叛袁绍没有实质关系。

曹操依据天子在手,诏令天下(上图),袁绍攻曹操,相当于以一人之力,对其他诸侯之力(下图),


总结:这上面的论述就是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上,能够击败袁绍的原因。而许攸背叛袁绍对于战局,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他这件事情只是官渡之战上的一个小插曲,而从袁绍起兵的那一刻起,袁绍的兵败已经是可以预料到的。


向日葵爱历史


官渡之战,如果许攸不叛变袁绍,曹操会赢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时常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最好的安排,如果放在战役上面,是有事先预备的!

1.曹操是个聪明人,正面决战,曹操粮草只可以维持一个月,曹操军中有谋士,他也是会知道的!

2.曹操善于用人,没有许攸,尽管战役预计没有那么顺利,但是,还是会赢!

反观今天,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几点

1.凡事预则立!官渡战役,将军相持,需要知道自己的情况,也要摸清对手的情况!

2.面对困难时,需要坚定决心,坚韧不拔!尽管知道两军力量悬殊!周边情形对自己也不利!但是曹军还是坚持坚守!

3.善于用人!曹操军中有有识之士!荀彧等都在分析周围形势,给军中定力!

4.如果许攸没有叛变,那么最后曹军预计是坚守到最后一刻,那么他们也能想出办法来!



皓月蔓


冥冥中凡事还是有因果的。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曹操集团在对付袁绍集团时,曹操奉天子讨不臣,师出有名,又有荀彧‘四胜四败’论为纲,上下同心,所谋皆为如何发挥最大的长处打败袁绍。而袁绍一方,却无统一细化的破曹方案,攻击方略总带有要么不明要么犹疑的成分。这就好比两人下棋,甲方占得先手,却疏于封喉之杀,缺乏全盘通虑。乙方落得下风后,步步谨慎算好,一招也不敢错,一丝机会也立马抓住。一般通常的发展逻辑而言,胜利的天平往往就会倾向于认真细心的乙方。甲方一旦轻心,一步不慎,就会被乙方反杀。

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并不容易,这从曹操自身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曹操到最后一度想放弃,并因此写信给后方的荀彧咨询,荀彧认为现在是关健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很多人认为如果许攸没有投降曹操,曹操根本就撑不下去,我只能说,那是你小看曹操了,曹操不是一个没主意的人,之所以写信询问荀彧,是因为心中有些犹豫,曹操在前线的谋士并不少,郭嘉、程昱、荀攸都在前线,并且郭嘉还给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许攸是谋士,是出建议的,听不听主要还是看袁绍,前期的大战让袁绍对曹操由过度轻视转为了过度重视,即使有好的策略,却认为自己能想的出,曹操肯定也能明白,不敢轻举妄动,错失军机。袁绍多谋寡断,谋臣互相争斗,三子为世子之位也是明争暗斗,而曹操则上下一心,沆瀣一气,从长远来看,即使曹操粮秣已尽,罢兵再战,战胜袁绍仍有很大的可能性。两大集团的碰撞主要看主导者的用人方略,而不是有多少人,一个许攸只是催化剂,却难以改变最终大局,所以,即使许攸不投降曹操,袁绍也难以打败曹操。

可见,许攸这场雪中送炭来得及时。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没有许攸的帮助,曹操也一样能够想到袭击袁绍的粮草,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袁绍的失败,不是乌巢的被袭,很大部分原因是他袁绍本身的缺陷。刚愎自用的袁绍,谁的话都不听,再有多少兵力,也是白搭。所以说官渡之战,袁绍的大败是必然的。许攸的投奔,只是加速了袁绍败亡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