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一梨两枣”后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

Amber955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少不了一个优秀的女人。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草根皇帝、布衣天子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五年内,从一介平民成功逆袭为历史上最传奇的一位皇帝,并且成就了一番霸业,这都少不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默默为他付出的原配妻子马皇后。


马皇后嫁给朱元璋后,不仅贤良淑德,还与朱元璋患难与共,并且还经常为朱元璋排忧解难,所以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对马皇后依然十分敬爱。

马皇后在朱元璋只是一个红巾军将领时就嫁给了朱元璋,并且在朱元璋平定天下、成就霸业的岁月里一直默默辅助朱元璋,在朱元璋身处困境时也不离不弃,不惜把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请她们在义父郭子兴面前帮朱元璋说好话,以此来帮助朱元璋脱离困境。

在朱元璋坐上皇位后,作为皇后的马氏虽贵为皇后,但每天依旧亲自为朱元璋准备膳食,包括皇子皇孙的衣食住行,她也亲自过问,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作为皇后的她依旧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还亲自带领公主妃嫔刺绣和纺织。


不仅如此,马皇后还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所以对于朱元璋屠杀功臣之事,马皇后也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感情很深,所以对于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一般都会听。可是疑心很重的朱元璋,为了巩固江山社稷也有不听劝的时候。

晚年的朱元璋更是如此,为了让子孙后代的江山更加稳固,晚年的他便开始对他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下手。

民间一直流传着“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说的就是朱元璋身边的著名谋士刘伯温。如果没有他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朱元璋不可能在短短十五年时间平定天下,可是这个在乱世中被朱元璋所钦佩的谋士,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也成为了朱元璋心里猜忌的对象。


据说在马皇后生日宴会上朱元璋就给大臣们上了三道硬菜时,三道菜分别是:燕窝、兔肉、狗肉。这些菜的寓意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死谋亡”,作为被宴请的大臣之一的刘伯温看到这些菜的时候,自然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整个人在宴会上吓得瑟瑟发抖、惶恐不安,内心恐惧异常,根本没有任何的心情吃饭喝酒。

之后的刘伯温为了保全自己,行事也非常小心谨慎,他很害怕朱元璋哪天就要了他的老命,每天过得惶恐不安,想要离开,可又怕掐不准时间点,万一朱元璋更起疑心,岂不是提前惹来杀身之祸。

作为朱元璋枕边人的马皇后,自然也知道朱元璋对刘伯温起了杀心,马皇后不希望朱元璋再屠杀贤臣。

待到马皇后知道朱元璋这次是铁了心要对刘伯温下手,对此事已经劝说不了。马皇后深知刘伯温对朱元璋是有恩情的,不忍心看到刘伯温被朱元璋杀害,所以母仪天下的马皇后赶在朱元璋还没对刘伯温下手之前,便派人给刘伯温送去了一个水果篮子,里面装了一个梨和两颗枣。


不知道寓意的人肯定不理解马皇后为何这么做,但是聪明的刘伯温肯定知道这其中蕴含的意义,“梨”代表同音字“离”、“枣”代表同音字“早”,所以马皇后要传递给刘伯温的意思就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开。

当刘伯温看到马皇后派人给他送的水果时非常惊讶,略一思考后,吓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这礼物非同寻常,并且在他看来,不到万不得已马皇后不会突然无缘无故的给他送礼,此举完全能看出马皇后是在提醒他赶紧规避,在朝廷久了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让他早早离开。

得知这一切后的刘伯温,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就向朱元璋上了一道请求告老还乡的折子,朱元璋很快就答应了。所以刘伯温就在洪武四年的时候就顺利远离了朝堂是非之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马皇后正是用这种如此巧妙的方式救了一位贤臣,让这位贤臣免遭杀害,得以安享晚年。

别看嘚啵嘚啵说了半天,必须要指出,以上全是野史,都是民间砖家考据,千万当不得真。


历来现实


一梨两枣,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离开”,马皇后这是在劝刘伯温早点走,以免杀身之祸临头。

刘伯温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能不知道马皇后的警告吗?所以他二话不说,赶紧向朱元璋上表辞职,告老还乡。

刘伯温以为自己退归乡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谁曾想洪武八年,刘伯温身体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后不久,刘伯温就一命呜呼了。

可叹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却算不出自己得了个这样的结局。

说到底,刘伯温还是没有彻底理解透马皇后“一梨两枣”的最终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让他早早离开,却没有想到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远离尘世,归隐山林,再也不要问世间事情了。那么这前前后后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刘伯温的归隐是在洪武四年,从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刘伯温人虽退隐,心却依然在朝堂,时不时还会参加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的朝会。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给朱元璋歌功颂德,朱元璋一开始也确实没有听出来。

但是当后来听到“从臣才俊俱扬马,白骨无能媿老身”这两句时,朱元璋有些回过味来了。感觉不对呀,这是在说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发作,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刘伯温就死了,你能说这里面一点因果关系都没有吗?马皇后的意思是什么?是叫刘伯温彻底和皇家斩断一切联系,不要再参与朱元璋的任何活动。

但是刘伯温不听,隔三差五还去见朱元璋,这就给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马皇后是好人呀,从嫁给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对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从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来要做什么。

但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无力去阻止这一切,只能尽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刘伯温是大明功臣,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因为刘伯温的功劳太大,功高而盖主,马皇后已经看出了朱元璋有杀他之心。所以她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造访刘伯温,匆匆留下一梨两枣后离去。


刘伯温岂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无法彻底离开朝堂,也许在那一刻,他对朱元璋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与共,朱元璋应该还不至于会对自己下毒手。

他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有这么狠,杀起人来会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说,刘伯温算错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为你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马皇后这样做也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以她这种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会跟那些功臣一样的下场。


小小嬴政


马皇后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

“天下安否,国母焉可不问!”

她送给刘伯温的“一梨两枣”含有很大的玄机。



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马秀英12岁时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他义父的包办下嫁给了红巾军领袖小朱,这是自古以来包办的最完美最和谐的婚姻。马秀英陪着小朱度过15年的戎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里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让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许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兴为人心胸狭窄,爱听信谗言,对朱元璋经常疑忌,有一天郭子兴的两个少爷因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亲面前告状,说朱元璋要谋反。郭子兴一听立刻把朱元璋禁闭了,他的那两个黑心小少爷想弄死朱元璋,就对下人安排,不许给朱元璋饭吃,饿死他。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准机会,趁人不注意偷了一个刚出炉的热饼,立刻藏在怀里。连忙给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滚烫的饼子烫的马秀英眼泪要掉下来了,她都没有拿出来。她怕拿出来被人发现,告诉那两个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宁愿烫死也不舍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饿死。就这样咬牙坚持,等见到小朱,把饼子拿出来时,胸部皮肉被烧焦。《明史》:

“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内心的煎熬与牵挂!小朱的灵魂在颤抖,痛哭流涕发誓: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荣华!


朱元璋在前方领兵打仗,马秀英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兵临城下,人心慌乱,大局将不稳。马皇后镇定非常:“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战士们士气高昂,斗志饱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所蕴藏的战斗力,为朱元璋获得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

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

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



朱元璋当了皇帝,无人敢监督和约束他,他变得骄横霸道,一颗心也变的冰冷坚硬。多亏马皇后婉转地劝说,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担任和州知州时,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说郭景祥的儿子手持长枪要杀父亲郭景祥,朱元璋大怒,当场表示要处死这个逆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传言也许不可靠,杀了他的儿子恐怕就断了郭景祥的后代了。”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派人调查,果然是谣言。如果不是马后的劝说,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

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这位“老先生”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曾多次招入内室密谋大计,刘伯温的致胜奇招层出不穷。他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种种活动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贡献巨大堪称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后,封刘伯温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国公;二等是侯爵,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亲人和他“淮西老乡团”的。一等开国元勋竟受这待遇,刘伯温心里哇凉。

老朱对丞相之位有担忧,他认为丞相制度不利于自己以后的统治。从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过。刘伯温,老朱对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见刘伯温。想借伯温的口,废除宰相制度,顺便试探下刘伯温。官场套路深!



朱元璋问:现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谁当最 合适?

刘伯温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选。

朱元璋问: 胡惟庸如何?

伯温答: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马,将来他一定会摆 脱缰绳!)

朱元璋说: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适。

刘伯温答:“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刘伯温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我当然知道自己可以当宰相,但我嫉恶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选吧。这句话说的让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恶如仇”“恶”指朱元璋说的,“又不耐繁剧”(想废丞相制度直接废了吧)演那么多繁文缛节的戏干嘛!

君臣“深厚的友谊”结束在这次谈话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



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选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场巨大的血雨腥风……

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死了,享年51岁。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杀戮,保全了太医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声痛哭久久不止,从此,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小姐姐讲史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马皇后之于朱元璋,可谓是一个十足贤内助。当年朱元璋还是一个兵卒子的时候,马皇后就甘愿嫁给了他。朱元璋也不是忘本的人,做了皇帝之后对她也是呵护有加。


马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而且在对外上面,马皇后经常给朱元璋提出来各种建议。当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马皇后明里暗里的就给朱元璋点过。

虽然朱元璋知道马皇后的意思,但是他也要不懂装懂,毕竟要给儿子朱标扫平后路,其实这一点马皇后也很理解。而且能不杀的人,他也会尽量的顺从马皇后。

朱元璋宴请群臣——刘伯温三道菜看杀机

这一天朱元璋突然要宴请群臣,接到消息的大臣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现在不是过年过节,也没有什么特殊日子,为何要搞得这么大张旗鼓?

但是既然皇帝叫吃饭,所有人肯定不能不去。于是在当天上午的时候,大臣们便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落座。几个比较熟悉的大臣还互相恭维:“近来身体可好?”

没有过一会儿,朱元璋终于过来了。所有大臣纷纷起身恭贺。朱元璋本来就是个草莽皇帝,对于这些繁文缛节不是特别看重。再加上大家本来就是生死的兄弟,于是招呼所有人随便一点赶紧落座。

朱元璋目光环顾一周,看到大家来的差不多都齐了,就开始招呼人上菜。本来所有人以为能吃一顿好的,虽然平时在家里面也是大鱼大肉。但是再好的饭,估计都没有皇宫里面的好。



然而饭菜上来之后,竟然只是一份炒青菜、炒韭菜、炒萝卜、小葱拌豆腐四样。大臣们脸上露出难为之色,皇帝这是什么意思?连几个带肉的饭都拿不出来了吗?

更何况在场的人很多都是武将,平时习惯了吃肉。突然都是青菜,而且分量这么少。不过人家朱元璋都没说什么,在座的文臣武将也不能吭声,该怎么吃就怎么吃。

朱元璋出来解释了:吃萝卜容易放屁,放的屁多了对身体好。这一盘韭菜你们看它青又青,长治久安保民生。再说这个小葱拌豆腐,这是在夸大家廉洁。

虽然给出的解释很生硬,但是又能怎么办?原来还算是比较轻松的氛围,一下子有点压抑了起来。只有几个老臣,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朱元璋一看氛围不对,又拍了拍手。

这时候又有几个人上了菜,分别是:红烧兔子,红烧狗肉,外加一碗燕窝。看来之前的菜都是开胃菜,这些菜才是主菜。压抑的氛围也活跃了起来,大家是该吃吃该喝喝,走的时候都摇摇晃晃。

两颗枣一个梨——救了刘伯温一命

但是在整场饭局当中,刘伯温似乎是闷闷不乐,一直都没有吃上多少饭。不管是前面的开胃菜,还是后面的大菜。等到散场的时候,刘伯温迎面碰上徐达。

徐达问他为何脸色不好看?刘伯温说:“老兄弟,这场饭局有点不简单,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啊。”徐达:“有什么不对的吗?”刘伯温:“我给你留下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随后两人便分开,刘伯温快步的往宫外走去。但是还没有走到宫门口,就突然被马皇后叫住。只见马皇后手里面提着一个篮子,上面盖了一块布。

刘伯温问她:“这是什么东西?”马皇后告诉他:“你先别管,回到家再看。想必以你的聪明才智,肯定能猜到我的意思。”刘伯温用手掂了掂篮子,虽然有重量感,但是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随后他谢过马皇后,两人便分开走了。回到家之后,刘伯温就打开了篮子,发现里面只有两颗枣和一个梨,怪不得主要是篮子的重量。

刘伯温看着篮子里面的梨和水果,又联想到今天吃饭的事情。叹息道:“千百年来,莫过如此,多谢马皇后的好意。”就在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刘伯温奏请告老还乡。



虽然朱元璋多次阻拦,但是刘伯温表示去意已决,最后终于批准可以回到老家青田。原来那顿饭吃完之后,刘伯温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并没有搞清楚,里面的良弓和走狗谁是,因此才犹豫不决。

但是马皇后的两个枣一个梨,则是让他坚定了决心。原来是让他枣枣梨去,看来走狗和良弓说的都是自己。刘邦草莽称帝,屠戮了一批功臣,看来朱元璋也有此意啊。


史之策


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叫刘伯温早早离开,可是为何要劝他早早离开呢?这背后究竟又有怎样的故事?不妨让我继续为你解读。


一、历史背景

要把马皇后送一梨两枣这件事情的目的搞清楚,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马皇后为人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要不然很难弄清楚。

1、马皇后为人

马皇后,有些史料说她原名叫马秀英,还有一个昵称,就是马大脚,据说马皇后脚比较大,而且力气不小,当初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受伤,马大脚能够一人背着朱元璋迅速逃跑,救了朱元璋一命,可见大脚还是很有优势,所谓“脚大江山稳”,果然名不虚传。


马秀英原本是郭子兴的义女,因为自己父亲去世较早,就把他托付给挚友郭子兴养育,后来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郭子兴看着朱元璋能力不一般,他日必将有一番作为,就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

这样做一方面是笼络朱元璋,让朱元璋能够更好的为自己卖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借此拉近与朱元璋关系,万一以后朱元璋飞黄腾达,也不会忘记自己。

在古代这种操作方式十分普遍,比如清朝时期的名臣淘澍,当初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之时,就被隔壁村一个黄姓姥爷看重,觉得他未来会有前途,从而将自己女儿黄姑娘许配给他。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之后,两人可谓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经历过太多事情,情深似海,后来朱元璋终于如愿以偿统一天下,建立明朝,也没有亏待马秀英,将其封为皇后。

但是,晚年的朱元璋疑心病比较严重,总担心当初跟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会图谋不轨,于是兴起屠杀臣子的腥风血雨。


2、刘伯温所处环境

由于朱元璋开始斩杀功臣,将李善长那种排名国公第一之人都斩草除根,马皇后多次劝说,朱元璋有时听从,有时还是不管不顾,毕竟这时候自己是皇帝,天下大事他说了算,难免骄纵。

刘伯温虽然只是一个伯爵,与李善长等职位不可相比,但是刘伯温的重要性却非同一般。自从他跟随朱元璋以后,帮助朱元璋制定出对付陈友谅、张士诚的宏大战略,后来还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

刘伯温的聪明之处,无人不知,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个美誉可不是浪得虚名。再加上刘伯温充分将那种那个时期读书人的清高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智商高而情商低。

这样的人注定得不到领导的厚爱,因为太过于正直,还总是引起周围同事的不满,比如胡惟庸等淮西集团,都对刘伯温产生不满情绪,经常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他坏话。

可是刘伯温依然保持正直,朱元璋打算试探他一番,与他来一次深度交谈,结果聊到深处,刘伯温却说: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明史》

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嫉恶如仇还不喜欢啰嗦的事情与人,朱元璋一听这明摆着就是开始冷嘲热讽说自己办事啰嗦嘛,更加对刘伯温不满。


二、马皇后送一梨两枣

鉴于以上历史背景,刘伯温已经得罪朱元璋还有朱元璋的那群老乡淮西集团,目前刘伯温处境可谓举步维艰,朱元璋对他的杀意已决,作为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自然知晓事情严重性。

马皇后不希望刘伯温这种人才就此丧命,所以马皇后给刘伯温送去两枣一梨,意思就是叫他早早离开,保住自己小命要紧,刘伯温虽然明白马皇后的意思,可是这个刘伯温还是有些自负,过于清高,虽然回家却一直保持对朝中大事的关心。


他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歪,非得继续较劲,这不没多久,朱元璋叫胡惟庸去看看生病的刘伯温,顺便叫御医给刘伯温开点药带去,结果刘伯温喝下去不久病情加重一命呜呼了。

至于这个药到底是不是有问题,究竟是朱元璋还是胡惟庸要杀死刘伯温,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马皇后对刘伯温的提醒,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结语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大局面前,还是不要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可能性太小,这就是刘伯温一生的一个致命缺点。当你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就学会改变一下自己,这样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嗔痴历史观


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这个女人是马皇后,这个男人则是刘伯温。

他曾经只是一个在乞讨路上几乎饿死病死的乞丐,只是一个赖在皇觉寺中讨生活的和尚,后来突然投了军,最后竟然一步一步地当上了皇帝。

可是,即便他再努力,如果没有得到郭子兴的信任,没有成为郭子兴的心腹,他又凭什么出头?让郭子兴能够信任和放心朱元璋的则是他们之间的“翁婿”关系,郭子兴为了让朱元璋不会背叛自己,也是为了拉拢朱元璋,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也很好,朱元璋此人性格多疑,马皇后在调和朱和手下人的关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刘伯温则是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所必不可少的一个谋士,对于刘伯温的评价,有所谓的“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绝对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厉害角色。

朱元璋当时征召刘伯温可花了不少功夫,他在打下金华和括苍之后,花高价钱聘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什么反应?不去!显然,朱元璋用钱收买的方式打动不了刘伯温,后来朱的手下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两次信,这才说服了刘伯温。

孙炎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是刘伯温一出山,便直接激了朱元璋一句:韩林儿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牧童,你说你尊奉他干什么?

刘伯温的话实际上已经说得很露骨了,你也不用尊奉韩林儿,自己打江山自己当皇帝!然后,他又为朱元璋规划了夺取江山的路。

朱元璋在和陈友谅鄱阳湖一战之时,差点死在陈友谅的飞炮之下,好在刘伯温在危急关头,让朱元璋转移到了别的船上,朱元璋前脚刚走,他之前所乘坐的船便被“轰”地一声给炸碎了。

鄱阳湖之战可谓是朱元璋一生中最惊险的一战,但是最终在刘伯温的帮助下,他成功地躲了过去。

所以,刘伯温对朱元璋打江山当皇帝可谓是功不可没,理应在朱元璋当皇帝后获得高官厚禄。

可是,后来马皇后突然送了“一梨两枣”给刘伯温之后,刘伯温为什么便毫不犹豫地告老还乡了呢?

朱元璋坐拥江山之后,性格中的多疑被释放了出来,为了稳固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为了让别人威胁不了老朱家,让别人没有觊觎老朱家的江山的实力,制定了不少的规矩,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

他后来借着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度,便是他巩固皇权的最明显的一个动作。

他还留下了所谓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吸取了汉唐的教训,将宦官锁进了牢笼。不过,这个祖制后来被朱棣给打破了。

当然,当时对于老朱家最有威胁的莫过于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

对于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处理实际上也很简单,赵匡胤为什么“杯酒收兵权”?正是因为开国功臣的手里拿着对皇权最有威胁的一样东西——兵权!

所以,朱元璋需要做的只是收回他们手里的兵权。

当时,汤和知道了他的心思之后,立刻老老实实地交出了兵权,最后获得了善终。

对于刘伯温,朱元璋却犯迷糊了,想用他,又不得不提防他。

刘伯温这个人能力很强,不管是打江山还是治天下,都是一个好帮手,可是,朱元璋又偏偏放心不下他,万一刘伯温造他的反怎么办?他曾经只是一个“臭乞丐”,尚且能够当皇帝,刘伯温这么厉害,如果想要造反还不是小事一桩?

刘伯温一路辅佐朱元璋,对朱元璋也是有所了解,所以在朱元璋要给他加官进爵,让他当明朝的丞相的时候,他是说什么也不肯接受。

朱元璋的枕边人——马皇后,她很了解他,所以,她很快便看出来朱元璋的心思和忧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做一件事。

她让宫女准备好了一个小礼盒,在这个礼盒里放好了一个黄梨和两颗红枣,然后吩咐道:这是我给刘伯温准备的礼物,好好给我送到刘伯温府上去,记住,一定要亲手送到刘伯温的手上。

刘伯温听说宫里来人了,急忙出来迎接,一问之下,原来是皇后派人来慰问自己了,还带了礼物,心中倒也有点感动。

不过,刘伯温在打开礼盒之后却愣住了,只见里面只有一个黄梨和两颗红枣,马皇后这是要干什么?

但是,心思缜密却又活络的刘伯温,瞬间想明白了马皇后葫芦里的药——枣者,早也;梨者,离也!

马皇后分明是在向他发出警告,刘伯温呀,你得早早离去!

此外,马皇后送的又为何是“一梨二枣”,而不是“一梨一枣”呢?

梨是黄色,黄色乃是帝王象征。枣则是红色,红色所寓意的正是一个“朱”字。黄梨和红枣,也是在说江山是朱家的,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一个梨,所以不能有两个“朱元璋”!

所以,马皇后的“一梨二枣”也告诉了刘伯温,让他早早离去的原因——朱元璋对他生出疑心了!

朱元璋有了疑心,便等同于刘伯温的异心,不论刘伯温到底有没有异心,已经不重要了。

刘伯温绞尽脑汁地想尽了马皇后这“一梨二枣”背后所隐藏的深意,心中一个咯噔,背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自己也确实应该离开了。

于是,刘伯温立刻写了一封折子,让人递给了朱元璋,折子的内容也不少,说了不少过去的事,但意思也很明显——皇帝呀,我老了,所以想辞职回家养老了!

朱元璋批了,刘伯温也回了老家。

不过,后来刘伯温遭胡惟庸构陷,说他想将一块有所谓“帝王气”的地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这摆明了是想造反。为此,刘伯温不得不入京谢罪,只是他在入京后却不小心染了病,所以谢完了罪也没能返回老家。

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生病后,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刘伯温,给他开了药,这药不吃还好,吃了之后病情反倒愈发严重了。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病情加重,也怕他撑不过去了,所以,便让人护送刘伯温回老家去了。

最后,刘伯温在回到老家后没过一个月,便一命呜呼了,结局不可谓不凄凉。


宁糊涂


“梨”即“离”,“枣”就是“早”。意思是说趁早离朝。

朱元璋除了自身有一点点本事之外,最主要的是有一班文人武将对他的辅佐,所以从一个乞丐当上了皇帝。

可是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又心生疑虑,总是害怕朝中能人有朝一日会夺走自己的皇位。为此他是昼夜不安。终于他定决心一个一个地把怀疑的对象给“咔嚓”了。

而这些要杀的人里有刘伯温的名字。

马皇后是朱元璋敬重的老婆,一般情况之下也很听从马皇后的建议。可这样的事朱元璋就不会听从老婆的劝告了,因为这关乎老朱的皇帝位,这种事任何人都挡不住。



马皇后也是个聪明人,因此无奈之下,想了个办法示意刘伯温离开朝廷。

于是,有一个天马皇后给刘伯温送来了几个水果,就是“一个梨和两颗枣子”。

刘伯温拿起梨就吃了起来。可是刘伯温也是很爱思考问题的人,吃着吃着,心想:马皇后为何给自己送水果来呢?而且是枣和梨,忽然,聪明的刘伯温一下子悟出来了,这不就是,“枣”点“梨”开之意吗?



于是第二天,刘伯温就给朱元璋上了一道辞官的奏折。果然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

刘伯温在马皇后的暗示下,也算是躲过了一劫。

期待关注,欢迎评论!


史里淘声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到大明的开国皇帝,绝对是历史的第一人,也是励志成才的典范。

朱元璋得江山不容易,所以后来就开始疑心武将,后期更是杀戮功臣,一时间开国功臣屠戮殆尽,目的很简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可是老朱也有不对的时候,有的功臣并不该杀,或者没必要杀,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敢于说话的人来劝解朱元璋。可是朱元璋是皇帝啊,朱元璋说一不二,谁敢劝解,还真有一个人可以治住他,那就是马皇后,马大脚。

马皇后,本命不详,郭子兴的义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因为长着一双大脚,都称她为马大脚。少年时父母双亡,她父亲去世前把她托付给义兄郭子兴,后来郭子兴收她为义女,并把她许配给了朱元璋。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婚后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见大业的过程中,与朱元璋患难与共,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并且马皇后还救过朱元璋的命。


患难见真情,怀饼救夫

朱元璋刚开始投奔义军时就得到了大帅郭子兴的重用,郭子兴虽然器重朱元璋,但是他本人,性情暴躁,而且及其护短,因为受儿子的挑唆,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饭吃。

马皇后没办法只得把洛好的饼放在怀里去送给朱元璋吃。可是路上遇见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子兴的儿子知道她是去看朱元璋,就故意多聊几句,戏弄她一番。等到她把饼送到朱元璋手中时,胸前都起了燎泡。

朱元璋看到后,无比感动,发誓,无论此生贫穷富贵,都不负马皇后。后来也是马皇后相郭子兴求情,才放了朱元璋。


马皇后当上皇后,依然保持节俭朴实的风格。 她平时粗茶淡饭,穿的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她还命人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一些绸子,被面,送给公主王妃,并说你们出生在富贵家庭里,不知织布的难处,一定要爱惜。

正是因为马皇后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朱元璋,为了大明江山,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极其敬重,谁的话都不听,就只听马皇后的。

朱元璋想杀朱文正,马皇后说那是你的侄子啊,朱元璋想杀宋濂,马皇后说,宋濂是帝师,平常人家都知道尊师重教,我们皇家怎么能不知道呢?


后来朱元璋又想杀了刘伯温,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时,很多将领包括李擅长等人都主张退守逃亡,唯有刘伯温认为陈友谅虽然势大,可是我们可以利用其骄兵必败的道理,诱敌深入,给予重创,灭了他的锐气,一举歼灭。后来事实证明刘伯温是对的,在朱文正洪都保卫战的英勇抵抗下,朱元璋准备充分,最后在决战中一举歼灭陈友谅,为去得天下奠定了基础。

现在朱元璋要杀刘伯温,马皇后肯定不能看着丈夫犯错,于是派人连夜给刘伯温送去一个篮子,刘伯温打开篮子立马明白了皇后的深意,原来篮子里有一个梨和两个枣,寓意着让刘伯温早早离去。第二天刘伯温就辞官归隐,终于洪武四年,朱元璋同意了刘伯温的辞职,刘伯温回到了自己青田故乡,不问世事,也不说自己的功劳有多大。


可是后来刘伯温依然没有逃掉厄运,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并且还给刘伯温带去了药,刘伯温吃了胡的药,病更重了,没多久就死了。

关于马皇后给刘伯温送东西暗示要其离开,还有一个版本,说是送的一个桃子的工艺品,桃下面还有一个叶子,意思是连夜出逃。不管哪个版本,说明马皇后确实一直在阻止朱元璋杀功臣,确实救了刘伯温一命。


可是,最后刘伯温还是难逃一劫,关于刘伯温到底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被胡惟庸的药毒死的,还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估计已经无从得知。但是马皇后确实救过不少功臣,这其中也有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如果不是马皇后死的早,估计后来朱元璋也不会杀这么多功臣,毕竟旁边有个劝解的人肯定好点。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可见马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楚风说历史


一、首先这个故事的真伪就有待考证,根本没有一本官方的史书记录过这件事。

二、其次,针对这个大部分都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无非就是取谐音“早早离开”之意,马皇后是一个心善的大好人,刘伯温是一个十足的聪明人,一个好人对一个聪明人提出“早早离开”的善意忠告,聪明人立马就听从了。这个故事不也就完美了。

三、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大体内容差不多,但水果变成了一个枣和一个桃,那就是取谐音“早逃”之意,换汤不换药,一个意思,由此可见,这件事的可信度的确不高。

四、真实的历史早已淹没在尘埃之中,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如同电视剧一般的生活情节,我们已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只是,刘伯温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在两个派系之中挣扎,所受到的待遇也没有今人看历史所认为的高,其之后告老还乡,生病而亡。而且,他死在朱元璋大肆屠杀建国功臣之前。

但是民间传说的可爱之处在于,“关公大战秦琼”式的惊人想象力。所以,不难想想,这个故事就是把朱元璋大杀有功将领这事提前了。而作为我们的再世诸葛亮刘伯温当然要有逃生的故事了,再和善良的马皇后一起,这个故事就更加完美了,你们说,是不是?


xiaoZ弹史


能言简意赅的,就不长篇大论了。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朱元璋后期性情多疑暴戾,许多开国功臣都被诛杀,而马皇后是心地仁慈之人,她多次设法挽救功臣。马皇后给刘伯温送“两枣一梨”正是她挽救功臣的行动之一。

刘伯温辞归是为了保命

马皇后送一筐梨两筐枣给刘伯温自然不是平常的赏赐,马皇后此举是有其他用意的。

明朝开国后刘伯温仅被封为伯爵,这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事,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想杀刘伯温的心思。

马皇后了解刘伯温的为人,知道他不是该杀之人,于是设法挽救刘伯温,马皇后派人给刘府送上两筐枣和一筐梨,以此提醒刘伯温。

刘伯温是聪明绝顶之人,他自然明白马皇后此举不是简单的赏赐,而是有深意的。

刘伯温看到这三筐水果一下子就明白了马皇后的用意,他知道马皇后这是提醒自己“早早离”的意思。

历史上像这类以物寄意的例子不在少数,清朝纪晓岚曾经以茶叶和盐提醒儿女亲家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朝廷要查盐。不同的是,纪晓岚此举属于通风报信,而马皇后此举是属于救人。

刘伯温从马皇后的提醒中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为了避开危机,刘伯温便主动告老还乡,朱元璋顺势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将其赐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