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是怎样的?

历史知事


雍正是一个勤政、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在位13年,他把康熙爷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地干干净净,也给乾隆皇帝弘历留下了丰厚的基础。雍正承先启后,是康雍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雍正人生中有两条重要准则,一是“朝乾夕惕”,一是“以勤先天下”,雍正的一生都在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两条准则。


首先是勤政。

雍正“以勤先天下”,意思是要用自己的勤奋给天下人做出榜样。在位期间,雍正每天只休息4到5个小时。一年之中,雍正几乎全年无休,只有生日、年三十等少数几天才会给自己放一天假。



二是能力强、有魄力。

雍正建立密折制度,允许各级官吏给皇帝直接上奏,畅通了帝国上下的沟通渠道,有效防止欺君罔上,从而巩固了皇权;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决策的最高秘书机构,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同样加强了皇权;推行改土归流,收回西藏土司们的行政特权,改为由朝廷直接任命当地官员,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无阻;颁布摊丁入亩制度,推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减轻了广大平民百姓的纳税负担。使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即将事先拟好的传位诏书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只有在皇帝驾崩后才能打开并宣告继承人,这一制度使得清朝后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康熙晚年的太子之争。


三是施政严厉。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我就是因为对下面太纵容,才使得官僚系统贪腐问题严重、国家机器效率低下。我选择你作为继任的皇帝,就是看重你行事风格严厉。因为只有采取严厉措施、整肃朝纲,才能使大清帝国重回正常轨道“。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雍正皇帝的行事特点,就是严厉。他刚刚登基,就开始清理国库,追讨欠款,并且宣布就算是当年康熙爷宽宥的人,到了他这里,也不能豁免,否则一律抄家处理。追缴到自己的弟弟即康熙十二子胤裪,因为无法还清欠款,当即下旨要抄家变卖家产。连一向与雍正交好的老十三来讲情,也被严厉斥责“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由此可见雍正行事风格之雷厉风行和无情。



四是生活简朴。

雍正一生简单而节俭,没有像他老爸康熙和儿子乾隆那么铺张浪费,没有像他们一样南巡,劳民伤财。他也没有大兴土木,修建离宫别苑,没有后宫佳丽三千。


五是政绩显著。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百姓安居乐业。雍正末年,国库存银由康熙末年的七百万两,增至5000多万两。可以说,雍正积攒的家底,是乾隆盛世的重要基础。另外,雍正也使出霹雳手段惩治贪官。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能臣干吏辈出。


雍正的缺点

当然,除了优点,雍正肯定也是由缺点,毕竟人无完人。雍正最大的污点就是大搞文字狱,制造了许多抄家灭族大案,吕留良案就是其代表。给吕留良定罪时,虽然吕留良本人已经死了。但雍正依然将其挫骨扬灰,并满门抄斩。据说雍正的死就跟这个案件有关。传说吕家有一个小姑娘吕四娘逃过了此劫,从此勤学武功,立志报仇。雍正十三年,吕四娘潜入宫中,刺杀了雍正,并割下了雍正的头颅。因此,雍正的陵墓中是没有头的。这个传说的真假还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总结

“朝乾夕惕”是雍正的人生准则,意思是早上自强不息,晚上小心谨慎,雍正一生都践行着这个准则。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由如此的做为和成就。


哈达博士


我是正史风云,我来回答!

雍正能在九王夺嫡中胜出,不管怎么样,都是很牛的。而且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一、城府极深,手段狠毒。

在九王夺嫡阶段,胤禛始终保持对康熙帝的尊重和恭敬,并一如既往地与其他皇子和睦相处。最终赢得康熙的青睐,夺得大位。城府不可谓不深。

即位以后,为了巩固统治,雍正大肆诛戮贬斥功臣、兄弟、文人等,手段不可谓不狠。

二、勤奋敬业、谨慎实干。

康熙末年,胤禛掌管户部,任劳任怨,做出了显著的政绩。

雍正即位以后,13年时间,共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朱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工作狂”。雍正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

在雍正的强势推动下,“摊丁入亩”、创立军机处、“改土归流”等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得以推行。

三,雷厉风行、坚固可托。

康熙末年,朝中贪污腐败现象有所蔓延。康熙一直想找一位“坚固可托”之人继位,帮他整治遗留的隐患。

事实证明,雍正帝堪当重任。

雍正帝雷厉风行,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赢得了“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美誉。对“康乾盛世”的过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是正史风云,致力于正史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了解一些历史人文知识。期待着您的点评!啥?关注了,啥也不说了!眼泪汪汪滴!

正史风云


说起雍正,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历史上的雍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对他众说纷纭,难以见得庐山真面目,下面有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个要说的有便是雍正存在篡位的可能,把诏书上的“传位十四阿哥”修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对于这种说法,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因为简体汉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推广的,虽然清朝同样使用楷书,但是和现代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清代时期的于应该是这样“於”。而且清代皇室有时写圣旨会把小篆加进去书写,再加上康熙帝的严谨,又怎么会让圣旨中存在隐患,传位诏书的书写定然不会草率。还有一种版本是当时的步军统领“隆科多”协助雍正篡权。据说是在康熙帝驾崩后,隆科多马上拿出“正大光明”后面的诏书,进行篡改。这种说法更是站不住脚,清朝的确有着秘密储君制度,皇帝在世时不公开储君名字,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但是历史上秘密储君的皇帝只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并没有康熙。所以这种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可以说是最勤劳的皇帝之一了,在登上皇位之后,没有没得手的地位冲昏头脑,反而像一个奋斗青年一样,勤政。雍正每天平均的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折。批阅奏折十分认真谨慎,据说有的奏折的朱批可达上千字,比奏折本身的字数还要多。雍正在位13年,一共处理了奏折192000件,每天的朱批字数可达8000字,也意味着他每天得看好几万字的奏折文章。而且日复一日地坚持,这份毅力和恒心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也是一个勇敢的改革者。在康熙大帝的晚年,清朝只是有着表面的繁荣,当时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年迈的康熙,已经无力整治这些事情,再加上为了争夺帝位,阿哥们结党营私,祸及很多官员,而康熙帝只能将许多官员降职,以保护他们。雍正接手大清后,励精图治,治国安邦,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清查库银,并要求各部,各省限期补齐;整治朋党;不管出身,提拔人才;重视科举,亲自出卷;建立军机处,巩固集权;改革赋税,摊丁入亩。短短几年间,清朝的国库储银大幅度上涨,在位仅13年,国库涨了7倍,给乾隆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吸取了前朝“太子制”和“嫡长子制”的教训,在选拔储君的方式上,雍正在位时建立了“秘密选储制度”防止了皇室子孙的过多夭折。为了进一步了解官场实际和密辛,雍正扩大了有资格递交“密折”的人数,从100多人加到了1200多人,这也是进一步打开言路的一种方式。大规模改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雍正承担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其中被阿哥党用“八王议政”危及皇位,而且历史上的雍正也是多次遭人暗杀。

真实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铁面皇帝。功是功过是过,分得很清。对于自己的兄弟们,结党营私,祸害朝政,一点都不手软。后来当朝首辅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举泄题,直接斩杀,并没有看在张廷玉的面子上从轻处理,但是事后又因为张廷玉没有为弟求情而嘉奖了他。对于奸臣,也是坚持斩杀。因为他看出康熙年间的问题,康熙对老臣太过于宽容,造成了许多人的肆意妄为,这是造成当时吏治腐败的一个大因素,雍正却改正的很彻底,这样的事看起来很容易,实际却很难。一视同仁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大大打击了当朝权贵的利益。雍正的改革让清朝进一步繁盛,才有了“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晖 。

从雍正的为人处世之道上就能看出他就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对于清朝的弊端隐患他认识的很清晰,认识到这种层面,没有一定程度的钻研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建立自己想要的繁盛的大清王朝,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上万奏折坚持朱批,经常批奏折到凌晨,在我眼中就像一个努力的高三学生,日日身心疲惫。他有着改革强国的理想,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他并看不清这之后的清朝究竟是怎样的,更不知道付出如此代价之后的清朝能不能繁荣起来。但是他依然在努力 ,这一点很令人佩服。他的一生很坎坷的,纵然做到了铁面无私,但是对于自己的手足至亲,又怎会不泛起涟漪。

他的一生,压力,竞争,努力,悲伤,步步为营。虽然最终成为了皇帝,但他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呢,满足,悲伤,还是不甘。


小5VLOG


讲真,由于历史原因,满清一十三帝能让我说一声好的也就半个了,这半个就是“雍正”。之所以是半个,那还是因为他是个异族皇帝,若非他的身份,那也是个极好的皇帝了。

被人吹捧到天上的“康乾盛世”,在我看来有一大半的功劳都得记在雍正头上,剩余一小半中有一大半是康熙的功劳,其余的才是乾隆。

正真论到治理国家和爱护百姓,雍正是比他老爹“千古一帝”康熙和儿子“十全老人”乾隆强的。可惜的就是他在位时间太短了。

雍正为人精明强干,不然也不可能在残酷的夺嫡之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笑到最后。他还是个非常有魄力的君主,最出名的就是主持改革,推行了“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等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国家财政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他在位期间还积极整顿吏治,让从康熙晚年开始腐败的官场焕然一新,避免了王朝过早的衰败。

雍正在位仅仅十多年,一朝突然离奇死亡,说不得也有蹊跷在里面,毕竟历史上的改革家都得罪了很多人。

但就是这十多年时间让“我大清”的国力空前强盛起来。他接手的时候,国库中是亏空的,到他死的时候国库充盈,留下了3000多万两银子。

雍正给他儿子乾隆留下了极大的财富,也是靠着这些遗产,乾隆才能潇洒地当一个“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

但人无完人,屁股决定脑袋。为了巩固皇权统治,雍正也和其他大清皇帝一样,大兴文字狱,杀得人头滚滚。这也是我说他只算半个好皇帝的原因之一了。


历史小跟班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康熙帝第十子(序齿第四子)生于京师紫禁城永和宫,母德妃乌雅氏,满月后赐名胤禛,由贵妃佟佳氏抚养。佟佳氏为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侄女,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皇贵妃,因其时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已逝,故佟佳氏以皇贵妃之尊,为后宫实际之主。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佟佳氏病重,于逝世前一日被立为皇后,即孝懿仁皇后。

胤禛幼年由皇贵妃抚养,虽为庶妃所生,但养母日后被册立为皇后,身份自然不同于其他皇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入上书房,师从张英(张廷玉之父),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二十五的胤禛随同康熙帝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随康熙帝南巡江浙。这就是青年胤禛的大致人生历程。

如果没有后来康熙暮年的诸子纷争,太子二立二废,胤禛或许会以一个尊贵但是默默无闻的亲王身份,走完自己富贵而平淡的一生。但是,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胤扔,胤禛便或身不由己,或主动参与地卷进了储位争夺混战中。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扔被废,康熙帝下诏,令诸臣推举新任储君。在这一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扔,同时也与皇八子胤祀搞好关系。此间历程,并没有证据显示,胤禛已经开始觊觎储位,或许当时的胤禛,还是想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推举太子的朝议中,康熙帝惊愕地发现,皇八子胤祀所获得的的朝臣支持远远超过自己想象,从而感觉到了胤祀对于皇权的巨大威胁。为消除来自胤祀的威胁,康熙帝当机立断,抛开众臣建议,复立胤扔为太子。这一措施,使得群臣错愕不已,之前为扶胤祀上位的大臣,无法面对复立的太子,必以手段迫使胤扔去位,才能自保。否则,太子继位后,他们无法想象会遭到何种打击。而胤礽,经历废立之后,自然会吸取教训,掌握权力,以免自己再被拱下太子之位。两方面下,双方势力比之第一次废太子前,斗争更趋激烈。

而臣下无休止地内斗,及太子复立后所采取的一些维护自身利益权势的措施,使得康熙帝感觉到心力交瘁,惶恐不安。在无法制止这种争斗平息的情况下,康熙帝下决心一刀切,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次废黜胤扔太子之位,同时严厉处理了胤祀一党,将纷争压制下去。

太子复废,且再无起复可能,使得胤禛也不由得对于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开始心动起来。他善于“韬光养晦”,表面上尊崇佛法,于诸兄弟维持和气,于康熙帝则表现仁孝,在诸子纷争,争夺权力的大局面下,胤禛这些举措,自然使得康熙帝对其赞赏信赖有加。同时,胤禛在随驾巡游四方同时,注意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获得民事处理方面的经验;并在其中注意观察了康熙帝处理政事的方式,了解地方官僚机构日常行政事宜和吏治方面的管理经验,不断增强自己处理政事的能力,获得从政经验。总而言之:胤禛确实有着其他皇子比拟不了的一些优势,治理国事的经验相对比较有经验,康熙帝晚年怠政,宽于律人,朝政腐败,必须有人来解决改善这些弊端,而胤禛,在诸皇子中,无疑具有极大优势。

自太子二次被废,胤禛在诸子中,逐渐以自己超然的态度,获得康熙帝的另眼相看,而他主张的“整顿积习、振作有为”的意见,相对于胤祀的“宽厚仁义”的思想,更能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另外,胤禛以相对较高的实际才能和比较务实的治国理念,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同时,他也不是一味地以温良谦让的手段来获取朝野好评,实际上,他自己也建立了一个集团,以养母之弟隆科多和门人年羹尧等为心腹,控制京师局势及边疆军事大权。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岁,本年也是康熙帝登基六十周年,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到京师后,又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冬至之时,封诏代皇帝祭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奉诏清查京师及通州各粮仓,冬至日奉命祭天,这一切都显示了胤禛的受重用及在最高权力交接中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康熙帝逝于圆明园之畅春园,胤禛通过隆科多,控制了京师内外,平稳地接过了皇位,成为清朝新一代皇帝,次年,改元雍正。从这一刻起,胤禛,或者雍正,再也不用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不受牵绊地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了。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甫一即位,即将同母弟胤禵自西北大军中召回,软禁起来。对于威胁最大的胤祀一党,他采取“斩枝弱干”的手段,将九弟胤禟发至西北军前效力,十弟胤䄉先是支派往盛京,后圈禁。至于首脑胤祀,却是先封为亲王,并总理事务大臣,加以迷惑。

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西北大捷,青海和硕特部被平定,雍正政权局势稳定下来,雍正开始着手打击政敌,先后将胤祀、胤禟、胤䄉 削宗籍、圈禁。同母弟胤禵也被发配至景陵守陵,其实也是软禁。历时二十多年的胤祀集团,土崩瓦解。

雍正三年(1725年),在彻底铲除胤祀集团后,雍正开始对为自己登上皇位立下大功的隆科多、年羹尧下手: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以结党营私、欺瞒圣躬为由,圈禁隆科多致死。原因无他,对于皇权有威胁的人,无论他本身态度如何,都是雍正不能够容忍的,皇权的排他性,是断不允许其他人染指的。

处理完内部的权利斗争,雍正开始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展开对于国家的治理。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之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较之古来以藩王而入承大统,如汉文帝辈,朕之见闻更过之。”对于康熙末年,朋党斗争、吏治败坏、贫富矛盾、西北用兵、国帑空虚等种种弊端,他都有着切身的体会。

雍正在登基伊始,即发出整饬吏治的通告---“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 表明他为澄清政治、医治痼疾的决心。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开展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并限制地方官员横征暴敛。雍正二年(1724年),严查各地官员钱粮亏空,限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自雍正元年(1723年)至五年(1727年),先后免除全国各地“乐户(官妓)”、“惰民”、“蜑户”等贱民籍,一体恢复民籍。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取消土司,改派流官。对于实现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尤其是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推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即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免除了实行数千年额人头税,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民间也不再隐匿人口,使得社会经济有了显著提高。

另外,雍正还实施了“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制度,虽然主观上是为了获取更多财政收入,以供养朝廷,但是客观上也触及了千百年来无数王朝不敢真正面对的官员士绅的特权,强迫他们与广大民众一样,对于国家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后世雍正长时期以来口碑不佳的原因,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对侵犯了他们利益的人自然没有好评。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1727年3月1日),僧格、马喇已起程赴藏,成为中央政府驻藏大臣设置之始。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具有法理及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雍正也通过文字狱钳制思想,使得国家思想停滞,文人动辄得咎,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沉闷风气顿生,对于国家的进步,有着极为消极的影响。再加上雍正重开海禁,使得中国成为那个时代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并导致中国在一个世纪以后,因为统治者的短见,而遭受了三千年未有过的外部打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在他身后,为继承者乾隆帝留下了超过三千万两的国库,九百万顷的纳税土地,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以及“刻薄寡恩、冷酷无情”的后世口碑。对于雍正帝的评价,集合了勤政、干练、果决、坚韧、严苛、刻薄、卑劣、冷酷等等相对矛盾的评语。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行事果决、心性坚毅、勤于国事且政绩卓著;承上启下,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虽然御臣下严苛、有刻薄寡恩的评价,私德上也有商榷的地方,但从本职工作上来说,是远超几千年来数百位同行的,优秀的皇帝,当之无愧!





伯虎42


雍正也就是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其人放在整个清朝的帝王之中可谓是最为勤政的一个皇帝,但是他在历史上也是争议颇多的一个皇帝,从登基继承大统到去世都有诸多的谜团未被解开要说雍正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们还得从他的生平事迹慢慢来分析。

1. 九子夺嫡中的胤禛

康熙帝晚年九个皇子争夺储位,各个皇子之间私结朋党,窥视着大清的江山。康熙也头疼于皇子之间的争储,对于太子也是废了又立,并派有人员监视这众多阿哥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看这九子夺嫡中各个皇子们的动向,胤禛似乎并没有那么出色,反而是太子党和八爷党,还有十四爷最有劲头。

在太子胤礽被康熙以“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废除之时,其他皇子们纷纷在此时表示要对胤礽严加惩治,有的提议圈进监视,更有甚者表示要杀掉太子。而此时只有胤禛哭泣得不能起来,对太子胤礽被废感到伤心难过。不仅如此,胤禛还向康熙求情,要把胤礽身上的枷锁去除,减轻胤礽的痛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胤禛摸透了康熙仁爱的性格,他不希望看到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而露出狰狞的面孔。胤禛的这个行为就很好地给康熙留下了善良的印象。

当众多皇子们相互明争暗斗之时,胤禛这边却没有风声,他把自己寄托于山水人物画像之中,在《胤禛行乐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胤禛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角色,躲进了山水画里,有道士、农夫、书生等各种形象。表面上看上去与世无争的胤禛,实际上却并非这么回事。这一切的做法都是他“承孝皇父,和睦兄弟”的战略手段。为了给康熙表明自己和睦的家庭,他还让画师把自己和妻子一起画进画里,表现出一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景象。在圆明园居住的那段时间,由于和康熙居住的畅春园十分接近,近水楼台先得月,雍正在康熙面前的

机会也增多了,凡是康熙交给他的事情,一定办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到九子夺嫡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老大因为是庶长子不被重视,太子胤礽被两立两废,三爷虽有才华,但不在政治。八爷因为母亲地位低下和毙鹰事件失宠于康熙,而最有可能的十四爷却一次次被派往边疆督军。这一切都被胤禛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对于胤禛登基继承大统有各种说法,例如:改诏说,篡位说。但是后期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显的偏向于胤禛这方,胤禛继位实乃顺理成章之事情。改诏与篡位发动政变在这种情形之中便显得无法立足。

胤禛的继位,让我们看到雍正的城府与心机,虽然表面不争,但实际上却是最积极的一个。

2. 勤于政治的雍正,优秀的帝王

雍正的勤政为清朝历代皇帝之最,据称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里批改奏折的字数就多达数十万。与康熙晚期待人宽容的情形不同,雍正上台之后为了把江山治理得更加稳固,曾经连下十一道圣旨,警告各级官员,凡是有剥削民脂民膏的情况必然重刑伺候,严惩不贷。针对国库的亏空,他也亲力亲为,凡是有贪赃枉法者皆被抄家治罪。

登基之后的雍正面对着康熙留给他的残局还有兄弟们的不甘,展现了他过硬的政治手段。他重用与自己一条心的十三弟胤祥,把之前最有可能与自己竞争的十四弟从前线召回进行圈进。八皇子对于雍正的继位最不甘心,但是雍正先封他为亲王,在局势平稳之后又找理由削其王爵。而支持八爷和十四爷的九阿哥被雍正发往青海驻守,随后拟定其罪状关押大牢,最终也死于牢狱。

【雍正朱批】

稳定政局之后的雍正励精图治,主张改革,对于朝中一系列问题都出台了相应措施,这也为后来乾隆的治理打下了基础。他注重联络朝廷重臣,赏罚分明,由于大臣田文镜一直没有儿子,雍正在批示田文镜的奏折中还特别撰写了生子秘方,盼他早日生子。对于甘肃巡抚因为下了点小雨就说大旱之地有望丰收的粉饰太平之言,雍正予以批评。同时为了加强军政管理,还设立了军机处,把皇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防止大臣擅权。白天的雍正忙于会见大臣,夜晚的雍正忙于批阅奏折。在位期间不游玩,不巡幸,是一个典型的优秀帝王。

3. 雍正是如何对待感情的

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十岁便嫁予雍正,数十年来一直与雍正相敬如宾。而且乌拉那拉氏也给雍正生了嫡长子弘晖,甚得雍正喜欢,只可惜八岁夭折。

在登基成帝之前,雍正和年妃的感情也一直很好。雍正还曾叫人画了诸多《美人图》挂在书房,这《美人图》的原型便是年妃。

【美人图】

但是雍正继位之后忙于政务,已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以至于在皇后乌拉那拉氏去世之时,雍正都无法抽出时间参加葬礼,转而命令皇族子弟去行祭拜之礼。

年妃作为年羹尧的妹妹,一直深得雍正宠爱。年羹尧在雍正登基之前一直是辅佐雍正的得力助手,登基之后雍正对这位自己的“大舅子”年羹尧也是极为信任。只是年羹尧自视功高,嚣张跋扈,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雍正在这种情况下左右为难,一方面是年羹尧跟随自己多年,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还是年妃的兄长,另一方面实在是年羹尧的贪赃枉法已经扰乱了朝局。最终雍正犹豫不决数年之后,年妃病逝,这才赐年羹尧自尽。年羹尧辅佐雍正之时的奏折中,从雍正的朱批就可以看到雍正对年羹尧的重视,字里行间纷纷体现着对他的关爱。

【十三弟 胤祥】

而雍正的另一位“心头挚爱”十三弟,雍正也是极为重用。他俩从小一起长大,志趣相投,有着相同的政治抱负。作皇子时就是形影不离,即使短暂分别也会书信往来。雍正即位之后对其委以重任,事无巨细均交给他处理。胤祥也十分敬重这位哥哥,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最终因为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四十四岁那年病故。

对于十三弟的病故,雍正悲痛万分,以至于常年勤于政事的雍正拖着沉痛的病体亲自去祭奠,悲伤之情使得雍正三日没有上朝。据说雍正还把十三弟的遗物——鼻烟壶常年带在身边,以解思念之情。

纵观雍正的一生,我们可以为这位帝王做出肯定的评价。他是一个心有城府,心怀天下,勤于政事的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但是当感情与江山社稷摆在一起时,他可以不顾私情,义无反顾地选择江山。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开明的皇帝,对于西洋进贡的新奇物件,他也都表示非常喜欢,他还是中国最早穿西装的皇帝。雍正在位,整顿朝纲,清理了康熙时期留下的弊端,给继任者乾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的局面,可以说雍正至关重要。


谈古说今那些事儿


民间传出了关于雍正即位的各种谣言,而那些传播得最凶的,对雍正不利的谣言,全都被雍正悉数记在了八阿哥头上。八阿哥先是被剥夺亲王爵位,削去宗籍,贬为平民,后被圈禁在宗人府中专设的单间里。最后连名字都被改成了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同样的迫害也被施加在九阿哥和十四阿哥身上。

雍正帝虽然对他的兄弟进行了迫害,但是八阿哥和九阿哥也应该为自己的悲剧负责。他们不顾雍正帝已经登基这一事实,认为父子兄弟应当团结一致,有乐同享。而雍正帝已经完全变成中国式的独裁君主,如果说两位阿哥能与雍正帝的思想产生共鸣,雍正帝必然会心存感谢,善待他们。

雍正帝即位十三年,最终能够完全信任的,也就只有地方官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三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雍正所做的贡献

1.密探政治雍正采取了密探政治来辨别官员的人品,派出八旗子弟让他们去当密探。密探虽好,却也可能有负作用。雍正是一位思维相当缜密的君主,所以才能将密探政治运用得如此自如。

2. 奏折制度雍正还扩充了前代创制的奏折制度,允许更广范围的官吏呈递奏折,以此获取地方情报。雍正帝的居室中堆满了地方官上奏的、在得到皇帝的朱批回信后再次交还的文书,这种文书被叫做“朱批谕旨”,伴随奏折制度产生,是雍正独裁政治的核心。后来雍正选出部分将其出版,作为后世地方官行政为官的参考,或许其中也包含想要将自己辛苦工作的证据传于后世的愿望吧。

3. 雍正其人雍正帝是一个小心谨慎、性格内向的人,但在与兄弟们的公开竞争中,他却表现得很坚强。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在位短短13年间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创造了一种中国前所未有的独特的独裁体制,对强者虽然过于严苛,但对毫无防备的普通人民,却无上爱护,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保证他们的生活。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得罪了很多官僚阶级。但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才使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结:

雍正帝本性朴素善良,是代表了当时满族人性格特点的人物,因此他希望成为中国式的独裁君主,并在向这个目标一味努力前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创造了一种中国前所未有的独特的独裁体制。


以古悟今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在位时间13年(1722——1735),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雍正身为皇子的时候,认真学习汉文化知识,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学习四书五经,行端正,学术醇正。经常替康熙帝处理政务,就表现出心系天下百姓苍生,对贪官污吏的憎恨。雍正帝即位后,实现了一系列改革,显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远大目光。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派遣官员进行执政,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他废除贱奴制度,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减轻了无数老百姓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提高。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整蚀吏治,严惩贪官,镇压判乱,为康乾盛世的局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其到执政中期以后,为加强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许多无辜官员百姓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以达到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目的。纵观雍正的历史地位,雍正在位十三年,严厉明察,循名责实,整蚀吏治,清理财政,迅速扭转了康熙晚期积弊严重、社会发展受到阻止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康乾盛世才能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其最高峰。其在位时间虽短,但建树之多,政绩之大不亚于其他历史名君,是一个卓越的实用主义政治家,是历史上杰出帝王。





魅力多彩吉安


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个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皇帝。他对康熙往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康熙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腐败之风严重泛滥,已经直接威胁着"盛世”的存亡,于是整治腐败、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的肩膀上。

雍正执掌朝政13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治理天下的。清代官场上流行者这样一种陋习,各省文武官员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诉说当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糕,等过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地整顿,情况已如何地好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对这类奏报,雍正说见得太多,都看得厌烦了,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只可信一半。”

雍正惩治贪官,澄清吏治在历史上是除了名的,这主要是他本人的性格比较务实而不讲情面,同时他也算是有清一代比较勤奋理政的皇帝,他在位13年,13年如一日,亲理政务,白天无一刻清闲。上朝研究正事,聆听大臣面奏,商讨各种建议,处理突发事件。晚间则要批阅批不完的奏章。

雍正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做法。一是在经济方面,施行摊丁入亩,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对无地或者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他们也就不再用逃亡躲税了。可以老老实实种地,国家自然增加了税收,同时,减少了流民,使社会安定了。

二是火耗归公,因银两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的损耗,所以征税时作为附加费征收,而这一项收入实际上是作为地方官吏的额外收入,火耗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火耗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火耗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禄,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

当然,雍正为了加强皇权,也是不遗余力的,创立军机处,使得权力更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作为政府行政中枢,实际上在权力运作中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但这个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从而保证皇帝的权力不会被架空。

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特别是秘密奏折,虽然此举使得广大官员可以直接呈送奏折给皇帝本人,但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政治生态被破坏,官员人人自危。另外在地方上的改土归流,这一政策实际上褒贬不一,主要是土客的矛盾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客的斗争越发激烈,清朝频繁的起义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少数民族的身影。

雍正虽然勤勉,反腐反贪,做了很多皇帝几十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但同时他个人的权力欲望也十分旺盛,对臣子的不信任,其实都是其加强皇权,创立军机处,扩大秘密奏折制度的原因之一。


江畔初见月


方圆论坛在线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雍正皇帝。坦率的讲,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康乾盛世”。而康乾盛世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康乾盛世”直接表明了康熙和乾隆的贡献。但要知道,康乾盛世可是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但在这三位皇帝中,付出最多、最重要、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这位被忽略的雍正皇帝。雍正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康乾盛世”。


雍正身为康熙的四儿子,他的继位之旅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虽然清朝没有所谓的“立长不立幼”的说法。但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的皇位竞争才更加的激烈。毕竟没有了“立长不立幼”的铁律之后,皇子们个个都有机会可以争夺皇位了。而在面对占据主动权的太子党和人多势众的八王党不落下风并且脱颖而出。雍正的能力自然不可小觑。更关键的是,雍正有一颗公心。这也是康熙最终选择雍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康熙的另一个选择因素就是改革的态度。而雍正是他所有儿子中和他政治理念最吻合的儿子。康熙明白自己执政过于柔和,虽然他打下了改革的基础。但是后续的改革进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去推动。而这个人选就是雍正。


雍正即位之后为了稳固权利。雍正首先就是打击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并且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对于清朝的皇位传承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后续年羹尧和隆科多逐渐心生不稳的时候也被雍正迅速铲除。而他发出的《御制朋党论》更是直接摧毁了八王爷胤禩一党。在翦除了胤禩一党和年羹尧、隆科多之后。雍正就把目光投向了改革。


首先雍正整顿的就是吏治。对于不办事者、损公肥私者、懒政者全部清除。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而且由于八王党胤禩给雍正留下的阴影。雍正十分的反对朋党。他认为朋党各行其是,破坏朝政统一,损害君主权威。朋党之间互相攻击,任用私人,不仅失去正常的用人原则,也干扰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权柄;朋党各抒政见,自我标榜,批评朝政,扰乱君主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所以他说“朋党最为恶习”!所以在雍正整个的执政生涯中兴利除弊都是核心要素。


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雍正又推行了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并且限制地方横征暴敛。对于各地官府亏空朝廷的粮饷坚决追缴还清。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清理的政策,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这就是把康熙时期康熙皇帝的一些执政弊端给抹平了。正因为有了雍正皇帝整顿财政收入。才使得清朝有钱可以对准噶尔部用兵。


当然了雍正也不是完人。雍正时期同样少不了大兴文字狱。雍正年间因为文字狱被冤死的大臣也不在少数。雍正通过大兴文字狱,作为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的手段。但不管怎么说,因为有了雍正的承上启下,才有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而雍正对于革新康熙弊政和传承乾隆盛世都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