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开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杀熟现象?

李翔

某航班的飞机若在同一用户账号上一定时间内被频繁搜索,很有可能就会涨价,而当你换一部手机时查看时,价格又回落为正常状态;

某线上产品对被判定为消费能力较高的客户和经常购买的刚需客户进行溢价,消费能力较低的客户则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该产品;

在游戏经常充值的“氪金”玩家并不会因为充值量大而更多受到游戏开发者的眷顾,反而是“萌新”更容易在抽奖中抽到珍品,因为要鼓励新人消费。

“大数据杀熟”是个罗生门,没有哪家公司敢承认,但许多消费者都认为自己中过招。

其实题主这个问题可以算半个伪命题——因为,仅凭我们自己,压根无法避开大数据杀熟,除非断绝互联网,而这对一个现代青年来说几乎不可能。所以在此,我只能用一些微乎其微的小方法教大家减少一点点“大数据杀熟”对我们个体带来经济的损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损失未必就没有经济损失珍贵。

  • 关掉cookie


Cookie是指某些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进行时域跟踪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听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Cookie就是服务器暂存放在你电脑上的一笔资料,好让服务器用来识别你的计算机。当你在浏览网站的时候,Cookie会帮你在网站上所打的文字或是一些选择,都记录下来。当下次你再光临同一个网站,服务器会根据Cookie里的内容来判断使用者,推送出个性化的网页内容给你。Cookie会让你的工作与娱乐更简单方便,例如记住曾填写过的用户名和密码、浏览历史便于下次打开,但你曾做过的偏好选择也正是大数据“套路”你的来源。

所以如果你想让浏览器拒绝网站存放Cookie到你的计算机,可按"工具→Internet选项",切换到"安全"标签,选择"自定义级别",找到Cookie部分,全都设为关闭,按下"确定"按钮后,再关闭浏览器即可。不过当你关闭Cookie之后,很多网站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不能再使用了。

  • 减少自己信息的暴露


你的每一次搜索(以及搜索的频繁程度和时间),每一次收藏,每一次浏览,每一次购买都会记录在个人账号之中,尤其在现在网络实名制几乎已全面覆盖各主流APP的情况下,几乎意味着以上数据都记录在你的手机号上,搜索公司可以将你的数据卖给其他公司,这也是你为何总会收到垃圾广告短信的原因之一。减少自己信息的暴露,不使用购物类APP,而是使用网页版进行浏览以及购买。例如苹果自带的Safari、Google的Chrome浏览器等,都有无痕模式,开启后确实能让你的信息暴露得更少一点。

  • 谨慎勾选手机权限

无论是iOS还是安卓系统,几乎每个APP在第一次打开使用时都要跳出弹框请求地理位置、麦克风和摄像头、相册、通知推送的权利,有的会请求开放通讯录,有的软件会在漫长的使用“生涯”中不断跳出提醒。但我的建议与选择是,只开必要的,例如地图软件请求地理位置合理,通讯录就不合理,同理修图软件请求相册合理,地理位置就不合理。在权限开放上采用“极简”的处理风格。

  • 购买时货比三家,或者换台设备


实在需要购买,又不得不搜索时,可以用本机看好产品,然后借用朋友的手机进行购买,这种方式在机票预订和酒店预订上效果还不错。

话说回来,这些小技巧都是治标不治本,在现代互联网资本的运作下,我们普通用户殚精竭虑省下的那点小钱如滴进大海里的一滴水,对互联网来说无足轻重,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滴水能否省下都还是个问号——下班的你站在街头要打车,会因为不平等溢价而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吗?你在购买刚需物件时会因为上涨的百十来块钱而选择不购买了吗?

当我们孜孜不倦为了节省一点钱去换软件、删记录时,时间与精力的流逝让我们疲惫不堪。


默尔索

从真正意义上说,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这种事是很难规避的!

首先我们是怎么发现大数据杀熟的?是一个网友用很多手机来购买同一个服务或者商品发现的,但是平心而论,没有多少人会这么“麻烦”。按照佛系的言论来说“也多不了几块钱,杀就杀呗。”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说白了就是把一个人的网络痕迹汇总、整理、分析获得诸如“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你的需求在哪里?”等讯息,再针对这些结果推送精准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于一些定价的商品自然不可能会说大数据杀熟,但是一些以时长、距离等为计价的服务确实不容易被人察觉。

避开大数据杀熟,按照我现在的想法是:

第一、不让个人数据全部都归类于同一个大数据体系!

第二、多个同质服务软件一起使用!让自己有更多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把滴滴上的家设置为万达广场,现在滴滴发现你用滴滴快车坐车到了十公里以外的银行办事,那么滴滴可能就会等着你从银行打车回家的单子,这里就可能会稍微加价!

但是你从银行回家的时候,用美团打车,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杀熟了。你去的时候用滴滴,回来的时候是美团,两者数据也是不互通的。

第三、降低对某一个app的高度依赖!

现在的大数据可就不会和你讲人情,会说看你是经常使用服务的老客户给你送优惠券什么的。现在大多数公司在培养了用户习惯让用户离不开以后就不管你了。现在大多数公司,哪个不是永远在讨好新用户,给新用户各种优惠!

等到你对这个app产生依赖,你所有拿到的优惠都要慢慢送回去的!

综上所述:所以既然想要避免大数据杀熟说直白一点:就是不要混得太熟!


月亮哥戏说互联网

“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公司利用其平台所掌握的用户信息,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对不同特征的用户实行不同价格的行为,比如:对于同一件商品或同一项服务,老用户比新用户的价格高,高端手机用户比低端手机用户的价格高,购买意愿强的用户比购买意愿弱的用户的价格高,消费频次高的用户比消费频次低的用户的价格高……总之,买的没有卖的精。

互联网商家的特点是:

1)\t非常喜欢“新人”

互联网公司注重发展新用户,一般新手注册会有一个大礼包,该礼包的优惠力度通常比VIP的优惠都要大,这是公开透明的规则。

2)\t吸引“穷人”消费

互联网公司不放弃“穷人”(设备低端、消费记录少等),给价格敏感的人士更多优惠,以刺激消费。

3)\t吸引“购买欲弱”的人士消费

互联网公司不放弃“购买欲弱”(比如搜索相关关键词不多等),给他们更多优惠,以刺激消费。

4)\t赚取“有钱人”、“消费频次高”、“购买欲强”等人士更多的利润

这个群体是互联网公司花了代价培养出来的“熟人”,是“大数据杀熟”、获取更多回报的主要群体。

大数据分析也在与时俱进,大数据杀熟可能让我们防不胜防,我们可从从以下几方面规避:

1)\t保护隐私数据

尽量少让互联网商家抓取你的隐私数据(个人信息、行为习惯、购买习惯……),比如:浏览器使用隐身浏览模式,在搜索引擎中匿名搜索,在互联网商家平台中匿名搜索。

2)\t比价

除了货比三家外,对于同一商家,还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不同的设备(电脑、不同类型的手机)进行比价,尽量使用新账号、消费少的账号下单。

3)\t投诉

除了新手福利外,如果你发现其它类别的价格歧视,留存证据,保留向商家投诉的权利。



透明雨滴10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即互联网公司根据新、老用户、浏览终端、使用习惯、甚至是日常消费习惯的不同来调整用户在消费终端显示的价格,也就说使用频率、购买力较高的用户价格反而高于新手用户。

目前来看,

货比三家,可以多浏览几家网店,然后结合不同的平台去筛选商品的价格,毕竟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价格相对比较透明。

换设备,可以更换一下设备试试,比如IOS系统的苹果换成安卓系统的,还可以换成pad或PC,去查看。

换账号,如果真的怕被大数据杀熟,不妨新注册个账号试试,既然老号被记录一些信息,那不妨就用新号去试试。

但如果针对互联网公司的话, 区块链是个很好的选择。当一件商品确定成本上架后,基于区块链的特质,而且对处于同一时空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理论上区块链可以证明“其本身”的真伪,也同时可能证明“链上数据”的真伪)也就是说商品上架后的价格是不可篡改的,用户在多终端浏览、查看到的价格是统一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事件了,但归根结底,还得看互联网公司的态度,如果人家不改成,咱们再讨论、再出谋划策也是白搭。


区间集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某旅游订票APP,在这里不点名说是哪家,以前胖胖出行的时候基本都是通过该APP来订机票或酒店,后来发现如果你距离出行时间较远的时候,多次浏览这个APP的话,软件给出的机票会和航空公司网站直接订票价格有较大的差异,而且浏览次数越多,票面价格差别越大。到现在胖胖已经几乎放弃了,用这款APP来订票,而是改在航空公司网站直接订票。

为什么胖胖说杀熟现象是利用双方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的不对称性,实施的一种商务行为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本质上APP是通过你的浏览次数和浏览信息内容,判断你的个人出行目的地和住宿需求,这时候互联网公司通过你的操作行为搜集了你的个人需求和偏好信息,而你却仍然提供APP在搜寻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此外,对于你的需求方信息,如航空公司机票或目的地酒店等信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网络系统和需求信息对接,可以实时的掌握航班的卖座率以及酒店的入住率以及折扣信息等内容,而顾客则一无所知。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性。

对航空公司、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和消费者构成的消费链条而言,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属于交易信息撮合方,他们的利润所在也就是信息费用,所以互联网大数据公司会竭尽所能的去提高自身的交易信息收费,进而提高利润率,而这种行为的后果,则是将成本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对航空公司而言,其自身会根据航班信息的卖座率,根据公司的价格调节机制,进行价格调节,与大数据公司无关。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如何避免大数据公司的杀熟行为。从交易习惯上讲,缩短交易链条,就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或损耗,这一点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

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服务提供方直接面对消费者。也就是说直接到航空公司网站或酒店门户网站订票,是有避免互联网公司杀熟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如果频繁浏览固定某一家的航空公司网站或酒店门户网站,这些网站是否也有类似的大数据杀熟机制呢?也许是可能的,毕竟这种机制下,航空公司所提高的收入,直接就是服务的净利润,何乐而不为。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时候能够货比多家,进行横向比较,选择最优质、最经济的一家,

所以说除了直接面对服务供应商外,货比多家,也是避免杀熟的有效方法之一。

大家怎么认为呢,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欢迎留言探讨,把好的经验分享给所有的朋友。



2018年的胖胖

“大数据杀熟“,是最近最火的一个网络用词,他的意思是指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要比新客户看到的价格贵了许多,实质就是互联网厂商利用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专宰熟客"的一种手段。
包括,滴滴打车、淘票票、携程、唯品会…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机APP却都“榜上有名“。



如何避开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杀熟?

我提供以下几点简单办法以供参考!

A、尽量把自己伪装成非熟客

比如退出自己所有的账号,或者通过别人的帐号再看看价格。

B、货比三家

防止被商户隐藏信息,如果不是被近乎垄断的行业,可以多去其它平台看看是否有浮动,选择价格更低的平台进行消费。

C、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在手机设置里关闭各App访问短信、地理位置、通讯录等权限,只在需用时在打开。

在当今大数据无孔不如的时代,只有自己当心点,或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也许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跟巨头较劲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三条之规定,显然“大数据杀熟"是一种典型的价格欺诈。

别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的三倍。

还望,一些互联网厂商、电商平台自律、好自为之,还消费者一个大数据时代下公平合理的消费范围!

最后,希望区块链技术早日成熟。能为公民的信息数据完整加密,让那些不法分子无机可趁!


中原公子

近年来,“大数据杀熟”频频曝光, 滴滴,携程,飞猪,京东,美团和淘票票都被卷入其中。我也遇到过,有一次,我和老婆用同一款打车软件去同一个地方,由于她没预约上,我再叫时,就发现作为老用户的她显示的价格就比我这个新用户贵几元钱,原来我也遭遇了“大数据杀熟”。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那怎么避免呢?

一是为防止大数据搜集自己的信息,在网上浏览时采用匿名登陆,也可以采用隐身模式,浏览器不会记录你访问过页面上的信息。

二是不偏爱一个平台,同类的两个平台都用,比如打车既用滴滴又用嘀嗒,订外卖既用美团又用饿了么,不常用,系统就会以多的优惠吸引你成为老用户。

三是在挑选平台时,要多看销量,多看差评,多看最新活动,防止被套路。

如果发现被“杀熟”,可以立马向客服反映,得不到解决,就拨打12315消费者投拆举报专线电话,进行举报。





最爱一笑而过V





而这些公司享有商品自主经营权,以营销为目的。通过其特有的经营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如以会员价,折中折为蛋糕,吸引消费者。不得不承认,这种营销策略对商家而言,是成功的。对消费者而言,也不能说完全是宰熟,但确实也有不良商家,以变相的方式误导,或诱导消费者,虽然有着很强的隐蔽性。故而说,(宰熟)是存在的!



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即是一个消费理念的问理,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与其谈(宰熟)色变,莫若正确调整消费思维,增强自我应对(宰熟)能力!秉承货比三家不上当的原则,虽然没好最好,只有更好!但有时也需要退一步考量,一文钱,一文货吧,毕竟人在江湖飘,哪能……与时俱进才是王道!




鱼不开口咋整

现在网络利用技术手段记录一个人在网上消费情况,根据个人的消费情况,分析出个人的消费偏好,价格层级,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层次。大数据分析是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没有对错,现在被各个网络公司用来加价推荐给用户,获取额外的利润,就是现在的大数据杀熟,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没有道德的行为。作为养成了网络购物习惯的用户,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几种手段来降低这种被杀熟的行为。

首先,上网每次清理上网记录。上网行为,很多都是上网记录,cookie留存上,大家可以在网上找个小工具,每次上网完成,清理一下上网记录。

其次,对用常用的消费网络平台,多选择几家,进行价格对比。一般现在一个行业内软件,都有很多玩家,选择2到3家。在每次进行网络购买前,对应的商品比较一下价格,选择相对优惠价格。

在次,常用消费软件,不采用默认登录的方式。每次使用完后,退出登录。下次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利用游客的身份登录网站,通过对比,搜索后,选择合适的渠道,登录进行网络支付。

最后,对于使用频次高的消费商品,寻找一个线下渠道保留,偶尔进行价格对比,做到心中有个大概价位尺度。


A彭派

近日,“大数据杀熟”又上了头条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公司在向用户提供服务或者商品时,在相同时间内,针对不同的用户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和收费标准。一般通过对老用户的历史消费信息进行分析,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不同的策略和价格从用户身上赚取更多的收益。这与传统消费和服务行业的“回头客优惠”的行为恰恰相反。


首先我们要说,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然而一般用户在面对大数据杀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互联网公司是服务提供者,也是规则制定者,用户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怎样避免被杀熟呢?

我特地咨询了做数据分析的朋友,大数据一般会构建一套用户图像,比如按一个账号作为一个用户,记录用户的消费数据,然后策略组的人员会制定一套规则来杀。

既然知道大致的杀熟原理,那么以下两个方法或可避免被杀熟:


第一、多建立一个或者两个账号。

如果有两个账号的话,在查询商品或者选择服务时,可以两个号的价格做一下对比;另外一点,同时用两个号的话,用户的行为一般会低于杀熟规则的临界值,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饭量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都吃不胖,就可以减少被平台杀。


第二、减少数据的一致性。

比如在打车的时候,我们不要在地图上选择固定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可以选择附近的点,尽量带一点差异,数据处理起来就会变得复杂很多,对系统摸清固定的消费习性造成干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杀熟。

好了,还有哪些避免大数据杀熟的方法,大家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