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烏鶇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的世界性鳥兒,在我國也很常見,許多地區都有分佈。烏鶇其貌不揚,顏值不高,且膽小神經質,愛撞籠反生,素有“養不熟的白眼狼”之說。但烏鶇又是古今中外,深受大家喜愛的鳥兒。從春秋早期至清朝中葉,烏鶇一直和八哥一樣,是我國古人經常飼養的籠鳥,特別是在南方地區甚為流行。而在國外,人們也非常喜歡烏鶇,稱它是高雅的樂者,瑞典王國直接將烏鶇立為國鳥,可見對烏鶇的喜愛程度有多高。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烏鶇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的黑鳥

大家之所以這麼喜歡烏鶇,是因為它是一個實力派,鳥界的歌唱高手。烏鶇不僅自身鳴叫水平一流,更令人稱道的是它學舌的能力,有人說它可以學會超過100多種鳥叫聲音,所以又叫百舌鳥。在冬天或春天的早晨,人們經常會聽見附近的小樹林裡,各種鳥叫聲此起彼伏,可謂百鳥爭鳴。可走近了,才發現原來只有一隻黑鳥,在樹梢上放聲歌唱,將各種鳥兒的叫聲學得惟妙惟肖。這就是烏鶇學舌的能力,足以亂真。

烏鶇就是這樣一種因唱歌而出名的鳥兒,大家養烏鶇也正是為了聽它唱歌。烏鶇的鳴叫,以換羽期為分界線,具有明顯的季節特徵。每年的夏秋之際,烏鶇開始褪去上一年的舊羽毛,逐漸換上嶄新的新羽毛,這一時期我們稱為換羽期,時間大致為8-10月,根據個體不同,有早有晚。在換羽期,烏鶇是停口不叫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歇口期。到了深秋,烏鶇基本都已經換上了新衣,然後重新開口鳴唱,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春夏季。特別是冬季和春季,烏鶇非常愛叫,這一階段我們稱為鳴唱期。

到了第二年夏季,又逐漸進入換羽期,開始歇口不叫,等換上新羽毛再次鳴叫,這就是烏鶇鳴唱的季節性特點。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每年冬季至來年春季為烏鶇鳴唱期

現在的時間,也已經到了秋末冬初,大家養的烏鶇,基本也都紛紛一展歌喉,重新進入了鳴唱活躍的階段。但在頭條和火山小視頻上,都有不少朋友給鶇龜先生留言,詢問自己養的烏鶇為何還不叫。造成烏鶇不愛叫的原因有多種,如養的是生鳥,或養功不到位,造成營養不良等。但最大的可能,是這些朋友養了一隻母鳥。烏鶇這種鳥,只有公鳥才愛叫,母鳥雖然也會小叫,但不愛叫,且聲音多單調,最常見的聲音是“喳喳”或“啾啾”叫兩聲。

雖然鶇龜先生認為,已經換上新羽毛的烏鶇,公母是非常好分辨的,但實際看起來,還真不是這麼回事,很多朋友還是經常搞錯,養了只母鳥。鶇龜先生以自己所養的烏鶇小黑為例,簡單分析下如何區分換羽後的烏鶇公母問題,供有此困惑的朋友們參考。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

一、烏鶇不愛叫的主要原因

每年換羽完成後,就進入了烏鶇鳴叫期,籠養烏鶇愛不愛叫,確實和各位鏟屎官的養功有關,但前提是一不能養生鳥,二不能養母鳥。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剩下的就是養功是否到位問題了。造成烏鶇不愛叫的原因,主要有幾種情況,分別簡述如下:

1、生鳥不願叫

所謂生鳥,就是指陌生的鳥,即新買回家的鳥,是與已經養熟的鳥(熟鳥)相對的說法。烏鶇這種鳥,性格獨立,通常桀驁不馴,就算是自小開始養,如果時間和精力花的不夠,養大了一樣“見你如見鬼”,動輒撞籠反生,更不要說是生鳥了。剛買回來就想讓它馬上開口鳴叫,這難如登天,它不死給你看就已經不錯了。烏鶇養的越熟,越容易鳴叫,甚至可以當面鳴唱。而生鳥則基本不叫,或不敢在人前叫。

因此,養烏鶇儘量不要養生鳥,因為性子烈,很有可能直接養死。就算養活了,沒個兩三年的養功,基本也很難聽到它的鳴叫。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烏鶇是一種性格獨立、桀驁不馴的鳥,生鳥很難養

2、飼養不當,造成營養不良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孔雀開屏,多數情況下是為吸引異性

自然界中的鳥兒,求偶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靠展示自己優美的羽毛來吸引異性(如孔雀開屏),有的靠優美的舞姿來打動對方(如極樂鳥),而土豪鳥則通過建築雄偉的豪宅來求偶(如園丁鳥)。烏鶇和這些鳥不同,它平平常常,既沒有華麗的羽毛,也不會什麼舞蹈,也沒有房子。烏鶇的求偶方式,就是靠自己的才華。在早春季節,烏鶇公鳥會通過婉轉多變、優美動聽的鳴叫,來獲得雌鳥的青睞。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只有唱歌動聽的公烏鶇才有機會組建家庭

因此,自然界中烏鶇的鳴叫,實際是一種求偶行為。只有營養充足、吃飽喝足,才有心情一展歌喉。否則生存就是第一位的,主要的能量將用來果腹,而不是唱歌。也就是說,籠養烏鶇是否愛鳴叫,也和營養是否充足有關,營養不良,也是不愛叫的。鶇龜先生飼養的小黑,在去年春節期間,吃了一段時間的雞飼料,就不如它吃八哥料時愛叫,後來重新換回八哥料,又愛叫了。這是雞飼料過素,營養不夠的原因。在鳴叫期,需要增加營養,多喂些蟲子、魚蝦等營養豐富的食物,有助於促進烏鶇鳴叫。

3、環境不安全

烏鶇生性膽小神經質,對穩定的環境依賴較強。如果是在陌生的環境,干擾因素過多,比如人來人往等,可能就會受到驚嚇,自然也就沒有了鳴叫的慾望。環境安全,心情舒暢了,烏鶇才更願意鳴叫。

4、養的是母鳥

在排除了生鳥、營養不良或環境不適等原因後,如果你養的烏鶇,在換完羽毛後,還不開口鳴叫,那麼十有八九是隻母鳥。與公鳥相比,雖然烏鶇母鳥也會小叫,但是並不愛叫,音調通常單調,沒有公鳥叫聲那麼豐富。到了冬季或春季以後,母鳥也不會大叫。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只有烏鶇公鳥才愛鳴唱,母鳥不愛叫

正常到了現在這個季節,正是烏鶇換羽毛後重新開始小叫或中叫的時候。鶇龜先生養的小黑,在吃飽喝足以後,每天早晨、中午、下午,甚至傍晚,都會鳴叫,其中上午鳴叫更為頻繁。如果發現你養的烏鶇,一直不叫,或者僅僅是偶爾小叫,就要好好看看是不是母鳥。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分辨換羽後的烏鶇公母呢?這可以通過比較外表及鳴叫聲等各方面的不同點,綜合進行判斷。

二、換羽毛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相比較於雛鳥,換羽後的烏鶇公母還是很好分辨的。我們可以從頭部(頭型、眼睛、嘴),羽毛(飛羽、尾羽、腹部和背部羽毛),腿腳,體型與神態,以及叫聲等不同方面,做出比較判斷。

1、頭部特徵

從頭部特徵來看,烏鶇公鳥和母鳥在頭型、眼睛及嘴部等方面,均不相同,分別簡述如下:

(1)頭型特點

比較頭型分烏鶇公母,核心的要點是看方圓,公鳥頭方,母鳥頭圓。具體方法為:

①平視烏鶇頭部,看腦袋形狀。公鳥是個大平頭,方頭方腦,屬於典型的平頭哥;而母鳥頭型偏圓,是個圓球。觀察兩隻眼睛中間的部位(即腦門),公烏鶇腦門平整、寬闊;而母鳥的腦門,是圓形的,也比公鳥窄,看起來頭小。從腦袋形狀看,公鳥有種虎頭虎腦的感覺,而母鳥給人的感覺是柔弱秀氣,二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公烏鶇腦袋大,是大平頭,腦門和後腦勺具有明顯角度

②看腦門與後腦勺之間的形狀。從腦門到後腦勺,公鳥有一個明顯下降的坡度,即腦門和後腦勺之間呈明顯的尖銳角度,不圓滑。而母鳥沒有明顯坡度,後腦勺更圓潤,是圓形弧度,無尖銳感。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母烏鶇腦袋小,頭更圓,後腦勺更圓潤,無尖銳感

注意以上特點的區分,均是針對烏鶇羽毛收緊的情況下的,由於鳥的羽毛收放自如,在羽毛蓬鬆狀態下,區分不明顯。

(2)嘴部特點

區分嘴部的核心要點是形狀、顏色和鼻樑,具體區分方法為:

①看嘴部形狀。公鳥的嘴巴形狀直,且比母鳥稍長;母鳥嘴巴看起來稍短些,且前端彎曲較明顯,嘴弓比公鳥突出。當然,雖然公母在嘴部形狀上有差別,但總體區別不是特別明顯,我們還是要從顏色和鼻樑上綜合考慮更為穩妥。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公烏鶇嘴長直,鼻樑高聳,換羽後嘴逐漸變為橙黃色

②鳥嘴顏色的區別。鳥嘴顏色的變化,是區分烏鶇公母較為顯著的一個標誌,但不同時期判斷標準不一樣。具體來說,在雛鳥未換羽毛前,鳥嘴越黑越可能為公,此階段母鳥的嘴為褐色,公鳥的嘴通常黑的發亮。等換羽完成後,公鳥原本非常黑的鳥嘴,顏色會逐漸變淡,慢慢轉變為橙黃色;此時母鳥的嘴顏色也在變淺,但沒有公鳥變化快。這個階段,鳥嘴越黑,母鳥的可能性越大。等到了春季,這種區別更為明顯,公鳥是鮮豔的橙黃色,而母鳥為淺黃色或仍為褐色,沒有公鳥那麼鮮豔。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烏鶇母鳥嘴彎,換羽後嘴顏色比公鳥黑,不鮮豔

不過要注意一點,由於公鳥嘴巴顏色的改變,是逐漸進行的,從秋季到來年春季,由黑色逐漸變為鮮豔的橙黃色。現在這個時節(11月底),就算是烏鶇公鳥,嘴巴也不會變成橙黃色。因此,不要看到嘴巴偏黑就認為是母鳥,要看具體的季節。

③看鼻樑的特點。嘴部特徵最明顯的區別,除了顏色差異,就是鼻樑。烏鶇公鳥擁有一副高鼻樑,而母鳥屬於典型塌鼻樑。這一特點,使得公鳥的嘴在縱向上比較高,俯視能看見明顯的一條鼻稜線。而母鳥的嘴是圓的,相對圓潤,沒有明顯的鼻樑。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母烏鶇鼻樑不明顯,屬於塌鼻樑,嘴巴更偏圓形

上圖是烏鶇母鳥的嘴型,大家能明顯看出偏圓,鼻樑很低,沒有明顯的稜線。下圖是鶇龜先生養的小黑的鼻樑,能看出鼻孔上方的鼻樑非常突出,典型的高鼻樑,鼻稜線從鼻孔上方一直延伸到嘴尖。在縱向上(垂直方向),嘴看起來更寬高,與母鳥明顯不同。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鶇龜先生飼養的烏鶇小黑鼻樑特寫

(3)眼睛特點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眼睛大而圓鼓,外凸感非常強,黃色眼圈非常明顯

眼睛區分的核心要點是大小、是否外凸及眼圈。說實話,在雛鳥階段,公母烏鶇眼睛不太好分辨,相似度比較高。但到了換羽以後,公母的區別就非常明顯了。

烏鶇公鳥的眼睛大而圓,兩隻眼睛都向外凸出,鼓鼓的,像要爆出來一般;而母鳥的眼睛相對較小,有秀氣感,外凸不明顯。二者的眼圈區別也明顯,公鳥眼圈為橙黃色,看起來萌萌的;母鳥雖然也有眼圈,但沒有公鳥那麼明顯,眼皮顏色偏淡黃,沒有公鳥那麼鮮豔。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母鳥眼睛小,不外凸,眼圈不明顯

2、羽毛特徵

烏鶇公鳥和母鳥羽毛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飛羽、尾羽和腹背部羽毛上。

(1)公鳥羽毛特徵

在明亮光線下,烏鶇公鳥的飛羽和尾羽,具有明顯的黑金屬光澤,這是區別於母鳥的顯著特點。同時腹部和背部的羽毛,也是黑色的,也都有光澤。不過要注意,如果飼養方法不當,致使烏鶇營養不良,同時不經常洗澡,也會使羽毛暗淡無光,並沒有明顯黑金屬光澤。因此,還要根據平時的飼養情況去判斷,不能一概認為無金屬光澤的就是母鳥。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在明亮光線下,飛羽和尾羽具有明顯金屬光澤

(2)母鳥羽毛的特點

與公鳥具有金屬光澤的飛羽和尾羽不同,母鳥這兩處的羽毛,雖然也是黑色的,但是並沒有金屬光澤,屬於啞光的。另外,母鳥腹部和背部的羽毛,偏紅棕色或褐色,而公鳥是黑色的,這也是區分二者的顯著特點。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母鳥羽毛無金屬光澤,腹部和背部羽毛為棕色或褐色

3、腿腳特徵

烏鶇公鳥和母鳥的腿腳,在長短和顏色上都有區別,但更顯著的特點是看在鳥槓上的站姿。公鳥的腿比母鳥稍長,顏色更黑,為亮黑色。而母鳥腿部稍短,顏色多為褐色。腳底板的肉色也有區別,公鳥的腳底板是黃色的,而母鳥顏色偏灰白。公母更明顯的區別,還是看它們站槓的姿勢。公鳥在槓上站立時有挺拔感,腿與槓之間是接近直立狀態;而母鳥在槓上站立時,喜歡半蹲或趴著,腿與槓之間的角度傾斜明顯。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雙腳與站崗槓之間接近垂直,而母鳥習慣半蹲或趴著

4、體型與神態

烏鶇公鳥與母鳥在體型上,也有比較大的差異。公鳥體型修長,是細長條狀的。並且根據大家的飼養經驗,體型越修長,烏鶇的鳴叫潛質越優秀。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烏鶇公鳥的體型是修長的細長條狀

母烏鶇因為需要孵蛋,所以身材是短粗型,腹部的羽毛特別厚實。從神態上來說,公母也不同,公鳥有虎頭虎腦的帥氣小夥子的特徵,而母鳥看起來更溫順、婉約、秀氣。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孵蛋需要,烏鶇母鳥腹部羽毛豐滿,短粗體型

需要特別說明,以上關於羽毛或體型等的比較判斷,需要在鳥羽毛收起來的時候比較。因為鳥的羽毛收放自如,不要在蓬鬆狀態下比較,那樣不準確。比如下面這隻烏鶇,羽毛蓬鬆起來,簡直就是一團球,此時就具有母鳥的特徵,其實它就是鶇龜先生養的小黑。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小黑羽毛蓬鬆起來,就變成了“母鳥”

以上就是烏鶇公母外表上的主要區別,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區分烏鶇公母非常簡單?比較身體各個部位的不同就可以了。如果你真這樣想,那可能就錯了。在大部分情況下,依靠外表的差異,確實能區分出烏鶇公母,但這不是萬能的。因為有些鳥的外表,迷惑性還是相當大的。而且外表特徵,特別是羽毛,也和養護好壞有關,有可能導致判斷失誤。其實,還有比外表更為靠譜的區分烏鶇公母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三、聽鳥叫是辨別烏鶇公母更為靠譜的方法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個例子。網友“大大買麥”曾經問過大家一個問題,為何他的烏鶇養了一年多,還是不會叫。並提供了他養的烏鶇的幾張圖片,鶇龜先生選出下面這張圖,給大家看看: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網友“大大買麥”養了一年多不叫的烏鶇

這隻烏鶇頭是平的,眼睛大而鼓,眼圈是黃的,嘴也非常鮮豔,鼻樑高聳,羽毛有金屬光澤,體型也是修長的。大家說這是隻公鳥還是母鳥?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是公的,因為它有太多符合公鳥的外表特徵了。當時的情況也正是如此,看到這隻烏鶇圖片的人,絕大多數都說這是一隻公鳥,鶇龜先生當時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紛紛給他分析不叫的原因,例如“還沒有上性,多喂喂蟲子,增加營養”、“氛圍不好,要多遛遛鳥”、“小時候沒壓好口”等等。然而,過了三個月,網友說他的烏鶇已經放生了,因為:它下蛋了!下蛋了!下蛋了!好吧,鶇龜先生承認被驚到了,這隻“公鳥”竟然下蛋了!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辨別烏鶇公母的終極方法:下蛋為母,不下蛋為公

也有朋友的經歷是與上面這位網友相反的,說他養了一隻母烏鶇,不僅小時候會小叫,換毛後花叫(花腔)也非常棒。大家一看,可不是嘛,此鳥腹部和背部的羽毛都是棕褐色的,活脫脫一隻母鳥啊。這又顛覆了大家的認知,母鳥也能叫的這麼好?然而,後來證實,這隻“母鳥”它一直沒有下蛋,其實它是隻公鳥。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部分烏鶇外表具有迷惑性,單純外表判斷公母不靠譜

也就是說,部分烏鶇的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有的明明是隻母鳥,但是卻長了一副公鳥的外表(即母鳥公相)。而有的則是相反,明明是隻公鳥,卻長了一副母鳥的模樣(即公鳥母相)。或許烏鶇也和我們人類一樣,在長相上,也具有“隨父隨母”現象?不管怎麼說,單純從外表來分辨公母,確實並非十分靠譜的方法。相對而言,聽鳥叫聲才是目前更為靠譜的方法,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區分:

(1)開始鳴叫的早晚和頻繁程度。

從鶇龜先生飼養烏鶇小黑和二黑的經歷看,如果是公鳥的話,開始鳴叫的時間非常早,通常在雛鳥一個多月大時,就會開始小叫。而且叫的次數也頻繁,每天早中晚,吃飽喝足了都會鳴叫,時間相對固定,每天到了時間就會叫。而母鳥在雛鳥期雖然也會小叫,但並不愛叫,屬於偶爾鳴叫型的,並沒有規律性。換羽毛以後,公鳥鳴叫的更為頻繁,每次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叫聲也越來越大,聲音也越來越多變,母鳥同樣不愛叫。

都冬天了烏鶇還不愛叫?它或許是隻母鳥,換羽後烏鶇公母分辨方法

雛鳥期越早小叫,鳴叫潛質越好

(2)從鳴叫的聲音特點判斷。

在未換羽毛的雛鳥期,公鳥和母鳥都會小叫,但聲音不同。公鳥的叫聲更為低沉沙啞,而母鳥聲音更為尖細、圓潤。換羽毛後,公鳥開始有意識的學習不同聲音,花叫聲越來越好。而母鳥,仍然多數時候,只是偶爾“喳喳”或“啾啾”叫兩聲。

綜上所述,對於絕大部分烏鶇,通過比較外表的不同,是可以做出公母區分的。但由於有些烏鶇是母鳥公相,有些則是公鳥母相,此時需要通過烏鶇鳴叫的聲音來進行判斷。愛叫的是公鳥,不愛叫的是母鳥。具體來說,在排除了生鳥和養功原因外:

(1)外表符合公鳥特徵,且愛叫、愛花叫的,可以確定為公烏鶇。

(2)外表為公鳥特徵,但不愛叫、不會花叫的,可認為是隻母鳥。

(3)外表為母鳥特徵,但愛叫、會花叫的,實際是公鳥。

也就是說,當我們所養的烏鶇,在外表上和鳴叫聲特點上,都符合公鳥特徵的話,這是最好的,可以確認為公鳥。如果外表與鳴叫特點不一致,產生了衝突,那麼應該以聽鳥鳴叫聲為主進行判斷。聽叫聲比單純依靠外表來區分,更為靠譜。

四、結語

每年的秋末冬初,籠養的寵物鳥烏鶇,陸續度過換羽期,重新開始了鳴叫期,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夏季。如果所養的烏鶇,此時還不愛叫,在排除生鳥和飼養不當等原因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養了一隻母鳥。雖然烏鶇母鳥也會叫,但與公鳥相比,非常不愛叫。

對於大部分烏鶇而言,通過比較頭部、羽毛、體型等外表的不同,是可以很快區分出公母的。但外表確實存在一定的迷惑性,有些鳥是母鳥公相,有些則是公鳥母相。這時需要通過聽鳥叫來判斷,公鳥開叫的早,叫的勤,每天基本在固定時間鳴叫。而母鳥基本不叫,屬於偶爾鳴叫型。也就是說,不管外表如何,可以認為,只有愛叫的才是烏鶇公鳥。

【鶇龜先生說明】:本文為鶇龜先生個人理解,如有不當之處,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鶇龜先生,解說不一樣的養龜、養魚和養鳥之法,領悟簡單、自然、快樂養寵之道,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