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数千的原始部落,到14亿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张同天


我国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几千年前,我们还只是个数以千计的小部落。那么我国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笔者以历史发展顺序向大家介绍我国的人口演变。

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处于人类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史料记载甚少,故无法确定具体的人口数量。不过从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来看,(例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可以推测出史前时代的生产力低下、气温幅度变化大,卫生医疗条件糟糕,所以人口规模较小,大多以部落为单位,例如炎黄、尧舜等都是史前著名的部落领袖。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史前时代的末期阶段就出现了以王城为单位的大聚居。尤其是夏、商、周三朝政权的建立,人口规模逐渐增大。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周朝沿袭,但人口主要是纳税人,而当时逃税十分严重,所以人口数据不够真实。

春秋战国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农业发展飞速,且各诸侯国相互制衡,所以人口增长较为稳定。据记载,公元前230年,各诸侯国人口数共计约3000万,此后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国,之后又不断扩张领土,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然而秦末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到处尸横遍野。据《史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汉太祖元年(前202)汉朝初年人口约1650万。后来由于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发展,到了元光六年(前129),全国人口已达到3600万。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景象。

然而西汉后期,外戚王莽篡权。虽然他力行改革,但不得要领,倒行逆施,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纷纷起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史载天风五年(17),全国共有5600万人,可到了建武元年(25)全国人口仅有2800万人。不过在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下,社会发展回到正轨,人口得以恢复,至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全国人口数约5500万。

东汉末年至隋朝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瘟疫、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当时全国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到处哀鸿遍野,人们不得不外迁逃离。到蜀汉灭亡时,人口的数量已骤减到820万人左右。此后各朝代的人口此消彼长,直到隋文帝一统中原方才复苏。开皇九年(598),隋文帝清查北周隐漏户口,统计出我国共有4000万人。

唐朝

众所周知隋炀帝荒淫无道,引得无数英雄好汉起兵反抗,最终李渊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建立大唐。由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与外交都十分发达,所以人口众多。史料上记载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人口达52919309人,不过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有大量人口、户口被瞒报、少报,实际这一年的人口有1300万户到1400万户,人数约在6900万—7500万人之间。

宋、辽、金、元、明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实力衰退,人口随之减少。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宋太宗赵匡胤灭北汉,建宋朝,实现小统一,在一系列调整后全国人口有所恢复。然而由于宋朝军事薄弱,逐渐形成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时,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大约达到1亿3600万人。后来蒙古军后来者居上,先后攻灭金、宋,建立元朝。长期的战争使得户口凋零,经济萧条,尤其是元军总是一言不合地屠城,当时人口骤减到7000多万。好在后来元朝不断扩张,人口有所增长。明清时期但是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由于大规模的灾荒、疾病与瘟疫屡屡发生,红巾军爆发起义,这一期间造成大量地人口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地移民,一方面填充了淮河以北和四川地区的人口空缺,另一方面大力垦荒使得人口稳定成长。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战争频繁、瘟疫、灾荒又接连发生,人口数量急降。至康熙初年,社会才得以稳定,生产力普遍恢复,直到清末人口都呈增长趋势,达4亿多人。

清末到中华民国期间,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人口增长缓慢,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人口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数量稳步上升。而这一特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进步和政治稳定所致。


邓海春


一、女性是人口的关键。在社会发展中男性付出劳动最多。饮食如果男女相同,势必造成食物消耗过大。从根本上造成人口难以持续增长。比如牧民有大量的肉食。人口会增加,但是遇到灾难,牛羊瘟疫,食物中断。男女饮食相同,消耗就会加大。就会造成人员的负增长。

中国人是杂食,几乎找到了所有能吃的东西。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女性吃较差。几乎是低成本养活了女人。这样留住了大量的女婴。要不社会上会因为女婴消耗大,贡献少造成杀女婴的行为。

二、女性生殖需要一些特殊元素,好像是硒。要不会造成难产出血而死。这是很多地区女性较少的原因。一些民族女性可以继承就是这个原因。历史上通婚行为都是要汉族。

三、人口增长和火山喷发有关系。可以看到人口稠密的地区大多集中在火山爆发区。

在山东临沂、济宁、菏泽、土都是火红的颜色,像是大火烧过的一样。图片没找到。开封、郑州。

这一区域也是人口稠密最大的区域。

四川重庆人口稠密是区域造成的。



2019年的朱红兵


中国人口史已有不少实证数据研究,但都建立在一个熟视无睹的错误观念之上。这个观念就如题主所言:人口是从一个原始部落逐步演化出来的。这个显然是错的。近年来的分子人类学表明——全球人口都是由不同成分的父系标记组成的,现代中国人大约由6种成分组成,并不起源于一个原始部落。秦汉以后,中国人口的主力已经是O系,先秦的主力人口已经被决定性削弱,这就塑造了中国2000年帝国历史的主要特征——治乱循环。


晚至新石器时代,人口格局即已形成

分子人类学表明,晚至10000-6000年前,东亚大陆的人口格局就基本形成了。大致上,江淮及以南地区是以O系为主的,其次是N南系,包括中南和西南地区。黄河以为到漠南地区(内蒙),C南系成分多起来,再往北到东北地区,C北系又多起来,相对的,O系的比例就有所降低。其他成分就比较少了,如羌藏氐系统里有一部分D系,西北和山西有一些Q系等等。


这个格局还在中国出现的前夜就基本奠定了,以后就是此消彼长的历史,而现代中国人口之所以如此庞大,主要原因是O系获得了空前成功,其他支系则在史前和历史时期逐步衰弱。O系的空前成功,与现代的欧美中亚的R系比肩,占了地球总人口的最大部分,其他支系都像是在历史上打酱油的了或者边缘化的。也可以说,曾经辉煌过的那些少数派支系,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最终是给O、R两系铺平了道路,为他们的壮大做了嫁衣。


此消彼长的具体情况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末尾,班固感叹道,从西周崩溃到春秋末期,炎、黄、唐、虞的后裔还有存留,到了秦并天下,上古遗烈就没剩下多少了。这句话十分准确地看到了中国人口史的转折点——秦汉。秦汉之前,黄河地区的C、Q、N还是比较多的,大多数在夏商周出现显著增长。但战国的消耗战极其惊人,这些人口成分的发展受到了明显抑制,很多支系可能灭绝了。而进入秦汉,由于天下一统,和平降临,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但此一时彼一时,这个时候还没有受到战争摧残的南方O系就突然壮大了,泛楚地人口成为最大赢家。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赞曰: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

分子人类学数据上可以看到,C、Q、N等成分的古老分支不太多,而O的古老分支特别多。这就对应着上述的这段历史了。C、Q、N这些成分能存活至今的分支,很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可能在五六百年的战争中灭绝了。而泛楚地的O系,由于地处南方丘陵、水泽,交通相对封闭,长期以来就没有出现过大兵团的毁灭性战争,进入秦汉和平时期,这些地理位置优越的人口就开始快速繁衍,并逐渐成为秦汉社会的人口主力,也崛起了一些有名的家族,主要在原来的江淮楚地。


这些O系古老分支在和平时期取得了空前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人口并未经历过惨烈的历史搏杀对秩序与集体生存的关系认识不足,往往有破坏秩序、消费秩序以获取个人和家族成功的倾向,这种动力极为持久甚至疯狂,以后屡次造成帝国的崩溃。以往的历史研究者往往归结于文化、经济等原因,实际上,人口因素才是决定性的。而每一次崩溃都是如此彻底,几乎无法重建,又要由C、Q等紧密团结的少数派来重建基本秩序,然后再次重复故事。(完)


历史咖啡


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衰减,总是和王朝的兴盛和衰败息息相关的,盛世人口爆发式增长,乱世人口又急速衰减,人口的变化是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社会整体环境的。简单叙述一下吧,由于古代真正的人口调查是从战国初期开始的,我们便从战国时期开始回顾。

战国时期

虽然有史料显示,战国初期开始已经开始有了人口调查统计,但由于当时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因此很难详细得知当时的人口情况。

根据当时的各国兵力情况,以及当时各国征兵的相关资料来推算,大约在战国末期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左右,当时中原各国的人口总计在3000万左右。

秦朝时期

得益于商鞅变法的成果,秦国的户籍登记制度是相当完善的,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朝廷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战国末期,秦始皇发动统一六国的战争,由于战乱的发生,百姓流离失所,这一时期全国人口开始迅速衰减。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此后人口开始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人口也不过恢复到战国末期的水平,也就是3000万左右。

两汉时期

1、秦末动乱造成人口衰减

。秦末天下大乱,再度进入乱世之中,随着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导致人口再次衰减,到刘邦建立汉朝,天下再次稳定,此时的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600万左右。

2、西汉前期人口持续增长。由于秦末以来长期战乱导致百业凋零,西汉初期的历代帝王均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这使得西汉国力得到迅速恢复,而全国人口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爆发式增长。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时,西汉人口已经恢复至3600万。

3、汉武帝时期人口有所下降。进入汉武帝时期后,由于长期和匈奴作战,再加上徭役赋税开始加重,这使得从汉武帝中期开始,西汉人口增长开始停滞,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西汉人口下降至3200万左右。

4、西汉后期人口再度膨胀。汉武帝之后,昭宣中兴的出现,使得西汉国力再度获得恢复,而西汉人口也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增长。至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西汉人口增长至57671401人(《汉书》)。

5、新朝末年人口断崖式下降。王莽篡汉后,当时全国人口基本维持在5600万左右,但在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后,随着战乱的爆发,人口开始大规模衰减。到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时,全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了2800万人。

6、东汉时期人口持续增长。东汉建立以后,随着全国局势的稳定,人口再度开始持续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到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时,全国人口约为5500万。

魏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人口锐减。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全国再度陷入持续战乱之中,长期战乱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到三国后期(263年),全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了820万左右。


2、晋朝时期人口短暂恢复。三国后期,在战争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人口有所恢复。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天下重新一统时,根据《晋书》记载,当时全国人口已经恢复至1616万。

3、五胡乱华人口再度下降。然而西晋的统治并未维持多久,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接踵而至,这使得刚刚短暂恢复的人口再度开始下降。到318年时,全国人口已经下降到了1200万左右。

4、南北朝时期人口增长缓慢。在进入南北朝时期之后,天下逐渐趋于稳定,虽然仍有战乱爆发,但波及范围已经不如先前,这一时期人口有所恢复,但由于仍处乱世,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至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根据南北各政权的相关记载,全国人口大约在2000万左右(此数字有所遗漏)。

隋唐时期

1、隋朝时期人口爆发式增长。在隋文帝重新统一天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再度开始爆发式增长。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灭陈之后清查隐漏户口,经核查全国人口约为4000万左右。至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人口已经恢复至4600余万人。

2、隋末乱世人口断崖式下跌。隋朝末年,天下再度陷入战乱,人口又一次断崖式下跌。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短短九年时间,人口已经下降至180万户,约1000万人左右。

3、唐朝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唐朝建立之后,人口再度爆发式增长,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人口恢复至1235万人。而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人口已经恢复至3714万。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人口已经增长至5291万,如果算上隐漏人口,唐朝人口应该已经达到了7000万。

4、安史之乱人口再度锐减。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天下再度动荡不已,而人口也随之开始迅速锐减,到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全国人口已经下降至1699万(只有169个州上报人口)。

5、晚唐时期人口得到一定恢复。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随着天下的安定,人口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到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全国人口恢复至3300万左右。

两宋时期

1、黄巢之乱、五代十国人口总体稳定。根据统计,黄巢之乱至少造成了830万人的死亡。之后唐朝灭亡,全国再度陷入动乱之中,不过虽然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交战频繁,但各国内部却相对较为稳定,因此这一时期人口总体变化不大,人口总数基本维持在3000万左右。

2、北宋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北宋虽然没有完成实际上的统一,但我们知道北宋的经济极为发达,再加上总体战乱较少的原因,人口得以爆发式增长。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时,全国共计2211余万户,根据估计实际人口大约在1.3亿左右。

3、南宋时期人口增长缓慢。靖康之难后,北方因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后,北方人口开始大幅度降低,但南方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绍兴议和(1141年)后,宋金西夏三方基本维持和平态势,因靖康之难造成的人口下降开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金、西夏三方人口合计大约在1.5亿左右。

元朝时期

1、蒙古南下人口断崖式下跌。蒙古从1205年南下到1227年灭西夏,再到1234年灭金,最终到1279年南宋灭亡。这七十年间,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浩劫,虽然没有具体的伤亡数字,但根据推算,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高达90%以上。到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全国仅余196万户,按照户口比例计算,人口大约下降到了900万—1200万左右。

2、元朝时期人口开始恢复。虽然元朝的统治比较残暴,人口恢复速度较慢,但由于社会环境总体比较安定,加上元朝国土面积实在庞大的原因,人口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根据邱树森、王颋在《元代户口问题刍议》中的分析,元朝人口最高时曾达到1990万户,近9000万人。

明朝时期

1、元末战乱人口再度下降。由于元末的战乱,全国人口再度开始下降,根据推算,到1368年元朝灭亡时,全国仅剩1300万户,6000余万人。

2、明朝人口统计有些看不懂。明朝虽然各个时期均有较为详细的人口统计,但人口变化幅度极小,仅在明永乐年间因持续对外战争人口有所下降。按照记载来看,明朝人口峰值出现在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总人口为7000余万。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明朝的人口峰值应该出现在中后期,且实际人口绝对超过1亿,至于具体多少则无法统一,说1.3亿者有之,说1.5亿者有着,现代学者葛剑雄甚至认为,明朝1600年的人口高达1.97亿。

清朝时期

1、明末清初人口下降迅速。由于明末清初四十余年的战争和瘟疫灾荒等自然灾害,全国人口再一次遭到重创,人口下降至5000万左右。

2、清朝人口增长迅速。由于从明末时期,南美和南洋的很多高产农作物开始传入中国,这为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统计,清朝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人口开始再度破亿。并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达到峰值,人口高达4.5亿左右。

近现代时期

1、民国时期。清朝末年由于战乱频发,人口增长开始停滞,但得益于农业的发展,人口损失情况并不严重,而随着军阀混战的结束,人口开始再度恢复。根据记载,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时,全国人口为5.17亿左右。

2、近现代时期。由于抗日战争和后续战争的影响,1949年之前人口有一段时期的持续下降。而在1949年之后,全国人口再度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到第三次人口普查时(1982年7月1日),我国人口便已经突破10亿大关,之后虽然有计划生育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实在庞大,人口仍然在持续增长。

截止目前,我国人口已经突破14亿大关。不过,根据今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且人口净增长已达历史最低。


香茗史馆


接近四千字的长回答,估算了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及整个中国人口变化的曲线,看看要是万一穿越了,选择哪个时期比较好!

关于中国历代人口统计的数据,全部来源史料记载和专家的估算。但史料记载很难说有多准确,因为官方的统计数字,仅限于官府实际掌控的人口数(税赋人口,而且长期以家庭为单位)。

而更可怕的是官方掌控人口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统治的有效程度。吏治严谨时期,数据会准确一些,而中央政权暗弱,地方豪族便会掌控大量非户籍人口(不缴纳官税),这些人口变成了“隐户”,不在官方统计数据内。

所以,这个问题谁都只能说个大概范畴,没法精确到很小的数量级。

我的回答是基于赵文林、谢淑君两先生的《中国人口史》、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等资料而来,如果和您的观感不同,大家只能求同存异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中国王朝便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当然了那时候全中国的面积也没多大,这种被史料称之为“登人”或“登众”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征兵和征税。

等到西周时期,最初版本的人口普查和登记制度已经出现。

元朝人马端临曾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夏朝时已经有人口1250余万人,西周成王时期有人口1375万余人,但这份史料距离夏和周时间跨度太大,而且属于孤证,很难说有多准确。

综合各种零散的史料记载,到战国后期,整个中国地区的人口基数大概是在2千万~3千万之间。

秦朝建立后,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

估算其国家人口应该稳定站在3000万以上了,但随之而来的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让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幅降低,估算至少损失了全国人口的三到四成。

以至于刘邦憋得没招了,想出了“征收生育税”的办法。女子育龄(15岁以上)如果不婚配,年赋税120钱。

这个办法还是挺见效的,70多年后(前202年—前129年),汉朝的人口便从高祖时期的约1600万人飙升到3600万。

之后随着汉武帝的大规模用兵和征税,汉朝的人口数量开始停滞和下降,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万。

好在之后的昭宣中兴又让形势得到扭转,到汉平帝元始二年时(2年),人口数量涨至5700万人以上。

但新莽时期的全国性动乱和绿林赤眉起义打击,等到东汉光武帝时,估计全国人口跌落到只剩2800万人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在西汉、东汉衔接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口损失了接近51%。

随后,东汉人口一直处于波动上升的曲线中,至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人口已经稳定站在五千万以上,达到了5648万余人。(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随之而来的三国演义大家都很清楚了,中原地区杀得赤地千里,白骨露野,根据《三国志》、《晋书》、《通典》等史料记载,估算魏蜀吴三国的人口大概为:

魏国440万人左右、蜀国94万人、吴国230万人。

其中,蜀国九十多万人带甲之士就达到了十万人以上。这其实便可以说明,诸葛亮为什么要着急忙慌的六出祁山伐魏,因为这些百战老兵耗光了,蜀国更没机会了。

等到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人口不过1600多万人。

紧随而来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南北朝,让中国人口剧烈波动,估算人口最少时不会超过1000万人,但其中有大量逃散的户口不在统计之列。

隋朝建立后,全国人口再次迅速回升,至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数量达到了4600万人。这里面除了人口自然恢复外,还有一部分是逃散人口重归官方统计的原因。

但隋末动乱让人口基数再次大幅跌落,不过短短九年,

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赋税人口居然从隋炀帝时期的890万户,跌落至180万户,大概不到一千万人。

所以,李世民才会被逼着在渭水河边与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聊天,史称“渭水之盟”。因为,唐朝当时的军事实力实在是打不过东突厥。

不过随着,唐初“贞观之治”、高宗、武后朝的延续以及“开元盛世”的辉煌,唐朝人口迅速膨胀,达到了中国人口基数的第一个巅峰。

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户籍人口到达了89万户,5300万人。不过,当时的史学家杜佑就承认有巨量人口被瞒报、少报,当时唐朝户口数量至少有“一千三百万户到一千四百万户”。

也就是说,按照杜佑的估算,唐朝当时至少有6900至7500万人。冻国栋先生则估计,如果再算上唐朝城市的流动人口、边疆城傍制度归附的少数民族部众,唐朝全部人口数量估计要到8000万以上的数量级。(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2卷)

紧接着,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将整个黄河流域,唐朝最富庶的地区彻底打烂,也让唐朝户口数量暴跌了2500万人以上。。

但需要注意一点,之后唐朝的人口统计凌乱不堪,大量割据地区不在上报户口数量,因此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的统计数据,唐朝只有不到1700万人。

但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上报州的数量只有169个,不到安史之乱前的一半。

而且,黄河流域的动乱让大量人口南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大量人口的涌入使江南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

据统计,安史之乱前后,唐朝人口的布局从华北占据75%,华南占据25%,变成了唐亡时,南北人口各半。其中,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

急速膨胀的江南经济,不但承托了中晚唐绝大部分赋税,也让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的创口后,又摇摇晃晃的走了一百五十多年。

这就是很多人疑惑的,唐朝在所谓“都城六失、天子九逃”后,怎么还能支撑得住?

因为,肃宗时期第五琦颁布的“盐铁专营”和德宗时期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保证了唐朝的国家经济始终没有崩溃。

第五琦是个人名,别以为这兄弟姓“第”名“五琦”,他姓“第五”同宗名人还有“第五伦、第五访、第五种”。这是个很怪的姓,在唐朝从“第一”到“第八”都有人姓。

由此可见,张巡以全城死节的代价苦守睢阳,死死挡住叛军南下江南的脚步,实际上是在给整个唐朝续命。

可笑的是现在居然还有人,以其吃人肉斥其为“禽兽”,真不知到底谁才是“禽兽”!

我们回来接着说人口,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唐朝有据可查的人口数量大概在3300万左右,不过之前已经说了,这个数据不会很准确。

之后黄巢之乱,不过九年间,大约造成了800万人以上的死亡。随后又是五代十国的动乱周期,这时候的史料户籍数据很难说有多少可靠性,因此这期间人口数量也是众说纷纭。

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北宋已经灭亡了北汉,开始呈现大一统的模样,因此《宋史》、《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也开始详细记载宋朝的人口数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朝的统计数据是以户为单位,结合成年男性数(人丁数)。这也是国家政权感觉能用的上的人口数量,女的他们觉得用不上,不需要统计。

至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北宋户籍数据为二千零二十六万户,男丁4500多万人,以此估算宋朝人口肯定已经超过一亿了。

等到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户口数量膨胀到2200万户以上,估算实际人口应该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以上。

但随着蒙古人南下,中原人口再次狂跌,1234年蒙古灭金,估算长江以北的人口,只剩金朝统治期间的不到20%,大约在一千万人左右。

1279年,元军全部占领四川后,所余户口数量仅剩70多万人,只有入侵前的2.38%。

但需要注意的是,蒙古人屠城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进入江南后,估计是因为全杀了就没人交税了,屠城的比率降低的很多。

不管怎样,在蒙古人南下的过程中,中国人口数量迅速走低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些网文传言,蒙古人杀了一亿汉族显然是夸大其词了,因为要按这个数据推算,整个中国基本就没人了。

到了元代中后期,虽然国家治理的烂七八糟,但至少在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年)到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至正初年(1340年)几十年间,日子还能凑合过。

所以,这期间元朝的户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估算人口数量大约恢复到了八千五百万左右的数量级(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随后,在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元朝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和灾荒,诱发了红巾军起义,中国人口再度狂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户籍人数只剩不到六千万人,换句话说又有至少两千五百万人死于非命。

随后,关于有明一代人口的数量,专家们的估算差距极大,从最少的六千万(易中天),到最多的接近两亿(葛剑雄、曹树基),相差可谓天差地别。

但到了康熙初年,随着社会生活的稳定,中国人口再次过亿基本是定论了,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中国人口已经上升到一亿五千多万。

随后,中国人口持续膨胀,虽然期间经过了太平天国、捻军及甘陕回乱,大约损失了八千万左右的人口。但到了宣统二年(1911)中国人口依旧膨胀到了四亿三千多万的数量级。

1912年清帝退位,进入了民国时期。后面的就不好说了,我放两张图大家自己看,从人口增长的速率和死亡率来分析,民国时期是不是某些学者嘴里的“黄金时代”。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官方掌控人口的多少,取决于政府统治的有效程度。吏治严谨时期,数据会准确一些,而中央政权暗弱,地方豪族便会掌控大量非户籍人口(不缴纳官税),这些人口变成了“隐户”,不在官方统计数据内。

所以,这个问题谁都只能说个大概范畴,没法精确到很小的数量级。

我的回答是基于赵文林、谢淑君两先生的《中国人口史》、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发展史》、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等资料而来,如果和您的观感不同,大家只能求同存异了。

据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中国王朝便开始进行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当然了那时候全中国的面积也没多大,这种被史料称之为“登人”或“登众”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征兵和征税。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高的人口增长期,分别是:汉高祖、汉光祖、晋武帝、唐宪宗、宋太祖、清世祖之后就是几乎成几何增长。只在近代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有过短暂下降。

在这几个人口高增长期之前都有一个突然的下降时间,而且人口变化极快。宋朝后人口总量明显高于以前。

整体上在清朝以前人口虽然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上升的,至清朝开始陡增,新中国建立后几何增长。

影响历史人口的最主要原因肯定是战争。很明显,每个人口高增长的皇帝都是平息战乱,在经历战乱人口骤减之后,稳定的生活会将人口上升到战前同等水平。

宋朝之后人口明显提高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张衡、沈括等等都是宋朝的,虽然宋朝在我们印象之中是被欺负的、羸弱的,但宋朝的经济、人均经济、科技发现都是中国历史的巅峰。正是之后劳动力提高,人口会有增长。清朝虽然到光绪之后窝囊的不行,但康乾盛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高爆发期,康熙之后除了清末就很少战争,加上清朝皇帝确实勤勉,国家人口、经济上升是必然。

新中国后,毛泽东主席鼓励生育,在计划生育之前,谁家不是兄弟姐妹五六个,再加上现代功业的进入,劳动效率上升,人口增加迅速。

人口最大的敌人是战争,其次是经济、政治的变动。现代功业的引进,是导致中国人口爆发的真正原因。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1、我国是有人口数字统计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原始部落国家成立的前夜 , 部落之间战争 , 已经是一种争夺人口和土地的战争 , 胜者 “占存其居地 ” , 人口被俘虏充作奴隶 。当由氏族社会步入以阶级社会后,历代王朝无论无论是分裂割据还是统一,都无一例外给人口控制以极大的关注,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建立户籍典册。


2、远在周朝我国已建立户籍管理制度 , 登记人口数已初具规模。战国时商鞅主张 “四境之内 , 丈夫子女, 皆有名于上, 生者著,死者削。” 秦统一后 , 令天下男子 “书年 ” 。西汉建立 , 进行了全国人口登记, 有了比较周密的户籍制度。西汉原始三年(公元2年),已有正式人口记载, 有了全国和分地区的人口数字。 而先秦时期的人口资料大都是后人所整理,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依旧不乏为研究先秦时期人口的宝贵资料。

3、现通过阅读多篇文献,整理出相应朝代至今的人口数据(一般取当朝最高值),以及对应的记载文献,现做成表格图片格式供参考:

经整理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表

4、综上所述,人口在古代不断波动,明清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迅速。

究其原因,中国人口在明清之前缓慢增长,偶有波动,可以推断其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以及王朝更迭不断。

有学者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大规模增长集中于清朝的原因在于:一是清朝有170多年的相对和平环境 , 这在历史上是不多的; 二是康熙五十年时宣布 : “ 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 ” , 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 三是国内少数民族人口的加大 ;四是农作物例如玉米等的广泛种植。

而中华民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能够负担起更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环境平稳,因战争等因素造成的人口减少大幅降低;医疗水平的提高了新生儿出生生存率,提高了中国人人均寿命等。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人 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葛剑雄

《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势的分析》 叶瑞坟

《略论中国历代王朝的人口政策》陈西邮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朱贤枚


燕山史话


人口的增长离不开三个要素:一、物质基础,二、人口基数,三、生产力水平。中国从炎黄部落联盟发展成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强国,跟上述三点是密不可分的。秦朝确立了统一的传统,汉朝奠定了中国基本版图,明清时期人口基数大增,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这才创造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处在亚热带,东面与南面有茫茫大洋,西有千里戈壁,北有广漠草原,这样的环境外敌不易侵入,有利于内部蓬勃发展。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 ,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众多的平原利于农耕。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不断的扩大,人口数量也不断的增多。但是历史有一个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时期人口会不断减少,和平时期人口会不断的增多。夏朝全国约200万人,周朝鼎盛时期约1000万人,秦朝统一华夏后全国约3000万人,汉朝鼎盛时期人口约6000万人。从秦汉到明朝初期,人口一直维持在7000万人以下;明朝中期美洲的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引入国内,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开始激增。清朝末年,全中国的人口约4亿人,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人口增加到14亿人。

从汉武帝奠定基本版图后,中国的的领土面积虽然各朝代都在增减,但是人口没有质的突破,原因就在于生产力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明朝的领土面积虽小,但是人口却爆炸式增加,原因就在于从美洲引进了产量更大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西红柿等。清朝的领土面积更大,和平发展两百多年,人口由2亿增加到了4亿。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得到改变,生产力得到解放,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规模农业得到极大发展,因此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最终由5亿人口增加到14亿人口。


大秦铁鹰剑士


人口数量就是当今也不能真的统计清楚,仅大概数。

原因很简单,有人脱离固定人群,而游弋于各处,另一个利益趋使,如贫困人口多当地执政长官受罚,其报人口数就少些,若发扶贫款其报人口数就多,这同可耕地面积统计一样,按亩征税田亩少,依亩补助田亩暴增。

因而人口数量只可通过打仗的战争上估算,别无它法。

发起战事方必兵多将广马众,可顽抗的是与其相当的。相差巨大的都归降的。

因此战事规模大时间长的,都是有充足壮男消耗的,这是清朝前拼人力的必然。

包括民造反,也是人口众多后,粮产量已支撑不住这么多人口,当强征暴敛或天灾地祸交际,暴动反抗出现。

地广人稀不出现战争及暴乱的,有的是土地可开发成良田的,这时是多人处向少人处迁入的,包括官方主办的强迫迁入在内。

战争不是抢地盘,更不是杀人抢财物,而是夺人。

即争夺能工巧匠及妇女。财物牲畜粮等仅为赏资而已。

匠人可造用物,妇女可增人口。

战争图杀敌无数仅小说文艺的渲词。

由是可见战为夺女人以增自人口。只不过记述成战与女人无关多些,且多写保妇儒与否为良师恶兵的标注词了。

现实里战不发生无人少人区,仅出现人口众多处,且人越多战越多越剧烈的。

自此可见小部落怎样发展人口的了。

特别是中国人有口诀:多子多孙为福气大的愿祝词存在。即增福招财进宝,指的是人丁兴旺,所以命相学里妻为财,子孙为保,男丁为根。

因此,谈婚为招财,且男无妻财无主,女无夫身无主的述词存在。

而男丁添加是祖谱可续,无添男丁根断支没了。且男婴为宝贝常为口头语的。

事实上家无男丁,即便亿万家财无继承人,终归要成是他姓人的,或自姓族他人家的,因自家没传承人了。也就是传于女儿,外孙是他姓人,传于自兄弟过继来的干儿子,财归兄或弟家了。

这一算帐法,迫中国人非要有儿子不可,从而多个女儿时,仍拼命生儿子不可的,甚至怪妻不会生儿子,使一夫一妻制也突破,成一夫一妻多妾式了。

妾可多娶到,原因在于男人从事官府差役劳役兵役,消耗巨大,造成女多男少的事实,加上保妇儒战也掠妇女,更是女多男少的。

在中国除疫情可不分男女老幼大批死亡减人口外,就是天灾地祸减人口了。

而战暴乱仅减壮男,生育率不减的。

但人口增加有数字规律的,古中国人归纳成:

1生2,2生3,3生万物。

即,1递增1,2递增3,达3后成四,四为方块式了,现代词为暴炸。所以上四后呈几何圾数式的增长了。画出来呈:一,二,三,四。可见逐渐添加,与撑涨四方的暴炸式了。

这就是清朝中晚期统计的中国当时版图内人口为概数的四亿多人,至1980年达八亿,现为14亿。其中清未的1940至1950年是战乱耗人年代的,而1980至今又计划生肓的,否则不应是这样数字的。

这如同三百万关口一样,上四百万就比前一至三百万难多了,弄不好不增反降甚至归零了,资金都如此,其它一切也如此。因而资金达一亿入平流安全层了,以下为对流层,三百万是地面层,赖好风吹雨降拍在地泥里了。

祝福看悟空问答者可由小见大,达规律式认识事物的完成。


味哎儿


这是两张中国历史人口的曲线图,从图中大概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高的人口增长期,分别是:汉高祖、汉光祖、晋武帝、唐宪宗、宋太祖、清世祖之后就是几乎成几何增长。只在近代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有过短暂下降。

2.在这几个人口高增长期之前都有一个突然的下降时间,而且人口变化极快。宋朝后人口总量明显高于以前。

3.整体上在清朝以前人口虽然有波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上升的,至清朝开始陡增,新中国建立后几何增长。

原因:

1.影响历史人口的最主要原因肯定是战争。很明显,每个人口高增长的皇帝都是平息战乱,在经历战乱人口骤减之后,稳定的生活会将人口上升到战前同等水平。

2.宋朝之后人口明显提高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张衡、沈括等等都是宋朝的,虽然宋朝在我们印象之中是被欺负的、羸弱的,但宋朝的经济、人均经济、科技发现都是中国历史的巅峰。正是之后劳动力提高,人口会有增长。清朝虽然到光绪之后窝囊的不行,但康乾盛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高爆发期,康熙之后除了清末就很少战争,加上清朝皇帝确实勤勉,国家人口、经济上升是必然。新中国后,毛泽东主席鼓励生育,在计划生育之前,谁家不是兄弟姐妹五六个,再加上现代功业的进入,劳动效率上升,人口增加迅速。

3.人口最大的敌人是战争,其次是经济、政治的变动。现代功业的引进,是导致中国人口爆发的真正原因。

可能有不对或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斧正和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