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4.5毫米的机枪为什么不能取代12.7毫米机枪?

巨蟹座大王


先看个图做个对比,最左边那个是9x19mm帕弹,之后三个是12.7x99NATO,再是两枚12.7x108mm毛弹,最右边是14.5x114mm。


确实12.7的应用比14.5的广很多,之所以14.5mm无法取代12.7是应为对于这种大口径机枪而言,14.5能干的事儿12.7大多也能干,而12.7干不了的事儿,14.5也很头疼。所以没必要增大口径,增大重量费力不讨好。

动能上面14.5大约3万焦出头,12.7一般2万焦不到。二战之前苏联人设计14.5mm的原因是嫌12.7对付坦克的穿透不够,因此直接粗暴的加大口径,加强装药,用到机枪上之后也能打个飞机啥的。

但这些大口径子弹到了现代无论是对付飞机还是坦克都不行,因此只能打打土墙、薄掩体、轻装甲车辆之类的,然而这种活12.7照样能干。而再硬茬一点的目标,比如步战车之类就得上炮或者筒子去对付了。

虽然14.5mm的射程和远距离存能确实比12.7好上那么些,但光是12.7打个2-3公里压制也没问题,再远的话即便14.5的弹道照样很难看,还不如用炮。


所以说,干啥要用14.5取代12.7?现在还把14.5当宝贝的也大多都是开着皮卡,重武器较缺的黑绿叔叔们


疯狗的轻武


苏制KPV14.5毫米重机枪平射状态,这枪说实话不充分的固定仅凭三脚架受振动的影响,是很难控制晃动的很厉害,严重的影响射击精度,它边上的DShk–38型12.7毫米重机枪会好一些。

14.5毫米这个口径据说是延续了二战期间西蒙诺夫PTRS–41和捷格佳廖夫PTRD–41两型反坦克枪,由于坦克的出现步兵连队(营以上有战防炮)需要一种可靠的反坦克武器,当时只有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只能在几米内攻击坦克,不但效果差而且极其危险!所以,必须要研制在150米外穿透坦克装甲的武器,反坦克枪就是根据这个需要研制的,当时西蒙诺夫大师和捷格佳廖夫大师认为12.7毫米口径有点小,不足以击穿30毫米厚的坦克正面装甲,需要加大口径才行...就出现了苏联独有的14.5毫米口径。


《潘菲洛夫28勇士》里面的PTRD–41反坦克枪,它枪口制退器是方形的,而PTRS–41的枪口制退器是圆形的。反坦克枪并没有维持多久就退居二线了,因为到了二战中后期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14.5毫米已经力不从心了!

二战刚刚结束后,东西方就进入到了冷战状态,为了抗击西方军事集团的空中优势,苏联又将14.5毫米这个口径“捡了起来”,利用它比12.7毫米口径威力大40%以上的优势,研制出来专用的14.5毫米大口径高射机枪来对抗西方国家军队的低空飞机。但,专用高射机枪也没在一线部队服役多长时间,因为1950年代初飞机就进入到了喷气机时代,高射机枪与高速飞行的喷气机对抗已经力不从心了。


苏军ZPU–4型14.5毫米高射机枪,这种高射机枪重量在2吨左右,自身没有机动能力,需要有车辆牵引,虽然可以拆卸成大件由畜力驮运,但仍然很重,该枪参加过越南战争,与美军各型喷气机对抗当中很少有击落的记录,原因就是子弹威力太小,射程和射高太近/太低。
相对于苏联步兵枪械的口径细化,西方军队的走的是减少口径道路,理由是减轻后勤负担,重机枪就美制M2型12.7毫米口径一个型号,而且枪的基本结构用了差不多100年,也不打算研制新型号更换,西方步兵连队火力打击是有层次的:600米之内是步枪和轻机枪的打击范围、600~1200米是12.7毫米重机枪的打击范围、再远的距离就是60~81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了,火力之间衔接比较好没有空白,而且打击轻型土木工事、压制单兵火箭筒、狙击手这类任务12.7毫米重机枪完全胜任,实在是没有必要去研制更大口径的重机枪,而苏军在1960年代也是这样的火力配置,14.5毫米虽然是为了压制12.7毫米口径,但是这种口径的重机枪一般都安装在了车辆上或者布置在关卡、隘口一类的固定火力点,随步兵连队徒步行军是很少见的。

14.5毫米重机枪子弹和12.7毫米重机枪子弹的直观对比。

总之,二战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步兵营连分队的武器已经细化的比较完善了,不但有新型的步机枪,还有狙击步枪、单兵火箭筒和自动榴弹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60~120毫米迫击炮...在8000米内构成了很绵密的火力打击体系,已经不在是二战时期那种一枪多用/多能的时代了,所以12.7毫米重机枪反而在这个体系当中由于重量相对的轻(子弹也轻,携带量会增加一些),完全胜任分配给它的任务,反而是比14.5毫米机枪使用灵活,而14.5毫米重机枪用在车辆上、当做舰艇辅助武器在射程和威力上确实好于12.7毫米重机枪。

武器装备的使用原则要根据战场需要而定,各自有实际需要,所以14.5毫米和12.7毫米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皇家橡树1972


14.5机枪感觉有点尴尬。如果个人携带,无论枪本身还是弹药,负重,弹药量都是问题,再有就是转移阵地。如果说是车载,那又过于太小,车载可以更大更好的,比如20到35都可以选,威力肯定更大。


Song_ww0928


14.5毫米和12.7毫米,是两大重机枪系列,以前全都称为高射机枪,两者之间尽管口径只相差了1.8毫米,但是两者弹丸的重量包括全枪的重量却相差了很多,14.5毫米重机枪实在是太过笨重了,在军队的适装性非常差。

虽然14.5毫米重机枪仍然在中东等全球热点冲突地区中不断出现,细心的国内军迷发现此枪极少单独设置在阵地中使用,原因就是太过于笨重不便机动,因此黑叔们都将其装上丰田皮卡,成了一挺机动灵活的高平两用机枪,当然,其中也不乏苏联时代的12.7毫米德什卡重机枪。

KPV型14.5毫米重机枪,为苏联时期研发的一挺高射机枪,发射14.5 x 114毫米弹药,与二战苏联的反坦克步枪弹药相同,1949年被定位为步兵武器,但实在是太过于笨重了,在60年代初就改为防空武器,具备对2000米内低飞的战轰机或直升机实施打击。

我军也曾装备过仿KPV型14.5毫米高射机枪,名为56式14.5毫米4联高射机枪,全重高达2吨,对空射击时,有效射程2000米;但平射时,有效射程降至为1000米。

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开火时的躁音,竟然比37毫米高射炮还要大,曾参与实战在越南保卫我防空部队的37毫米高射炮,用来驱离来袭的美机,但也只是驱离而已,一架空中战机都未打下来。

在两山轮战时,曾用双联装14.5毫米高射机枪打击对面的敌人,取得了67式7.62毫米重机枪所难以企及的射击距离和射击效果;现在,枪架安装在四轮双轴车座上,用汽车牵引的56式14.5毫米四联高射机枪,早已退出现役。

14.5毫米重机枪极为笨重,仅弹头重量平均超过60克,当然,其威力也很大,在500米距离内,能穿透32毫米均质装甲,12.7毫米重机枪子弹就达不到,不是相差口径1.8毫米的原因,而是装药量相差太大,远逊于14.5毫米重机枪。

12.7毫米重机枪相对要轻巧许多,相对于M2HB重机枪枪管重量13公斤,平射用M3三脚架重20公斤,立柱式对空用M63枪架质量65.5公斤,我军装备的QJZ89式12.7毫米重机枪,居然以以26.2公斤包括枪管的全重,成为世界上最轻的现役12.7毫米重机枪。

装备部队以后,有效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枪身长1.64米,有效射程1500米,理论射速450-600发/分,能为一线步兵提供非常强大的输出火力。

仅从全枪重量、有效射程、机动性、适装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现有14.5毫米重机枪尽管有效射程高于12.7毫米500米左右,穿甲深度也远在12.7毫米重机枪之上,但由于过于笨重,导致其适装性太差,难以取代12.7毫米重机枪在军中的地位。

现在,某些曾经装备过14.5毫米重机枪的军队,也基本上以12.7毫米重机枪取代了笨重的14.5毫米重机枪,我军除了部分小型舰艇还装备14.5毫米重机枪以外,陆军基本上淘汰了14.5毫米双管和4管重机枪,只保留了一挺新型的全重仅73公斤堪称世界上最轻的QJG02式14.5毫米重机枪。


分享到:


相關文章: